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

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作者:raozbb 來源:理論課部教學網 錄入:raozbb 字體:

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教學目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人生觀、價值觀的基本理論,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確對待人生所處的環境,協調好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係,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主要內容]:本章主要包含了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價值、人生環境等問題,其中以人生目的為核心問題,說明「是什麼」,人生態度講「怎麼樣」的問題,人生價值從「意義」的角度對「為什麼人」的問題進行價值判斷,人生環境是人生目的問題在實踐中的具體延伸,是實現人生目的的條件。[教學重點、難點]:1、 從什麼意義上理解「人生觀」、「價值觀」及其關係;2、 如何理解「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3、 關於「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4、 如何理解「人生環境」。[教學方法]: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時數]:4學時[教學內容]:導入:人性論(人是什麼?)古老的希臘神話斯芬克斯之謎是這樣講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獅身人面獸,傳說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著路口,向過往的行人提問。有一天,一個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經過,斯芬克斯給他出了一個難題,要他猜一個謎語:「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傍晚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是他最軟弱的時候。」俄狄浦斯很聰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謎底,回答是「人」。因為人在幼年時用四肢爬行,長大了用兩條腿走路,老年時加了一個拐杖,幼年是一生中最軟弱的時候。於是斯芬克斯大叫一聲,從懸崖上跳下去,摔死了。恩格斯很讚賞這個神話,說它含有很深的哲理。恩格斯分析說,這個斯芬克斯就是大自然,它向每個時代、每個人提出了「怎樣認識人」這樣一個問題。人到底是什麼?這也就牽涉到了人的本質問題。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的問題。人怎樣生活算是有意義、才算是「值得」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章。第一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蘇格拉底:「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什麼是人生?人為什麼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這是人生觀的根本問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實踐回答著這些問題。張海迪和霍金:用殘疾人的身軀書寫了輝煌的人生。然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挫折時,也有人選擇仇恨,甚至選擇放棄生命,如馬加爵殺人、人大40歲女博士跳樓身亡,等等。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是寶貴的,生命是有尊嚴的。決定一個人的生命是崇高還是鄙下,是充盈還是枯萎,關鍵在於能夠正確理解生命、人生的意義。有什麼樣的人生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選擇、人生追求。因此,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做人的思想基礎。高尚的思想境界是高尚人格的前提,高尚的人格是做人畢生的追求。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確是一件難事,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然而至少我們應為此而努力。當代大學生真正要克服人生中的問題,把自己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一、世界觀與人生觀(一)世界觀、人生觀的含義及關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著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決定著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它的具體體現,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著和發展著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緊緊相連,人生觀決定價值取向,價值觀引導人生走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的靈魂。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積累著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在內的整個世界及其內部各種關係的看法,如對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繫,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的看法,最後歸結為對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本質的認識。所謂世界觀(宇宙觀)——就是人們對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和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世界觀影響和決定著每個人的生活和活動。在人們的思想認識中,世界觀是根本性的。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價值選擇。科學的世界觀,能夠指引人們正確的看待人生,想問題、辦事情以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做奉獻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反之,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則會把人們引向歧途,致使人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念,並誤導人們的言行。只有很好地解決了世界觀問題,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第一次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有機的高度統一,因而是有史以來最科學、最進步的世界觀。在人的一生中,人既要與自然打交道,又要與社會打交道。在與自然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得到的結果往往不同。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成功帶來的滿足和幸福,也有失敗帶來的損失和痛苦。面對人生的種種結果,人們必然會考慮:同樣都是人生奮鬥,為什麼有時成功而滿足,有時卻失敗而痛苦;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有的人的一生是幸福的,有的人的一生卻是痛苦的。人們的思考經過不斷的集中和深入,於是就開始探討: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在這些人生的一般問題上,人們形成的一系列觀點,就構成了人們的人生觀。所謂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分析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人生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不論自覺與不自覺,總是受某種人生觀的指導。人生觀體現在人生的各個方面。它涉及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等問題。人生觀人人都有,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人們的人生觀又各不相同。如同樣是在大學讀書的大學生,有的同學立志做「一般大學的一流學生」,而有的同學則是隨大流,跟著感覺走,強調不要活得太累,說什麼「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對待學業的看法不一。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兩個村莊迅速崛起,成為全國有名的富裕村。一個是江蘇的華西村,一個是天津的大邱庄。這兩個村的領導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華西村黨支部書記叫吳仁寶,他帶領村民艱苦奮鬥,勤勞致富,村民的住房都是小別墅,一排一排,整整齊齊,建設得非常漂亮,老人由村裡出錢贍養,小孩子免費讀書直到大學畢業。村裡富裕後,吳仁寶不是去花天酒地、揮霍享受,而是進一步擴大投資,發展村生產,進一步辦起了各種村企業。按理說象他這樣為村裡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黨支部書記,應該享受到最好的物質生活。可是,根據記者的調查,在華西村,收入最高、住房最好的不是吳仁寶,但威信最高、最苦最累的是吳仁寶。他贏得了群眾衷心的擁戴。在大邱庄,黨支部書記叫禹作敏,在他的帶領創業下,大邱庄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資產總額一度達到32億多,號稱「中國第一村」。然而,隨著財富的增加,禹作敏就開始變了,生活越過越奢侈,從他辦公樓到他那一年四季恆溫的別墅只有兩米,可他從來就是車來車往。禹作敏有四部豪華轎車,他的一條皮帶就值一萬多元。在大邱庄沒有法律,只有禹作敏的「指示」,這個「指示」像封建帝國的「聖旨」一樣統治著大邱庄。許多與大邱庄打交道並了解大邱庄情況的人都說大邱庄是一個封建的「土圍子」,稱禹作敏是一個封建「莊主」。禹作敏在大邱庄為所欲為,最後發展到公然踐踏法律,最終成了一名罪犯,被判處了有期徒刑。這兩人的對比非常典型,說明不同的人生觀會使走上不同的道路,其結果也就不一樣。1、大學生邁進大學校門之後開始思考人生問題,其原因:(1)處於青年中期的大學生步入人生的「第二次斷乳」,人生觀正在成熟但尚未成熟,在新的人生階段必然會思考人生問題。(2)處於青年中期的大學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對人生問題樂于思考、有能力思考。(3)處於青年中期的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義務感增強,能根據社會提供的條件設計人生、運籌未來。(4)處於青年中期的大學生的專業方向、職業前途已基本確定,心裡比較踏實,開始思考人生問題。2.大學生正處於人生關鍵的十字路口,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選擇對於大學生的人生道路、前途、命運關係重大。人生觀的確立是同學們在大學階段必然會遇到的一個重大課題,應當解決好。3.科學人生觀的形成涉及諸多因素,它以對社會的認識為基礎,以對人生意義的評價為關鍵,以對生活的情感為支柱,以崇高社會理想的實踐為核心。4.高等學校優越的教育條件和環境,為同學們人生觀的確立、定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5.現實地看,大學生對人生的看法還不成熟、不系統,存在著諸如人生目標的狹隘性、人生價值觀的自我性和人生態度的隨意性等問題,確實需要加強修養。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區別和聯繫:區別:在研究對象、基本問題、和社會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世界觀研究的對象是宇宙中自然、社會、人類思維的本質和一般規律,它要回答的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人生觀則主要研究人生目的、人生價值、人生態度等問題,為人們提供關於人生的指導原則。聯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一方面,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人們對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需要建立在對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如果對世界發展規律缺乏正確認識,就一定會得出錯誤的人生觀。比如,當我們誇大了物質決定作用的時候,在生活中就會不自覺地滑向宿命論,認同「命里有來終須有,命里無來莫強求」,選擇一種消極的生活,最終虛度人生。另一方面,人生觀又對世界觀的鞏固、發展和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人生觀如果發生變化,往往會導致世界觀發生變化。現實生活說明,一個人即使曾經樹立起了正確的世界觀,但在人生實踐中如果經不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人生觀的侵蝕,放棄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那麼,正確的世界觀必然也會喪失。(材料事例2:高校悲歌:父母賣血兒擺闊)他說父親是包工頭,家裡很有錢"2001年12月30日,青海省樂都縣馬廠鄉甘溝灘村村民陳邦順接到大兒子小良的班主任--西安某學院郭老師的來信。郭老師要家長馬上到學校去一趟。小良於1997年考上該學院電子自動化專業,按理說這年應該畢業了。10個月前,小良離開家,說要去深圳參加招聘會,可是一去便幾個月無音信。陳邦順夫妻一直滿懷希望地盼著大兒子參加工作的好消息。第二天,陳邦順趕到了西安。這天正好碰上元旦放假,他好不容易才找到郭老師。郭老師第一句話就把他問蒙了:"您是包工頭嗎?小良是獨生子嗎?"原來,家境貧寒的小良入學後一直對同學說自己是獨生子,父親是包工頭,家裡很有錢。他花錢很大方,經常到網吧上網聊天、玩遊戲。據同學說,小良每月上網花的錢少說也在400元以上,他的兩個女朋友都是在網上認識的。郭老師拿出小良這幾年的學習成績單給陳邦順看。陳邦順發現:不及格和缺考的科目用紅色標記,而小良的成績單紅標記斑斑點點。小良第一年勉強過關,二、三年級的成績便不堪入目,很多科目缺考,四年級更是一片空白。郭老師說:由於成績不好,小良已留了兩級;他只在第一學年報了到、注了冊、交了學費,其他幾個學年根本沒報到,學費也沒交,學校曾多次催促他,可他始終沒辦理手續。聽著郭老師的"天方夜譚",陳邦順直覺得眼前發黑,氣得差點兒暈倒:這也就是說,自己這幾年寄給小良的6.35萬元,就這樣被他花天酒地揮霍光了!四年來,小良一直欺騙為他輾轉賣血的父母!陳邦順禁不住痛哭失聲。他顫抖著向郭老師伸出胳膊,指著那上面一個個發黑的針眼怒吼:"我哪是什麼包工頭呀?我的錢都是從這裡流出來的!"郭老師驚呆了。他沒想到小良是用父母賣血得來的錢將自己包裝成富家子弟的,更沒想到小良在上大學期間竟然花掉了6.35萬元。按當時的水平,一個大學本科生四年花2.5萬元已綽綽有餘了。郭老師雖然同情這位憤怒、失望、痛苦的父親,但最後仍不得不橫下心來把學校的決定告訴他:"由於小良擅自離校,經常曠課,加上學習成績太差,學校已對他做自動退學處理。今天請你來,就是告訴你這個決定。"那天,陳邦順淚流成河。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回到家的。"我這些年賣的血能裝滿兩個汽油桶"2002年5月,筆者作為中央電視台《聊天》節目的編導,歷經千辛萬苦前往陳邦順家,傾聽這位父親的泣血哭訴。陳邦順的家坐落在青海、甘肅交界的大山深處。那裡長年不見雨水,乾旱嚴重,風一吹,黃土便鋪天蓋地。村民每年都在山腳坡地上種一些洋芋和小麥,至於收成如何,就全看天意了。那裡的村民平時一日三餐都吃洋芋--早上蒸洋芋、中午煮洋芋、晚上熬洋芋,只有來客人了或過年過節才能吃上麵食。為了逃出黃土漫天的山村,孩子們都把希望寄托在考大學上,因此這村子陸陸續續考上大學的不少。陳邦順至今還記得,小良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高興得在地里翻跟頭。前一年高考時,小良只考上自費大學,陳邦順擔心上自費大學解決不了工作問題,讓他復讀了一年。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晚上,小良的媽媽特意做了一頓過年才吃得上的揪面片。獲知喜訊的親戚們都趕來了,大家興奮地傳看那張錄取通知書。小良是陳家這一輩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啊!陳邦順一邊美滋滋地接受大家的恭賀,一邊擔憂:小良的學費要好幾千元,到哪裡去弄這筆錢呢?當初填志願時,他曾一再叮囑小良填本省收費低的學校,可小良第一志願就填了西安的。陳邦順想責備小良幾句,但看到大兒子的得意勁又不忍心開口了。他想,兒子考上大學畢竟不容易啊,要怪也只能怪自己這個當爹的沒本事!第二天,外甥們都給陳邦順打氣:"陳家就出了這麼一個大學生,你再怎麼苦,也要供小良上大學。"而且保證以後幫助他家。就這樣,拿著東拼西湊來的學費,小良走進了大學的校門。陳邦順說,他們村裡出了十五六個大學生,比鄉里其他幾個村的總和還要多。他還告訴筆者:"因為我們村最窮,我們不想讓娃再過我們的苦日子。娃考上大學,就算脫貧了!說什麼我也得把他供出來。"為了供兒子上大學,陳邦順夫婦開始四處賣血。陳邦順告訴筆者,大學四年,小良一共向家裡要了6.35萬元,這6.35萬元中有70%是他們夫婦賣血得來的,另外還借了1.7萬元外債。筆者問:"你多長時間賣一次血?"陳邦順回答:"沒準,農忙時賣得少一些,農閑時就往醫院裡跑得勤一些。有三個月一次、三天一次的,也有一天一次、一天三次的,有好幾次抽著血就暈死過去了。"他還說,400毫升全血的報酬是150元左右,血漿是80元;原本只是他去賣,後來他身體不行了,就叫老伴一起去;老伴有胃病,賣得少一些。筆者不解地問:"國家《獻血法》規定,一個人兩次獻血的間隔時間不得少於六個月。你怎麼能在四年里靠賣血換來4萬多元呢?""想辦法唄!我們周圍有九個血站,我都去賣過血。有時走幾十公里山路再坐火車到武威、蘭州去賣血。我有七個獻血證,只有一個是真的,其他都是拿侄子、外甥的身份證辦的。這樣,我就可以在好幾個血站來回賣血了。1998年,為了湊齊學費,我和老伴47天沒有回家,到處輾轉賣血,總算湊夠了學費1720元。村裡人都說我不要命了。我有什麼辦法呢?都是為了娃呀!"說著,兩行老淚從陳邦順的臉上滾下。沉吟半晌,陳邦順突然舉起兩根手指,提高聲音對筆者說:"我這些年賣的血能裝兩個汽油桶!""他的每封信都是賣血通知書"陳邦順說,小良上大學後與家裡的聯繫全靠寫信,四年里,他一共給家裡寫來17封信,這17封信,沒有一封是不要錢的,而且每次都要2000元以上。他說:"這不是信,是債單!他的每封信都是賣血通知書!一接到他的信,我就知道又該去賣血了。"筆者忍不住問:"小良知道你是靠賣血供他上學的嗎?""知道。他上高中花的8600多元,也是我賣血換來的。"小良的信全被父親藏在一個祖傳的木匣里,這些信全都去掉了信封,仔細地對摺著,按日期疊放得整整齊齊。徵得陳邦順夫婦同意,筆者讀完了小良的來信。讓筆者十分吃驚的是:這些字體娟秀的信只有一個主題--催款。我們不妨一起看看這些信:國慶節放七天假,我們班統一組織去旅遊,每人交100元,買衣服花了200(元),上學期暑假欠了200(元),書費200(元),重修及選修的課程花500(元),學雜費2500(元),生活費600(元),還加上後三個月的生活費還要3000元錢。上學期的體育課沒有達標,還要到體育老師那兒走一趟。所以,3000元很緊張,請你們不要少寄,又讓我借錢。在另一封信里,小良陳述了自己花錢的理由:我認為你們一點也不理解我們學生的難處,你們認為學生在學校,除了學習就是吃飯,花錢都花在(吃)飯上了,別的都不花錢了。其實不是這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里,誰都想多學一點知識,為自己將來的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想多學知識就得報名學習,這樣花一部分;再有學生之間相互搞好人際關係,比如說現在組織滑冰、游泳、春遊、野炊,宿舍裡邊過中秋節、元旦,老鄉之間開老鄉會,搞聯誼活動等等,我都不能一項不參加呀,那樣只能孤立我自己了,和別人相處不下去。陳邦順還回憶起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小良接連給家裡寄來兩封信,信中說,他熄燈後在宿舍里用電腦,偷接了走廊里的電,被學校發現,被處以3000元罰款,要家裡馬上想辦法湊這筆錢,否則學校會處分他的,他就只好回家了。接到信的時候已是下午5時,陳邦順立即起程到處找人借錢。天黑了,他敲開姐姐家的門,哭得說不出話來。和他一起去的三兒子給姑姑念了信,姑姑把小商店裡的營業款給了他們。借到錢的時候已是晚上9時,陳邦順怕小良真的第二天回來,帶著三兒子一路小跑,只用兩個小時就跑到16公里外的306連城鋁廠(平時與小良通電話的地方),往小良宿舍打電話。他告訴大兒子:錢已借到,天亮後郵局一開門就寄出。當天晚上,陳邦順沒回家,與三兒子和衣擠在連城鋁廠招待所的一張床上等待天明。錢寄去後不久,陳邦順接到小良的回信,小良在信中要求父親"以後打電話不要高聲喊叫,因為接電話的可能不是我,你會嚇著別人,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同學休息"。小良竟嫌父親那天晚上打電話時聲音高了。小良的媽媽說,小良上大學後變了,變得不愛與家人說話,也不愛回家了,甚至連過年也不回家。2000年春節,小良沒回家,也沒給家裡寫信說明情況,從學校放假那天開始到臘月二十八,小良的媽媽天天跑到村口接大兒子,汽車一趟一趟地開來,又一趟一趟地開走,揚起的灰塵布滿站在路邊一動不動、望眼欲穿的陳大嫂全身,她幾乎成了"灰人"。但她最終還是沒有盼到小良,哭成了淚人。正月十三,陳邦順放心不下,背著一袋饃饃去西安看小良。這是他第一次到西安。他一路輾轉,好不容易才找到大兒子所在的學院。當時,小良正在宿舍里。他告訴父親,沒回家過年是因為到網吧打零工,去掙點兒錢。他還埋怨父親不該找他,不該來來回回花錢。一見到大兒子,陳邦順心裡的怨氣就煙消雲散了。他拿出東西來給小良吃,告訴他家裡的大小事情,最後說想與老師見見面。因為第一次到學院,陳邦順給老師帶了一些土產。小良突然沉下臉,很不滿地說:"你要見老師是啥意思?"陳邦順很納悶:"當然是聽聽老師說你在學校的表現。我這麼遠跑來,不見見老師怎麼行?"小良說:"好,要見你自己去見。我留下來打鋪蓋卷回家。"陳邦順驚呆了,落淚了。這是小良第一次當面以不上學要挾他。見父親落淚,小良解釋說:"學校不允許學生寒假留在學校,我是偷偷地留下來的。如果您去找老師,就等於通知學校我違反了規定。"陳邦順最終沒有擰過大兒子。為了不影響小良,他在學校外面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被小良送上火車回青海了。陳邦順對筆者說:"我是一路哭著到家的。我不知道小良是咋了。"2001年春節大年初四,小良離開家,說要去深圳參加招聘會,一去幾個月無音信。7月6日,小良給家裡寄來一封信,說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讓家裡寄去4000元交房費、押金。之後,又音信全無。"我到處打電話找他,他宿舍電話沒用了。他留過一個女朋友的手機,奇怪的是:他一要錢,手機就能打通;錢一寄過去,就再也打不通了。從那時到現在,我打了不下百個電話,要是去了鎮上,我就挨著有電話的鋪子一家一家地打,還叫在外地打工的另外兩個兒子給他哥打電話,可始終沒有打通......"直至陳邦順去了西安,這一切才水落石出!"父母八九年沒穿過新衣服了!"採訪中,筆者問陳邦順:"小良的兩個弟弟是如何看待哥哥的?他們有沒有覺得你偏心?"這話戳到了陳邦順的痛處。他低著頭,半天沒開口。