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曹興誠談中西洋藝術藏品

收藏家曹興誠談中西洋藝術藏品藏品, 收藏家, 曹興誠, 西洋, 藝術

來源:新聞晚報 2008年在香港佳士得舉行的抗震救災慈善拍賣上,收藏家曹興誠先生捐出全球最高價值的清乾隆制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以6500萬港元成交,半數收益捐資助四川地震救助工作。   曹興誠,1947年2月生,祖籍山東濟寧,曾任「清翫雅集」會長,收藏範圍廣泛,其中以青銅器最著稱,並擁有不少瓷器、字畫和鎏金佛像的精品。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Stourton的GreatCollectorsOfOur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在日前舉行的「上海2010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之際,曹興誠先生欣然接受了大會採訪。現將該訪談刊出,以饗讀者。   收藏是手段,習得鑒賞力是目的   採訪者:您是由於怎樣的機緣開始了收藏之路?   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有一次,我想買個禮物送朋友,打聽到朋友喜歡古玉,於是去一家古董店購得數塊古玉。接著,我買了些介紹古玉的書來研究,結果發現所買的都是贗品。我把贗品退回之後,卻也由此引發了興趣,走上了收藏之路。   採訪者:請問,哪一次的收藏過程最令您難忘?   曹:我收藏的原則是盡量少收或不收,除非看到的東西令我震撼,難以忘懷。所以收藏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講,都像談一次戀愛,每一次都是難忘的。   採訪者:您認為收藏的意義是什麼?   曹:收藏的意義,主要是藉此學習鑒賞。收藏應該只是手段,習得鑒賞能力才是目的。我常講,能鑒則知真假,能賞則知高低,收藏則只是花錢買東西。有些人甚至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   採訪者:您收藏的原則是什麼?   曹:我與許多前輩收藏家一樣,注重藏品的「真、精、稀」。藝術作品承載著作者的靈魂與時代的精神,所以非真不可,贗品則味同嚼蠟。而粗陋的作品不具美感,不值得收藏。稀有性則比較能維持「身價」,將來不至於被棄如敝屣。   商周青銅器:藝術價值最高   採訪者:在您眾多的收藏品之中,您最偏愛哪一類的收藏?為什麼?   曹:我覺得中國商周的青銅器是價值最高的——這裡講的價值是指藝術上的成就,不是指市場價格。   我們知道,一件藝術品要能達到三個層次的和諧。第一是造型的和諧,也就是具有美感;第二是造型與象徵意義的和諧,就是表達能力高超;第三是觀者與被觀物的和諧,意思是觀者能被感動,引起共鳴。講到造型,又有幾何造型、生物造型(指花草樹木、動物、人體等形態)及動態造型等三大類。中國商周青銅器不僅充分利用了幾何與生物造型,還創造了活潑的動感。商周青銅器作為敬天祭祖的禮器,表現出來的嚴謹、虔誠、肅穆與神秘感,實在令人感動,所以是一流的藝術品,足以傲視中外古今。與商周青銅器相較,中國歷代的瓷器雖有精美之作,但僅限於造型的和諧。因為瓷器缺乏象徵意義,嚴格說來稱不上藝術品,比較接近工藝品,因此與商周青銅器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採訪者:您的青銅器收藏都十分珍稀,請問您在這方面的收藏心得是什麼?   曹:中國青銅器在晚商、西周、春秋、戰國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工藝特色。晚商的青銅器一般都製作精細、工藝考究、設計奇詭,充滿創意與神秘,會讓人感到當時社會的嚴苛與一絲不苟。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雖然承襲了晚商的工藝水平,但設計比較舒緩簡化,器型則一般較大,顯示施政比晚商寬大,迷信程度降低。