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兵朝鮮內幕,強烈推薦~

登載於1812期《作家文摘》 沈志華/文

捲入朝鮮戰爭的各方,就社會主義陣營而言,唱主角的最初是四處遊說的金日成,隨後是積極推動的斯大林,戰爭爆發(特別是美國參戰)後則是毛澤東。在有關朝鮮戰爭的歷史研究中,中國出兵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學術界,其疑點之多,爭論之大,在歷代戰爭史上鮮有他例。冷戰結束20多年後,隨著俄羅斯、中國檔案的解密和公布,國際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

毛澤東與金日成

毛澤東的決策思路

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動機,長期以來意見紛紜。從中俄兩國檔案文獻陸續披露的今天看,其決策的客觀條件以及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決策目標,前後多次發生變化,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5月14日,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積極準備進攻台灣的戰役。毛澤東得知斯大林已經同意金日成在朝鮮半島採取軍事行動,以完成對南方的解放和統一。從理念和本意上講,毛澤東並不反對朝鮮通過武力手段實現統一的方針,因為這完全符合中共武裝奪取政權的經驗。不過,他希望金日成等中國完成統一,即解放台灣後再採取行動。既然斯大林已經拍板,毛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既成事實,並表示願意提供幫助。這時,金日成躊躇滿志,信心十足,聲稱不需要中國的任何幫助。毛澤東只是提醒朝鮮要提防帝國主義的干涉。

【第二階段】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美國出兵干涉,並在聯合國的批准下組織了多國部隊。中國及時做出了建立東北邊防軍的決定,以備不測。在朝鮮人民軍不斷向南推進的過程中,毛澤東多次提醒莫斯科和平壤,應防備敵人在側後登陸,並提出中國可以派出軍隊,化裝成朝鮮軍隊秘密參戰,幫助守備後方海岸線。如此,就有可能在不暴露中國參戰的情況下,幫助朝鮮取得全勝。然而,儘管金日成也有此意,但斯大林始終沒有認可。中國出兵的最佳時機由此錯過。

朝鮮的斯大林和金日成畫像

【第三階段】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成功,朝鮮人民軍的後路被切斷,主力部隊陷入包圍,戰局出現逆轉。中國政府同時向蘇聯和朝鮮提出緊急出兵的要求,其目標是在人民軍北撤的同時,幫助朝鮮政府在三八線建立一道防禦線,以阻斷敵軍繼續北進。斯大林堅持要朝鮮人民軍主力全部撤回三八線防守,沒有理會中國要求出兵的建議。如果此時中國出兵,保持三八線的原有狀態應該問題不大,而以志願軍的名義出兵,既能夠達到軍事上的目的,也不致引起美國的報復。

【第四階段】1950年10月1日,朝鮮人民軍主力已被擊潰,三八線一帶處於無人防守的狀況,聯合國軍開始越過三八線北進。斯大林和金日成同時要求中國立即出兵,給予朝鮮直接的軍事援助。中國多數領導人認為出兵的有利時機已經錯過,主張謹慎行事。毛澤東說服其他中國領導人,決定組建志願軍,於15日開赴朝鮮。此時斯大林和毛澤東都認為,中蘇聯手與美國軍隊作戰,就能打敗美帝。

志願軍開赴朝鮮

【第五階段】1950年10月11日,聯合國軍迅速向北挺進,美國軍隊也已經越過三八線,同時美國飛機襲擊了蘇聯邊境的空軍基地。在中蘇領導人的會談中,斯大林提出蘇聯空軍只能在兩個月以後才能出動,而周恩來堅持兩國同時出兵。談判的結果是放棄朝鮮,要金日成到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毛澤東最初同意了這個意見,後又召集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志願軍於19日先行出動,在平壤——元山一線以北山區建立防禦陣地,等待蘇聯裝備和空軍到達後再展開進攻。後因形勢緊迫,毛澤東又將部隊入朝時間提前到17日。中方估計,這種「出而不戰」的作戰方針仍可將戰線推至遠離中朝邊境的地方。 【第六階段】1950年10月18日,朝鮮已經完全喪失了防禦能力,又發現美國大量軍艦出現在三八線以北的咸興地區海面,形勢更加危急。斯大林命莫洛托夫通知周恩來,即使兩個月後蘇聯空軍出動,也只能幫助保護中國領空,而不能入朝協同志願軍作戰。毛澤東再次召彭德懷進京緊急磋商,最後仍決定,志願軍所有部隊照原計劃於19日開始過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只能憑裝備低劣的陸軍單獨與佔有海空優勢的聯合國軍作戰,能否取勝或遲滯敵軍北進,已毫無把握。

彭德懷在朝鮮前線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隨著戰場形勢和蘇聯態度的變化,中國出兵決策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也不斷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決策者必然要審時度勢,隨機調整決策目標。於是,其決策的動機自然也會出現多方面的考慮。

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動機

  綜合分析目前各種史料揭示出來的中國領導人關於出兵朝鮮的言論和行為,可以判斷,中國決策的動機大致有4個方面的內容,只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體現而已。