過了很久,他舉起一隻手,紅著眼圈對筆者說:"我這個父親沒本事,十根手指不一般齊,把兩個小兒子給耽誤了。"原來,為了供小良上學,家裡窮得連作業本也買不起,陳家二兒子和三兒子只好沒念完初中就輟學了。2001年春天,陳邦順發現二兒子接連六七天不出屋子,也不幹活。父親從窗戶里看到二兒子趴在炕桌上寫東西,就問他究竟寫啥,二兒子沒回答。後來,三兒子告訴媽媽:二哥是給大哥寫信。陳邦順硬是把二兒子給他哥寫的信要過來看了,看得老淚縱橫。筆者也看到了陳家二兒子寫的那封信。那封信的字寫得很大,不足百字就寫了四頁多。看得出,那一筆一畫寫得非常費勁:良哥,你好!你三年的來信我全看完了,知道了你的一切情況。你在三年當中花去了4萬多元錢!這幾年家(里)莊稼全折(賣)完了。你每次來信說是(要)爸媽注意身體,爸媽每天給你注意身體,好到醫院去(賣血)要(換)錢......陳家二兒子去年去湖北打工,不到八個月掙回2000元,回到家卻只剩下68元,因為他給全家人各買了一套新衣。陳邦順看到二兒子拿著衣服包包回家,氣瘋了。二兒子說:"爸,你不要恨我。這些年,你給我哥花了那麼多錢。八九年了,你和我媽都沒穿過一件新衣服。這些錢不夠還債,你就穿了吧。不然,你還是會把錢給我哥的。"陳家三兒子目前在酒泉打工。他非常明白事理,節約用錢。他的鞋幫穿脫了,人家給他錢讓他再買一雙,他把錢收起來,找根繩子把鞋拴一下又接著穿。這個17歲的少年一回家就纏著母親不放,母親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他說:"媽,你在家我就高興,你可千萬別跟人家一起去賣血呀!"兩個懂事的兒子都親眼目睹父母這些年輾轉賣血的苦痛,再也不願看著父母走那條路了!離開西寧,筆者前往小良曾經就讀的西安某學院了解情況。學生處的丁處長證實:從2001年7月起,小良就擅自離開學院了。丁處長還說,小良所在的電子自動化專業是全學院最熱門也是最好的專業,從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都無就業之憂。班主任郭老師告訴筆者,小良性格內向,平時在學校沉默寡言,和同學交往不多。他對自己學的專業不感興趣,厭學情緒很嚴重,以致逃學;在孤獨迷茫之中,他迷上了網吧,沉迷在虛幻的世界裡。郭老師還說,直到陳邦順來了以後,學院才知道小良上學用的是父母的賣血錢;學生進校時可以填《家庭貧困狀況登記表》,學校還專為貧困生提供無息貸款和解困助學工作崗位,可是小良從未申請過;小良平時穿著闊綽,出手大方,一副"富家子弟"的模樣。"我父親是殘酷無情的人!"一回到北京,筆者就設法與小良聯繫。可是任憑筆者怎麼留言,也沒有收到任何迴音。小良的女友曾給筆者回簡訊息,說小良5月4日離開北京去西寧了。她還告訴筆者,由於沒有正式的畢業證書,小良在北京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我們製作的電視節目播出後,小良突然與我們聯繫,提出要見面。6月3日,在北京某快餐廳,我們終於見到了由女友陪著的小良。筆者問小良:"回西寧以後有沒有回家,是否與你父母聯繫過?"小良搖頭說:"沒有。"接著便不再給我們發問的機會,他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你們都是當父親的,如果你們的孩子也做了像我這樣的事,你們會到中央台去說嗎?你們認為這麼做的父親正常嗎?你們不覺得我父親殘酷無情嗎?"筆者驚愕!一時間說不出話來......本來,急於與小良見面,是因為受陳邦順夫妻之託,把父母的思念之情轉告小良,不承想小良竟然這樣看待自己的父親。小良的女友也在一旁不住地發問:"你們見到他父親本人了嗎?看他父親第一眼時是什麼印象?你們不覺得他長得很兇嗎?"筆者打斷她,問小良:""殘酷無情"和"兇惡"的父親會賣血供你上學嗎?"小良不耐煩地說:"你們別揪著這問題不放!坦白地說,我父親賣血換錢供我上學和我在學校的表現都是事實,我沒有異議!我承認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可你們為什麼就不敢認錯?"談話已經無法進行下去。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那天離開甘溝灘村的情景:小良的母親送我們到村外,那雙混濁的淚眼讓筆者不敢多看一眼。小良的母親一再叮囑:"你們要是見到小良,一定叫他回家。我想死他了。你告訴他,我們不怪他。"我們怎麼居然培養出如此不合格的教育"產品"?問題出在哪裡?今後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發生?目前,家庭中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家長用"愛"壓迫孩子,而孩子則用"愛"來剝削家長。家長以"愛"為武器,逼迫孩子考名牌學校,成龍成鳳,實現成人的"戰略部署"。他們的口頭禪是:"我們是為你好!"孩子則以"愛"為武器,向家長伸手要錢、要物、要享受。小良是用"愛" 剝削家長的極端例子。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系統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論,結合個人實際和社會現實,深入思考「人是什麼」、「人生為了什麼」、「怎樣的人生更有意義」等問題,對於同學們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至關重要。(二)科學認識人的本質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這是亘古不變的規律。如果以「天」為單位,活100歲的人,一生中也不過36500天。可見,每個人在歷史長河中都是一個匆匆過客。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公平的時間給予對每個人來說意義卻不同,有的人一生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最終像一顆塵埃,隨著生命的終結而灰飛煙滅;而有的人則利用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的價值,因而永垂千史、萬古流芳。這就使我們不禁在思考:人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才有價值?大學生要了解人生,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必須先掌握人的本質。「人」,是漢字中筆劃最簡單的字之一,但是其內涵最為豐富。「人」,上面是什麼?天!下面是什麼?地!天地之間有「人」,人頂天立地!我們在座每一位同學,作為人在世界上活了近二十年,究竟什麼是人?人確實是屬於高級動物,但為什麼說「你這個人與動物一樣」,你會極不高興,認為是受了污辱?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即人的本質是什麼?怎樣才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1、人的本質的歷史探索(略)歷史上對人的討論,是從人性開始的。人性與人的本質有所區別。人性是人的各種屬性的總稱。本質是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質則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特徵。●遠在傳說中的炎帝、黃帝時代,就有人試圖回答「人是什麼」的問題。《列子·黃帝》中寫道:「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楊伯峻:《列子集辭》,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83頁。)這時,人們只能從人的特徵上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春秋戰國時期,對人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在中國思想史上,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看法,但並未賦予人性以具體內容。第一個提出人性界說的告子說:「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章名上》。)他認為生而具有的叫做性,性的內容就是「食色」。孟子提出了「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在於人人都有「四心」,即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這「四心」引發出了「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而且這是生而有之的。人不同於禽獸,就在於人有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在西方,最早力圖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把人定義為: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夠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或者說,人是理性動物。17至18世紀,資產階級人性論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自愛、自保、追求幸福;黑格爾的人性論是唯心主義的,他把人當做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即使是像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也不過是騎在馬背上的絕對精神。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就是「理性、愛、意志力」,這實際上把人的心理特徵、人的自然屬性看成了人的本質,忽視了社會存在對人的理性或意識的決定作用,從而否定了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係對人的本質的決定作用。2、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1)人的本性是由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組成的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生理結構和自然本能。如發達的大腦,直立行走,餓了要吃,渴了要喝,性成熟了要生殖繁衍等。自然本能是人和動物都有的。社會屬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主要表現為勞動、語言、思維等。社會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人的本質屬性在於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的。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自然屬性受制於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決定著自然屬性,從而決定了人的本質。●提問:人與動物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相同之處 自然屬性:食慾、性慾、自衛欲;●不同之處 社會屬性:勞動、語言、思維、理想、感情,創造力等。由此得出結論:人性包含兩個方面: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所獨有的形態和特徵。人的社會屬性是後天形成的。●(2)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提問:我是誰?●地球的一個成員, (社會關係)●中國的一位公民, (國家關係)●某某大學的一位學生 (業緣關係)●老某的孩子 (血緣關係)等等。●沒有這些關係,我還是誰?引導學生討論得出:●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社會關係包括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正是現實的社會關係塑造著人們,形成人的本質。此是馬克思的話,是真理。有的同學可能存在這麼一種錯誤看法,一提到馬克思怎麼說,毛澤東怎麼說,似乎就認為這些都是大道理甚至認為是空道理。「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是大道理,但不是空道理,是實實在在的道理。人是社會中的一員,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作為單個的人,難於在社會生存,更談不上發展。《魯濱遜漂流記》也許有人會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的魯濱遜不是一個人在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嗎?且不說這僅僅是一個故事,即使他能在孤島上生活那麼長的時間,也是因為文明社會教會了他生活的知識和勞動的技能,而且他從被打壞的船上得到了武器和生產工具,使他能戰勝野獸的襲擊和外來的威脅,這些都是社會文明的產物。況且他並不是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還有一個土著人星期五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強迫星期五為他勞動。人離開了社會,可以說就不是本來意義的人了,如有關報導中的狼孩。1972年印度有人在狼窩裡發現了一個三歲的女孩,她怕光、怕火,不肯穿衣服,不吃素食,用四肢走路,白天躲在角落裡睡覺,晚上起來活動,半夜象狼一樣吼叫,眼睛發光。這位女孩回到人群中,不到八歲就因為不能適應人類的生活而死去了。以至有人提出:把她從狼群中救回來合不合適。這種人已經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了。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是作為社會的一員而存在著的,只有在社會中,人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離開了社會,人甚至無法生存。人是一個自然人,更是一個社會人!社會越發達,人的社會性體現得越強烈。●(3)正確認識人的本質是人生事業成功的基礎。一個人的一生都生活在各種社會關係中,人與人之間有著種種密切的關係,這是客觀事實。正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決定了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不是大道理,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尤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的現代化意味著人的社會化程度更深。在小農社會,人們一般滿足於自給自足,與外界、與他人的聯繫較少;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活動比較受限制,一切基本上都是按計划進行;市場經濟實行的是由市場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突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決定了我們做任何事情,不僅要考慮到自己是怎麼想的,還要考慮到他人是怎麼想的,社會環境容許不容許。如果處理問題只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只考慮自己,不考慮社會,不考慮他人,必然處處碰壁。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社會上流行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觀點是錯誤的。 對關於「人的本質」的錯誤觀點的剖析 錯誤觀點之一:人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即人的食慾、情慾、求生欲等。這種觀點客觀上勢必導致物慾泛濫,把人引導到吃、喝、玩、樂的歧途上去,使人忽視精神、理想上的建樹。 錯誤觀點之二:人的本質是自由。 自由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那種絕對的、無條件的自由,不要任何法律、道德和紀律約束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人的本質視為自由,就是不要任何約束,這種自由是對社會主義法律,道德和紀律的破壞,最終將陷入無政府主義的泥潭。 錯誤之三:人的本質是自私 首先,這種觀點把人性混同於動物的本能,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自然屬性,不理解人的自然屬性是社會主義的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必須從社會屬性上看。 其次,這種觀點從現實生活中人們都要考慮個人利益的現實出發,推斷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個人利益是正當的,即自私則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私有觀點,它是指以提取他人或社會的利益來維護和發展個人利益的思想和行為。它們的區別具體體現在出發點和實現手段的不同。 第三,這種觀點認為自私是永恆的、絕對的,凡人都是自私的,這是普遍規律。因此可以說,理解、把握人的本質,認識人的社會性是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人生事業成功的基礎。資料:古希臘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叫阿佩萊斯,人們都很欣賞他的畫,可是,有一個鞋匠雖然對繪畫一竅不通,只能看出阿佩萊斯畫中所畫的鞋的毛病,卻批評阿佩萊斯的畫,阿佩萊斯很不滿,就對他說:鞋匠,管你自己的事吧!馬克思借用這個寓言,說明在大工業時代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他說:「『鞋匠,管你自己的事吧!』——手工業智慧的這一『頂峰』,在鐘錶匠瓦特發明蒸汽機,理髮師阿克萊發明經線織機,寶石工人富爾頓發明輪船以來,已成為一種可怕的愚蠢了。」①在人類已進入微電子時代的今天,如果人們還在為具有某一專門的知識和技術而自滿自足、不思進取,那就會是一種更加可怕的愚蠢。無論是從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都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人生目標。資料: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於軾,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以「面對西部,我們怎麼辦?」的為主題的中國農業人才論壇上,作為嘉賓激勵在座的同學說:「西部需要你們,你們也需要西部!」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這位74歲的長者,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告誡大家一定要樹立到艱苦地區鍛煉自己的意識。 茅於軾說:「1950年,我21歲,從上海交大機械系畢業。我的伯父茅以升當時任上海橋樑公司董事長,『社會關係挺硬』,在上海找工作,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我主動去東北,在齊齊哈爾鐵路局工作5年,任火車司機、技術員、工程員,那時的東北,比現在的西部還要荒涼。這一段時間,我知識上長進,經驗上長進,毅力也長進,一生受用!」茅於軾先生的經歷和體驗告訴大家,人只有在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為自我的全面發展,人生價值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內在基礎。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一)人生目的及其作用人生目的構成了人生觀的核心問題,因為人生目的的確立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決定著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的取向。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條件的人,對「人為什麼活著」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實踐中關於自身行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有什麼樣的人生目的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就會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價值。人生目的的形成是以客觀現實條件為前提,是主客觀條件的有機統一。不同的人可能有不種的人生目的:為名譽、為享受、為金錢等。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記者到我國某貧困地區採訪,碰到一個放牛娃,就問他:「你每天放牛是為了什麼?」答:「為了討個媳婦。」問:「討媳婦為了什麼?」答:「生娃。」問:「生娃幹什麼?」答:「放牛。」這個典型事例就明顯地反映了人生目的問題。請同學談一下自己的人生目的,並加以評講。如:光宗耀族型----為家人而做事,這是中國古代最常見的一種人生活法,考取功名,為家族爭光,顯耀四鄰,封妻蔭子。這種類型的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思想的影響。缺陷:迷失自我,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我奮鬥型——時時處處為自己將來美好的前程著想,要住好房子,要坐好車子,娶上美妻子,生個胖孩子,多撈大票子,「五子登科」。這類人倒沒有喪失自我,人數可能最多,也是應當重點教育的對象。這類人雖沒有喪失自我,反而把自我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於過於自私,往往成就不了大事。為他人活著型——這種類型的人,富有奉獻精神、犧牲精神,如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全國人民的好戰士雷鋒等。為國爭光型-----把自己的出發點建立在國家的興旺,民族的興盛基礎上的。像年輕時的周恩來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再如李四光、錢學森等人,許多運動健兒,勇於拋棄優厚的物質待遇,毅然回國,投身於祖國革命和建設。最崇高理想型,人數較少。判斷人生目的是否高尚,根本的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社會的發展是起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用。當代中國,在建設經濟社會的今天,只有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推動祖國向現代化強國發展的人生目的才是高尚的。具體說應注意幾個結合:一是將個人的事業成功與祖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結合起來。二是將個人的生命完善性與大眾的「共同富裕」相結合。三是將個人的人生實踐與為人民服務結合起來。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認為,正確的、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培養和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不僅是黨和人民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一個人只有在有利於人民的事業中,才能最終確立自己為什麼活,活著究竟做什麼的人生座標。將自己的生命實踐與為人民服務相結合,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恆性。正如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年)指出的那樣:「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價值的生命的意義。」