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代的覆滅不可避免
07-03
數百年來,無數人哀痛於明代的滅亡,在他們看來,清朝的一統,意味著漢民族的又一次徹底淪陷。人們或想到,先於明代數百年的北宋王朝,也經歷過與晚明相似的繁榮,而北宋以其軍事力量的羸弱聞名於世,然而,靖康之難後宋朝畢竟保住了半壁江山,在南方繼續了150年的統治。但曾經兵進漠北,平定安南,萬國來朝的明朝卻垮得那樣快,那樣慘。在崇禎年間,清軍五次入關,席捲直魯,如入無人之境。明亡後清軍自山海關長驅直入,迅速控制了北方,次年又揮師南下,數月內佔據江浙,數年內進抵廣州。除了揚州等少數地方稍有抵抗外,清軍可謂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儘管明朝最後的永曆政權為留住殘山剩水,與過去的勁敵——農民軍余部攜手抗清,但畢竟大勢已去,十餘年後便宣告徹底失敗。 不少人對明代的滅亡怨天尤人,耿耿於懷。殊不知,正是晚明盛行的病態政治、賦役苛擾與民心的喪失決定了明代的覆滅乃是歷史的必然。 病態政治 說到晚明的病態政治,人們自會聯想到宦官專權,然而宦官專權其實不過是病態政治的種種表現之一。病態政治的根源在於政體。明太祖創立了前所未有的集權專制,廢除丞相職務,由所謂的「內閣」秉承聖意處理政務。但內閣的意見「票擬」往往是君主施政的主要依據,因此說「內閣」仍具有一定的權力,只不過它的權力完全依附於皇帝的「批紅」。對於勤於政務的君主而言,內閣作為其行政秘書,不難予以駕馭;而一旦君主怠於政事,則內閣的權力便會急劇上升,為權力所誘惑的官員也會為了內閣的執掌權而明爭暗鬥,互相傾軋。內閣首輔要保證其地位,又必須獲得那些代行「批紅」的權閹的支持,從而形成腐敗的官僚——宦官集團,攫取各種政治私利。專制制度下最高統治者的疲軟,引發官僚對於權力的爭奪,形成政治利益集團,使腐敗日益加劇,這是明代一再發作的政治病症,也是一切專制政體難以避免的通病。 賦役苛擾與兩極分化 對於一個專制君主來說,天下的地土民眾都是其家產,而將這份財產經營得當,傳與子孫,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各級官員則如他的管家與僕人,負責管理家業,維持家中的開支用度。一個善於治家的主人,不僅要選擇勝任的僕人,也要密切監督考察,規範其行為操守,還要善於培養僕人們的忠誠度。明太祖支給官員們難以接受的低廉俸祿,但其嚴苛的監管與殘酷的刑罰遏制了官吏的瀆職腐敗。而時至晚明,荒淫貪婪的明神宗、玩樂無度的明熹宗無暇監管,致使整個官場的腐敗登峰造極。隆慶、萬曆之交明廷推廣「一條鞭法」,將諸項賦役歸併後折銀繳納,本意在於減化賦役制度,減輕人民負擔,然而各級官吏為中飽私囊,在正稅外濫行科派,臭名昭著的「火耗銀」便源於此時,其少則占正稅的十之二三,多則達正稅的數倍。百姓艱於完稅,不得已或售賣地產,或逃亡他處,或詭寄地產於豪紳名下,極大地刺激了土地兼并,加之明廷動輒濫賞宗室地產,以致催生出一批地跨萬頃,田連阡陌的藩王與官僚地主。與此同時,據顧炎武估計,富甲天下的蘇州、松江等地,晚明時9/10的民戶淪為無地的佃農。大量的失產民眾與嚴重的兩極分化,體現了晚明社會的空前危機,劇烈的社會動蕩迫在眉睫。 民心的喪失 病態政治與苛捐雜稅帶來的是官民的離心離德,最終將明王朝推入了萬劫不復之地。當民生難以為繼之時,民眾自然而然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崇禎年間,明王朝沉痾已極,又逢旱災、蝗災、瘟疫齊襲,官府疏於賑災而急於苛斂,導致民變蜂起。加入起義隊伍的除了農民,還有過去的明軍士兵和一些文人。內外交困的明廷,為籌措軍費支出,加派「三餉」,無異於飲鴆止渴,促使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了反抗隊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到京師被大順軍攻陷之時,除了東南沿海一帶,全國大部分省份都已被義軍所席捲。 即使是起義未曾涉及的地方,民眾也普遍對明王朝失去了忠誠。這一點或許有人會舉出江南人民抗清的事例加以質疑,但應當看到,除了史可法在揚州領導的抵抗,江南大多數地方的抗清活動都並非發生在清軍佔領之初,而是在順治二年五月「剃髮令」頒布之後。江南人們所捍衛的,並非明王朝的社稷,而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人倫信仰。後人所謂的「反清復明」,多數要恢復的是漢族的政權,而非朱明的統治。反觀清軍入關後,迅即昭告天下,豁免明末遼餉、新餉、練餉、召買等加派,並規定清軍途經之地當年田賦減半,清軍未途經的歸順地方當年田賦減1/3,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稅賦予以豁免。在佔領南京後,清廷重申了減免賦稅的措施。清廷的這一舉措讓普通民眾得到了實惠,對於廣大人民接受、服從新政權無疑起到積極作用。 不僅是民眾,明朝眾多的官僚也最終拋棄了明朝。崇禎末年,明廷內憂外患,財政捉襟見肘,明思宗動員朝臣獻產助餉,內閣首輔魏藻德竟表示家無餘財,群臣亦多虛與委蛇。崇禎十六年清軍入關,內閣首輔周延儒出京督師,竟滯留通州,終日飲酒作樂,並頻頻假傳捷報。首輔如此,上行下效,明朝地方官員在農民軍或清軍兵臨城下時,或棄官遁走,或開城投降,鮮有盡職堅守者。明思宗臨死前在袍服上大書「諸臣誤朕」,而明臣面對崇禎帝遺體,「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清軍南下時,南明諸政權中也僅有史可法、瞿式耜等少數官僚能夠背水一戰,為國捐軀,眾多文武官員或鳥獸潰散,或望風而降。官僚群體對明廷的背棄,大體有兩個深層原因:官場的腐敗風氣與君主對官僚的一貫猜忌。腐敗滿足的是官吏的種種私慾,當私慾膨脹時,對於社稷的忠誠度隨之下降,欺下瞞上、見風使舵、黨同伐異、明哲保身等一系列官場惡習四處蔓延。晚明的官場,結黨營私層出不窮,派系傾軋屢見不鮮,正直的官員多遭排斥,真才實學者難受重用,致使軍政大事多被貽誤。 有人指責南明弘光帝「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然而當時當地,面對日積月累的弊政沉痾,即便開創江山的明太祖在世,恐怕也回天乏術吧?話又說回來,明朝的衰亡,制度上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於明代的覆滅,晚明諸帝固然難辭其咎,然而,這與創立明代諸制的明太祖朱元璋,難道就一點關係也沒有嗎?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婚姻里盡量避免的十件事,情侶和夫妻都應該看看!
※舊牆翻新,該如何做才合適 ?【推薦學習一下避免被騙】
※吳向宏:怎樣才能避免奶農宰殺奶牛(南方都市報 2009-4-18)
※心理調頻:3招避免你們離婚後成仇人
※久坐族脊柱疾病高發,如何避免「脊」病纏身?
TAG: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