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十八)晉楚弭兵
晉悼公和楚共王的去世,使得中原各國又開始有了新的想法,重新陷入了混亂的格局。尤其是晉國的統治力開始明顯下降,而夾在晉楚兩大國之間的諸侯被擺弄的民不聊生。最終在宋國人的斡旋之下,晉楚兩國的執政坐在了一起,發表晉楚停戰協議,兩國弭兵,晉楚將近百年的爭霸終於結束。
從前面講述的故事來看,凡是有中原霸主去世,一般都有那麼幾個立場不堅定的國家要劈腿。例如齊桓公一去世,鄭國就跑到楚國來拜碼頭;楚莊王一去世,魯國就跑去找晉國聯盟;這一次晉悼公一去世,劈腿的竟然是一個大國:齊國。
也不知道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靈公從哪裡做出的判斷,覺得人家晉國新任國君晉平公不如他爹晉悼公能幹。於是在晉平公即位後組織的第一次會盟大會上,受到邀請的齊靈公不但自己不去,還派卿大夫高厚去搗亂,然後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擊自己的鄰居,也是晉國的鐵杆盟友魯國。晉平公實在看不慣了齊靈公的伎倆,於公元前555年,派出中軍主帥荀偃率領大軍討伐齊國。齊國欺負魯國還可以,打晉國還是有點吃力,於是被荀偃的大軍打到了家門口。而齊靈公也是個沒本事卻喜歡惹事的人,欺負魯國的本事在勇猛的晉國人面前一點都沒了,只知道一路逃跑,甚至逃到臨淄之後,還想繼續逃。齊國大臣和他的兒子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國君也不能這麼慫啊,好歹也堅守一下國都吧。最終齊國人民堅壁清野,死守臨淄,晉國軍隊洗劫一番而去,甚至連臨淄的大門都給拆了。但是荀偃卻在班師途中因病去世,沒有能夠重新回到晉國。
第二年,沒事瞎折騰的齊靈公就去世了。之所以被後人起了「靈」這麼個惡謚,是因為齊靈公確實沒辦多少好事情。最搞笑的是自己的老媽跟齊國大臣有一腿,還被大臣國佐告發並處分了他媽的那位情夫,最終老媽發飆逼著齊靈公治人家的罪。而國佐也是齊國大家族,不是好惹的,最終還引發了齊國一場內亂。還好這一切的亂局都隨著齊靈公的去世而逐漸消失,因為他兒子,新即位的齊莊公還是心如明鏡的,也知道晉國強大惹不起。於是齊莊公一即位就跑去承認晉國的霸主地位,並且乖乖的跟晉國結盟。
如果說齊莊公是個怕惹事的人,那我們就太誤會人家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現在服個軟叫晉平公一聲大哥,齊莊公心裏面可在算計什麼時候能夠把這個虧找回。正巧此時晉國也攤上了內亂,原因是欒厭死了以後,自己的媳婦和兒子欒盈(親娘倆)鬧矛盾還弄的挺大,正好被看他們欒家不爽的士匄和士鞅父子抓住機會栽贓陷害,欒氏被滅族。只有欒盈逃走,並且輾轉來到了齊國。此時齊國就有很多聲音反對收留欒盈這個火藥桶,包括後面提到的幾位大臣,例如弒君的崔杼,朝廷重臣田須無,以及後來的名相晏嬰(那是還是小青年)等,但是齊莊公不但收留了欒盈,還暗中將欒盈送到了欒氏的發跡之地,晉國心腹要地曲沃。
欒盈利用自己在曲沃的勢力發動叛亂,討伐士鞅,可是最終功虧一簣,兵敗被殺。此時齊莊公利用晉國兵力被欒盈牽制的機會,在公元前550年直接發兵攻打晉國,為自己那窩囊的老爹報仇出氣。齊國雖然在之前鞍之戰中被晉國打得滿地找牙,國君險些當了俘虜,又在幾年前被晉軍拆了家門,但是東方大國本身底子就厚實。這次齊國在對方忙著平內亂的時候單挑晉國,發揮了極強的戰鬥力,竟然一口氣打到了晉國的都城。此時士鞅已經帶隊解決了欒盈,立刻回兵救援,同時魯國也幫著晉國牽扯齊國。齊莊公軍隊則是糧食也吃完了,氣也出了,於是撤兵回國。
晉國稱霸中原幾十年,只有打人家的份,哪裡受過這種氣啊。於是晉平公扭頭就拉上小兄弟們會盟,湊齊了十二國軍隊討伐齊國,這次的目標就不是拆大門這麼簡單,起碼也要把臨淄給拆了。齊莊公這下害怕了,趕快到南邊搬救兵,因為楚康王即位後還沒啥動靜呢。
楚康王可從來沒說過自己放棄中原,接到齊國救援書後,立刻出兵攻打鄭國(又是倒霉的鄭國,真不知道鄭國日子是怎麼過的)。而晉國聯軍由於趕上了雨季,瓢潑大雨嚴重影響了晉國聯軍的進程,加上楚國來摻和了,那就不去齊國了,先去到鄭國把楚國人解決了。齊莊公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沒過兩年就在一次國內政變中被崔杼幹掉了,這裡我們後面會提到。而晉國聯軍和鄭國一起,在戰場上與楚康王的部隊對峙。晉國聯軍派出兩位勇士和鄭國的駕駛員一起致師,還真把楚國給唬住了。楚康王一看沒有獲勝的把握,也就撤兵回國了。
看這意思大夥打打鬧鬧也不會有啥結果,晉國不可能一次性幹掉楚國,東邊的齊國兩面三刀,西部的秦國也是經常騷擾晉國,鄭國雖然當了晉國的小弟但卻要天天保護著他們。南邊的楚國更沒有滅掉晉國的實力,不但丟失了鄭國這個通往中原的門戶,後方還多了個逐漸強大的對手吳國。而夾在晉楚兩大國之間的其他諸侯國們,鄭國咱就不說了,大夥都不容易,還有宋國,曹國,衛國,魯國等等,也在晉楚爭霸中受夠了氣,也受足了罪。說實話,大夥都累了,也都不想打了,接下來就是看誰能拉下臉皮提出和談了。