春秋時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比較粗糙,經常可見明顯范線,莊嚴性及嚴謹度降低,顯示社會「禮崩樂壞」,但設計比較活潑繁複,代表社會的活力與多樣性提高。戰國青銅器已經逐漸脫離禮器儀軌,漸趨實用與華麗,經常在銅器表面鑲錯金、銀、紅銅、綠松石等等紋飾。由此可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各有特色,也各有精品。例如我的收藏品中,晚商的觥,可顯示晚商禮器的奇詭與精細;西周早期的有蓋簋,紋飾較晚商時期簡單,但氣勢不凡,甚為莊重;春秋早期的壺,可見器型與紋飾都十分活潑,與商周青銅器的肅穆、嚴謹,相異其趣。由各時期青銅器的不同樣貌,可知中國先秦的青銅器多采多姿,彰顯出中國早期的燦爛文明。   瓷器挑選:重視收藏記錄   採訪者:您也有一些重要的瓷器收藏,請問您是如何挑選瓷器的呢?   曹:瓷器由於缺乏象徵意義,所以,與充滿象徵意義的商周青銅器並不在同一個藝術檔次上。不過,瓷器是中國重要工藝品,長期艷驚世界,所以也有其收藏價值。由於瓷器不像陶器或青銅器,不容許破壞性的科學鑒定,必須全靠目視鑒定,因此風險較高。尤其大陸仿製水平日新月異,專家都可能被騙,所以我挑選瓷器時,特別重視收藏記錄。例如我收藏的一個元青花小罐,1966年曾在東京展出,並被記載於日本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中,所以毫無真偽爭議。又如明嘉靖魚藻紋大罐,原系一對,為胡惠春先生早年在上海的收藏,後為香港劉鑾雄收藏。 2000年,劉先生拿其中一件送拍,為我拍得。此罐收藏紀錄完整,為傳世之名品,所以也不用擔心真假的問題。   採訪者:您也收藏一些西藏的文物,您是無神論者,被佛像吸引的原因是什麼?   曹:藏傳佛教系密宗佛教,即所謂「金剛乘」,與顯教的大乘、小乘區別在於,更注重原始宗教式的神秘儀軌與佛像崇拜。由於藏傳佛教是元、明、清三代宮廷信仰的「國教」,在政教合一之下,擁有權、錢與信仰三股力量相加,佛像的製作極為普及、數量龐大。雖然大部分佛像都是制式的,大同小異,但也偶而可以看見天才大師的驚世之作。我收藏的西藏文物中,有一支精美的金剛撅,應為17至18世紀的作品,無論造型與工藝均為罕見的傑作,是我很喜歡的收藏品之一。   西洋藝術藏品:趣味與美感兼具   採訪者:您的收藏橫貫東西方,西洋藝術里,有哪些是您較專註收藏的作品?   曹:西洋的名家作品,好是好,但價格奇貴,好像是本益比(也稱「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過高的上市公司股票。因此我嘗試避開名家,視喜好,收藏一些不算貴的作品玩玩。例如法國Pierre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都兼具趣味與美感,我就收藏一些做家裡的擺飾。   採訪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曹:最大的收穫是鑒賞能力的不斷提高,收藏範圍也不斷擴大。現在,我對古、今、中、外的各類藝術品都有興趣去研究與欣賞,到中外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美術品,感覺樂趣多多。   收藏家素質:科學態度與求知   採訪者: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的呢?   曹:就鑒定而言,我的原則是「眼見為憑」,也就是憑自己眼睛觀察,而不聽別人嘴巴講。一般而言,鑒定方法可分科學的鑒定、形制的鑒定、美感的鑒定、常識的鑒定等等。   就科學鑒定而言,我都與國外的專業分析機構或科技專家來往,主要是西方人注重職業尊嚴,不會顧面子、講人情、打馬虎眼。我也比較喜歡從國際知名的古董商買回國寶,因為這些古董商比較注重形象、講誠信,不會有意詐騙。此外,重視文物的出處是一種常識上的鑒定方法。在「賞」的方面,我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比較」。藝術的好壞高低,都是通過比較得來的。所以,我喜歡看書、逛博物館、欣賞別人的收藏,而且不限於自己收藏的類別。舉例來說,15世紀土耳其Iznik地區的青花瓷我一件也沒有,但我很喜歡。拿它與永樂、宣德的青花瓷比較,Iznik的瓷土較粗,製作沒有永宣的細緻,但是畫工比較靈動,藝術感更強。