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志正 中醫對於傷風感冒的認識和治療

中醫對於傷風感冒的認識和治療(2011-05-31 09:18:54)

轉載▼

標籤: 健康

  前言

  據1957年12月27日健康報載:法國在十月和十一月里大約有一萬四千人由於患流行性感冒而死亡。據研究機構報告,在聖誕節前夕,流感又襲擊法國。又據日本厚生省宣布,到14日為止,已經有五百七十三名日本兒童因為感染流行性感冒而死亡。又說:由於這種病的侵襲,全國有一百零四萬以上的兒童不能上學,有三千一百五十三所學校完全停課。還說:由於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迅速增加,各種藥片的生產量只能達到需要量的30%左右。

  從以上報道來看,流行性感冒對人體的危害是嚴重的。當然,法國和日本的流行性感冒死亡率高,是與他們國家的制度,衛生措施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是分不開的。我國去年春季雖曾流行,但由於黨和政府對人民衛生保健事業的重視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貫徹了預防為主的方針,展開里經常化的愛國衛生運動,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和病後能夠得到及時治療的優點,故發病人數低,也很少死亡。不過由於傷風感冒是一種很普遍的傳染病,感染塊,德的次數又多,所以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生產和建設,也有很多的影響。同時目前對傷風感冒的預防治療,還沒有很好的方法。而中醫在長期的臨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對於它的流行季節,傳染途徑等方面,亦有一定認識。為了溫故知新,不揣簡陋,將部分祖國醫學中有關相同或近似流行性感冒方面的材料,作一初步的複習,以便進行早期預防和治療,但限於個人學術水平,不當之處尚希望中西醫學專家批評指正。

  病名

  「感冒」這名稱,可以說是中西醫的統一病名,在中醫文獻上最初見於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在宋《聖濟總錄

  二、對於傷風感冒病源的認識

  古人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雖然限於當時條件,不可能用顯微鏡等儀器進行病原體的觀察,但已經認識到帶有感染性的「乖戾之氣」(可能系指病毒而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氣候失常,暴熱暴寒,反熱反寒等,對人體亦有極大的影響。此外人體元氣不足(抵抗力)或內有鬱熱,亦是易受感染的原因之一。

  (1) 人體的盛衰與外界氣候的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歲露篇》有「賊風邪氣,乘虛傷人」。短短兩句話,卻包涵著深刻的內容。一方面說明了邪風傷人有如疾風暴雨那樣迅速的外在因素,還指出了人體的內在因素(身體的盛衰與抵抗力的強弱)與外界氣候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體在虛弱的情況下,往往是易受外來賊風的侵襲。亦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見《內經評熱論》)的道理。

  (2) 感染性的乖戾之氣:在隋朝巢原方《諸病源候論》中認為是人感染乖戾之氣而生,不管老少,多易感染。他說:「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涼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少長,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又「時氣病者,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無少長,多相染易……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外台秘要》亦有「天行時氣」的描述。吳又可《溫疫論》亦有「疫者感天地之厲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這裡所說的 「時行」或「天行時氣」,「瘟疫」,用現代語來說,顯系指流行而言。至於流行季節,清葉天士謂「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清雷少逸《時病論》「風溫之病,發於當春」。

  就以上所舉的天行時氣、瘟疫、風溫病等的發病季節,傳染途徑來看,與流行性感冒頗為相似。不過中醫所說的時行病,瘟疫病等範圍較廣,賅括了一年四季中的多種傳染病。因此,流行性感冒應是時行病,瘟疫病中的一種,

  三、關於傷風感冒的病理生理

  在中醫文獻中,有關傷風感冒的病理、生理記載很多,茲扼要簡介如下:

  (1)《素問風論》「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淅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佚凓而不能飲食,名曰寒熱」。明張景岳雲「傷風之病,本由外感……邪輕而淺者,此犯皮毛,即為傷風,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而為痰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經邪閉郁皮毛也。」從以上兩段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古人對於人體受到風寒刺激合感染病原體之後,所引起的病理變化,有了一定素問認識。同時也觀察到在傷風感冒之後,所引起的「則衰飲食」的腸胃癥狀,因發熱而使熱「消肌肉」以及鼻塞、聲重、咳嗽等呼吸系統的炎症變化,可見古人在臨床觀察上是非常細緻的。

  (3) 溫邪傷人,先從口鼻而入,肺為五臟華蓋,故首當其衝,因是嬌臟,往往經不起熱邪燔灼,而引起肺脹咳嗽,呼吸氣急等合併症。《外台秘要》「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為五臟華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於肺」。清代名醫葉天士根據古人「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肺」的論證,創造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論,對於溫病學說有了進一步的發揮,給後學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由於風為百病之長,在傷人之後,隨著人體寒熱溫涼之氣的不同而變化為不同的疾病,如呼吸系統之氣管炎、肺炎,鼻竇炎等疾病。

