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講座 |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上)
引子
悲慘時代
戰國策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上)
一、高築黃金台
公元前311年的一天,燕國諸侯燕昭王剛剛登基,就專程拜會了名士郭隗,向他請教如何帶領燕國走出危機。
原來,昭王即位前,他的父親燕王噲犯糊塗,居然將王位讓給了丞相子之。這個子之又是個庸才,把燕國搞得民怨沸騰,危機四伏。於是燕國的宿敵齊國趁亂討伐燕國,差點滅了燕國。後來其他諸侯聯合干涉,齊國被迫撤軍,燕國才算保留下來。
燕昭王即位,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昭王是位胸懷大志的有為之君。他牢記燕國的國恥,迫切地尋求強國之路。《戰國策》說他「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戰國策》第417章)
說的是燕昭王收拾殘局後即位,謙恭有禮,用豐厚的禮品招募賢人,希望依靠他們雪洗國恥。
見了郭隗,郭隗首先對昭王指出,政治家對賢人有四種態度,這四種態度決定了政治家的四個層次。
「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戰國策》第417章)
意思是,政治家有四個層次:帝者、王者、霸者、亡國者。成就帝業的國君,把賢人當作老師對待;成就王業的國君,把賢人當作朋友對待;成就霸業的國君,把賢人當作臣下對待;亡國之君,則把賢人當作奴僕對待。
然後,郭隗就勸昭王廣泛地選拔賢人,親自登門求教。以對待老師的態度來對待賢人。這樣就可成就帝業,也就是政治家的最高境界。
昭王聽了連忙說:「但是如何著手呢?怎樣選拔天下的賢者呢?我應該去拜見誰呢?」
郭隗就給他講了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出巨資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呢,3年過去了,一直沒買到千里馬。這時,國君身邊的一位侍臣就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位侍臣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有一匹千里馬。可是,等他趕到時,馬已經死了。真的很鬱悶。怎麼辦?這人竟然用500金買了死馬的骨頭,回去獻給了國君。國君看了,這人竟用千金買了馬骨頭,不禁勃然大怒:「我讓你買的是活馬,誰讓你花費我500金巨款買了這死馬的骨頭?」
侍臣從容不迫地說道,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死掉的千里馬,大王都捨得花費500金購買它的骨頭,何況是活的千里馬呢?這個消息傳出去,大王就不愁有人主動來獻千里馬了。」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了上面的故事,又對昭王說:「大王如果真想得到人才,就應該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您確實是求賢若渴。您不妨先從我郭隗開始,天下的賢人看到像我這樣才華並不出眾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肯定就會來投奔你了。」
昭王聽著連說:「有道理!有道理!」
於是昭王就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日良辰,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里居住。昭王每天都像學生拜訪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有一個特別的舉措,他在沂水河畔,修築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徠天下賢士。台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與賢士的見面禮。這就是著名的「黃金台」。
在中國歷史上,大張旗鼓地招賢納士,莫過於昭王高築黃金台。昭王高築黃金台這個大動作其實就一個招聘人才的大廣告,產生了轟動效應。
