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婚俗的藝術畫卷
《河東婚俗》剪紙,是楊毅先生遍訪河東十三個縣(市、區)民間老藝人後創作的。不但繼承民間傳統,剪紙工藝極為精湛,而且長達21米的剪紙藝術長卷本身就是個奇蹟!
作者選取婚俗題材也可說是獨具慧眼。我國儒家傳統對婚俗極為重視,認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婚禮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大事,是「萬世之始」,是「禮之本」。故其意義非同尋常。
婚俗同其它所有民俗一樣,是一個變體,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演進,有些習俗會被淘汰;有些雖被傳承,也不斷會有或大或小的改變。完全照原樣永久傳承的幾乎沒有。尤其是在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化,社會生活發生歷史巨變的當今,《河東婚俗》剪紙不但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
《河東婚俗》剪紙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河東不但是堯、舜、禹三代建都之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而且是傳說中人類始祖女媧「摶土為人」的地方。我國傳統婚俗起自何時?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就「禱祀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被奉為「神媒」、「送子娘娘」。傳統婚俗成熟於何時?在五經之一的《禮記》中,其《昏義》就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幾項,加上「親迎」,就是延續兩千多年的「六禮」。即一、納采:男方送禮到女家求婚,收下即表同意;二、問名:詢問女方生辰年月,看是否相合;三、納吉:卜問於祖神,吉則成,凶則止;四、納徵:男方送財幣到女家,訂立婚約;五、請期:男方選定婚期吉日,備禮徵求女家意見;六、親迎:結婚之日,男方到女家迎親。河東婚俗雖然也是由「六禮」發展而來,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但形成了與其它地方不同的獨具特色的「河東婚俗」,而且其所轄十三個縣市區,乃至一個縣市區內不同的地域也各自不同。《河東婚俗》剪紙,就是作者遍訪十三個縣市區後,選擇了從「提親」到「聽房」的32個婚姻習俗,歷時三個半月編創而成。這32個習俗依次是:
1、提親; 2、會面; 3、許親; 4、擇日;5、八頂枕;6、祭祖宗; 7、接喜神; 8、拔汗頭; 9、敬魚饃; 10、離娘鎖; 11、羊羔饃; 12、鎖嫁箱; 13、披花紅; 14、備禮 ;15、舅家糕; 16、迎親; 17、送嫁; 18、砸五穀; 19、過火盆; 20、拜花堂; 21、踩四角; 22、暖被子; 23、抹黑紅; 24、烤餛燉; 25、拔花; 26、拽「旋子」(油煎餅); 27、滾「旋子」; 28、改口茶; 29、翻福碗; 30、長命面; 31、輩輩發; 32、聽房。其「提親」相當於「六禮」的「納采」;「許親」相當於「納徵」;「擇日」相當於「請期」;「迎親」相當於「親迎」;其餘大多為備嫁及迎親前後的具體細節。
這些習俗大都具有顯明的河東特色。且略舉幾項如下:第5項之「八頂枕」,是女方出嫁前為自己所繡的「魚卧水」、「龍登雲」、「虎卧深山」、「鳥入林」、「蛾撲菊」、「魚鑽蓮」、「事事如意」、「吊枝圓」八個「枕頂」。第23項的「抹紅黑」,運城一帶抹紅,當然是圖吉利;而筆者老家卻「抹黑」,戲稱「誰家鍋底沒有黑?」第27項之「拽旋子」(油煎餅),是新郎新娘各坐一凳,單腳相對,同拽一「旋子」,新娘念念有詞:「板腳(土話念je或juo)對板腳,越對越諂和;一拽「旋子」二拽蔥(土話念cuen),最後再拽蘿蔔根。」第28項之「滾旋子」,是兩口從窗口滾起,新娘要說:「咕嚕咕嚕滾旋子,來年要(生)個親蛋子;要小子,要那能寫會算的,不要外(那)北山賣炭的;要女子,要那能描會剪的,不要外(那)痴眉瞪眼的。」第29項之「翻福碗」,是端來三個「碗扣碗」,一放錢,一放飯,一空碗,讓新娘翻。翻到錢財運到,翻到飯有飯吃,翻到空不發家。第31項之「輩輩發」,一個箭桿,九把高梁桿刷子,寓意「久發」、「輩輩發」。等等。另外,其背景風物也充滿河東氣息。
看《河東婚俗》剪紙,鉤起我兒時的回憶。筆者有幸目睹過老家建國前後的舊式婚禮。那時在我們稷山、新絳汾北一帶,迎親隊伍是天黑後始從女家動身。前有紅旗引路,鼓樂喧天。後有燈籠,火把,喜照,燈火輝煌。新郎騎馬,頭戴禮帽,上插金花,身穿長袍馬褂(夏穿長衫),十字披紅,英姿颯爽;新娘乘轎,鳳冠霞帔,頭頂紅「蓋頭」,是「轎內藏嬌」。隊伍中有「抱帖匣的」,有「壓馬的」,有「壓轎的」,有抬嫁妝的,有送親的等等。長長的迎親隊伍踏著鼓樂節奏,穿街過巷,氣勢昂揚。兩旁觀者如堵,不時有人「擋喜」,樂人要吹打一番方可放行。筆者也曾身裝五穀,等新娘下轎,同夥伴一起向新娘臉上「砸」去。新娘下轎要腳不沾地,用幾條「踩布」或「毛縺」(裝糧口袋)交替鋪地墊腳直到院中。「聽房」之前還有個「淘房」,不光增添喜氣,還因過去是父母包辦,小兩口初到一處,還陌生、羞澀,通過淘房而使其親近。這些都已成為歷史。筆者是五十年代結婚,婚禮是四石(擔)小麥,四個「棉子」(一個「棉子」為四丈土布),銀戒子、銀耳環各一對。迎親時新娘己改乘轎為騎馬。兒子是八十年代結婚,當時時興的是「一份禮」:240元;「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新郎改騎馬為推自行車。現在的彩禮早己今非昔比,迎親隊也早已成了「車如流水」的小車隊了。時俗的變遷,使《河東婚俗》剪紙更顯得彌足珍貴。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持定地區婚俗的形象反映,她也許會像《清明上河圖》一樣,成為中華婚俗史上的傳世之寶。
看了簡歷,方知作者原是筆者老鄉。他名叫楊毅,字濟中,1975年出生於稷山縣翟店鎮。其母就是剪紙能手,受其影響,終成大器。他以河東民俗為題材創作了《關帝百龍圖》、《河東民俗剪紙》、《西廂記愛情剪紙》等20多個系列,其毅力非同尋常,真應了他名字中那個「毅」字。《河東婚俗》同《河東年俗》、《富貴瑞祥圖》蟬聯中國剪紙藝術節和國際剪紙藝術節金獎,《忠義仁勇頌聖君》成功入展上海世博會,碩果累累。他現在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國際交流中心黃河剪紙研究院副院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理事等諸多頭銜集於一身,於2012年還註冊成立了尚義軒楊毅剪紙藝術工作室。他今年才38歲,真可謂「後生可畏」!我為有這樣的稷山老鄉而倍感驕傲!來日方長,祝他佳作迭出!
《河東婚俗》剪紙作品,建議旋轉手機觀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