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那些年之列寧在1918 【藤枝投稿】

···

前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影響,這部影片表現了「十月革命」勝利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既要面臨國內各種反抗勢力的騷擾,又要抵抗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全國還處於普遍饑荒的危難關頭,列寧同志以他的大智大勇領導布爾什維克們頑強奮鬥,最終贏得勝利挽救了革命。影片成功塑造了列寧同志剛正不阿、堅持革命理想,不畏艱險勇於鬥爭的高大形象,批判了以陰謀家布哈林為代表的反動勢力的必然失敗,歌頌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與重大歷史意義。中國「70後」以上的人群對這部影片印象深刻,對其中的一些台詞更是信手拈來,可以說《列寧在1918》絕對稱得上是領袖人物傳記類電影的經典之作。但是,拋開這部影片的藝術成就外,影片對歷史事實的表述卻都是經過人為加工的,其中的眾多情節都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與別有用心的替換,尤其對一些人物的表現更是毫無根據的污衊,這部影片是斯大林專制高壓統治下為迎合「政治正確」的作品,並不能反映歷史的真實。

那麼電影《列寧在1918》幕後的歷史真實又是什麼樣的,那些被捏造和被污衊的情節及人物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隨著影片名字所指的1918年,來回顧一下,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里俄國所經歷的人與事。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謀取了俄國的國家政權,其後1918年發生的「一月劇變」又粉碎了俄國各階層通過憲政理念合法獲取利益博弈渠道的可能性,導致了俄國國內各個利益集團嚴重分化與對立:布爾什維克組建的紅軍與保皇黨人、部分社會民主黨人主導的白衛軍之間陷入了血腥殘酷的內戰之中。內戰興起的同時,由於列寧力主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使得俄國單方面擅自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英、法等「協約國」集團的強烈不滿,並最終導致了十幾個國家對俄國粗暴的武裝干涉。當時的內外形勢,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來說,無異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贏得內戰的勝利,抵禦外國干涉軍的入侵,關乎蘇維埃政權的生死存亡,是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所要應對的首要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程度使得俄國損失慘重,沙皇及其後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留給布爾什維克們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爛攤子。物資的嚴重缺乏,敵對勢力的肆意破壞,前線戰鬥的吃緊以及人民群眾的質疑,都重重考驗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作為布爾什維克的核心和領袖,此刻列寧的所作所為,是新政權能否克服萬難,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出生在沙俄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一個擁有蒙古人血統的俄國家庭。他的父親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成績,被沙皇政府晉陞為省國民教育總監,並榮獲貴族稱號。用現在的話說,列寧出生在「體制內」的家庭,算是個「高幹子弟」。列寧的長兄因反對沙皇統治而被殺害,使得列寧最終走上了反抗沙皇專制的革命道路。當馬克思主義學說傳入俄國後,列寧隨即成為了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值得注意的是,自馬克思死後,恩格斯及其領導的「第二國際」逐漸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中關於「暴力革命」的激進觀點,在符合國家和平、安定發展的前提下,在完善法治的環境中通過「議會鬥爭,合法奪權」,成為了歐洲廣大無產階級政党進行國家政治生活的主流選擇。

但是,同屬無產階級政黨性質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卻堅持主張走「暴力革命,武裝奪權」的道路,而布爾什維克領袖人物列寧更是將「暴力革命」的觀點進一步闡述發揮,形成了更加激進的「列寧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的發生及其取得的成功,正是在「列寧主義」指導之下達成的,而伴隨著「暴力摧毀一切」的思維邏輯之下,其建立起來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開始便充滿了重重矛盾。俄國「一月劇變」的發生,正是這一矛盾的集中體現,無產階級工人起來反對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即便「馬恩」復活,怕是也難以解釋了。因此,十月革命後俄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之中,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的激進手段是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不過,擁有蒙古人血統的列寧似乎天生繼承了北亞戰鬥民族的一些特質,他意志堅定,行動果敢,堅持「以暴制暴」解決一切問題的簡單初衷,並絲毫不會被眼前的任何困難所動搖。為了應對內憂外患,蘇維埃政權實施了所謂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期間,國家的一切資源和人力要為贏得內戰的勝利做出所有的「貢獻與犧牲」:在無產階級專政之下,資產階級作為天然的反對派,對他們必須要做到從財富到肉體予以消滅;在城市裡,蘇維埃政權打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口號,將口糧的分配實行極端指標的量化,因此使得殘疾人、老人、孩子以及所謂的「不事生產的懶人」在口糧分配上他們往往飢腸轆轆,僅僅擁有「被餓死的權利」。

