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衛氣循行與子午流注的形成【轉】
由於子午流注的組成理深義奧,各教材及文獻又多言其使用原理而少論其形成原理,往往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然《子午流注針經》序中說:「非得《素》、《難》不傳之秘,孰能至此哉?」但《針灸問對》卻說:「此皆臆說,《素》、《難》不載。不惟悖其經旨,而所說亦自相矛盾多矣」。於是,孰是孰非使人難辨,疑惑更增而不利於子午流注的發展。今從《內經》和《難經》出發,就衛氣循行談談子午流注形成。
1 衛氣循行與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法
受《靈樞·禁服》「凡刺之理,經脈為始……內次五臟、外別六腑,審察衛氣,為百病始……」的影響,《子午流注針經》明確指出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法是「凡刺之道,須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衛氣是從頭向全身散行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的。如《靈樞·衛氣行》說:「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端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頜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複合於目,故為一周」。因此,它不是按十二經脈順序運行,很難從其循行中直接找出某一時刻衛氣流注何經、何穴,故不能從衛氣循行中直接得出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法。
2 從《內經》和《難經》推導出子午流注的可能性
《靈樞·衛氣行》認為針灸治療應「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以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但是從衛氣的運行中卻不能直接找出某一時刻經氣到達何經、何穴,於是,誠如《靈樞·衛氣行》所言:「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可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陰陽五行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取象比類法則是古代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根據其原理利用天干、地支作演繹工具還可推導五行氣運及氣候、物候、曆法等自然現象。受其哲學思想影響,在《內經》和《難經》中,取象比類法及陰陽、五行、干支普遍用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預後、取穴、刺法等方面的歸納演繹,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夏,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因此,在注重「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靈樞·刺節真邪》)與重視時間醫學「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難經·七十四難》)等思想影響下, 要達到《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說的「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的按時取穴這一要求,利用陰陽五行及干支配合取象比類、天人相應等原理來推算出衛氣某一時刻在何經、何穴是可能的,亦即據此而推導出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法是可能的,實踐則證明子午流注按時取穴治療確能提高臨床療效。
3 子午流注納甲法的開穴
在天干所主的甲、乙、丙……十日之周期規律運動中,因《素問·臟氣法時論》「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於是根據《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及天人相應原理可推出:甲日膽經值日,膽引氣出,乙日肝經值日,肝引血行……。而要維持經脈正常的生理功能,經氣必須保證陰陽的動態平衡。在按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相生漸旺的衛氣循行過程中,因這一過程可視為陽長,陽長則陰消,故體現這, 一陰陽消長平衡的井穴開穴時間相應地,其干支組合應遵循陽進陰退這一原則:天干從甲向癸順列,地支從亥向子倒排。由於《靈樞·衛氣行》「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於陰分而刺之」,膽經屬陽,故其井穴開穴時間必在陽時而不能用亥只能用戌。於是,膽經井穴竅陰的開穴時間為甲日甲戌時,肝經井穴大敦開穴時間為乙日乙酉時……。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五輸穴乃全身腧穴精華所在,臨床常用它調治全身病變,是人體經穴的縮影,對全身經穴有提綱挈要的作用。故子午流注的開穴就只取五輸穴為主的特定穴而不遍取周身經穴。
由於衛氣循行五十周於身是從頭向全身散行的,不是按十二經脈順序運行,故開井穴後,餘下的滎、輸、經、合穴位雖應仍按相生關係開穴,但卻不能在同一經脈中按相生關係開穴,必須在十二經脈中按經生經、穴生穴的相生關係來交叉開穴。於是得出:丙子時開小腸經滎穴前谷,戊寅時開胃經輸穴陷谷……。
4 子午流注納甲法的形成
在上述開穴中出現一個矛盾,即不能得出三焦、包絡兩經的開穴,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由於三焦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功能,只能通過三焦才能將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於腎的原氣充沛於全身。《難經·三十八難》認為三焦「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六十八難》又雲:「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難經正義》則明確指出:「三焦為陽氣之根,六腑屬陽,其氣皆三焦所出」,故可將三焦看成「陽氣之父」而統領諸陽經經氣運行。於是,每當陽時的第一個陽時陽氣從三焦出發,歷經諸陽經,完成一個周期循環後,在最後一個陽時必須回到三焦經,這樣才能保證其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過程。同時,心主血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包絡為心主的宮城,有保護心臟不受外邪侵襲的功能並常代心受邪,故心包功能正常與否在血行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包絡經與三焦經互為陰陽表裡兩經關係,由三焦主持氣行亦證明包絡經能主持血行而為「陰血之母」,衛氣行過諸陰經後亦應回到包絡經。最後,十二經脈中獨三焦、包絡兩經不具五行屬性也說明其位獨尊而主持氣血運行。
在日周期規律運動中,因天干為十,地支十二,相配後每日時辰中,陽時的時干起於甲而以甲結束,起於丙而以丙結束……,陰時起於乙則以乙結束,起於丁則以丁結束……,即一日中最後一個陽時的時干與第一個陽時的時干相同,最後一個陰時的時干與第一個陰時的時干相同,故謂之日乾重見。此時一日已畢,衛氣運行一天完成一個循環周期當返回三焦經或包絡經;衛氣回到三焦經稱氣納三焦,陰血回歸包絡經叫做血納包絡;《子午流注針經》在此時將三焦經或包絡經五輸穴和原穴全開。
《難經·六十六難》雲:「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乃三焦原氣與十二經脈經氣交通之處,取十二經原穴亦即取三焦之原氣。輸穴在五行屬土,土載萬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難經集注》虞注:「輸者,法土應脾」。由於原穴與三焦原氣相通,輸穴與氣血生化之源的脾土相應,原氣為經氣之本,脾土為氣血之本,故開輸穴時同開值日經原穴,同氣相求耳。因經氣流經輸穴時,取有返回根本,歸於原始處之義,故曰返本還原。這樣,就形成了子午流注納甲法。
5 養子時刻取穴法的形成
《素問·陰陽離合論》指出「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百,推之可千,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干支組合可大可小,可代表年,也可代表月或日乃至時。於是,將納甲法中甲日的開穴看成是甲時的開穴,乙日的開穴當作乙時的開穴……,又形成了子午流注養子時刻取穴法。
6 用衛氣循行推導納甲法的根據
子午流注針法是根據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盛衰開闔來按時取穴的一種方法。在經脈內流注的物質是營氣和血,衛氣則在脈外營周不休,為什麼不根據營血的循行來推導子午流注納甲法而獨選中衛氣的循行?《靈樞·營衛生會》雲:「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故有營屬陰,衛為陽之說。而《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天干紀天氣故為陽,地支紀地氣而為陰。於是乃用陰陽屬性相同的營氣流注演算納支法而以衛氣循行推導納甲法。註: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按照營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的路線,一晝夜運行五十周而會合於肺經。如《靈樞·營衛生會》說:「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陽衰,平且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己,與天地同紀。」其運行路線見《靈樞·營氣》,謂:「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內,注目內,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蓄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上段恰好描述了營氣在12經中的流注順序,也可以看成子午流注的根據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12經子午流注的過程中,在其中涉及到任脈和督脈的時機,和上圖暗合,說明了上圖的合理性,但子午流注講的是營氣的運行規律,關於衛氣和元氣的運行規律則與此不同,元氣的運行與奇經八脈有關。
推薦閱讀:
※必修1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導與練
※養生學理論的形成
※奇門遁甲預測:3奇與自身和其他天干所形成的主客狀況
※體系形成時期:從春秋到秦漢(公元前770~公元220年)
※《周易》的形成過程
TAG: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