標籤:

君子的三種特徵

君子的三種特徵

君子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儒學概念。《論語》中這個概念出現了一百多次,對君子的風範和特徵有過各種闡釋描述。不少聖賢大儒談到君子的三種特徵。君子有哪三種特徵或者說品格和風範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因人而異。本文從儒家經典中選出「君子三X」的句型簡介之。

(一)君子三德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篇第三十章)

君子之道三,也就是三達德。《中庸》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仁者不憂,根本原因是知命。孔子說:「樂天知命,故無憂。」(《繫辭》)天命之性即天性,本具常樂我凈四德。盡心知性知天,自然無憂無慮而樂在其中。仁德至大,涵蓋智勇,仁者必有智勇。

(二)君子三畏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篇第八章)

道體流行,是謂天命,人之良知,作為本性,即天之所命,天命之性。《為政篇》說「五十而知天命」,《堯曰篇》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畏天命與知天命相輔相成,知天命必然畏天命,畏天命自然知天命。大人是聖人有位者,是良知政治的實踐者。《易經》中合而言之,聖人與大人無異;分言則作易為聖,實踐易德為大人。

孔子將「三畏」視為君子美德,並將之作為劃分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分界線。

(三)君子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篇第七章)

未定,未成熟,未寧定。警戒色慾、鬥爭欲和物慾是一輩子的事,只不過輕年、壯年和老年,側重點有所不同。好色好鬥好得,都是習性的作用,是人之一生最容易犯的三種毛病,《淮南子詮言篇》說:「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好利就是貪得。

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君子能夠在這三件事上自警自戒。戒色戒斗戒得,既是養身,也是修德。君子有志氣,可以控制和導良血氣。

東海也有君子三戒:戒妄言、妄動和妄想。

(四)君子三知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

這可以說是君子三知。知言,是正確理解他人話語和思想的能力,這是基本的知人之明;知禮,知道禮的形式和精神,方能立足社會和安身立命。知命是上知天命,上達天道。一切下學,學而時習,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上達,知命者自然知言知禮,並且一切無惑。

(五)君子三恕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荀子法行篇》)

孔子說:「君子要有三種推己及人之心:有了君主不能侍奉,有了臣子卻要指使他們,這不符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報答養育之恩,有了子女卻要求他們孝順,這不符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敬重,有了弟弟卻要求他們聽話,這不符合恕道。讀書人明白了這三種推已及人之心,身心就可以端正了。」

(六)君子三思

孔子說:「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荀子法行篇》)

君子有三種考慮,不可以不考慮。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了就沒有才能;老了不教人,死後就沒有人懷念;富有時不施捨,貧窮了就沒有人相助。因此君子小時候考慮到長大以後的事,就會學習;老了考慮到死後的景況,就會從事教育;富有時考慮到貧窮的處境,就會施捨。

(七)君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記得當年讀到孟子「君子有三樂」那段話,覺得孟子有些傻乎乎。父母打罵,兄弟爭鬥,好苦也;為人師表,好煩也;仰首看天低頭看地,有啥好愧怍又有啥子可樂的?後來又覺得孟子太容易滿足了,快樂的標準太低了。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越來越感覺孟子的英明偉大。生平於「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樂,求之不得。

儒家三樂的內容,因人而異,隨文而異。《韓詩外傳》記載曾子說:「君子有三樂,鍾罄琴瑟不在其中」。曾子的三樂是:「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三樂,也指三種愛好。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季氏篇第五章)

(八)君子三憂

孔子說:「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韓詩外傳第十八章》)

《禮記·雜記》說:「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與君子三憂意思類似。《韓詩外傳》卷七還記載了孔子說的「明王三懼」。孔子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韓詩外傳》卷七)明王,君子而得王位者。

(九)君子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

三省,是儒家的三大自我道德要求。一為人謀事要忠心,忠是盡心竭誠和立心中正之意;二要對朋友有誠信。誠信,首先是不欺於己,言行一致,同發自心,同歸於仁;三要踐行儒家經傳。儒家最忌道德空談,強調踐履功夫。

儒家最重自省。這個「省」兼內外而言,要內不欺心,心無私隱;外不謬事,言有準實。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雲(《孟子·離婁篇上》)這都是自省的表現。

孟子有「三反」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反思亦反省義。

(十)君子三變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篇》)

儼然,矜持莊嚴貌。厲,嚴正。溫,和潤。《詩經·衛風·淇奧》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玉的最大特徵是溫潤,所以說君子如玉。《集注》說:「儼然者,貌之庄。溫者,色之和。厲者,辭之確。」

一般人儼然則不溫,溫則不厲,君子兼備,並行不悖,所以為貴。君子不同的態度表現,都本之於道德。別說三變,百變不離其宗也。

(十一)君子三貴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泰伯篇》)

人與人交往,先見容貌,次觀顏色,再交言語,儒家對這三方面都有一定的禮儀要求。《禮記表記篇》說:「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三不失」值得深長思。動容貌則不失足,正顏色則不失色,出辭氣則不失口。失口即失言,不可與言而與之言,是失言;非禮之言,無理之語,沒有依據的虛話,沒有意義的閑話,不能實踐的空話,說出來,都是失言。失言多了,言不足信,就難以取信於人,難以獲得信任和尊重。

(十二)君子三修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經繫辭下》)