又說:「人們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引自《人生哲學寶庫》,第423頁。)(材料事例4:傳遞在高原郵路上的信念 ——記木里藏族自治縣鄉郵員王順友)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在綿延數百公里的木里縣雪域高原上,20年來,每個月都有28天一個人孤獨而堅毅地行走在大山深處、河谷江畔、雪山之顛…… 一個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只為了按班準時的將一封封信件、一本本雜誌、一張張報紙準確無誤地送到每個用戶手中……他,就是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的一個普普通通的鄉郵員;一個20年來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獨自行走在馬班郵路上的苗族郵遞員;一個在雪域高原跋涉了53萬里、相當於走了21趟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共產黨員王順友。地處青藏高原邊緣的木里縣,群山環繞,境內幾乎沒有一塊平地,郵路沿馬幫踩出的羊腸小道在大山深處蜿蜒,很多地方路坎下就是懸崖絕壁,稍不注意,就會跌落下去。一條郵路要翻越十幾座大山,經過幾個氣候帶,山下烈日暴晒,山頂寒風刺骨。王順友長年奔波的郵路既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雪嶺,又要穿越悶熱難行的雅礱江河谷地帶,還要橫穿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途中的必經之地察爾瓦山,氣候非常惡劣,一年中有6個月冰雪覆蓋,氣溫達到零下十幾度,凜冽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積雪在高原太陽的反射下灼得眼睛生疼。而一旦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礱江河谷時,氣溫又高達40多度,酷熱難耐。從白碉鄉到倮波鄉,還要經過當地老百姓都談之色變的「九十九道拐」。這裡,拐連拐,彎連彎,抬頭是懸崖峭壁,低頭是波濤洶湧的雅礱江,馬幫踩出來的羊腸小道下面是萬丈深淵;這裡,山路異常狹窄陡峭,有的地方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通過,稍有不慎,就會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掉進滔滔江水中,屍體都找不到;這裡,看見的天只有簸箕那麼大,緊跟在馬後面的人只能看見馬的尾巴,馬的糞便直接掉在後面的馬和人的身上,想躲都無法躲。王順友家住在木里縣喬瓦鎮銀盤村一個叫綠音塘的半山腰上,到縣城需要步行兩個多小時;他的父母家則在白碉鄉的河邊村,站在房頂便可以看見滔滔的雅礱江;而他自己一個人的家就在郵路上。王順友總是說「我有三個家,一個在山上,一個在江邊,一個在路上。」送郵路上,難得遇上一戶人家。當萬家燈火、家人團聚的時候,他只能一個人蜷縮在山洞、牛棚、樹林或露天雪地,只有他心愛的騾馬與他相伴。2005年1月6日,王順友送完到倮波鄉的郵件準備返回白碉鄉時再次遇險。當時,他剛要上橫跨雅礱江的弔橋時,弔橋的一根鋼繩突然斷了,整座弔橋翻了個180度,正走在橋上的一個馬夫由於手快,伸手抓住了另一根鋼繩,慢慢地爬回了岸邊。另一個馬夫和9匹騾馬則全部墜入江中,瞬間就被湍急的江水沖得無影無蹤,緊隨其後的王順友嚇出了一身冷汗。看到當時場景的人在為王順友感到慶幸的同時都問他:「你害怕嗎?」 王順友說:「哪個不害怕喲,但是人總有一死,如果是為工作而死,值得!」王順友常說:「我是共產黨員,是為黨和人民服務的,是為人民做好事的,所以我什麼也不怕,我『王膽大』要繼續膽大。」「雖然我趕不上雷鋒,但要學習雷鋒。」王順友又亮開喉嚨唱起了自己新編的一首苗族山歌:「老王今年四十歲,身體不好翻山坡,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 (舉例)一位劉姓的企業家,身患罕見重症,四肢癱瘓,曾四次心跳停止。一次經30多個小時搶救才脫離危險。就是這樣,也未改變他喜歡助人做善事的習慣。他先後在全國各地資助了40多位家境貧寒的小學生。2003年,在發病住院打著點滴的情況下,他簽了兩份資助兩個貧困大學生的協議書。、大學生理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這是黨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 大學生要自覺地學習馬克思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相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情感,提高自身的素質,自覺地抵制社會上不良思想的侵蝕,向模範人物學習,從而自覺地為群眾服務。因此,人生目的在人生實踐中具有重要作用:1、人生目的決定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1)、人生目的對人們所從事的具體活動起定向的作用。經常聽到有的同學說,我根本就不去考慮什麼人生目的,該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事實上,人生目的是人人都有的,它指導著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行。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人生目的,就會確立和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向和道路。汪精衛信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一種對名利的極端的個人表現欲,原來是國民政府的主席,在投靠蔣介石後逐漸喪失了勢力與地位,為了出人頭地,漢*頭子也敢當,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是遺臭萬年。而馬克思17歲時在他的中學畢業作文中寫道:「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遠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周恩來14歲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為人類的福利,為中華之崛起,這樣的人生目的決定了他選擇的人生道路,就是投身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李開復:「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機,千萬不要讓別人駕駛你的生命之車。」有這麼兩位同學,大學時很要好,兩人一心想考研。但應屆畢業時都沒有考上。兩人都分回了老家,一人在機關任職,一人在中學任教,相約來年繼續努力。可是到報考的時候,甲不想考了,他所在的環境工作輕閑,吃喝看報打麻將,他說:我不想考了,即使考上了,畢業出來以後都已經30來歲了,又要面臨找工作,一忙乎,人生的大半輩子都過去了。想想沒什麼意思。不如趕緊找個老婆結婚生崽,過安穩日子算了。人再怎麼努力奮鬥,不就是為了過個快活的日子嗎?並勸說乙也放棄。可是乙不想放棄他的目標。他認為自己呆在這樣一個小縣城裡面實在在沒意思,不如趁著年輕再努力一把,或許還有更好的發展。(這兩人的人生態度和目的是否一樣?)後來很遺憾,這次考試乙又失敗了。可是他還是沒有放棄,第三次考試乙終於如願了,考入了中國人大國政系。可以想像,乙今後的發展空間就大多了,而甲就只能在他的小縣城裡面過他的小日子了。這都說明不同的人生目的決定了人走過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是人生行為的動力源泉。動力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生活的動力。當人意識到為什麼而活著時,就能形成堅定的生活信念,不斷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2、人生目的決定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面對錯綜複雜,崎嶇不平的人生道路,不同的人生目的會使人採取不同的人生態度。(1)、正確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勇往直前、不斷拼搏。(2)、錯誤的人生目的導致人採取錯誤或悲觀的人生態度。羅素:「在成百上千種情形下,純個人的希望的破滅將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如果個人的目標只是人類的偉大希望的一部分時,那麼個人希望的破滅就不會是徹底的失敗。」3、人生目的決定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價值標準。(1)、正確的人生目的會使人懂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從而努力工作、儘力服務、勇於負責。用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人活著「為誰服務」的問題。馬克思中學畢業時即表示要「為人類福利而勞動」,毛澤東青少年時期便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周恩來在南開讀書時就提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充分表現了革命領袖很早就形成了明確和正確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內容。(2)、錯誤的人生目的會使人把人生價值理解為索取。從而對社會對他人採取不負責任,一味追求個人私利。堯建雲賭王勸賭:「當我經歷了一名職業賭徒所必經的生死之路後,我覺得勸人戒賭這條路是我最應該走的。」可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標,它指引著人生的航向。不同的人生目的會有不同的人生選擇,不同的人生選擇決定著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決定著不同的人生價值。(材料事例3:苦難是人生的另一種幸福)廣西工學院一個特困生唐勇軍的大學生活《柳州日報》一個特困大學生,為了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近三年來,他騎著自行車不停地穿行於都市之間,做家教、跑業務,掙錢維持生活。三年前,他僅僅帶著1070元錢來到學校,此後再也沒有向家裡要過1分錢。去年,他父親生病,他將自己積攢的2200元寄給父親治病。因為貧困,他是不幸的;正是因為貧困,鍛煉了他的能力,讓他更加自信地面對今後的生活。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考完兒子考老子」,家境困難的考生和家長憂心忡忡。家境困難的同學和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唐勇軍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意志堅強、勤奮進取的人,家境再困難也不能阻礙他完成大學學業。唐勇軍生活在桂林市全州縣的一個偏遠山村,從鎮上縣城到只有一班車,每天早上車子從鎮上開出,下午開回。不便利的交通對應的是山村的貧困。相比山村裡的鄰居而言,唐勇軍的家庭則更加貧困。在唐勇軍上高中的時候,他的爺爺、奶奶相繼去世,辦理喪事花了近8000元。在1999年至2000年,唐勇軍的姐姐生病,由於沒有錢持續住院治療,她在2000年10月底死去。「破船偏遭迎頭風」,由於欠債太多、壓力過大,唐勇軍的媽媽就在他讀高二的那一年,他媽媽從樓上掉下來,不幸去世。巨大的家庭變故,沒有壓倒唐勇軍,反而讓他認識到,只有繼續上學這一條路可走,並下決心走出這個貧寒的小山村。但此時,年老的父親已無力給唐勇軍交學費,親戚和鄰居也不願再幫助他們。就這樣,唐勇軍在2001年因無力繳納學費而被迫輟學。經歷過痛苦的煎熬之後,他決定以旁聽自學的方式繼續他得高中課程。為了方便旁聽,他在縣城租房居住。租房給唐勇軍的老婆婆知道他的家庭情況後,每月50元的房租只收他15元。為了報答老婆婆,唐勇軍時常幫她維修房屋。為了交房租和維持自己的生活,唐勇軍找了一份在建築工地做電焊工的活。忙一天下來,眼睛累得見光就流淚。有段時間,唐勇軍沒有多餘錢買米做飯,他就去買三元錢一斤的蘿蔔,一斤有三個,賣蘿蔔的人見他可憐,就多給他一個。買回來之後,他把蘿蔔從中間切開,一頓吃半個。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學習。在自學的一年裡,唐勇軍跑遍了縣城的3所高中。見縫插針地旁聽,搞不懂的問題,就請同學幫自己去問老師。一次,在一所中學旁聽時,他穿著僅有的一雙拖鞋,違反了學校規定,被校長繳了。唐勇軍不敢說出真相,只好光著腳回到了租住的房間。2002年高考前夕,出租屋被小偷「光顧」,他的身份證、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100多元現金和僅有的一支鋼筆被盜走。他欲哭無淚。所有的這些痛苦,他無人傾訴,都留在了自己的日記本里。2001年9月13日,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從今天開始,我開啟了自學的航船,不得不這樣,因為我沒錢;我去學校旁聽,那是我渴望自己有淵博的知識;我竊書,因為我無法提供任何錢換來書;我每天餓著肚皮只吃兩餐,因為我為了節省錢,只要餓不死就是我最大的希望;我要學習,我臉皮厚,吃別人的,因為我母親過世,家裡沒有錢,不得不這樣。」苦心人,天不負。2002年夏,他以「社會考生」的身份參加高考,以超出本科線30多分的成績考上了廣西工學院計算機工程系。人生苦難,也是一所好大學考上了大學,他並沒有興奮,唐勇軍只有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學校。幸好,學校針對貧困生開通的「綠色通道」接納了他,不僅批准他緩交學費,還贈送了被子給他,叫他安心學習,有困難就和學校一起想辦法解決。唐勇軍這才鬆了口氣。入學的當晚,唐勇軍徹夜難眠。他謀劃著,如何能在這座陌生的城市生活下去,同時還要完成學業。第二天,唐勇軍就在老鄉處借了一輛自行車,開始熟悉柳州,看到哪裡有建築工地、有招工啟事、有廢舊收購點,他都一一記了下來,他知道,以後要生活下去,可能要用到這些「資源」。他天天騎著自行車,花了半個月時間,把柳州走了個遍。發新書了,別人把書抱回宿舍,他卻一直守到最後,收集包書的紙皮拿去賣。第一次賣,他就得了30多元錢。後來,他看到教室里別人丟下的紙張也收集了起來;學校招人在夜裡守自行車,看到信息後他立即報了名,從晚上10點守到凌晨2點;雙休日,別人去逛街、在宿舍打遊戲,他在學校附近的建築工地搬磚頭、灌砂漿……剛開始的日子,唐勇軍就是這樣過來的。後來,唐勇軍想,守單車、撿廢紙、搬磚頭、灌砂漿這些工作,雖然能養活自己,但和社會接觸不多,與民工沒有什麼分別,應該多學習一下如何創造性的掙錢。他想到了做家教,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了解城市裡的家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學習與人接觸的禮儀。3年來,他騎壞了3輛自行車。「我要先考慮掙錢,再考慮學習,因為我無法生活就無法學習。」唐勇軍的學習再班上保持中等水平。在廣西工學院計算機系學生會,唐勇軍先任勤工部部長,後任外聯部部長。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與人交際,還為系裡舉辦的活動拉得了不少贊助。通過他的聯繫,電信、移動、聯通、老人頭服飾等近10個單位贊助了計算機系組織的學生活動,還成功地組織了「微星校園行」活動。往往拉一次贊助,先要做好策劃方案,然後就要跑數十家單位,和老闆討價還價。他樂此不疲。自從上大學時帶來1070元錢之後,3年來,唐勇軍沒向家裡要過一分錢。去年7月,唐勇軍的父親胃出血住院,家裡無錢可用,唐勇軍把自己積攢的2200元錢全部寄給了父親治病。要讓校園裡更多的貧困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讀完大學,他要創辦一個「貧困生互助協會」。三、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並非平坦筆直,有光明也有黑暗,有成功也有失敗。人生中充滿了矛盾。面對人生,每個人都會產生和保持帶有個性色彩的人生態度。一個人的人生觀必然通過一定的人生態度表現出來,並對人生實踐及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問題會很多很多:義利、榮辱、善惡、苦樂、得失、成敗、禍福、生死等等,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人生的矛盾和問題就會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態度難道會影響人生,態度對人生有何意義?(課件!)▲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裡。考試前幾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人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到底意味著什麼?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趕緊去找算命的來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心愛的人都躺在一起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心愛的人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結語:積極的人,就象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 消極的人,就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你的想法(態度)決定你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態度),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可見,人生態度對人生的意義非同一般。那麼,究竟人生態度與人生觀有何關係?(一)人生態度與人生觀(舉例)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在「文革」中受迫害,雖身陷囹圄,仍堅持研究經濟理論,他在獄中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資本論》。沒有紙和筆,就打腹稿。從入獄的第二天起,他便用一個月的時間,把構思多年準備寫的《社會主義經濟論》的提綱,從導言開始,共十二章,一百八十三節,打了一遍腹稿。此後每月堅持默誦一遍,並進行修改補充。在獄中的七年零五天中,他打了八十五遍腹稿,出獄後,便根據記憶整理出來。這本在獄中寫成的書最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書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若干理論問題》。 思考與討論:是什麼因素使孫冶方能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中產生驚人的毅力,創造出奇蹟來?所謂人生態度,是指人們通過生活實踐所形成的對人生問題的一種穩定的心理傾向和基本意圖。人生態度既制約著一個人對人生矛盾和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又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人生走向。在人生的各種矛盾中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對人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非常有意義。在人的實踐中,誰也迴避不了諸如生與死、榮與辱、善與惡、禍與福、成與敗、義與利、苦與樂等許許多多人生矛盾如果用正確的人生態度來處理這些矛盾,就會取得成功,相反則會被動乃至失敗。人生態度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其中認知、情感、意志是其主要作用的三種心理要素。認知是人從環境中獲取知識的和應用知識的活動。情感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意志是指人自覺確定目的,有意識地組織、調節行為,並按主觀意願排除障礙和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這些條件的變化和具體情況使人生的態度發生變化。1.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個故事:病房裡,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所以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如何,制約著他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從而對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具有重要的影響。2.人生態度是人生觀的表現和反映。是人生目的與人生價值的中間環節,人生目的決定人生態度,人生態度影響人生價值(有什麼樣的人生目的決定了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最終也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人生態度對創造人生價值有重要的作用)。在當今大學生中,不乏錯誤人生態度者存在,大致如下:與世無爭型:對人生、對社會抱悲觀態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於是他們學習上高呼「60分萬歲」,生活上鬆散拖沓,沒有時間觀和紀律觀,人際交往上獨來獨往,漠不關心他人,更談不上交上摯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什麼都無所謂」。享樂自私型:抱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條,君不見,大學城外往往餐廳、舞廳、撞球廳、禮品店、遊戲機廳、卡拉OK廳生意興隆。「消費發燒友」、「麻將先鋒」、「舞林高手」出入其間。「甚愛必大費」(老子語),沉湎於物質追求,必耗大量時間和精力,而無暇追求人生的大志了。惟我獨尊型:自認才高八斗,輕視他人,自我意識極度膨脹且嫉賢妒能,別人被他認為是「阿斗」。「人之生,不能無群」這是中國古人告誡後人的至理名言。不藉助他人,不依靠社會,個人成功的機會太少了。在生活中同學們會看到這樣一些人生態度:享樂至上、無所作為;悲觀厭世、逃避現實;實用實惠、崇尚錢權;傲慢偏激、旁觀批判,等等。這些人生態度只看到事物的陰暗面、消極面,並擴展到整個社會,整個人生,於是逃避困難,懼怕失敗,對生活喪失信心。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那麼,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呢?(二)端正人生態度——熱愛生命、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務實求真。(材料事例5:蘇州大學貧困學子背起癱瘓的父親讀大學)一個來自皖北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黃昆中,在獲得獎學金後毅然資助面臨失學的蘇北少年;當家庭發生不幸後,困境中的他背起身體癱瘓的父親讀大學。把父親從安徽老家背到蘇州,一邊學習一邊照顧父親。1.人生須認真。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宋?朱熹);懂得生命真諦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長(義大利);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爾大學生應承擔的人生責任:提問:我有些什麼責任?一個社會人: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負責任。一個公民: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一個學生:熱愛學習,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一個家庭成員:尊重父母,兄友弟恭,對家庭負責。