【一】根據國際分工為社會主義陣營承擔責任和義務。

在1949年夏天劉少奇秘密訪問莫斯科時,中蘇兩黨達成了共識,即在國際革命運動中應有所分工。斯大林希望中國今後多擔負一些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中共「應當履行對東亞各國革命所承擔的責任」。毛澤東如願以償,立即組織亞洲各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北京學習中共的革命經驗,後來又成立了馬列學院分院。就這樣,中國共產黨主動承擔起指導和幫助亞洲各國共產黨的責任,而當時只有朝鮮仍然直接處在蘇聯的影響和控制下。中共中央認為,援助亞洲革命,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自身安全的需要。當朝鮮革命需要中國的幫助和支持時,毛澤東自然會有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毛澤東和斯大林

顯然,一旦朝鮮政權的存亡受到威脅而中國袖手旁觀,那麼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以及中共作為馬列主義政黨的形象,無疑將受到極大損傷。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只有出兵援朝,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亞洲革命的發言權和領導權。從中也可以看出存在於毛澤東內心深處的「中央王朝」的理念。在他的辭典中,東方情報局和亞洲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一理念在現代社會和革命時代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二】由台灣問題引發出對抗美國的革命激情。

令中國人感到驚訝的是,美國對朝鮮戰爭的第一反應竟是宣布台灣地位未定,並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也就是說,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杜魯門首先把中國而不是朝鮮擺在了美國的對立面。對此,毛澤東做出了激烈的回應。在毛看來,美國對台灣海峽的行動毀滅了他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夙願,使解放台灣的計劃功敗垂成。美國對台灣的行動,就等於是對中國宣戰。這不僅是因為第七艦隊的入侵在軍事上阻礙了解放台灣的戰役,更嚴重的是「台灣地位未定論」意味著在法律上剝奪中國統一的合法性。毛澤東的確被激怒了,他本性中的革命熱情和好鬥精神再次被激發出來。在8月4日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從這時起,在毛澤東的心目中,與美國人之間的戰爭已經開始了。

1950年10月15日,杜魯門(右)與麥克阿瑟(左)在威克島就朝鮮問題進行交談。

【三】對中國邊境安全和主權完整受到威脅的憂慮。

  現在的史料表明,在聯合國軍向鴨綠江逼近時,美國的確沒有任何侵犯中國的意圖。早在8月25日,那時聯合國軍在朝鮮正節節敗退,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的文件就規定,戰爭必須限制在朝鮮範圍之內,不要使美國軍隊捲入一場與中國的全面戰爭。為此,美國政府多次否決了麥克阿瑟關於封鎖和轟炸中國的提議。

  不過,在當時戰火紛飛的情況下,在麥克阿瑟叫囂要打過鴨綠江和美國飛機襲擾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的氛圍中,中國領導人對戰爭會推進到中國境內的擔心也是十分現實的。

朝鮮戰爭形勢圖

除了從地緣政治角度對邊境安全的擔心外,毛澤東很可能還有對中國主權完整受到威脅的更深層的憂慮。問題在於,如果按照黑海會議的安排,朝鮮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並將其殘餘部隊撤到東北休整,那麼,萬一因此而將戰火引至中國境內,斯大林便極有可能根據中蘇同盟條約,派幾十萬蘇聯遠東軍進入東北,援助中國作戰。實際上,斯大林10月5日給毛澤東的電報已經表達出這種意向。毛澤東不會忘記,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對日作戰出兵東北,從而迫使蔣介石簽訂了損害中國主權的城下之盟。他更不會忘記,新中國領導人在東北問題上與蘇聯進行了艱苦談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歸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因此,一旦讓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而蘇聯再次出兵東北,那麼其結果必然是:無論戰爭勝敗,中國都無法保證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做法,當然是把戰爭阻止在國門之外了。從上述第四、第五階段中國領導人的戰術安排看,這種動機應該是起主導作用的。

【四】維護中蘇同盟的戰略態勢以保障中共政權的鞏固。

無論是對內發展經濟,穩定社會,還是對外開展國際鬥爭,抵禦帝國主義侵略,新中國必須藉助蘇聯的力量,這就是毛澤東決定與蘇聯結成同盟的政治基礎,也是新生政權得以鞏固的基本條件。

在斯大林明確表示蘇聯不會出動空軍協助中國軍隊赴朝作戰的最後關頭,毛澤東就面臨著一種命運攸關的選擇。但是,他只能選擇出兵,否則,剛剛締結的中蘇同盟條約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新中國所指望的經濟援助和安全保障也不會如期到來。

志願軍撤離朝鮮時的情景

如果說在對外戰略決策中應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的話,那麼,毛澤東的這些考慮,無論是對他本人,還是對他的黨,乃至對他的整個民族和國家,無疑都是適合的,最終都體現為對美國越過三八線所做出的合理反應。


推薦閱讀:

部隊大院撐起了中國半個娛樂圈
中國大陸流失百萬富翁人數居世界第一
中國最美的一百句詩
2015胡潤百富榜:李河君成中國首富 馬雲下滑至第三
苗族禁忌 - 中國民俗文化網

TAG:中國 | 推薦 | 朝鮮 | 內幕 | 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