消息傳出去不久,天下的名人賢士紛至沓來,其中包括很多重量級的人才,如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魏國的樂毅。他們紛紛來到燕國協助昭王治理國家。
有人評論說昭王築黃金台招攬人才是出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考慮,未免太功利化,太金錢化,把人才當成了純粹的買賣對象,是對人才的羞辱,對人才太不尊重。這個看法未免太迂腐。什麼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不能是空話。尊重人才,一要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二要給人才優厚的待遇。二者缺一不可。
昭王高築黃金台實際上體現了對人才的三種態度:對人才的尊重,對人才的慷慨,對人才的渴求。同時也體現了燕昭王個性的大氣、坦誠和豪爽。
因此,唐代兩位充滿豪俠之氣的大詩人,一位陳子昂、一位李白,都曾寫詩歌頌昭王。
陳子昂詩云: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李白詩云: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古風十五)
陳子昂詩中提到的碣石館,也是燕昭王招攬人才的標誌性建築。為了接待著名陰陽家鄒衍,燕昭王居然專門為他修建了一座宮殿,叫碣石宮。鄒衍來到燕國時,燕昭王甚至親自畢恭畢敬地拿著掃帚,倒退著為鄒衍清路。築黃金台引來人才時,燕昭王每次都在車下扶著人才乘坐的車子前行。燕昭王可說是戰國時代最禮敬人才的諸侯。因此,懷才不遇的陳子昂才感慨「昭王安在哉」。
二、破解反間計
但是,燕昭王儘管對來應聘的人才都非常謙恭,非常慷慨,但他決不是盲目地使用人才,也不是根據人才的名聲安排人才。論名聲,齊國來的鄒衍和趙國來的劇辛知名度最高。因此李白詩中講燕昭王築黃金台招攬人才,點他們兩位的名做典型。就是前面引的「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鄒衍是位陰陽家,談天說地,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掐來算去,從古代到今天,都有很多人信這一套。鄒衍在齊國就曾經是稷下學宮的學術權威,到了燕國,昭王對他恭敬有加,但是他那一套對於治國理政實在沒有幫助,因此鄒衍在燕國政壇毫無記錄。劇辛儘管名望也非常高,但是政治才能也一般般。《戰國策》記載,樂毅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首戰告捷後,劇辛堅決反對燕國再打下去。但是燕昭王和樂毅沒聽他的,乘勝進軍,結果幾乎佔領齊國全境。聽劇辛的就要耽誤事了。
燕昭王招來的最重要的人才,既不是從趙國來的劇辛,也不是從齊國來的鄒衍,而是從魏國來的樂毅。說起樂毅,他的先祖我們在第一期中就曾提到,就是為魏文侯攻取中山的樂羊。
樂毅在魏國正懷才不遇,得到燕昭王築黃金台招賢納士,立刻找了個借口去燕國出差,到了燕國就跳了槽。
燕昭王真是慧眼巨識,十分清楚應聘的人才哪位管用那位不管用,哪位有真才實學,哪位就是徒有虛名。和樂毅一番談話,昭王立刻清除這是位經天緯地之才,直接拜他為亞卿,相當於副丞相的地位。天天和他討論的頭等大事就是討伐齊國,為燕國雪恥。
樂毅首先向昭王分析了形勢。指出齊國是個超級大國,有先輩創下的霸業為基礎,論實力,燕國和齊國的不可同日而語。一定要打齊國,必須做兩個方面的充分準備:一是國內政治要改革,先練好內功,提高國家實力。二是和其他諸侯國組成聯盟,單打獨鬥肯定打不過齊國。
昭王完全接受樂毅的主張。首先著手燕國的改革。樂毅傾全力協助昭王改革內政,加強法制、整頓吏治、增強軍隊戰鬥力之外,燕昭王更推行儒家仁政,《史記》說他是「燕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史記·燕召公世家》)
撫慰喪葬之家,關懷鰥寡孤獨,與百姓同甘共苦,獲得了民眾對自己的擁護。
內政改革取得成效,昭王就派樂毅出訪各個諸侯國,動員他們聯合伐齊。
樂毅展現出傑出的外交才能,他利用各諸侯國痛恨齊閔王的霸道驕橫,發動了五個諸侯國合縱攻齊。這五個諸侯國分別是:燕國、秦國、趙國、魏國、韓國。有學者認為合縱攻齊的五個諸侯國應該是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再加上楚國,而不是秦國,說秦國不太可能參與合縱攻齊。根據是什麼?沒講。其實,秦國參與攻齊理由充分,上期說過,秦昭王已經把齊國當作主要威脅,巴不得有機會參與打壓齊國。楚國則肯定沒有參與五國攻齊,否則齊閔王遭到五國攻齊後怎麼可能向楚國求救?楚國又怎麼能派大將淖齒跑到莒城救援齊閔王?