一個朋友:守信,相互幫助。一個成年人:對自己的一生負責。2.人生當務實。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陳獨秀3.人生應樂觀。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在人生的道路上,彙集著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面對人生,確定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對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一經形成,就會對深化人生目的、豐富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等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要確立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辨證對待人生挫折與人生課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痛苦是任何人都親身經歷和感受過的,但痛苦不是人生的唯一體驗,除痛苦外,我們還可體驗到生活的歡樂。那些我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的喪失與破滅,我們會為之痛苦,但如果陷入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痛苦會把我們自身吞掉。2006年5月初,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高校1000名大學生展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近五成自殺者考慮不足5分鐘 農婦、大學生成為自殺人群主體。2005年4月23日16時,北京大學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從9樓跳下自殺。她生前在校園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中這樣寫到: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寫的,那又為什麼不能夠在此時便終結生命?不用再說生命的價值了。如果人死的時候可以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願望,我也許會許下讓所有人更加快樂吧。人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大學生自殺現象日益嚴重。河大學生自殺的例子。因此,必須以理智來節制自己的情緒,從而使自己在遭受最為重大的心靈和精神創傷後,仍然能保持生命的蓬勃生機。有一個「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故事,說的是曾在紐約一中學任教的保羅博士給他的學生上的難忘的一課。這個班的多數學生常常為過去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交完考卷後總是充滿憂慮,擔心不能及格,以至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一天保羅博士在實驗室講課,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語,忽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並大喊了一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後他叫所有同學圍在水槽前仔細看那破碎的瓶子和淌著的 牛奶。博士一字一句地說:「你們仔細看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淌光了,無論你怎樣後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那瓶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後注意下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難免會有失策或愚蠢的行為,難免會失去我們不應失去的東西,我希望從今往後,我們都能對自己說「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只有努力忘掉苦惱和痛苦,只有努力在痛苦中開拓新生活,我們才能給生命賦予新的意義。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經歷了癌症的折磨,愛情婚姻的爭議,死亡的挑戰,……依然坦然面對魯豫。「一個人只有時刻保持幸福快樂的感覺,才會使自己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只有快樂,愉快的心情,才是創造力和人生動力的源泉;只有不斷自己創造快樂,與自己快樂相處的人,才能遠離痛苦與煩惱,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4.人生要進取。也許,在人生的旅途上沼澤遍布,荊棘叢生;也許人們追求的風景總是山重水複,不見柳暗花明;也許,前行的步履總是沉重、蹣跚;也許,還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才能找尋到光明;也許,虔誠的信念會被世俗的塵霧纏繞,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許,高貴的靈魂暫時在現實中找不到寄放的凈土……那麼,為什麼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氣魄,堅定而自信地對自己說一聲「再試一次!」再試一次,就有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人生對環境具有依賴性,環境是人生存發展的條件,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中演繹著人生,然而,千差萬別的人生經歷有著某種共同的可能性,即都有可能經歷人生的逆境和順境,這是人無法選擇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1、正確對待順境 2、正視人生挫折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型進行的,逆境與順境的交替過程也是這樣。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順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演進。因此,當身處順境時,切莫得意忘形,因為順境只是一時,不是一世;當身處逆境時,也勿悲觀失望,因為只要勇於戰勝逆境,順境就在前面。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二重的,關鍵是怎樣去認識和對待它們,只要善於利用順境,勇於正視逆境和戰勝逆境,遠大的人生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荷蘭17世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曾經是一個幸運兒,青年時代,父親就讓他進萊登大學學習。在大學裡,他表現出對繪畫的的濃厚興趣和才能,後來他拜萊登的藝術家雅克布為師。由於倫勃朗在人像畫上的才能,又得到了亨德里克的幫助,為他開了一家畫像館;與此同時,他還獲得了畫商年輕貌美的表妹莎士基亞的芳心。可以說是人生之大幸,這個磨房主的兒子都有了。面對順境,倫勃朗沒有飄飄然,而是執著虞更高境界的藝術追求。1632年,他終於以《杜普教授的解剖課》一畫產生轟動效應,被譽為當時荷蘭最受歡迎的藝術家。28歲那年,他又如願以償地與莎士基亞結婚,並擁有了一幢宏偉壯麗的大廈。但是倫勃朗的順境並沒有維持到他的生命重點。36歲時,愛妻不幸去世,孩子身體極為虛弱;藝術市場對他的作品冷落導致經濟拮据,債主逼債使他連大廈也失去了,他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畫家。面對逆境,倫勃朗沒有沉淪,他從困境中更加領略了人生,然後又把對人生更深層次的領悟表現在繪畫藝術上,因此他創作出了諸如《剪指甲的老婦人》、《磨房》、《亞里士多德對著荷馬半身像沉思》、《耶酥在安莫斯》、《干十字架》等力作。他對人物細膩的心理刻畫、大膽多變的表現手法和恰如其分的明暗對比,使他的畫顯示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世界上偉大的藝術珍品。人生在世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挫折,只是不同時代逆境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在人生的旅途中,辛勞和苦難就象是人不得不花的旅費,而在這一趟旅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各種各樣五色繽紛的經驗。當我們痛苦的時候,可以當作那是我們在旅途中的涉水跋山、走狹路、過險橋;而當我們快樂的時候,那是我們到達了風光明媚的處所,卸下行裝,洗去了風塵,在欣賞醉人美景。也正如旅行一樣,不在某一處風景區永遠停留,而只能駐足一陣之後,就又該背起行囊去尋覓另一處佳境。所以身處順境,人要迎高潮而上,乘順風而下,善於抓住機遇不斷豐富與完善自己的手段;而身處逆境,處低谷而奮爭,受磨難而勇進,將壓力變成動力之所為。人生的路大沒有永遠的順境,也沒有永遠的逆境,泰戈爾在印度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現,恐怕就是他驚人的創作量了。他12歲開始寫詩,在60餘年的筆耕生涯中,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詩歌上千首,歌詞1200餘首,並為其中大多數歌詞譜了曲; 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200多篇,戲劇38部,還有許多有關哲學、文學、政治的論文及回憶錄、書簡、遊記等;此外還創作了2700餘幅畫。他給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但是泰戈爾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中年喪妻,緊接著又失去兒子,但是泰戈爾仍然微笑著面對生活,他寫下了這樣的詩歌:「讓愛憐化作記憶,讓痛苦化為詩歌」 世界上永遠有這樣一種人,面對世界微笑,背對世界流淚,不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拒絕微笑。還有一種人恰好相反,面對世界流淚,背對世界微笑,不因為世界的微笑,而拒絕黑暗。 這就是泰戈爾,一個偉大而又憂傷的詩人,對人類苦難表達了深切悲憫的詩人。在詩人那裡,苦難是不算什麼的,只要神性存在;坎坷是不算什麼的,只要智性永恆。 挫折是以一定障礙的方式,使人們處於逆境之中。逆境不可迴避。當不如意不期而來時,要冷靜地理解它,勇敢地面對它。▲《桑蘭的笑》:著名影星成龍在美國時,聽到中國體操運動員桑蘭不幸重傷(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的消息,當他懷著痛惜的心情去看桑蘭的時候,安慰的話還沒出口,桑蘭先問他聽沒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傻子只會說三個字「不知道」。你問他吃飯嗎?他說「不知道」;你問他幹什麼去?他說「不知道」。然後桑蘭問成龍「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成龍隨口說:「不知道」。片刻的沉默後是兩人的開懷大笑,在這笑聲中成龍由衷的體會到美國人為什麼會稱桑蘭是「偉大中國人民的驕傲」。這是桑蘭的人生態度:風趣、樂觀,不妄自嗟嘆,不放棄希望!四、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前面提到的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從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9年的輪椅時光。她表現得非常勇敢,從未抱怨過什麼。她說: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了,但也絕不後悔練體操,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多年來,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1、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人生觀是科學高尚的人生觀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科學的人生觀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人生目的;以科學務實、樂觀向上為人生態度。首先,這一人生觀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領袖提煉概括出來的。1848年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最早提出了無產階級的人生觀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馬克思主義的第二代精神領袖列寧,提出「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概念。有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為誰服務對象的內涵。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領袖毛澤東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精闢概念。其次,這一人生觀是唯物史觀的必然結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同的歷史觀制約不同的人生觀。如果堅持英雄史觀,個人決定歷史,那麼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考慮,利己主義就是合理的、必然的。因為從社會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這種損人利己的競爭恰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個人的角度看,通過損人利己,使自己傑出起來,是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相反,如果堅持群眾史觀,就必須反對利己主義。因為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人民群眾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人都為他人,為社會著想,才能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每個人不擇手段的損人利己,則會阻礙歷史的發展。所以,為人民服務的人生目的是唯物史觀的必然結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指引人生,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人生的價值。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對全體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一個樹立了為人民服務人生觀的人,對人生的意義就能夠有真切的理解,就能夠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為人民做好事。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職業有不同,職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就能夠時時、處處為人民著想,助人為樂,造福人民,成為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應當成為我們時代最崇高的精神。正像毛澤東所說的,只有具有這種崇高精神的人,才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我們才會無愧於偉大時代,無愧於做社會的主人。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的人,就能對人生的目的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時刻不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力求為人民多做好事。就能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對待生活,始終對祖國和人民具有高度責任感,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任長霞、孫必干視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要堅決抵制各種錯誤人生觀的影響。1.反對拜金主義人生觀。拜金主義的含義: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觀念,認為金錢萬能,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拜金主義的基礎:拜金主義在資本主義之前就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資產階級普遍奉行的道德準則和人生信條。金錢是什麼?金錢意味著什麼?有人說它使人貪婪無度,有人說它讓人豐衣足食,有人說它是一種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金錢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徵。資產階級金錢觀有兩個特徵,一是「金錢至上」。他們從本階級和個人的私利出發,把金錢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向錢看。只要能獲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二是「金錢萬能」。誇大金錢的作用,鼓吹「有錢能使磨推鬼」,「金錢決定一切」,「金錢就是幸福」。 在金錢拜物者的眼裡,金錢是偉大的,人是渺小的;金錢不是人的手段,而是人的目的;視金錢如神物、聖物,一切向錢看。他們甚至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政治、倫理、文化等社會生活領域。中學有《葛朗台》這篇課文。在葛朗台的心中,世上萬事萬物都沒有金錢親切和重要,連親情都可以拋在腦後。這在胡長清身上體現得最明顯。他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取利益,先後八十七次收受、索取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五百四十四點二五萬元;而且還有一百六十一點七七萬元人民幣的巨額財產不能說明合法來源。現實中,2001 年 10 月 10 日,瀋陽市原市長慕綏新因犯受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瀋陽市原常務副市長馬向東因犯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被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瀋陽「慕馬」贓物拍賣會上展出的贓物,數量之多、價款之高,觸目驚心。最引人注目的3件拍品是慕綏新之女慕洋的兩幢豪宅和一個車庫。慕綏新利用職權巧取豪奪,單是為其女兒就撈取了5000多萬元人民幣和瀋陽、北京、上海三地的6處房產和一部轎車。慕綏新有兩個女兒:小女兒到美國留學,辦了綠卡。大女兒慕洋從幼師畢業後,沒有找到一個好工作,便到深圳闖蕩去了。 1996年,慕洋在深圳打工時,曾經窮得一天只吃兩袋速食麵,而在1999年,慕洋卻擁有了5410萬元人民幣和瀋陽、北京、上海三地的6處房產和一部轎車。慕洋是如何暴富的?利用其父慕綏新的職權巧取豪奪、三地置業非法洗錢。這些貪官在追求金錢和物慾的同時,也使自己身敗名裂。有句話說「人不能把金錢帶入墳墓,但金錢卻可以把人送入墳墓」。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極大的腐蝕作用。【天之驕子淪落為人見人恨的魔鬼"】9月8日,經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核准,犯下搶劫殺人大案的"大學生兄弟"黃中強、黃中國被執行死刑。21歲的黃中國和23歲的黃中強,分別系遵義師專和遵義醫學院的學生。2月20日下午,黃中國與哥哥黃中強經過周密策劃後,攜帶榔頭、封口膠、手套等作案工具,以借麻將為由,敲開鄰居苟玉蘭家門。入室後,二人用榔頭將苟擊倒,後又找來菜刀,猛割苟的左頸動脈,致苟死亡。兩人從苟家搶走手機、傳呼機、茅台酒、香煙等物和400元現金、三張儲蓄卡後逃離現場。案發後,二被告人又多次給受害人丈夫打電話,以"告訴誰雇凶"為名索要8萬元巨額現金。 6月12日,遵義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搶劫殺人罪分別判處黃中國、黃中強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金錢、貪慾和不勞而獲把他們送上了斷頭台。臨刑前,黃中強給他的父母寫下遺書,書中充滿了愧疚之意,對自己的人生表示了深深的悔恨 ,但為時以晚。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享樂的慾望,希望得到物質和精神的享受,但這種需要應有「度」。如果放縱慾望,並把慾望當作人生目的,就極容易以各種不正當手段和途徑獲得享樂資料和費用,如偷殺搶劫,或利用職權恣意享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金錢觀念逐漸增強,但我們要正確認識金錢對人生的意義與作用。人的生存與發展都需要錢,但錢只是人發展自我、建設社會的手段,不是為之獻身的目的;人應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想選擇高收入的崗位無可非議,但收入的來源必須合理合法。能否實現高收入,最終取決於每個人的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的確,收入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像鄧亞萍、袁隆平等,因為他們的勞動為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貢獻,社會給他們較高的報酬是合理的。當然,我們同樣不應該忘記社會上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他們的收入雖然不高,但他們同樣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甚至是很大的貢獻。如北京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李素麗,雖然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下,收入也是一般,但她的微笑服務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其精神價值卻是難於用金錢來衡量的。2.反對享樂主義人生觀。享樂主義人生觀的特點: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把吃喝玩樂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樂趣,把人與動物完全等同起來;只講生活享受,不講財富創造,把享受與創造對立起來。享樂主義人生觀是一種把享樂作為人生目的的人生觀,主張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就在於滿足感官的需求與快樂。