在農村中,列寧力主實施的「餘糧收集制」使得農民們連活命的口糧都不能保證,他們並不情願向蘇維埃繳納糧食,而富農們更是刻意隱藏糧食不予配合,但這勢必威脅到紅色政權後勤保障的實施,對待農民們的這一「蓄意破壞行為」,蘇維埃派出的「工兵搶糧隊」(餘糧徵收隊)表現得如一群強盜般毫無道理可講,但卻很好的完成了革命任務。影片《列寧在1918》里便有列寧同志面對「毫無大局觀念」的富農進行訓斥的情節——列寧同志大義凌然的對著一名驚恐異常的富農說道:「當你們這些富農存在一天,就必須得要給我們糧食吃,你要不給就強迫你們給,你要用武力就消滅你們。這就是我給你的真理!」

應當說1918年俄國的局勢對列寧而言不過是「暴力革命下反動勢力的垂死掙扎」罷了,他以自己和布爾什維克的決絕起誓,一定會贏得最終的勝利!布爾什維克們在維護其政權的存亡上表現著決不妥協的強硬,甚至不惜通過人類歷史所罕見的所謂「紅色恐怖」來鞏固他們所取得的一切革命成果。吊軌的「列寧遇刺案」的出現與其後續的發展,是俄國在1918年起掀起「紅色恐怖」的導火索,也是電影《列寧在1918》里著重渲染的一幕。

影片中,列寧同志滿懷激情的來到位於莫斯科的米海爾松工廠舉行工人集會演講,就在列寧演講結束正待離開之時,一個名叫卡普蘭的年輕女性反革命份子混跡在集會的工人隊伍中悄悄地把槍口對準了革命領袖,隨著三聲槍響,罪惡的子彈朝著列寧同志飛去!幸好領袖人物代表著「正義與力量」,列寧同志儘管遇刺卻並無大礙,最終女刺客被革命群眾所逮捕,反革命勢力的企圖也隨之破滅。以上的電影情節刻畫的十分細緻,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寧的偉岸,反革命份子的卑劣,無不體現著光明正義戰勝黑暗邪惡這一永恆主題。然而,「列寧遇刺案」的歷史真相絕非影片所表現的那麼津渭分明般的臉譜化。

「列寧遇刺案」是俄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樁懸案,其發生的經過與結果絕非影片所描繪的那樣簡單清晰,實際上其中充滿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該事件由於史料的缺乏與部分毀棄,使得後來斯大林專制時期出於政治鬥爭的需要而被刻意歪曲與捏造,斯大林出於攻訐否定黨內反對派布哈林的需要,別有用心的將其在影片中描繪成陰謀刺殺列寧的幕後黑手,革命的大叛徒(布哈林後被蘇共平反);而蘇聯解體後一些陰謀論者關於這一事件添油加醋的揣測與渲染更是使得「列寧遇刺案」疑惑重重,難辨真假。在歷史研究領域裡流傳著「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的論述,我認為此話頗有道理。九十八年以來,關於「列寧遇刺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其實放在如今而言並沒有什麼爭辯的價值,但其發生後出現的蘇俄「紅色恐怖」還是值得我們為之思考一二。

