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管理」到「治理」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新的提法,也是《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的一個亮點。社會各界對此給予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社科界專家學者。

激發社會活力提高治理效益。「管理」存在著主體與客體的界分,即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副書記桑玉成看來,當代公共管理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價值取向,即以「治理」消除這種主體與客體的區別。「治理」往往指「協同治理」,強調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管理。在這種模式下,儘管政府依然是社會公共管理功能和責任的承擔者,但是由於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等不同行為主體間形成了一種有機合作關係,從而讓更多行為主體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現,關心公共利益,承擔公共責任。

《決定》明確提出,「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陝西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院院長袁祖社認為,明確社會作為治理主體的地位,會減少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投機、搭便車等行為,有利於社會有效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治理現代化的內涵:制度+組織+能力。《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提出「國家治理」概念,實際上是對黨的十六大以來治國理政理念的深化發展和完善,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和改革開放理念的邏輯演進和必然。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認為,治理現代化包含三個重要的邏輯要點:一是制度,二是組織體系,三是能力。這些體現了改革的政治現代化導向。可以說,這種「制度+組織+能力」的三層次發展目標,體現了我黨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的制度績效,指明了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內涵,即以能力建設為導向,以組織的功能優化為重點,以制度建設自我完善為落腳點,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獨特性。

以人民利益為治理切入點。「轉型時期,我們面臨著很多社會難題,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等,關係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這些方面都可以作為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切入點。」袁祖社說。袁院長用了三個「好」來表達他對治理目標的理解:「治理要達到善治,就是在遵循公序良俗的基礎上形成好政府、好社會、好市民。」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院長馬駿從兩個維度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進行了分析。一個維度是加強國家能力建設,另一個維度是完善政治問責體系建設。

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治理」理論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當前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治理」概念,形成「治理」理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應防止照抄照搬西方概念和理論,尤其是要防止推行西方自由主義的理論邏輯和政治傾向。「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和改革開放目標層面上,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因此,其根本理論邏輯出自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其歷史邏輯出自中國共產黨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進程,其實踐邏輯出自中國改革開放和問題解決的歷史過程。」北京大學教授王浦劬表示。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摘自2013年11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推薦閱讀:

如何保護工作表防止公式被他人複製?
【轉載】有效班級管理中的心理調適
嗑瓜子帶來的管理啟示
績效管理的關鍵——績效目標的制定與分解 - 陳明

TAG: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