人們在辛勤勞作之後享受生活,這是正當的需要,是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然而,如果把享樂尤其是感官的享樂變成唯一目的,作為一種「主義」去詮釋人生的全部意義,則是對人的需要的一種褊狹理解,由此確立的人生目的是不正確的。如認為:「人生在世,行樂而已」,人生短促,應當及時行樂。《列子·楊朱篇》中就說「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英國功利主義者邊沁就把「不能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的享樂」作為人生準則。這實際上就是一種縱慾主義。一些人過分追求享樂,大肆吃喝玩樂,聲色犬馬,講究排場,炫耀豪華,揮霍無度。【賺錢啦】用父母辛苦勞作掙來供自己上大學深造的血汗錢比闊氣、擺排場,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超前消費,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負債纍纍。這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僅危害青年人的健康成長,而且危害社會風氣。3.反對個人主義人生觀。個人主義人生觀就是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的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思想。它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個人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早期,在爭取個人權利和自由、反封建專制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從19世紀開始,一些敏銳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就已經意識到個人主義還同時具有消蝕社會的一面。20世紀以來,西方思想家對個人主義的批判更是不絕於耳。個人主義作為資產階級的人生觀,與社會主義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根本對立的。極端個人主義是個人主義人生觀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突出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否認社會和他人的價值,甚至不惜採用損人利己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極端個人主義在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上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和狹隘功利主義。我們應旗幟鮮明地反對個人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人生觀特別是極端個人主義人生觀。奉行個人主義人生觀的人,做什麼事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利的事做,無利的事不沾邊,甚至尊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利己主義的實質是自私自利,奉行這種人生觀的人不僅難於成大事,而且人際關係也會很緊張。高爾基曾說過:「利己的人最先滅亡,他自己活著,並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這個『我』被損壞了,那他就無法生存了。他的面前一片黑暗,只有利已主義和註定的悲哀。但是,人如果不是為個人活著,而是把自己溶化在社會裡,那便很難殺死他。因為想殺死他,就必須殺死周圍的一切,殺死整個國家、整個生活才行。」上述種種錯誤的人生觀共同的特徵:其一,它們都是剝削階級的人生觀,反映的都是狹隘的階級利益,不可能具有無產階級的寬廣胸懷和遠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其二,它們都沒有把握個人與社會的正確關係,忽視或否認社會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動的本質屬性,他們討論人生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一己私利的。其三,它們對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誇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無視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在方法上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在邏輯上是荒謬的(如把個人利益上升為社會唯一的利益)。(材料事例6:貪財博導販毒晚節不保)醫藥天才劉應泉新世紀的第一張日曆剛剛翻啟,北京城裡就爆出了一條令人瞠目的新聞,海淀警方向外界宣布:經本局公安民警的認真調查,一宗在本市緝毒史上罕見的販賣毒品案已經告破,涉嫌此案的兩名男子全部落入了法網,警方繳獲的毒品重量竟高達26公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員的身份較為特殊,他不僅是供職於國家一藥品研究所的公職人員,而且還是一名具有著指導醫藥學博士研究生資格的高級研究員。他的名字在社會上可能不被眾人所知,但據稱在中醫藥界,他可算得上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人,因為,像他那樣擁有各類職稱和眾多榮譽的人畢竟不是一地雞毛———他叫劉應泉,今年58歲。劉應泉由於在日常生活中不夠檢點,早就在外面養起了情人,過上了頹廢、糜爛的生活。「養情人是不能沒有錢的,可我那點死工資又能幹什麼呢?為了不失一個男人的尊嚴,為了滿足自己那顆脆弱的虛榮心,我不肯退縮。經過較長時間的苦苦思索,我決定進行一次『內部挖潛』的嘗試,就是用我所掌握的醫藥學知識『做點賺錢的文章』。根據道聽途說來的『市場行情』,我最終竟膽大包天、鬼使神差地把目光鎖定到了販賣毒品上。熟諳醫藥學常識的我,當時心裡就十分清楚:販賣毒品絕對不是件好玩的事,弄不好會掉腦袋的。可最終金錢的誘惑還是戰勝了我的理智,我決定鋌而走險了。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在人生觀上出了問題,必然缺乏遠大理想,目光短淺,他所追求的是滿足個人的私慾。當個人的私慾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甚至違法亂紀,走向腐敗。審視前一時期受到懲治的腐敗分子,他們無一不是放鬆了思想改造,丟掉了理想和信念,在人生觀上發生了問題,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前車之覆,當為後車之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於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十分重要。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就會認識到自己對人類、對社會所擔負的責任,而這種責任感又像一個巨大的發動機,促使著人們發揮聰明才智,走向人生事業的巔峰。卡爾?馬克思參加歐洲1848年革命以後,被迫流亡到英國倫敦。因為要領導國際工人運動並致力寫作《資本論》,使他不能求職,沒有固定的收入,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但馬克思堅決不向反動的資產階級妥協,多次拒絕普魯士官方的收買。1865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通過一個官員去找馬克思,請他出任駐倫敦的金融記者,為普魯士官方報《普魯士國家通訊》撰寫金融方面的文章。他們還對馬克思說,誰想在自己的一生中對德國有影響,就必須站在政府的一邊。馬克思堅決拒絕這種「合作」。1867年,馬克思將《資本論》第一卷送到德國交稿付印時,俾斯麥趁機再次派人想說服馬克思,要他為德國統治階級服務,馬克思又一次嚴辭拒絕。馬克思曾宣布:「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製造金錢的機器。」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整整用了40年時間,而且是在貧困交加中寫成的,這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同學們,不要讓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變成畸形。熱愛人生,珍惜人生,做真正的自己。第二節 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有人說,如果把人當作一個純粹的生物體出售的話,最多也就值幾千元;如果把器官移植也許值幾十萬。但這代表了一個人的價值嗎?當然不是。人類有史至今,有資料顯示已產生了近百億人,縱觀人類歷史,有永垂千古的,人生價值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也有背負千古罵名的。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國外曾有一個罪大惡極的殺人犯,被處決前他曾提出把自己的器官移植給需要的人竟然無人肯接受。一個病人說,我寧願死也不會用他的器官。他已經不是人,已經沒有了人的價值和尊嚴。怎樣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一、價值觀與人生價值人類社會是價值世界,人的生活是價值生活。人生價值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課題,尤其對於正處在人生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正確理解價值觀問題,科學地把握人生價值取向,進行思想品德修養,完善自我人格,實現個體人生價值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價值我們先從價值的概念說起。價值是一個普遍的概念,它的一般本質在於,它是現實的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一種關係。價值的辭彙意思主要有兩個:有用性;意義。(二)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關於什麼是價值、怎樣評判價值、如何創造價值等問題的根本觀點,是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看法、態度與觀點。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特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三)人生價值及其內容人生價值同時指兩種關係,一是指社會對人需要的滿足程度,二是指個體人對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而且在多數情況下,人生價值主要體現在後者。人生的價值不僅包括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而且也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生的價值不能僅從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衡量,而更應從內在品德、精神和對社會的貢獻上去衡量。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這種境界才是可貴和值得倡導的。廣大青年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總結,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了解社會,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學好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奉獻社會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個人的價值。不以權利、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廣東省汕尾市有一個叫馬紅妹的原副市長,她家裡買的水果、雞蛋、油、米、菜等都要開發票回單位報銷,還恬不知恥的說:「我是公僕,是公家的人,吃的用的應該就是公家的。」要不是馬紅妹的事情敗露,外人誰知道副市長自己家裡買了東西還要拿到公家去報銷?老百姓說:「這種人用手中的權力專幹缺德事,哪像個公僕!」。這種人損壞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敗壞了社會風氣,結果必然遭到世人的唾棄,甚至法律的制裁。不以知識技術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我們不否認,知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對於實現人生價值有重要作用。但只有把知識服務於社會大眾,像居里夫人那樣,對人們做出貢獻,知識才能轉化為價值。否則,擁有再多的知識也是毫無意義的。對知識應用的動機不純,同樣危害人類社會。近幾年世界各國的高科技犯罪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人不但要掌握知識,還要有正確的思想做指導。在一些大學生中出現的重才輕德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生命的用途並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並不多,卻活了很長久。 ——蒙田;生命在閃耀中現出絢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伯 克。成功人生從了解自己開始。有一天,一名大學教授到一個落後鄉村遊山玩水,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當船開動後教授問船夫:『你會數學嗎?』船夫回答: 『先生,我不會。』教授又問船夫 :『你會物理嗎?』船夫回答:『物理?我不會。』教授又問船夫:『那你會用電腦嗎?』船夫回答:『對不起,我不會。』教授聽後搖搖頭說道:『你不會數學,人生目的已失去六分之二;不會物理,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不會用電腦,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目的總共失去六分之四…』天空忽然飄來大片黑雲,隨後吹來強風,眼看暴風雨就要來到,船夫問教授:『先生,你會游泳嗎?』教授愣一愣答道:『不會。沒學過。』船夫搖搖頭說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六分之六了……』。二、人生價值的選擇與評價(一)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既是價值的主體,又可以作為價值的客體。人生和實踐活動作為價值客體,其價值主體便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個體自身,其二是社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實踐活動,既可以滿足自我的需要,也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前者屬於自我價值,後者屬於社會價值。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1、人生的自我價值所謂人生自我價值,是指個體的人生活動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具有的價值。主要表現為對自身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作為一定社會關係中活動的個人,他的人生活動必然包含了對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意義。由於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自我價值也是多方面的,如個人對基本生存條件的獲得,對自我社會身份的確認和尊重,以及在知識、道德、人格等方面的自我完善等。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所共有的追求,也是個體進步的動力和表現。2、人生的社會價值所謂人生的社會價值就是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是個體人生對社會和他人需要的實現和滿足。衡量人生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通過勞動、創造對社會和他人所作的貢獻。勞動、創造和貢獻是人生社會價值的基本標誌。個人對社會來說,是滿足社會需要的手段,誰對社會貢獻大,價值就大;貢獻小,價值就小;沒有貢獻,就沒有價值;如是有損於社會和他人,就只有負價值,就會被社會他人所否定。3、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係正確地理解和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使兩者有機統一和協調發展,是人生進取過程中的重要課題。人的價值實現離不開社會實踐和社會評價,即使是人的自我價值,也必須是得到社會肯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必須與社會價值相結合,並通過社會價值表出來。個人只有把自己同社會和他人聯繫起來,積極地為社會和他作貢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既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繫、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人生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個體提高自我價值的過程,就是通過努力自我完善以實現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構成了個體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的基礎。▲如,個體承包養殖場,勤勞致富,年收入20萬,這是養殖戶的自我價值,通過養殖創收滿足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而自我價值的實現又構成了個體創造社會價值的前提。▲如,個體承包養殖場,勤勞致富,年收入20萬,這是養殖戶的自我價值;而有了這20萬,他可以進行擴大再生產,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海產、水產品,對社會和他人做出更大的貢獻,體現他更大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是實現人生自我價值的基礎,沒有社會價值,人生的自我價值就無法存在。▲比方說,你不對社會付出勞動做出點貢獻——你不幹活——就沒有社會價值,那麼,社會也不會滿足你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你就不會有什麼自我價值。人總是生活在社會當中,個體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和發展。個體的人生活動不僅具有滿足自我需要的價值屬性,還必然地包含著滿足社會需要的價值屬性。人是社會的人,這不僅意味著個體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必須在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還意味著以怎樣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也是由社會決定的。一個人的需要能不能從社會中得到滿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滿足,取決於他的人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即他的社會價值。(材料事例7:海爾總裁張瑞敏——在為社會作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相互統一的。自我價值需要通過社會價值來實現,社會價值需要通過自我價值來充實和完善。若將二者人為的割裂開將導致不正確甚至錯誤的價值取向,違背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甚至西方社會的學者也對自我價值至上的觀點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古今中外,大凡成功者,不僅在於這些人具有雄才大略,還在於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這種關係,並據此選擇出一個既能適應社會,又能充分發展自己,二者相互協調的人生道路。相反,有些人儘管滿腹經綸,仍然是一事無成。討論: 革命老人黎錦暉早年曾經辦過報紙,他回憶到,有三個人在他的報社做過抄報員:一個工作認真,原稿是什麼,他就抄什麼,此人一直干抄報工作;第二個抄報員看到原稿上有不滿意的地方就提筆潤色修改,精雕細琢,此人就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田漢;第三個抄報員看到消極墮落的文章拒絕抄寫,摔筆而去,他就是後來的毛澤東。你從三個人的經歷中有什麼感想?(二)人生價值的標準在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問題上,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階級的人們有不同的人生價值標準。在奴隸社會,奴隸主階級以佔有財富和奴隸作為人生價值的標誌。在封建社會,封建地主階級以等級、門第、權勢、財產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赤裸裸地把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惟一標準,以金錢確定人的價值。總之,在剝削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的人生價值理論是為剝削制度及其利己主義服務的,因此,他們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是極其荒謬的、錯誤的。唯物主義者認為,人生價值評價的標準是客觀的,勞動是人生價值實現的橋樑。在社會主義社會我們講人生價值,就是講正確處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並從中把握人生的意義和作用。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人是社會的人,總是生存和活動於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當中,並受到一定社會關係的制約。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們會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通過一定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獨特的思想和行為賦予生活實踐以個性特徵。不過,任何個體的人生意義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條件基礎之上,並在社會中得以實現。離開一定的社會基礎,個人就不能作為人而存在,當然也無法創造人生價值。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生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最基本內容。個體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貢獻越大,其人生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會價值就越小。