樂毅攻齊可謂戰果輝煌,勢如破竹,僅僅半年間,直下齊城70餘座,全都納入燕國版圖,只剩下即墨和莒城未能攻克,差不多等於滅了齊國。燕昭王因此封樂毅為昌國君,享受王親國戚的待遇。
樂毅對齊戰爭的勝利,離不開燕昭王對他的絕對信任。上期談到,齊國大將田單曾經對燕國使用離間計,離間燕昭王和樂毅的關係,但是根本不好使。昭王非但沒有懷疑樂毅,反而殺了進讒言的大臣,索性直接請樂毅為齊王。搞得樂毅賭咒發誓,寫下書面材料保證自己沒野心。
關於田單使用反間計離間昭王和樂毅的關係,還有一個版本。
一天,燕國王宮裡的內侍、衛兵等交頭接耳,十分緊
張,原來燕昭王一反常態,突然對太子大發脾氣,下令抽了太子二十鞭子。原來太子受大夫騎劫的挑唆,向昭王進讒言:「樂毅三年還打不下齊國的莒城和即墨,不是真打不下,而是不想打。樂毅是想以懷柔手段感化兩城百姓,等待他們歸順,自己就可以做齊王了。」
昭王聽了勃然大怒,不過不是對樂毅發怒,而是對太子發怒。抽了太子一頓鞭子,指著他的鼻子臭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畜牲:「你就不想想,齊國一直欺負燕國,甚至差點滅了燕國。我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是誰給咱們報了仇雪了恨?難道不是樂毅嗎?我們對樂毅怎麼感恩都不過分,你竟然說他的壞話!惡毒地污衊他。別說他不想做齊王,他就是真想做齊王,也有資格。」
昭王責罰了太子後,又下詔賜樂毅妻子王后之衣、賜樂毅兒子王子之服,並賜車馬,同時派丞相代表他去見樂毅,要正式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動,也驚出一身冷汗,連忙跪下,對天發誓,寫下書面保證,寧肯死也不接受封王。昭王和樂毅的君臣大義、戰鬥友誼由此更加鞏固。
《資治通鑒》稱讚樂毅:「由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莫敢復有謀者。」
於是,齊國人佩服樂毅的德義,諸侯畏懼樂毅的信譽,再沒有敢算計他的。
說起來,離間昭王和樂毅的流言確實狠毒。縱觀中國歷史,打擊大臣特別是打擊手握軍權的重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說他有野心要造反。皇帝最怕的就是造反,那是直接要他命的。即便是明君仁君對造反謀逆大罪也十分敏感,寧可信其有,不肯信其無,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
但是,燕昭王對離間計的對策,卻表現了大胸襟、大智慧。他不像某些心胸狹隘多疑善忌者立刻將警惕的目光投向樂毅,而是公開地懲罰製造流言者,就是自己的兒子也不放過,對樂毅打信任牌,表示自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就打擊了離間計可能引起的君臣猜忌和分裂,給樂毅吃了定心丸。他更進一步要封樂毅為齊王,又是化被動為主動, 給樂毅戴高帽子,等於逼他表態。這樣順水推舟,投石問路,無形地化解了可能的潛在的威脅。
昭王富於大智慧地破解了離間計,樂毅只會更加盡心竭力地為昭王服務。
由此想起漢高祖劉邦和韓信的故事。韓信打下山東後,希望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但是又不好意思直說,想了半天,自認為想了個好辦法。於是派使者向劉邦彙報:「山東這個地方打下來了,亂得很,要好好治理。 治理需要一個名分,希望大王 封我一個假齊王,我是為了治理方便,不是真的想封王」。劉邦什麼人,一定就明白了韓信那點小心眼,立刻勃然大怒,開口就罵:「他媽的,……」
他接著的話本來是「天下還沒搞掂呢,就急著要給自己封王了。野心不小啊!」
但是,張良在旁邊踩了他一腳。劉邦恍然大悟:正因為天下還沒搞掂,才需要韓信啊,才不能得罪他呀!於是,舌邊的話吐出來立刻變成了:「他媽的,大丈夫封王就封個真王,幹嘛要假王呢!」
韓信聽了又受用又感激,焉有不賣命之理。劉邦和燕昭王的智慧,真是異曲同工。
下期預告
第十二期 燕昭王用人不疑(下)
推薦閱讀:
※痣相講座
※《法華經》講座 十二
※黑馬王子140323講座:關於大勢預測的方法小結(附後市預測)
※【探索門命學】2016年10月講座內容:全面系統論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