  四、傷風感冒之癥狀

  傷風感冒之癥狀:在上一節里已經引及《內經》的記載,在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亦有敘述,如「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以及「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中風」等都是屬於感冒傷風類的疾病。元孫允賢《醫方集成》指出「重者為傷、輕者為感、感冒之中、有風有寒」。明張景岳「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這都是說明了感冒就是感受風寒。不過在癥狀上有輕重不同的區別。

  隋朝巢原方《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者……頭項腰脊痛,內熱鼻干,不得眠、胸脅熱、腹滿、嗌干、口熱、舌干而引飲。」宋《聖濟總錄》「感冒風邪、鼻塞聲重,傷風頭痛目眩」以及宋楊士瀛《仁齋直指》「發熱傷風、鼻塞聲重……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粘稠。」等癥狀描述。

  從以上所舉的癥狀來看,與流行性感冒的癥狀大都近似,而且還包括了鼻竇炎、氣管炎等合併症在內。傷風感冒,雖然都是外感病,但在性質上尚有一些區別:在感冒之中還有感冒夾熱、夾食等兼症之不同。

  五、診斷與治療

  1、 診斷根據四診與內傷外感的鑒別以及癥狀的表現,從而辨別表裡寒熱虛實,不難作出正確的診斷。如脈見浮緊、舌苔薄白、鼻塞聲重,為風寒在表;脈象滑數、舌苔黃、語粗聲高、呼吸急促,為內熱實邪等等,這裡不再詳述。

  2、 治療 中醫同道,對於傷風感冒的治療,均有一定經驗,茲就治療方面分如下幾類:

  (1) 解表法:外感初期,病脅在表,治宜汗解,稱作解表,,即《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但在解表之中,有辛涼解表與辛溫解表之不同。對於風熱兼傷,一時並發者亦有辛涼解表、甘寒清里之異。大哥風寒之邪,侵入人體之後,引起惡寒發熱、頭項身體疼痛,或四肢酸困,無汗、苔白不渴、惡寒重、發熱輕,脈象浮緊,宜辛溫宣散發法,如九味羌活湯,麻黃湯等,均是辛溫發表之劑,有開泄腠理,驅邪外出之能。溫病初期,邪在上焦衛分,尚未入里,證見惡寒輕,發熱重,口渴喜冷飲,肢體酸痛,脈浮數,舌苔薄白,治宜辛涼解表如辛涼輕劑銀翹散,辛涼平劑桑菊飲等。均是輕清宣透之品。

  (2) 宣肺法:類似解表而不以發汗為目的,宣暢肺氣,使咳嗽爽利,外邪易於透達,叫宣肺,大多用於咳嗽聲重、鼻塞微有形寒而不發熱的徵候,如杏蘇飲之輕疏化痰。

  (3) 表裡雙解法:外受風寒之邪,內有饑飽勞役之傷,憎寒壯熱,鼻塞咽干、舌燥,面紅目赤,口苦耳鳴,頭痛身痛,咳嗽氣逆,二便秘塞,外症挾內症者用表裡雙解法,如雙解散,防風通聖散等,以其內外盡撤,上下分消,故名雙解。

  (4) 和解法:外感寒熱盛衰有如瘧狀,頭痛身痛,胸脅脹悶,舌苔如積粉,脈象不浮不沉而弦數,為疫邪初犯募原,不能單用汗下,宜和解之法。和解的目的,亦使內邪外達,如達原飲等。1957年春節,不少地區即以北方治療傷風感冒患者,取得了很高的療效。惟此方偏於香燥化濁,適於雨水多,地氣濕的時令合地區,並熱輕濕溫盛的患者。

  (5) 扶氣解表法:年老體弱,元氣空虛,或稟賦不足,病後未復原易受感冒,雖見惡寒發熱,頭痛體痛,四肢酸困,鼻塞聲重,咳嗽氣急等癥狀,但不應專事疏散,以防汗出不止,變生不測,宜於發散中兼用補益之品,如參蘇飲,玉屏風散等,用人蔘(或党參)黃芪以助元氣。此外對於外感所引起的合併症,則是根據患者所表現癥狀的不同,而辨正施治。如感冒夾食,兼見惡食,胸膈脹悶或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癥狀者,宜加藿香、厚朴茯苓、蘇葉等理氣和中,益脾祛濕之品,感冒夾熱兼見壯熱自汗,面赤唇焦,口乾舌燥等癥狀者,宜加石膏、知母、生地等涼血清熱之品,咳嗽痰稠粘或乾咳無痰,桑葉、麥冬、沙參等潤燥之品宜入;痰白清稀,半夏、細辛、乾薑,亦可斟酌;肺脹喘急,呼吸不利。麻杏石甘湯亦可選用。總宜臨床化裁,不應拘泥。