列寧在遇刺後傷勢未愈時便立即下令:「必須秘密和緊急地準備恐怖。」而布爾什維克中央黨報《真理報》也據此在1918年8月 31日莊嚴宣告:「如果我們不想讓資產階級毀滅我們,我們就必須毀滅他們,這個時刻已經到來。我們的城市必須無情地清除腐惡的資產階級。所有那些紳士們都是算帳的對象,任何對革命階級構成危險的人都要毀滅……工人階級的讚美詩將是仇恨與復仇之歌!」9月3日, 契卡(後來的特務機關克格勃)總負責人捷尓任斯基在《消息報》上號召:「讓工人階級用大規模的恐怖粉碎反革命妖魔!讓工人階級的敵人知道,任何攜帶槍支的人被抓到都將被就地槍決,任何膽敢散布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最微不足道的謠言的人,都將被立即逮捕並投入集中營!」布爾什維克中央領導人季諾維也夫甚至公開宣布要消滅一千萬人,他群情激動地表述道「在蘇俄一億人口中,我們將與九千萬人民一道前進,對其餘那些人,我們沒有什麼好說的,他們必須被消滅!」9月5日,蘇維埃中央下令實行「紅色恐怖法案」,命令如下:經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國家委員會建議決定自1918年9月5日起實行「紅色恐怖」,中央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以恐怖手段確保後方至為必要,必須派出儘可能多的黨內同志去加強「全俄打擊反革命、投機與犯罪非常委員會」的工作,以確保將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階級敵人關進集中營,槍斃一切與白色組織有聯繫和密謀暴亂的人。

列寧遇刺案發生後布爾什維克強力部門及其相關領導人的各種表態並不是虛聲恫嚇,在奉行「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的布爾什維克們看來說到就要做到,於是「紅色恐怖」在俄國席捲狂潮:契卡立即槍決了500名所謂的「被被推翻的階級的代表人」;根據列寧開出的名單,25名沙皇政府的部長和高官,765名沙俄軍官在莫斯科被槍決。在「紅色恐怖」的號召之下,各地「意志堅定而又忠誠」的布爾什維克黨員們競相實行「殺人比賽」。據俄國學者拉津斯基披露,當時最常見的政府告示寫到「只要有反革命活動的任何輕微跡象,下列人將立即被槍決」,告示下面便是長長的嫌疑人名單。一份當時出版的名叫《契卡周報》的報紙上記載說「在許多城鎮中,大規模處決嫌疑犯已經得到執行。這很好,在這種問題上,不徹底的措施是最糟的,它只能惹惱而不能削弱敵人。」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自1918到1922年間,「紅色恐怖」時期絞死和槍決的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受打擊者不僅僅是持不同政見者(反對派),還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平民。由此看來,實施「紅色恐怖」的主要手段便是將任何反革命份子實施「槍決」或者關進「集中營」而已。

在那樣一個混亂的年代裡,革命者們標榜著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才能真正「獲得解放,取得自由」的激進情愫,他們肆無忌憚地拋開人性中的憐憫和惻隱之心,對待那些可能成為對立面的人務必要做到毫不留情,絕不能給他們任何翻本的可能,因此從歷史上看「反革命」者對「革命」者的屠殺遠遠不及「革命」者對「反革命」者的報復來得程度深、範圍廣。始於1918年的「紅色恐怖」狂潮將「暴力革命」的理論上升到人類法制與道德底線的極端層次,且血腥與暴虐的對待「持不同政見者嫌疑人」的做法真可謂空前絕後,實在令人觸目驚心!後來蘇聯的歷史及其所作所為,也無不一再證明,在繼承及突變於這樣一種所謂的「自由理念與革命狂熱」之下,人類的一切政治文明與道德底線終將蕩然無存,正如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送上斷頭台的羅蘭夫人臨終遺言所大聲疾呼的那樣:「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電影《列寧在1918》向觀眾們展現了一個多麼正義凌然,充滿「革命理想情懷」的激情歲月,但真實的「列寧在1918」卻又顯得那麼的無奈殘酷與血腥恐怖。如今蘇聯早已解體,那些號稱所謂「解放全人類的共產主義者們」被證明不過是一群自欺欺人的歷史「偽善者」與「唯我獨對,我即真理」的「政治迫害強迫症患者」罷了,而宣揚與歌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也被歷史和有良知的人們證明不過是一條「通往奴役與地獄」之路罷了。當然了,真正的社會主義事業則在中國獲得了發揚光大與科學發展。因此,以史為鑒更應該要求我們拋棄那些落後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成見、個人好惡乃至意識形態的桎梏後得出這樣的反思與明證:出於信仰,你可以選擇左右(政治理想);基於良知,你更應明辨善惡(普世價值)!


精彩回顧

推薦閱讀:

列寧關於黨的純潔性思想的系統解讀
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列寧和十月革命
再見吧,列寧!
資料輯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等)
團結在列寧主義旗幟下

TAG:俄國 | 投稿 | 列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