這裡的君子指有位者。君子若不能修此三者,民眾就不支持不響應。立足未穩,自身安全尚無保障,貿然行動,難以得到民眾支持;心氣未平靜,自己都沒有把握,貿然發言,難以得到民眾響應;與民眾還沒有交往,沒有建立基本信任,貿然號召,難以得到民眾擁護。得不到民眾支持擁護,難免發生危險受到傷害。

(十三)君子三避

孔子曰:「不戒責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誅,賊也。君子為政,避此三者。」(《韓詩外傳》)

不戒責成,不事先告誡卻突然要求成功;慢令致期,命令遲晚不加監督,卻限期完成;事先不教化,犯了錯就殺。《論語堯曰篇》有類似記載。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十四)君子三言

曾子說:「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後呼天。」(《曾子·子思子》)君子有三句話可以貫穿起來佩戴在身上:第一句話是不要對內疏遠而對外親近;第二句話是不要自身不善而埋怨他人,第三句話是不要等到禍患到了而後呼天。

曾子又說:「吾聞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能勞也,夫子之不爭也,夫子之易事也,吾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說苑·雜言》)

(十五)君子三立

三立,又稱為三不朽,出於《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三立都是自立立人、成己成人的方式,聖賢君子必有所立,有條件則立德立功,無條件則立言。立言的功德也很大,前提是言論必須實事求是、如實如理、正確無誤。君子無妄言無戲言。一切不合事實不合正理的思想言論都是妄言戲論,輕則有罪過,重則是罪惡,世法或不懲罰,惡果仍須自嘗。

(十六)君子三存

「傳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應對言語者,所以說耳也;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則民之目悅矣;言語遜,應對給,則民之耳悅矣;就仁去不仁,則民之心悅矣。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韓詩外傳》)

(十七)君子三惜

夏寅說:「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可惜,此日閑過可惜,此身一敗可惜。」(《明史》)

(十八)君子三不

王通說:「君子不受虛譽,不祈妄福,不避死義。」(《文中子禮樂篇》)

虛譽,指不真實的聲譽;妄福,指非分之福或不正當的享受;死義,為正義、道義而死。這三者分別事關精神價值、肉身享樂和道義責任。

(十九)君子三不忘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經繫辭下》)

今有傾危,是因為往昔安樂於位,沒有畏慎;今日滅亡,是因為往昔保有其存,沒有憂懼;今有禍亂,是因為往昔有其治理,沒有憂慮。所以君子今雖平安,不忘傾危之事;今雖國存,不忘滅亡之事;今雖政治,不忘禍亂之事。

(二十)君子三不失

孔子說:「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禮記表記篇》)

孔子說:「君子在人前要舉止得體,儀錶莊重,言語謹慎。所以君子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錶足以使人感到威嚴,發言足以使人信服。《尚書·甫刑》說:外表恭敬,內心戒懼,不要讓人在自己身上找到毛病而評頭品足。」

(二一)君子三不苟

荀子說:「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不苟篇》,《韓詩外傳》同)

君子在行為、言論時和對待名聲都要有慎重的態度,不可隨便苟且。當,意謂恰當,正當,合乎禮義。荀子接著舉了三個例說明:申徒狄懷負石而赴河,是行為之難者;惠施、鄧析辯說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鉤有須,卵有毛,是言說之難持者;盜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貴之,就是因為他們的言行所得的名聲都不合禮義。

(二二)君子三不敢

曾子說:「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大戴禮記·曾子疾病》)

《孔子家語》中孔子有類似的話:「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君子之道也。」(《孔子家語·六本》)

(二三)君子有三鑒

《申鑒》說:「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群書治要》卷四十六)

君子用三種事物來自我明鑒:明鑒於前事,明鑒於他人,明鑒於銅鏡。以前事為明鑒,吸取教訓;以他人為明鑒,求得賢德;以銅鏡為明鑒,看清自我。

(二四)君子有三惡

《申鑒》說:「君子所惡乎異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變常也。好生事則多端而動眾,好生奇則離道而惑俗,好變常則輕法而亂度。(《群書治要》)

君子所厭惡的異常行為有三種:喜歡生事、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喜歡改變常規。喜歡生事,就會製造事端而興師動眾;喜歡製造奇言怪論,就會離經叛道而惑亂風俗;喜歡改變常規,就會輕視法令而擾亂制度。

(二五)君子三能三不能

荀子說:「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詩》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荀子-非十二子》)

士君子所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做到值得尊重,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做到值得信任,但不能使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使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恥於不能修身,而不以被人污辱為恥;恥於不誠信,而不以不被信任為恥;恥於無能,不以不被任用為恥。因此君子不被榮譽所誘惑,不被誹謗所恐嚇,遵循道義而行,嚴肅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所傾側,這叫做真正的君子。《詩》云:溫柔謙恭的人們,以道德為根本。說的就是這種人啊。

(二六)士有三不鬥

曾國藩說:士有三不鬥:毋與君子斗名,毋與小人斗利,毋與天地鬥巧。注: 士、聖人、孝子、賢者廣義上都是君子,故可以納入君子範疇。

(二七)孝子三不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紀孝行》)

侍奉父母者,作為領導,不能驕傲,應該莊敬以臨下;作為下屬不能撓亂,當恭謹以奉上;在眾人之中不能爭競,當和順以從眾。余東海

首發於中國文化基金會


推薦閱讀:

給君子蘭換土換盆什麼時候比較好,上午,還是晚上?
孔子曰:君子九思
五年君子蘭葉小還不開花,做了這件事後葉大花美
東林黨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自詡正人君子,實則齷齪至極
實用 | 為啥君子蘭秋季要換盆?答案都在這裡了!

TAG:君子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