  (6) 針灸療法:針灸療法對於傷風感冒亦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對於頭痛、鼻塞、四肢酸痛等症效果較著,且有發汗退熱之功。大抵外感初期,惡風、發熱,取風池、風府、外關、合谷;頭痛配太陽、頭維、百會;鼻塞配上星、迎香;咳嗽配列缺、肺俞、太淵;骨關節頭痛配曲池、楊陵泉;胸膈脹悶取中脘、足三里;嘔吐腹瀉配內關、天樞;喉痛配少商。以上都是舉例性質,總宜分經取穴,辨正施治。

  六、 方劑

  中醫治療傷風感冒的方法合方劑很多,這裡僅將常用方劑選錄數則,供參考。

  (1) 麻黃湯(張仲景)主治: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2) 桂枝湯(張仲景)主治:發熱、惡寒、頭痛、自汗、脈浮緩。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3) 九味羌活湯(金張元素)主治:頭痛、項背痛、腰脊強、惡風寒、發熱、無汗或微汗。組成:羌活、蒼朮、川芎、防風、生地、細辛、白芷、甘草、黃芩、。服法:大棗2枚、生薑3片、蔥白2莖清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4) 川芎茶調散(局方)主治:風熱頭痛。組成:川芎、白芷、薄荷、甘草、荊芥、防風、細辛、羌活、茶葉。

  (5) 參蘇飲(元戎方)主治: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咳嗽氣逆、眩暈嘈雜。組成:人蔘、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陳皮、枳殼、木香、甘草、生薑、大棗。外感重去姜加蔥白。

  (6) 人蔘敗毒散(活人方)主治:感冒時行,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鼻塞聲重、咳嗽風痰。組成:人蔘、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枳殼、川芎、甘草、茯苓、三片生薑、薄荷。

  (7) 防風通聖散(河間方)主治:憎寒壯熱、鼻塞咽干、舌燥、頭痛、身痛、二便秘塞、表裡俱實。組成:大黃、芒硝、防風、荊芥、麻黃、梔子、白芍、連翹、川芎、當歸、薄荷、白朮、桔梗、黃芩、石膏、甘草、滑石、姜蔥(本方去大黃、芒硝即為雙解散。

  (8) 銀翹散(瘟病條辨方)主治:頭痛、身熱、尺膚熱、微惡風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嗽等症。

  組成: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甘草。共杵為散,每服6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服,勿過煎。胸膈悶加藿香、鬱金。渴甚加天花粉。項腫咽痛加馬勃、元參,紐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咳者加杏仁。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加生地、麥冬。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

  (9)桑菊飲(瘟病條辨方)主治:風溫、咳嗽、身不甚熱、微渴者。

  組成:杏仁、連翹、薄荷、桑葉、菊花、桔梗、甘草、蘆根。水煎服。若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蘆根,加麥冬、生地、玉竹、丹皮,肺熱甚加黃芩。渴加花粉。

  (10)藿香正氣散(局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等症。

  組成: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陳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大棗。

  (11)達原飲(瘟疫論)主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胸脅脹滿,舌苔白膩濕盛者。

  組成:黃芩、甘草、草果、厚朴、知母、檳榔、芍藥。

  (12)玉泉飲(張景岳)主治:發熱、不惡寒、出汗、發嘔、口渴、心煩喉痛。

  組成:鮮蘆根、豆卷、生石膏、花粉、甘草。

  (13)玉屏風散,主治:氣虛脾弱,自汗、不禁發表者。

  組成:黃芪、白朮、防風。

  (14)杏蘇飲:主治:輕微感冒即咳嗽等症。

  組成:陳皮、前胡、桔梗、枳殼、蘇葉、杏仁、半夏、茯苓、甘草、生薑。

  結語

  1、傷風感冒雖然是很普通的疾病,但往往由於注意不夠而引起其他併發症,造成不良後果。古人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已經認識到他的危害性。《內經》「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就是教我們及早預防治療的意思。清代名醫徐靈胎說:「人偶感風寒……俗謂之傷風…..乃時行雜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難治之疾,死生之所關也。」明確的指示我們對此病不應麻痹大意。感冒之後,應及早治療。

  本文對傷風感冒作了初步的整理,傷風感冒雖不是什麼大病,但把它系統起來卻感不易,一方面限於個人的學術水平,另一方面傷風感冒在祖國醫學中牽涉的範圍很廣而在文獻記載上非常分散,因此很難全面,尚望中醫同道能夠廣泛交流治療經驗,進一步的鑽研,積極搞出預防方案,摸出治療規律,為支援工農業生產,保證廣大人民身體健康,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


推薦閱讀:

鈹針治療肩胛肌筋膜炎臨床療效觀察
寶寶濕疹的治療
皮科寶典丨斑禿治療全解析
「五虎擒羊法」治療乳腺增生
自擬?宣痹通陽化濁湯治療冠心病的臨證體會

TAG:中醫 | 感冒 | 治療 | 大師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