第一個跟晉國握手言和的,竟然是從崤之戰就開始成為世仇的西方強國秦國,而且這次是玩真的了。公元前549年,秦晉兩國高層領導就開始對和平和停戰問題展開對話,秦國的公子鍼和晉國的韓起還互相進行了國事訪問。公元前547年,秦國公子鍼再次訪問晉國,還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此時晉國和楚國之間也有了一個很好的和談條件,因為新任楚國令尹是屈建,而晉國中軍主帥則是趙氏孤兒趙武,這兩個人是好朋友。跟這兩個人都很熟悉的,還有一個宋國大臣向戍,於是向戍就開始牽線搭橋,倡導大夥一起弭兵休戰。其他諸侯國一看有戲,於是大家就開始齊心協力想辦法,看看怎麼能讓晉楚兩國開始和談。
雖然在最後的談判之前,大家還多多少少有點小動作。比如楚康王就在許國的死皮賴臉的要求下,象徵性的攻打了一下鄭國,鄭國也知道大家快和平了,於是忍氣吞聲死守不出,最後也沒多大損失。但這些可以說是黎明前最後一朵烏雲了。公元前546年,宋國人向戍跑前跑後忙裡忙外,終於跟中原四大國齊,秦,晉,楚達成一致,在宋國進行弭兵會盟。雖然各國首腦沒有參加,但是幾個大國都是派出了可以全權代表國君的掌權派人物,晉國趙武,楚國屈建等人都出席了這次會議。屈建本來跟向戍提議,這次會盟的主題是晉楚各自的盟國要向對方覲見,從而建立一個晉楚兩國共同領導的國際新秩序。向戍爭取趙武的意見時,趙武平衡了齊國和秦國的需求與感受,讓齊,秦,晉,楚四個大國平等對待,也給足了齊國和秦國的面子。正式會盟之前,幾個大國就弭兵內容基本達成一致,就剩下面對面的盟約儀式了。
可是這幾家打了上百年的仗,而且每次都拼的你死我活,這仗哪裡是說不打就不打的?所以等到大家都到了宋國的時候,各自心裡的不安開始湧上心頭。先是晉國人聽說楚國人想趁機幹掉趙武,所以隨行的荀盈就特別提醒趙武多加防範,趙武倒是想得開,反正這裡離家近,要是打起來就跑唄。此時楚國人也憂心忡忡,他們建議大夥把鎧甲穿在裡面,以防不測。而其他的小諸侯們也各自在打自己的算盤,魯國就一直囑咐自己的談判代表,一定要讓自己地位低一點,因為這樣可以少交點保護費,以前交給晉國一家就夠了,現在要交給四個大國,這筆開支可不小啊。
到了會盟的那一天,楚國和晉國又吵起來了,只是為了個先後順序問題。因為歃血為盟的時候,一般是盟主先做,所以誰先歃血誰一般就是盟主。晉國人說晉國一直是中原霸主,所以要晉國人先;楚國人說不能每次都讓你們晉國人先來,這樣豈不是表示我們楚國地位比你們低。晉國大夫叔向對趙武說:「別跟他們爭了,我們以德服人,順序不重要,而且在這種會盟中小國家還是要做一些事情的,這次歃血我們就讓楚國這個小國家先做吧。」趙武也沒有反對,於是屈建就首先代表楚國歃血。會盟結束後,宋平公以東道主身份請晉楚兩國使節吃飯,這一次大家就把上賓的位子讓給了趙武,屈建也沒有反對。大家一人讓一步,互相給個面子就完了。
就這樣,從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到公元前546年弭兵會盟,晉楚兩國86年的對抗終於落下帷幕。這次由向戍發起,屈建和趙武主導的弭兵運動,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為成功的外交活動。晉楚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到了談判桌前,為結束對抗,謀求和平做出對話。在此後的四十年里,晉楚兩國沒有再發生正面的軍事衝突,而中原各國也難得的獲得了四十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
五年之後,晉楚兩國以及一些中原的諸侯國又在虢地會盟,重溫弭兵運動的中心思想和會議精神。此時晉國的頭把交椅雖然還是趙武的,但這位趙氏孤兒操勞一生之後也逐漸老去,而楚國的楚康王則在公元前544年去世,令尹也換成了楚康王的弟弟王子圍。雖然在虢之盟晉楚兩國心裡還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王子圍的飛揚跋扈已經展現出他的不臣之心,而魯國也因為會盟之後還攻打鄰國險些遭致楚國的懲罰,但是弭兵運動中雙方達成的停戰協定依然奏效,大國之間的敵意基本解除,春秋中後期的中原局勢進入一個相對穩定階段。
但是,我們在學習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中知道:如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當國外的威脅基本消除,許多國家也開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矛盾的交點就開始從外部戰爭轉移到內部鬥爭中來。晉楚兩國弭兵宣告著兩大軍事集團戰爭的結束,然而各個國家內部士大夫階級的內部鬥爭卻是愈演愈烈。(待續)
推薦閱讀: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5頁
※春秋戰國之田氏代齊傳說
※春秋戰國十大著名戰爭:柏舉之戰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二十)鄭與齊的中興
※中國歷代紀元表 帝王更替表 五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