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翰林院舊址有一塊「嘉慶詩碑」--楊斌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其實,除了各類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北京很多的衚衕街巷乃至機關大院和老百姓的四合院里也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古迹遺存。比如公安部機關大院的東北角就有一塊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石碑。這塊石碑上罩著厚厚的玻璃,透過玻璃仔細看,可以辨認出這是清代嘉慶皇帝(顒琰)臨幸翰林院的御制詩碑。這塊碑為什麼會立在公安部機關大院?原來,這裡曾是明清兩代翰林院的遺址……

御制詩碑

為什麼會立在公安部大院?

翰林院是唐代開始設置的中央官署,供職人員都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統稱「翰林」。在北京設立翰林院的朝代,始於元。元代的翰林院在今天北京的鐘樓西北,現已無跡可尋。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正統七年(1442年),新建的翰林院在今天東長安街以南和正義路以西這個地方(現公安部)落成。滿清取代明朝後,在明代舊址上重建翰林院。據光緒十二年(1886年)編印的《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翰林院,在長安左門外,玉河西岸,北向。國初並於內三院,詞臣皆值宿禁城,後仍明舊址重建。院門北向,第三重為登瀛門,堂五楹。堂西為讀講廳,東為編檢廳,左廊圍門內為狀元廳,右廊圍門內南向者為昌黎祠,北向為土谷祠。堂之後為穿堂,左為待詔廳,右為典簿廳。後為穿堂,南向,高廟(註:乾隆)、仁廟(註:嘉慶)臨幸時御此。後堂東西屋二楹,為藏書庫。院內東偏有井,覆以亭,曰劉井(原註:明學士劉定之所浚),西偏為柯亭(原註:明學士柯潛所建)。自後堂而南,內為敬一亭。自劉井而東,為清秘堂,堂前為瀛洲亭,亭下方池為鳳凰池,池南為寶善亭。堂後為陳樂亭。自柯亭而西,為先師祠,祠南為西齋房,又南為原心亭。清秘堂舊為東齋房,乾隆九年重修,賜額『集賢清秘』,因易名。其西齋房舊為皇清文穎館,後又為功臣館。乾隆三十八年,於院置欽定四庫全書館,原心、寶善二亭及西齋房,皆為校讎之所,遂移功臣館於狀元廳。」(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90頁)

嘉慶皇帝

在碑上題寫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一場大火,把這座輝煌建築連同數萬卷古籍善本燒成一片焦土,僅存這塊石碑。對於這場大火的禍首,說法不一:有說是八國聯軍為了實施搶劫燒的,也有說是清軍和義和團為了火攻毗鄰的英國使館自己燒的。

翰林院被焚毀以後,再也沒能重建。此後這塊地被英國使館和英國兵營所佔,直到1950年4月北京市軍管會收回英國兵營,1958年又將英國使館遷走,它才成為公安部大院的一部分。而這塊石碑則一直倒卧在牆角下的草叢中,其間一度被放置於淳親王府內,所以過去人們總誤以為淳親王府就是翰林院。

2006年,公安部新辦公大樓建成,這塊歷經滄桑的石碑終於被重新立在翰林院遺址上。它是翰林院唯一的遺存,如果沒有它,今天又有多少人會想到這裡就是過去翰林院的遺址呢?

由於年代久遠,又歷經磨難,這塊石碑上的許多字已漫漶不可辨。最近,我從《清仁宗御制詩》中抄得原文,與石碑上的字逐一進行了比對,終將這兩首詩辨認清楚。這是嘉慶九年(1804年)二月初三日皇帝臨幸翰林院時的御制詩,其一曰:「東魯曾登夫子堂,初來翰苑謁門牆。賦詩賜宴典重舉,偃武修文頌漫揚。端本儲才為國寶,持躬勵品勝詞章。我朝取士皆真學,天祿瀛洲陋漢唐。」其二曰:「聖澤覃敷甲子年,璇璣干運後承先。塤箎和雅為屏翰,鼎鼐調時法先賢。式譜新韶奏唐苑,敬賡舊韻播虞弦。心期海寓同文治,正學昌明庶績宣。」

