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選摘: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麼不同?

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什麼不同?

所謂理想人格,通俗而言,就是做什麼樣人的問題。對待這個問題,孔子和老子的明顯差別在於對待「仁」的不同;

[儒家]把「仁」作為自己學說的根本和關鍵所在。孔子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最完美的品德。孔子認為做到了「仁」便是達到了理想的人格。「仁」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美德的概括和總結,「仁」不僅包括了克已復禮、愛人、孝悌、忠恕等等內容,而且包括了敬、忠、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廣泛的德目。所以孔子認為理想人格的實現是一個努力學習、思索和實行「仁」的過程。對儒家來說,道德規範是首要的,而人的自然之性是次要的。為了實行道德規範,要剋制自己的個性,甚至消滅自己的個性。所以,儒家有著把道德規範和自然人性對立起來的傾向,孔子認為,一切仁義都在人性之外,以至「存天理、滅人慾」之說。

[道家]把「仁」看作是衰世的產物和人為的惡果。老子認為「大道廢、有仁義」,只有「絕仁棄義」恢復自己的本性,做到「常德不離」才是理想人格。因此,道家的理想人格則是自然化。老子認為仁、義、禮等等都是後世的人為產物,是違反人性的。道家對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視批判的態度,老子認為造就理想人格並不在於用一種外在的、異己的規範來束縛自己,而是應該向內追求、努力恢復、保持和發揮自己內在的自然本性,這叫做「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五十四章)要求放棄向外的追求和學習,把一切人為的方面消除乾淨,如此,才能「為天下貴」,才能造成理想人格。

很明顯,在如何造就理想人格的問題上,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是各執一偏。孔子強調的是道德規範的一面,有壓制個性的傾向;而老子強調的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從而否定道德規範的一面。幾千年來,對造就理想人格的問題上,也就是做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儒道兩家各執所見、爭執不休,而又在爭執中互相借鑒、補充、融化、滲透。對掌權天下的統治者來說,當然是喜歡儒家,因為道家的種種批判,會引起人們對正統的思想和既定的道德秩序產生懷疑,容易導致異端。

(一)孔子向老子問「禮」

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時代人,老子年長於孔子。我國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只用極其簡單的161個字記敘了「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當時老子的社會名聲已經很大,孔子去拜見老子請教「禮」的問題,孔子從魯國山東曲阜到周王朝的都城。今天的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牌坊內的古碑上寫著「孔子入周問禮處」就是歷史記載。傳說那天老子剛洗了頭髮正在晾發,孔子一進門只看見老子披散著頭髮,迎風而立,雙目如開似閉、臉上似笑不笑、神情似醒非醒、聞聲不動,就像一棵枯樹挺立著。這時的老子進入了一個寂靜、虛無、深邃的奇妙世界,脫離了滾滾紅塵,進入了時間的隧道,遨遊在萬物的原生態之中,心境到達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最高層次的審美,最高層次的快樂,能夠體味這種境界的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

老子會見了孔子,並和孔子談論學識,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智慧大海邊上,讓孔子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的濤聲。孔子眼前更是開闊了,思想更是博大了,智慧更是豐富了,老子的形象在孔子心目中變得無比的高大。據說孔子見了老子回去後,他的學生們發現孔子幾天不說話,變得傻了,其實孔子是在進行著一層又一層的內里反思。以後,孔子的學生們問起對老子的訪談感想,孔子深深感嘆道:「老子是人中之龍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隻小小飛蟲啊!」學生們問孔子為什麼稱老子是龍呢?孔子摸著自己像小丘一樣的頭頂回答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鳥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魚會游;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它會跑。是鳥,我可以用箭射它;是魚,我可以用線釣它;是野獸,我可以用網捕它。至於是龍,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雲,遨遊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龍啊!」

龍!這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這個虛構的圖騰包含著眾多動物的體態;麒麟的頭象徵威武和吉祥富貴、大蛇的身體顯示了它的靈氣、鯉魚的長須顯示著它的聰明向上、水牛的角表示它的勤勞善良、雄鷹的爪說明它的堅強勇敢、海鯨的尾是它對自由的渴望、滿身的花朵展現著祖國大地的美麗。世界上,其它各國象徵國體的圖騰,都只是單一的動植物,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一個包含眾多動物的複合體。它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眾多民族大團結的大家庭。

老子、孔子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

一個是大耳朵的老子,是道家的聖人,是一條龍,是中國文化的巨龍。一個是頭頂凹凸的孔子,是儒家的聖人,是只鳳凰,是中國文化是之鳳。一個老子一個孔子,一條龍一隻鳳,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儒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演繹得如此出色。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儘管自漢武帝聽取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家」以後,歷代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專制制度,都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民的正宗傳統,把儒家的「四書五經」作為科舉的唯一經本。從此以後,老百姓要通過科舉進入仕途、你想「十年寒窗,書包翻身」?你就必需通讀規定的儒家課本。由此,儒家思想替代了道家、佛家、和其它各派的學說。但,道家以自己的哲學體系與儒家思想在相抗、在相融、互補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哲學、美學、文學、政治學、倫理學等等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佛教思想的傳入,在中國形成了儒、釋、道的三教合一。

儒家為社會提供了人本主義的傳統學說;

道家為社會貢獻了自然主義的傳統學說;

佛家為社會提出了解脫主義的傳統學說。

儒、釋、道,統治了二千多年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並延續至今。

推薦閱讀:

老子通譯21
[轉載]老子養生十字訣
老子指微 - 第四章
五斗米道與《老子想爾注》
老子之道:絕聖棄智

TAG:人格 | 理想 | 孔子 | 追求 | 老子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