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 | 高山仰止,致敬中華師道!
安貧樂道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平生一大樂事。孔子在被圍困的時候,依然和弟子一起唱詩奏樂。
朱熹時時以孔子為楷模,身體力行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就是在官務繁忙的時候,處理政事很勞累,仍然在夜裡給學生講學,慕名來學的越來越多,以至於屋子裡坐不下。
據朱熹本人說,他一天不講學就一天不快活,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但是一開口講學,就好像一身輕鬆,疾病也蕩然無存了。
教育目的是為了「傳道」,所以古人不用學問謀利,教育不會考慮利益好處,也不會考慮學生的地位身份。
有一天孔子在街頭看到一個年輕人,頭插公雞毛,身披野豬皮,帶把劍,像個不良少年的樣子,那就是子路。
孔子問他,你怎麼不來跟我學習呢?子路說,何必學習呢?南山有竹,資質非常好,砍下來當箭可以射穿犀牛皮。
孔子就說,那麼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裝上箭頭,後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嗎?子路聽懂了,立即拜孔子為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是師生共同努力,火盡薪傳,才能把文化傳承下去。
孔子在愛徒顏回死後,放聲痛哭,連聲呼喊:「天喪予!天喪予!」一方面是因為私人感情而哭,另一方面是為道的損失而哭。
抱殘守缺
中華文化多次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總有仁人志士在危難之際,抱殘守缺,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傳道授業,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倖存並發展。
孔子周遊列國,不為世用,退而編纂典籍,收徒講學。孟子的「仁政」理想不能實現,就把自己的學說傳授給弟子。孔子、孟子的學生把老師的言論記錄下來,成了後世必讀的經典。
秦始皇焚書坑儒,秦末戰亂結束,一幫讀書人在灰燼之上,搜集殘破的典籍,開始在民間講學。
元朝建立,廢除科舉考試,九儒十丐,讀書人的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仍有大儒講學。
明朝滅亡,天崩地解,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他們痛定思痛,埋頭總結、反思歷史,他們的著作閃耀的思想光輝照耀了未來。
博學知新
「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中華師道要求老師要博學,要有真學問,不固步自封,勇於追求新知識,眼界開闊,學以致用。所以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學問家,往往同時是教育家。
一個再好的老師,他的知識往往也存在局限性。正如韓愈所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禮記·學記》中提出「教學相長」的原則,教師同時也需要學習,學無止境。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教學相長」的本意是指老師自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教育別人也是一種學習。
老師一方面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在知識積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斷提高進步;另一方面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也會發現自己有些問題理解得不透,所以無法向學生講清楚,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斷增加知識學問。
躬行身教
古人認為老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做學生的表率,也就是說老師只是僅僅有「言傳」不行,還要「躬行身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若想正人,先要正己。
在某種意義上,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更為有力。孟子說:「教者必以正。」也是強調教師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古人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人師,乃德行才識並皆卓越者,可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為人師表的人難遇到。經師是「專門名家,教授有師法者」,可以講解經義,教人以學問的人。而人師則是「謹身修行,足以范俗」,自己人品修養好,足以成為學生楷模的人。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推薦閱讀:
※中華易經的智慧——易經細解
※易中天「中華智慧」第一講:周易方法論
※【原創】浙江文成:訪一代帝師故里,觀中華第一高瀑
※中華書舍的人生導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草案)條文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