嘉慶皇帝臨幸翰林院,當場作詩給臣子看,自然都是些應景的冠冕堂皇套話,並沒有多少實際內容。倒是記載皇帝日常活動的《嘉慶帝起居注》,對這次臨幸寫得比較具體:「初三日癸亥,上幸翰林院,謁先師孔子。禮畢,御書『天祿儲才』、『清華勵品』二額,命鉤刻分懸,以其原本分賜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朱珪,戶部左侍郎英和。賜王大學士以下翰詹諸臣併科道部寺之由翰林出身者筵宴,掌院學士、戶部左侍郎英和進爵。宴畢,賜味余書室(註:嘉慶做皇太子時的書齋名)詩集及唐臣杜甫詩集、宮綢、芽茶、錦箋、端硯有差。御制七言律二章以示群臣,又首倡柏梁體一章,命諸臣依次恭聯。畢,駕回宮。」

這次臨幸的內容很豐富,既有肅穆的儀式,也有輕鬆的宴飲、聯詩,還有題匾、賞賜等溫馨場面。嘉慶皇帝這麼做,一方面體現了皇帝對翰林學士們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他自己對翰林院掌院學士朱珪的特殊情感。

翰林院掌院學士朱珪

是如何幫嘉慶剷除和珅的?

朱珪是北京大興人,從小聰慧,18歲就中了進士。乾隆四十年(1775年),朱珪45歲時做了15歲的皇太子永琰(登基後改名顒琰)的侍讀師傅。朱珪人品端正,學問博洽,深得皇太子的敬重。兩人名為君臣,情同父子。在乾隆朝,清廉勤勉的朱珪雖然也被老皇帝看重,但經常遭到權臣和珅的嫉恨算計。嘉慶元年(1796年),66歲的朱珪由兩廣總督升任大學士,嘉慶皇帝寫詩表示祝賀。和珅卻跑去向太上皇乾隆告狀,說嘉慶在向臣子「市恩」,結果朱珪被吹毛求疵找出任上的一些小毛病,不升反降,調任安徽巡撫,嘉慶也因此招致太上皇的不滿。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整整做了三年兒皇帝的嘉慶,終於熬到了自己親政這一天。當天晚上,嘉慶就下諭旨馳召朱珪進京。6天後,嘉慶將和珅軟禁。與此同時,朱珪的門生、給事中王念孫第一個出面彈劾和珅。第10天,嘉慶皇帝宣布和珅罪狀。第15天,賜和珅自盡。作為一個皇帝,嘉慶之才能不如乃祖雍正和乃父乾隆,他能夠韜光養晦,最終一舉剪除和珅,主要靠朱珪的長期教誨和獻策,並在關鍵時候得到朱珪門生的配合。因此,朱珪到京後,嘉慶皇帝親自到城外迎接。師生君臣見面後,嘉慶皇帝難以抑制內心的情感,握著朱珪的手放聲大哭。

嘉慶御題詩碑

為何被視為「懲貪碑」?

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皇帝臨幸翰林院時,朱珪已是75歲高齡。皇帝為朱珪御書匾額「天祿儲才」懸掛翰林院,並以墨書贈其家。兩年後朱珪病逝,嘉慶皇帝給予他文官的最高謚號「文正」,還御制輓詩一首,內有「丙歲從函丈,相依三十年」、「臨喪虛設禮,痛結淚傾泉」等語。

朱珪死後,嘉慶皇帝少了一位良師,在治國理政上再無突出業績。他在位共25年,沒能像父祖那樣開疆拓土,但也沒像兒孫那樣割地賠款。他一生最大的亮點,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和珅。「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嘉慶皇帝通過扳倒和珅這隻大老虎,既充實了府庫,還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有了這一筆,立在翰林院遺址的這塊石碑,我覺得就不僅僅是一塊詩碑,它更像是嘉慶皇帝的懲貪功德碑。因為有了它,人們就會記起歷史上有過嘉慶這麼一個皇帝,進而會聯想到嘉慶一生最大的業績——拿下和珅!

推薦閱讀:

鈐清乾隆、嘉慶二御覽印——《青楓巨蝶圖》
嘉慶為何把皇位傳給了道光,造成了國家近代的全面衰敗?
乾隆為何要把皇位傳給無名的嘉慶?
喻大華評說嘉慶王朝1  繼位風波
乾隆皇帝有6個兒子85歲時為何把皇位傳給嘉慶?

TAG:嘉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