如果個體的人生活動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僅沒有貢獻,反而起到某種反作用,那麼,這種人生的社會價值就表現為負價值。(三)人生價值的評價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應該怎樣活得更有意義,不虛度一生,這就涉及價值與人生問題。每個人都在進行著自己的人生活動,都在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那麼,一個人的人生活動有沒有人生價值,有多大價值?這就需要對人的人生價值做出評判和估價。人生價值評價:是人們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人生價值做出肯定(好、美、合理、高尚)或否定(壞、丑、惡、不合理、卑劣)的認識和評價。通過人生價值評價,可以認清人生價值的功過是非,從而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度過自己寶貴而有意義的一生。在評價過程中,要堅持以下評價原則:1.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儘力相統一。俗話說:「人與人不同,花有幾樣紅。」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有人認為只有像比爾?蓋茨、李嘉誠這種轟轟烈烈的人物,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才活得有意義。但不要忘了社會的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他們雖然渺小,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事,但社會發展離不開這些人。他們同樣在為社會做貢獻,同樣功不可沒。北京有個開公共汽車的老司機,在工作崗位上,因為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做了以下幾件事:先把車停在路邊,關閉了發動機,然後打開車門,目送所有乘客下車後,帶著微笑,倒在了方向盤上。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司機,他做了該做的事,為人民做出了貢獻。「不要因為我是飛鳥,就嘲笑走獸的目光短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環境和經歷,只要發揮了自己的能力,他的一生就沒有虛度。」;比爾?蓋茨是盞1000W的燈,我們做10W,只要儘力,就會發揮光和熱,那麼人生就就是有意義。只要有為祖國、為人民貢獻青春的志向,認真學習和掌握實踐知識與技能,就一定能成為有用之才。2.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人類社會的需要既有物質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既要看他對社會的物質貢獻,也要看他對社會的精神貢獻。精神貢獻是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曾有一個音樂家譜寫了一首曲子《黑色星期五》,一些人聽完曲子後就自殺了,他的作品就作品的藝術性來說,可能價值不小,但對社會無益,反而對社會產生了危害。世界上的毒品絕大多數是金三角生產的,如果光從物質的角度來說,它所產生的金錢效應無疑是很大的,但是,我們說,它對社會既沒有物質貢獻,更談不上精神貢獻,反而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需要把毒品從根本上剷除。貝多芬一生中譜寫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他不單給人們帶來了精神的享受,更鼓舞人們奮發向上。冼星海、聶耳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他們的《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千千萬萬的革命志士,其價值無法估量。如果說,物質貢獻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那麼,精神文化貢獻則是人類日益走向全面發展的標誌。我們國家提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對張華救老農的討論。資料:1982年,在古城西安的街頭,第四軍醫大學學員、共產黨員張華為救出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農民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當張華的事迹在人民中廣為傳頌時,其捨己救人的高尚行為感動並激勵著一些人,受到高度讚揚時,也有人認為,張華的人生價值遠遠比老農民的人生價值大,這是犧牲了黃金換來了等量的石子,他的犧牲是不值得的。還有人認為救與不救,純粹是個人選擇,他人不必過多的評論。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物質方面的貢獻,更有精神方面的貢獻。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為社會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豐富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激勵。青年大學生應該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實現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3.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價值來源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人生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因此,對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不能離開人類賴於生存的社會及其綜合關係,所以,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是否有利,是評價人生價值的唯一客觀標準。貢獻和索取是人生價值中的一對矛盾。我們提倡人生價值的貢獻性,並不意味著號召大家只奉獻不索取。我們並不否認人生需要索取,問題在於索取的是否正當合理,是否侵犯了社會大眾的利益,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索取是客觀存在的,沒有人們對社會的索取,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人們都不需要電視機,那麼生產再多的電視機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強調貢獻必須大於索取,「鍋里有了碗里才會有」,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只有貢獻大於索取,人類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正是我們的前人貢獻大於索取,才有我們今天享受的文明。正確處理貢獻與索取的關係,對於實現人生的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如歌曲【愛的奉獻】所唱的那樣: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反之,如果人人都斤斤計較,都想多索取一些,少貢獻一些,社會的發展不但會停止,還會倒退甚至毀滅。【播撒愛的陽光】有人說:愛是一盞燈,照亮別人,也溫暖自己,捧一顆愛心上路的人,一生也將生活在愛里,有人說愛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人生花朵,開出來,美麗別人,自己結實。我們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校園裡,老師的關愛,同學的友愛,以及我們對生活的是無限熱愛,我們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找尋到它的足跡。資料:一位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博士生,畢業後到一家公司主持開發軟體,被大家公認能力出眾,幹活麻利可靠。但他人性自傲,崇尚個人奮鬥,與合作者常常搞不好關係。在一個軟體項目的開發中,當他發現下級編的程序有錯誤並指出後,下級改正了他指出的錯誤,卻故意製造了另一個錯誤。這為能力突出的博士生主持開發的軟體很快就在市場上消失了。與之想對,另有一位老科學家,大學時成績一般,智商並不突出但他大度坦誠,待人友愛,在核武器領域裡奮鬥了40年,成績斐然,年過花甲之時,當上了工程院院士。現代社會,很多行業取得的創造性成果,並不是某個個人單槍匹馬自我奮鬥的結果,常常是集體合作團隊攻關的結晶。在人生價值的追求中,個人奮鬥必不可少,但個人奮鬥絕不是脫離他人和社會的單幹,而是在個人價值目標和社會價值目標有機結合基礎上,是個人奮鬥精神和團隊精神的有機結合,唯此個人奮鬥才能最終結出豐碩成果。那中一味自我奮鬥,甚至自己出不了成績,也不讓別人出成績的狹隘行為最終也將限制自己的發展,限制個人價值的實現。4.堅持動機和效果相統一。動機是主觀願望,效果是客觀後果。良好的動機常導致良好的效果;壞的動機,會使結果不盡人意。也有相背時候,如「好心辦壞事,歪打正著」等。三、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是我們以自己的人生實踐活動不斷滿足社會和自身需要的一個複雜過程。它既受制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又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奮鬥的程度。大學生在創造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中要有自覺的選擇意識、積極的奮鬥精神以及承擔責任和與時俱進的勇氣。(一)人生價值實現的社會條件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良好而必要的客觀條件,為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基本保證。1.實現人生價值要從社會客觀條件出發。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就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既包括社會的經濟條件和科學文化水平,也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社會道德風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社會制度。這是因為人作為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必須有一個起碼的生存環境,沒有生存環境,生命都成問題,談不得上去實現人生價值。因此,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既要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又要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大學生應把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建立在正確地把握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為我們所提供的條件的基礎上,努力、充分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人生價值目標要與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具有客觀真理性的主導價值目標相一致。個體價值目標必須與社會主導價值目標相一致,並不是簡單地以社會的導向替代個體目標,也不是簡單地附和社會實際存在的某種價值目標,而是指與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具有客觀真理性的主導價值目標相一致。在現實社會中存在著的各種不同的人生價值目標,許多是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選擇這樣的人生價值目標,就可能走錯人生之路,使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這句話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方向不正確,目的不清楚,可能就到不了羅馬或者比別人到得晚。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到了人類前所未有的高度,人類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指揮宇宙飛船在遙遠的星球定點降落,精確度非常高。但一個人要尋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有時候就比這複雜得多。在現實條件下,人們由於許多原因,受到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以什麼作為行動的指南,應該確立怎樣的人生價值目標,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並不十分清楚。我們認為,正確而崇高的人生價值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方向。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當年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種生活,但他們都以中國的解放為己任,為國為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雷鋒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士兵,但他那種為人民服務的「螺絲釘」精神同樣為人們所稱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振興中華的大潮中去,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不枉此生,才能最好地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提倡人生價值的目標應該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為社會多做貢獻、做好貢獻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那種只在個人小天地里徘徊,一心為個人,一心為自己的名利而不考慮廣大人民利益的人,其人生價值是渺小的。【案例:支教大學生徐本禹:為了大山裡的渴望,一個感動中國的大學生。】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究竟有什麼樣的力量感動中國,感動千千萬萬善良的人們?「因為別人幫了我,我肯定要幫別人」。徐本禹出生於山東聊城的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2004年以前,走進聊城縣鄭家鎮前景屯,村裡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親教了一輩子小學,最多的時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資,最少的時候一個月只有十幾元,直到2003年轉為正式教師後基本工資才到了800元。這點工資幾乎就是全家的收入來源。1999年,徐本禹成為華中農業大學的一名學生。那年秋冬之交時,天氣很冷,他還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訓服。一位同學的母親送了他兩件衣服,並對他說:「天氣冷了,別凍著。在生活方面有什麼困難和叔叔阿姨講。」第一次遠離家鄉,第一次遠離親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幫助……或許是這麼多的第一次交織在一起,讓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懷,「當時我知道無論說什麼都是蒼白無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愛心傳遞下去。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要幫助別人。」 「我願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當愛的陽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時候/願意無保留地反射給別人。」——摘自徐本禹的日記。2003年,徐本禹本科畢業了,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然而,徐本禹卻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去岩洞小學支教。徐本禹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在讀研究生。這位22歲的小夥子志願到貴州貧困山區義務支教。一年多來,在烏蒙山區腹地的農村小學,他忍受著孤獨和寂寞,用愛心精心栽培和呵護貧瘠土地上的花朵,用真誠和行動實踐著一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及一名共產黨員的神聖使命。他被評為2004年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當徐本禹決定放棄學籍去支教的事在華中農大傳開後,很多人為之感動並主動追隨。學校破天荒作出決定,為他保留兩年研究生學籍,他用希望自己像根火柴,點燃千千萬萬人的愛心。華中農大校長張端品教授打來的電話。張端品說:「學校決定捐助8萬元幫助徐本禹,用來為當地小學修建新校舍。」讓兩位大學教師深受震動的不僅是大石村的貧窮,還有當地老百姓同貧窮的頑強搏鬥和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渴望。他們在給學校黨委提交的考察報告中寫道:「大石村民風淳樸,有尊師重教傳統。村辦小學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教室間用竹籬隔斷,透光透風。屋頂大面積破漏,用塑料布和硬紙板遮雨。地板早已磨得凹凸不平,四處開裂,嘎吱作響,走在上面令人提心弔膽。教室里光線昏暗,課桌殘缺不全,不少學生用破木板搭在兩端的課桌上,擠在一起上課。黑板小而破舊。在這樣的教室里,孩子們學習認真專註,書聲琅琅,響徹山野,聞者無不動容。」2004年7月11日是華中農業大學暑假的第一天。從貴州歸來的一位教師把在大方縣拍的照片選出100幅,配上簡要文字,以《兩所鄉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為題發到了網上。僅僅幾個小時的工夫,不少熱心的網友更是將這篇帖子整理後發到了國內外各大論壇。短短9天,這篇帖子在各個網站點擊總數就超過了百萬!(二)人生價值實現的個人條件1, .實現人生價值要從個體自身條件出發。正確的人生定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內在條件。每個人的自身條件都會與其他人有一定的差異,某一個具體的價值目標,對這個人來說是恰當的、比較容易實現的,而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未必如此。因此,應當實事求是地根據自身的條件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青年時期是一個人自身條件變化較大的階段,再加上社會經驗、人生閱歷等方面的限制,人們往往容易把主觀的想像當作對自身條件的認知,誇大或者低估自身的能力,不切實際地抬高或者貶低自己,從而給人生價值的實現帶來意想不到的障礙。因此,客觀地認識自己,是確定人生價值目標的重要前提。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實現人生價值也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自身條件而定。誰都羨慕比爾,但比爾只有一個。2.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強實現人生價值的本領。崇高的人生價值目標以及良好的個人能力素質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觀條件。人在自然天賦上有這樣那樣的差異,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但這並不是說,人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個人的主觀努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人的能力具有累積效應,能夠通過學習、鍛煉而得到強化。比如,一個人最初只有參與勞動的一般體力條件,但在勞動過程中,他會不斷地提高技巧,積累經驗,勞動能力就會不斷得到增強。大學生可塑性強,正處於增長知識才幹的關鍵時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努力創造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條件。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隨著「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不再需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而是需要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一個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是方向和保證,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是重要條件,身體素質是基礎,如果缺少某一方面的素質,是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經典案例:留美博士朱榮輝,6歲時是一個放牛娃,16歲考入清華大學,27歲博士畢業後進入跨國公司,1997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2000年初,他創建了自己的科技發展公司,主要從事電子管理系統軟體開發,用網路在政府和社會之搭起橋樑。在清華的十年,他不僅學有所專,而且注重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並花了兩年的時間閱讀圖書館的名著。從1979年到1990年間,他經歷過「深圳潮」、「海南潮」、「經商潮」、「出國潮」的衝擊,身邊的同學紛紛下海經商或漂洋過海,但他依然每月領著幾十元的助學金,在清華園裡過著「三點一線」的清貧生活。在談到他的創業經驗時,他說,中國武狹小說給了我人生的啟示。有的人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華山派、武當派,只修鍊了幾年,就被外面的打鬥聲所吸引,迫不及待地跳了出去。不錯,外面的世界是很精彩,但如果自身修鍊不夠,結果不是被打得頭破血流,就是被人廢了武功。而那始終耐得住寂寞的人,一出山往往就名震武林。朱榮輝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現有價值是自己對現在的規定,而應有價值是對自己未來的規定,一般地說,一個人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越高,對未來的準備越充分,那麼,他的人生價值就越大。有些大學生經不起外面世界的誘惑,將目光僅僅局限於現有價值的實現,還沒有練好游泳就要去大海搏擊風浪,結果不是嗆水就是被大海吞沒。