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他類別看都不看一眼,這顯示出他的興趣只在買東西,不懂得藝術欣賞。   採訪者:古董的真偽鑒定困擾不少人,您可以提供一些個人鑒定的經驗嗎?   曹:其實,鑒定的法則很簡單。譬如有人想在電話上模仿我們家人的聲音來騙錢,我們很容易分辨。為什麼?因為家人的聲音我們天天聽,一比就知道真偽。鑒定也是一樣,一定要多看真品,看到十分眼熟以後,跟假的一比,就不易受騙。當然,能用科學鑒定與常識來佐證自己的眼力就更好。有些人去上了很多課,可是買的還都是贗品,毛病出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鑒定講究的是實證,好比科學,需要動手做實驗才能真正了解。鑒定,需要把手上的東西與真品實際去比對,光看書、讀書最易受騙,因為作假的人書一定讀得比你多,跟作偽的人比學問,你是比不過他們的。   採訪者:您認為收藏家須具備哪些素質?   曹:如果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習得鑒賞能力,那麼,收藏家應該有科學的態度與求知的好奇心,對藝術史、文化史有鑽研的興趣,也應該有美感,對美、丑、雅、俗能夠分辨。現在中國文物,不論古董字畫,贗品多如牛毛。懂得科學鑒定方法,尤其重要。   採訪者:對於剛開始收藏的新手,您有什麼忠告?   曹:首先,不要聽別人亂講什麼藝術投資會賺錢,收藏應該單純就是喜歡,應該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很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收藏也一樣,要謹防買到贗品,受騙上當。總之,要多觀察,多比較,多學習鑒賞,盡量少買。    社會貢獻:增進樂趣與和諧  採訪者:您認為,藝術收藏對社會有何貢獻?   曹:收藏家通過收藏肯定了文物的價值,對當代藝術而言,可以激勵創作,促進文藝的發展,增進社會的樂趣與和諧。對古文物而言,同樣地,收藏家的購買行為,賦予了古文物實際的市場價值,對古文物的發掘、保存與維護,都發揮了其正面的貢獻。   我聽說有這樣一種說法,由於海外具有收藏中國文物的潛力,所以藉由盜掘使得大量國寶外流。這種論調有明顯的邏輯盲點。第一,中國盜墓之風自古有之,並非因為有洋人收藏才引起中國人盜墓。例如,李濟先生1928年至1937年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殷墟墓群早在宋代時就已經遭到盜掘;再例如,江蘇徐州南洞山西漢楚王、後墓,在元武宗年間(1308—1311年)就已被盜掘一空,這種例子數不勝數。第二,由於迷信,中國許多文物並不受重視。例如唐三彩塑像由於是陪葬品,被認為不祥,以前出土時多遭毀棄,其後由於洋人有興趣收藏,才漸漸受到中國人重視。又如宋代的磁州窯、元代的青花與釉里紅等等瓷器,過去因為不屬於官窯,不受中國人重視與保存,也是因為海外有收藏興趣,才獲得中國人重視。第三,中國過去盜墓,興趣集中在搜括財富,通常不重視文物的藝術價值,因此往往銷毀文物以取得金銀。明末崇禎皇帝就曾命令熔毀宮中銅器以供軍需;「文革」時亦有大量古代青銅器遭到熔毀。因此,沒有收藏家肯定文物的價值,文物很容易遭到毀棄,不易獲得重視與保存。第四,海外收藏家獲得中國文物之後,一般皆會珍藏、展覽、出書,並請專家就鑒賞方面做深入研究,因此,對中華文化的發揚、傳播、研究與維護,都經常做出重大貢獻。   基於以上理由,一些人將自己人的盜墓惡習歸咎于洋人,將外國人都視為「盜取國寶的陰謀家」,其實過於情緒化。許多人急於收回國寶,其實也沒太大必要。學習欣賞自己的文物,比急於將之收回要重要得多。我也覺得,外國人懂得欣賞中國人的東西,中國人為什麼不去學習欣賞外國人的東西?如果中國人開始去欣賞、收藏外國文物,是不是表示視野更寬廣、心胸更開闊、更像個崛起的世界大國呢?

推薦閱讀:

文物市場整體收藏市場九成是
這7個養胃方法簡單實用,有胃病的人,記得收藏!
衣服染上污漬怎麼辦?超實用的去污方法快收藏
如何經營你的不惑之年(值得收藏)
琴心若水的文件夾【衣物收藏】

TAG:藝術 | 收藏 | 收藏家 | 藏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