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該立足本職,刻苦學習,苦練本領,為自己的人生做戰略性投入,既要戰士自己的現有人生價值,同時,也要為自己應有價值的實現進行知識、能力、思想修養、意志品質等多方面的準備,努力使人生的現有價值和應有價值得到充分完美的結合。3.立足現實,堅守崗位作貢獻。人生價值終究要通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展現出來。在當今社會,由於眾多的原因,個人的崗位和責任不一樣,但是,不管人們的能力如何,不論人們從事的職業怎樣,只要他對社會盡職盡責並且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社會就承認他們的人生價值,他們就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肯定。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但是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埋頭實幹,發揮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生價值,尤其是人生的道德價值的實現就在盡職盡責、奮發努力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一個人的一時一事,更要看一個人一生的全部過程,只有那些勤勤懇懇為社會服務的人,他的人生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李素麗)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幹,發揮聰明才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人說:「沒有沒出息的職業,只有沒出息的人。」4.實現人生價值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誰都希望道路平直,但是事實往往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這就需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鬥精神。可以說人生就是奮鬥,奮鬥是萬物之父。「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世界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也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業,成功和艱苦奮鬥是一對孿生兄弟,凡是歷史上有所建樹的人,他們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們比一般人付出更多、更艱苦的勞動。曹雪芹作《紅樓夢》花了十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十五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二十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二十七年;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四十年;歌德寫詩劇《浮士德》花了六十年。可見,凡是若想取得成功,都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飢其體膚,甚至是付出血的代價。當同學們遇到困難、挫折甚至失敗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有堅定的自信心,做到敗而不餒。第二,要具體分析失敗的原因,調整努力目標。第三,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失敗向成功轉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代大學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需要在實踐中繼承和弘揚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畏懼勞苦,貪圖安逸,坐享其成,最終只能虛度年華,萬事蹉跎。只要人生價值目標符合社會總目標,即使自身條件有所欠缺,也要盡心儘力、一往無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狀態,人生終將有所收穫。(材料事例9:解讀四年跟蹤調查結果:大學生求職難在哪?)前日,中國瀋陽人才市場迎來節後首場「大學畢業生擇業洽談會暨綜合性招聘會」,近百家用人單位共為求職者提供了2000多個工作崗位。但面對數萬名求職者,這些崗位仍顯得捉襟見肘,學子們的求職歷程並不輕鬆。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瀋陽人才市場主任孟慶偉告訴記者:「我們從2000年開始,每年對2000名大學生和1000家企業進行二次跟蹤調查,在分析中感到造成就業難有深層成因。」高校專業設置與需求錯位調查顯示,「就業難」不是簡單的「人多崗少」,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相對錯位。從瀋陽地區的情況來看,1990年至2004年6月,共淘汰30個職業,又新生了60個職業,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培養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所學難以轉化為實際能力衡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就是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學會並轉化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能力是什麼。然而,被調查的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對近2000多名已畢業的大學生調查,30%的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30%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陳舊。大多數學生反映,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大多求職者沒明確目標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碰。中國瀋陽人才市場去年6月份,對應屆大學畢業生職業目標的調查結果表明,有明確就業目標的佔13%,有目標但不明確的佔25%,沒有明確目標的佔62%。應屆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接受職業指導情況的調查顯示,多次接受職業指導的只佔10%,接受1—2次職業指導的佔30%,從未接受職業指導的佔60%。目標模糊與準備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因此,大學生入學前最好對所學專業、自身潛力、將來職業發展等做個適當的評估和規劃。(記者 王術)《時代商報》2005年2月24日總之,要實現人生價值,既需要客觀條件,還需要主觀條件,而且,主客觀條件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我們要在尊重客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素質,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經典案例:一家化工集團副總的「人才賬」——我為什麼不招應屆大學生2003年 7月初,山東東營市一家化工集團公司副總裁徐先生緊急飛了趟廣東,第四天返航時,他帶回了7個人。這7個人都是他用大價錢挖過來的。這家公司今年3月份成立,現有110名員工,其中,9名博士,8名碩士,剩下的基本都是大本、大專學歷。公司成立初期,他們很青睞應屆畢業生,認為年輕人熱情、好學、可塑性強。4月中旬,陸續來了4位應屆畢業生到公司實習。4位應屆畢業生中,兩人是學中醫藥的,兩人是學化工的。他們來的第一天就跟老總提了要求:工資開4000元、住單間、有基本設施,三險一險不少。老總答應了。可半月之後,老總讓他們全部走人。「這幾個學生動手能力很差,給一台電腦,讓他們把一摞文件打出來,再電腦打孔裝訂成冊。他們不會,說電腦課沒學過打孔。於是,公司派一個秘書教了他們好幾遍,但他們很不虛心,一邊嘮叨這麼簡單,一邊東張西望,漫不經心。直到離開公司時,他們還不會打孔。兩位學中醫藥的,只見過書本上的田七、草珊瑚。可實踐中,他們不僅分辨不出原材料的成色、品質,更別提分辨廣西的田七、貴州的田七這些原產地了。這樣的直接後果是,他們用高價採購了低質的原材料,加大了公司運營的成本。徐總解釋,既然要招應屆大學生,公司也有心理準備———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給他們個性張揚的空間。公司也知道,把一個應屆生培養成一個企業人至少要1年,培養成骨幹至少要3年。大學生沒有實踐能力,這很正常,可態度決定一切,他們的態度著實讓人心涼。與這些大學生相比,該公司現在的辦公室主任助理是司機出身,可他的組織能力、人際協調能力、敬業精神都是公司數得上的。然而,讓徐總不能容忍的是,這幾個大學生從進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後嘲笑司機出身的主任助理,說他普通話說不利索,認為他是大老粗,沒學過管理還管人,這不是現代企業制度的表現。更可氣的是,這幾個大學生愛攀比、愛發牢騷。他們晚上的必修課是,給班上的各個同學打電話,問他們在哪兒工作,拿多少錢。第二天,他們會在飯堂里,逢人就說這兒有多麼多麼不好,他們的同學有多麼多麼好,一副懷才不遇的樣子。4位大學生走後不久,清華大學精細化工專業一位研究生通過獵頭公司找到了徐總,他想應聘研發中心副主任的職位。在參觀企業之前,他押下價碼:年薪20萬元,2%的股權。他還告訴徐總,20萬元是清華價,不是他個人隨口說的。徐總請他先參觀企業後再說。在參觀生產線時,徐總問了他一些技術問題後,請他走人了———不值那麼多。「如果他有真才實學,或者有特殊的專業才能,年薪50萬元也不為過。可他是從本科直讀碩士的,沒有一天企業工作經驗,沒有單槍匹馬的接過一項課題,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能放心把核心部門研發中心交給一個不懂市場又沒有經驗的秀才兵嗎?」徐總說。「一些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動不動拿股權說事,2%的股權,他知道我們公司的註冊資金是多少嗎?是兩億元!」說這話時,徐總顯得很激動。「現在很多大學生都願意去大城市,說那裡有高職務、高工資,可哪兒有那麼多好事?其實,在一些小城鎮,一個大學生當兩個用,他能得到的鍛煉比在大城市還多。」這是徐總的看法。這位老總最後給記者算了筆人才賬:通常,到社會上招人比到學校招應屆生的成本高15%至20%。但是,這個成本相比企業從頭培養一個大學生的成本,一點都不高,相反更合算。商人就是商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單位願用熟手而不用生手的原因。(《中國青年報》2003-07-18)每一個青年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走向社會時能有個好的起點——獲得一份理想的職業,為自己諸種人生價值的實現奠定一個紮實的基礎。然而,中國青年報這一報道無疑讓每一個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深思:一個人的價值大小究竟由誰說了算?個人應該如何衡量界定自身的價值?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僅僅是社會所給予的物質待遇嗎?個人要創造和實現自身的價值並被社會所承認,其關鍵因素何在?上述案例中幾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被錄用而又最終被解僱的經歷,報道中那位公司老總的選擇與意見會給我們深深的啟示。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取決於個人的勞動創造成果,而不是自己認定的價碼。個人能否創造出為社會所承認的價值,實際的外在的人生價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於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內在價值,這既包括紮實的專業工作能力也包括良好的個人修養和積極務實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勇挑重擔的工作作風;同時還要積極投身於社會工作實踐,一方面發揮所長,另一方面虛心學習彌補不足,使自身的綜合素質日臻完善,進而外化為實實在在的實際價值。很顯然,幾位大學生之所以喪失本已獲得的不錯的工作機會,和他們對人生價值有不正確的理解有直接關係。不注重自身內在價值的培育,僅僅把目光盯在工資價碼物質待遇上,不僅不可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甚至連立足社會的位置都難以找到。四、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人生價值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人生價值目標正是在實踐中得以確立和修正。正確而崇高的人生價值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方向。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實現的,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生的價值也只有在人生責任履行中,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一個人的價值就是他的生活目標和他的社會實踐的統一。改革開放為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的中國充滿了機遇、挑戰和競爭,為人們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舞台。歌德曾說過:「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面對一個無限宏大的客觀世界,如何確立人生奮鬥的目標,尋找自己的軌跡呢?1.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把個人的目標置於國家、社會、集體的大的目標體系之中。人生價值目標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2.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付諸於實踐。美好的人生價值目標要靠行動也就是社會實踐才能化為現實,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就是實踐。人生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能夠自覺地、有意識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通過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把人生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因此,社會實踐是人生價值真正的源頭活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大學生只有把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服務於崇高的價值目標,在價值選擇和人生實踐中造福社會、服務人民,做出有意義的事情,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確立了科學的人生價值目標,具備了科學文化素質和良好的身心素質,只是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生價值的實現還要靠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無論是國家民族的興旺,還是個人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艱苦奮鬥。人生價值的實現,就是不斷艱苦奮鬥的結果。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湧現出了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孔繁森等先進人物,形成了長征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這些精神就是艱苦奮鬥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最具體、最生動的體現。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都說明這一點。 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小時候喜歡音樂,但因家庭經濟拮据,中學畢業就失學了。他靠自學在音樂上表現出卓越的才華。26歲那年,他因嚴重的耳病完全失去了聽覺。貝多芬正是靠著勇於吃苦的精神,勇敢地向命運發起了挑戰,以頑強的毅力,非凡的才能,寫出了一篇篇激情滿懷、氣勢磅礴的傑出樂章,成為世界古典音樂大師。 艱苦奮鬥還要準備與來自各方面的困難作鬥爭。當今的大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不少人缺少艱苦奮鬥的心理準備和思想意識。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意志脆弱,做出許多極端的行為。這將會導致大學生放棄對人生目標的追求,不利於人生價值的實現。 因此,大學生必須具備勇於吃苦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努力,才能肩負艱巨的任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策劃自已的人生策劃人生更確切地說策劃成功人生,人生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理想。有的人天天策劃商品,策劃金錢,策劃情感,到頭來迷失方向,而沒有從策劃人生開始。策劃人生,從策劃自己開始。科學性的策劃人生是通過科學的思考方法,對自己的學習、工作、事業、智慧活動進行良好的策劃。經營自己的強項,是通過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潛在力量,讓它成為你事業中的強項。它決定著你未來的發展,是否能有所成就。生命清單:有個叫約翰?戈達德的外國人15歲時,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單,稱之為"生命清單",給自己明確了所要攻克的127個具體目標。比如探索尼羅河,攀登喜馬拉雅山,讀完莎士比亞的著作,寫一本書等等。44年後,他通過頑強的努力,實現了106個目標。生命清單,其實就是人生計劃,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必須付諸努力的目標組合而成。它可以圍繞一個主題精心布局,亦可以涉及不同的領域和命題,最大程度地豐富生命。作為個體生命自我覺醒意識的體現,"生命清單"是一種有序的、遵循一定步驟的有益人生策劃。當然,由於主觀意識的差異和客觀條件的制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洞察預見自身的潛能和實際,來制訂整個一生的計劃,但針對人生某些時段的某些事,我們完全可以也有必要,仔細地安排做事的程序和要點,作為行動的依據和指南。而有些人,似乎什麼都不缺,惟獨缺了這麼一份相對穩定的"生命清單",因而他們的生活隨意性很大,隨波逐流,搖擺不定,什麼"吃香"幹什麼,哪裡"熱門"就往哪裡鑽。究其原因,是他們認為人生只是一頓快餐,可以簡單地臨時調劑和搭配,似乎照樣具有營養價值,我們姑且稱之為"快餐式的人生觀"。此種人生難以經受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咀嚼。而真正的人生畢竟不是"快餐",而是一種兼具營養和藝術價值的筵宴。它需要一張清清楚楚的"菜譜",以使各種物料得到最佳的搭配,同時我們也能夠從從容容地烹制人生的美味佳肴。生命清單,不光是安排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我們樹立了一種精神理想和追求。策劃法則:1,成功的目標。強烈的成功動機主要靠內部激發。沒有激情成不了大事,這裡的激情,就是指對成功的渴望,從內心裡激發出來的對成功的追求。當你把目標與自己一生的使命相聯繫時,你會發現人生的每一天都有它確定的意義。所以,明確自己人生的大目標,對把握好目標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有相當多的人是隨波逐流地生活著,他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目標,要麼認為時間還長著呢,要麼認為"一切自由天安排"。這些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任何設想的人,是很難激發起平時學習和生活中的動機與激情的。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使命,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是內部激發成功動機的最直接的方式。無論通過何種方式激發自己的成功動機,有一點是明確的,即這種動機越早激發越好。因為它將引導自己的行為。2,認真策劃人生每一步。有道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千真萬確。對自己做的或將要做的事沒有任何準備,就是在為失敗做準備。實際上,學會制訂每一階段的計劃,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也是一個對運籌能力的鍛煉過程。一份切實可行的學習工作計劃,要綜合考慮自己各科的發展水平,充分把握並有效利用自己的作息規律,還有對學習,工作的合理搭配等等。如果你每天每周的計劃都能完成得很好的話,那麼你所盼望的成功,實際上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有一個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在談到他成功的秘訣時說:"我有意將我長跑路線上的幾個地點記得爛熟,所以,每當我跑完一個里程時,我就心裡想著下一個里程的名字,這樣,一段很長的路線就被我在心裡分割成好幾段小的里程,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全力跑完這些短的里程。"日本人也主張每天努力改善一點點,他們認為,即使提高的步子不能使你聞名世界,但卻一定有助於做出更好的成績和獲得成就感。每天進步一點點,其實最適合於完成我們的目標。3.理解競爭的意義。現在已很難找到沒有競爭的領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競爭,大到整個社會,小至一個小組。競爭,像一根無形的警示牌,在不時地督促我們,使我們不致鬆懈。中國進入WTO後,國家與國家之間都在暗暗較勁,展開著看不見的你追我趕,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每個人策劃人生時,應找准自己的生活坐標,這樣生活才有意義。如果"執迷不悟",只會給自己的人生平添許多煩惱。明日企業的總經理王克博覽群書,嗜書如命,從政經史哲到休閑雜談,從國外理論專著到中國古籍辭考無不涉獵。他說"人要讀三種書,讀政治書,以養大氣;讀業務書,以養才氣,讀閑書,以陶冶情操"。策劃自己的人生,正確地對待自己,成功地發現自我,客觀地分析自我,圓滿地超越自我。有位教育家認為:"自我教育是現代人的重要標誌,也是人的現代化的最根本的能力。"因此,只有具備較強自覺性,才能不斷激發自己的智慧和靈感,不斷創造出自我新的勞動價值。第三節 科學對待人生環境尋找精神家園,這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的人生命題。從人的精神內核來看,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特別是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內在要求,是人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從而經過努力不斷創造有意義的人生。但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人生觀是否正確與人生價值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直接與如何對待人生環境有重要關聯,是在人生矛盾關係中逐漸形成與解決的。所謂人生環境,就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所賴以展開的各種關係的總和。正確對待人生的環境,主要就是要協調好自我身心的關係、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等。此問題十分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然,條件認識越多,把握越好,越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一、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每個人都有身和心兩個基本方面:身:指人體的生理組織以及身體的機能。心:指人的心理或稱精神活動,包括知、情、意身心關係: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質基礎,心(心理)為身(生理)的精神機能,二者相互作用,作為有機統一體對人的生活實踐產生影響。案例:名落孫山以後一大學優秀畢業生報考某大公司。在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落孫山。得知消息後,他深感絕望,頓生輕生之念。然而由於自殺技術欠佳,只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標記。正當該人神昏意迷之際,忽然傳來他被錄用的喜訊,原來此人名列榜首,只是統計時出了差錯。就在他把喜訊告知朋友、準備慶祝一番之時,又有消息傳來,他被公司解聘了。思考:你認為公司解聘他的理由是什麼?你若是公司的負責人,你會錄用他嗎?為什麼?小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心理健康是人的良好素質的一個基本的方面,它對於我們今後的就業與成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1、身體素質與心理健康的含義有人曾說過,人的一切財富與成就的獲得都源自於健康。財富與成就是人人都渴求的,健康也一樣。現在我想問大家的是:您健康嗎?您認為自己健康嗎?如果您回答:是的!我感到很高興,而且還要恭喜您。那麼,我再問:您知道什麼是健康嗎?怎樣才算是健康呢?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也不盡相同,是不是都正確呢?這就需要我們來科學地認識健康。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沒有病痛和不適,就是健康」,甚至有人認為能吃能喝能睡就是健康。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心理因素對於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在重視生理健康的同時,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心理素質是人在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品質,作為一種淺層次的社會意識,要通過情緒、氣質、意志和態度來表現。那種「無病即健康」的傳統健康觀日漸為人們新拋棄,新的健康觀應運而生。現代健康觀認為健康是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三者的和諧統一。是從全方位的角度積極地詮釋健康的。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在其憲章序言中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美狀態」。1978年9月,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及體質強壯,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充滿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把健康定義擴充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都臻於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虛弱的狀態。」生理完滿——身體健康;心理完滿——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完滿——即個體的各種活動和行為能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並為他人所理解、接受;道德完滿——即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能自覺以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四個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健康的人。十條標準如下:一精力充沛,對負擔的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過分緊張疲勞;二樂觀,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五抗疾病能力強,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傳染病等;六體重適當,身體均勻,站立時,頭、肩、臂協調;七眼睛明亮,反應敏銳;八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齲齒、無出血現象,齒齦色正常;九頭髮育光澤,無頭屑;十肌肉豐滿,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活動感到輕鬆。今天對於身體健康,人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人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體,而且是有複雜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完整的人。健康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人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於完滿狀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一個人雖然身體強壯,但是喜怒無常,行為乖張,與周圍的人相處總是格格不入,能說是健康的嗎?一個人雖然身體上很少生病,但懷有各種陰暗的心理,能說是健康的嗎?(某男生的異常行為)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人的神經系統健康為基礎,要求個體能夠對客觀環境持續作出良好的適應,並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發揮身體潛能的心理效能狀態。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心理疾病,二是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1)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二者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有時互為因果。生理健康狀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心理健康。往往有的人得了重病或身體有殘疾,就會整日心情憂鬱,陷於焦慮、抑鬱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心理健康就會受到損害。 (2)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高度緊張或抑鬱狀態下,由於其體內激素分泌、肌肉緊張度等的變化,會導致免疫系統受到某種程度的抑制,難以處於最佳工作狀態,這時人的抵抗力就會下降,疾病也就乘虛而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軀體疾病,好多都是心理疾病軀體化的表現。如慢性病、癌症等。因此,心理健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例子:煮熟的鴨子飛了。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經常受到焦慮、抑鬱等不健康情緒的影響,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北京市的一項心理普查顯示,大學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佔16%,總體心理素質差的比例達23.1%,認為目前採取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諮詢必要性很大或較大的佔87.3%。對南京市4所高校1985年以來10年間精神衛生情況進行調查,統計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有心理衛生問題,有11.72%患有精神疾病。1998年對江西省28所全日制高校的3千多名學生用SCL-90抽樣調查,發現有34.04%的大學生對人際關係敏感,24.46%的大學生有抑鬱傾向,有7.89%的學生存在較嚴重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水平的判定:人體的身高、體溫可以用尺子、溫度計準確測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測試就困難得多了。不妨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一個人玩撲克遊戲正玩得開心,同伴走過來拿走了他的撲克牌,他立刻哇哇大哭,你認為他正常嗎?也許你會認為他不正常。但是,如果他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你還這樣認為嗎?有一位同學,精力旺盛,易於與人相處,成天無憂無慮。可是近兩個星期來,他變得極為抑鬱,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晚上失眠,還時常發出陣陣失去控制的哭喊。他是精神不正常了嗎?也許你會這樣認為。但是,假如你知道,他兩個星期前收到家裡的來信,得知自己的弟弟得了白血病,兩天前又得知弟弟已離開人世。你還會認為他的精神出了問題了嗎?這些例子說明了什麼呢?――人的心理健康標準是相對的。判斷人的心理健康必須考慮年齡、性別、社會身分、情境等各種因素。某些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是正常的,發生在成人身上則是變態;某些行為發生在女性身上是可以接受的,而發生在男性身上則難以容忍;某些行為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條件下是正常的反應,而在其它情況下出現則是變態。基於此,心理學家提出判定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就是看其在同等條件下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般模式。至於具體的標準,則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三個等級:一般常態心理者(心理經常愉快,適應能力強,善於與人相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輕度失調心理者(和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通過主動調節,可恢復常態)嚴重病態心理者(嚴重的適應失調,如不及時治療,就可能成為精神病患者)3、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自我,即個體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去應對,表現出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揮其身心功能和潛能。表現在行為上,一方面能為社會接受;一方面又為自身帶來快樂和成就。l 綜合各種觀點,根據大學生年齡特徵、社會角色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一般認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為:1、能保持對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l 2、正確的自我意識l 3、良好的環境適應力l 4、和諧的人際關係l 5、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情緒l 6、人格完整和諧l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a、智力正常心理健康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求知慾望強烈,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成績穩定,能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從學習中體驗到滿足與快樂。b、情緒穩定協調;心理健康的學生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體驗,但能主動調節,並能適應表達和控制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綏。c、人格完整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整指人格的各要素(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完整統一,平衡發展,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大學生其所思、所想、所行是協調一致的,並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有的人兩面三刀,陽奉陰違,當面說人話,背後說鬼話,或者所想不同於所說,所說不同於所做,都是不健康的表現。d、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認知;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有正確的自我評價,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既不妄自尊大,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妄自菲薄,甘願放棄可以發展的機會。e、人際關係和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樂於與人交往,並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窄、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獲得並與人分享友誼,樂於助人,團結協作。f、適應能力強,與現實和社會協調一致;心理健康的學生在環境改變時能面對現實,使個人行為符合新環境的要求,並能對社會現狀有清晰的認識,與社會保持良好接觸。g、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大學生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4、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缺陷及其表現(材料事例1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常人眼裡,走過高考的「獨木橋」進入「象牙塔」的大學生們,過的應該是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眼下一些學子卻因「心病」而看不到洋溢著青春的笑臉,因「心病」而使其生活甚至未來人生蒙上了一層陰影。據調查,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一些研究資料還顯示,大學生中因為精神問題而休學或退學的人數占休退學總數的30%左右。據專家介紹,如今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嚴重的自卑心理、不同程度地表示「厭學」、感到心理壓力特別大、與人交往困難、對家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學生對某位老師很反感、對考試感到緊張恐懼、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及出現逃學、偷竊、打架等各種行為問題。而常見的心理疾病有抑鬱症、神經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調查還顯示,大學生犯罪案例的增加也讓人觸目驚心,絕大多數犯罪行為也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獨人群才會出現的「刺激—反應型」暴力犯罪。眼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由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交際困難、情感困惑及學習、就業壓力這四大誘因誘發。大學生中,因不良的心理狀態如:煩躁,焦慮,自卑。孤獨,過分自尊等不良心理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正處於個人發展的關鍵階段 ,這個階段不確定的因素很多,競爭壓力很大,上一代人的期望,教育體制和內容上的一些缺陷,都會轉嫁的大學生身上,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較多。心理專家認為,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可能導致學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係、新的教學模式與自己以往的生活環境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尤其是在名牌大學,與其以前在中學裡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從劉海洋潑熊事件到天津醫科大學的馬小明殺父事件再到馬加爵殺害自己四名同班同學的事件,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一次次向我們敲響警鐘,讓各所大學和整個社會不得不關注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也成為時下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材料事例13:研究生背不動「小偷」的包袱)2003年8月中旬,正是高校暑假期間,東北某大學校園內一片寂靜。8月16日晚7點左右,有一人溜進研究生宿舍樓,撬開209室的門鎖,在室內翻箱倒櫃。這位梁上君子有些另類,他對大學畢業證、學位證、英語等級證等格外鍾情,只要是證書就收集一空。臨走時,還順手牽羊偷走了一個存摺、一個食堂用餐卡和幾件像樣的衣服。離去時,他在門上貼了一張留言條:「某某,如果我不在,到實驗室找。我8月20日回去,昨剛回來。」落款為:趙傳斌。時間為8月17日。隨即他用早已備好的一把好鎖,換下了剛被撬壞的門鎖,然後匆匆消失在茫茫夜幕中。8月21日,計算機學院02級碩士研究生趙傳斌從吉林東遼縣老家返校。這時離開學只有10天。當他到達宿舍樓時,看到了209室房門上莫名其妙的留言條,接著他發現門鎖已被換。他馬上叫來值班員撬開門鎖,室內一片狼藉,他的床頭燈亮著,抽屜被撬,他的大學畢業證書、六級英語證書、通訊錄以及用餐卡都不見了……趙傳斌馬上向學校保衛處報告,然後及時給室友們一一打電話。王立新、李偉兩室友聞訊後火速趕到了學校。李偉在清點自己的物品時,發現自己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不翼而飛, 950元錢的存摺也不見了。更讓李偉沒想到的是,竊賊居然破譯了存摺密碼,把錢取走了。校保衛人員和209室的同學們一致認為這是一起內盜案。因為李偉存摺的密碼是他家裡的電話號碼,只有熟人才會知道他家中的電話號碼。根據門上那張署名趙傳斌的留言條,再結合趙傳斌最早返校,他就成了重要嫌疑人,趙傳斌一時感到壓力如山。8月24日上午,被此事擾得坐卧不安的趙傳斌給在東遼縣的哥哥趙傳林打電話。哥哥安慰他說:「又不是你偷的,你怕什麼?」但天天面對大家懷疑的目光,趙傳斌還是如坐針氈。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趙傳斌再次跑到保衛處,催促保衛人員儘早把事情搞清,早日洗清自己的不白之冤。沒想到,此舉反而引起大家更大的懷疑:他這是做賊心虛、賊喊捉賊。8月26日上午10點多鐘,趙傳斌在寢室里突然接到一個神秘的電話:「你們寢室的盜竊案破了沒有?」趙傳斌立馬將這情況告訴了哥哥。哥哥叫他趕緊向保衛處反映這一新的情況,但趙傳斌卻情緒低落地對哥哥說:「沒這個必要了,保衛處的人已不相信我了。我昨天去催他們,他們卻問我:『到底是不是你偷的?』……」見弟弟如此委屈,趙傳林心裡很難過,他安慰弟弟:「身正不怕影子歪,你不要著急,事情總會搞清楚的。」隨著開學的時間越來越近,同學們發現趙傳斌的情緒越來越糟,甚至精神變得有些恍惚了起來。他要麼常常一個人坐在寢室里發獃、或是躺在床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煙,要麼說一些令人費解而又不著邊際的話。8月28日上午,趙傳斌前往實驗室。他見實驗室的門半開半掩便轉回去,給哥哥打電話:「我發現實驗室的門半開著,肯定有人在監視我。」哥哥勸弟弟不要神經過敏,但趙傳斌深為自己的前途擔憂:「馬上就要開學了,如果這個案子破不了,我就成了真的『小偷』。這讓我今後在眾人面前如何做人?說不定學校還會開除我……」接到弟弟這次的電話後,趙傳林明顯地感覺到弟弟邏輯混亂思維不清,他不禁為弟弟的身心健康擔心起來。沒想到這竟是他們兄弟倆最後的一次通話。8月29日中午,趙傳斌躺在寢室里拚命抽煙,王立新見他心事重重,便對他說:「你這麼愛想問題,一定是『雙魚座』。你是3月份出生的吧?」趙傳斌回答說:「對,我是3月14日生的,看來你蠻了解我呀。」說完這句話後,趙傳斌突然語氣大變,激動地對王立新說道:「你這叫『二律背反』!」王立新聽罷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問趙傳斌:「你是啥意思?」但趙傳斌未作回答。8月31日是寒假的最後一天,下午4點多鐘,李偉從外面回來,發現寢室的門打不開,便請值班員幫忙。他倆叫了半天的門,但室內仍無人應聲。無奈他倆只好砸門。破門而入後,眼前可怕的景象將他們嚇得目瞪口呆:只見趙傳斌雙眼緊閉,腦袋低垂著吊在王立新的床樑上。他倆手忙腳亂地趕緊把趙傳斌解了下來,但為時已晚,趙傳斌帶著滿腹冤屈和終身的遺憾匆匆結束了他短暫的人生……而趙傳斌的死亡似乎更加印證了他的室友及校保衛處的猜疑:畏罪自殺。在趙傳斌的家人到來之前,校方已將趙傳斌的遺物清理完畢。這令趙傳斌的家人很不滿。趙傳斌臨死之前居然未留遺言,他的家人對此表示難以置信。校方出於對死者的同情,為處理死者的後事花去了10000多元錢。辦完後事,校領導及校保衛處一位處長還向趙傳斌的哥哥進一步了解趙傳斌在假期里的行蹤。他們問趙傳林道:「趙傳斌是什麼時間回家的?在假期期間離開過家沒有?他為什麼這麼早返校?」趙傳斌的哥哥也認為,校方僅憑一張留言條而懷疑他弟弟是極不負責的,如果弟弟真是賊,他怎麼會留那張「此地無銀」的紙條呢?為了把事情弄清楚,趙傳斌的家人向校方提出了三條要求:1.對那張留言條進行筆跡鑒定。2.儘快查明誰是真正的竊賊。3.此案一旦偵破請在第一時間內告知趙傳斌的家人。對於第一條要求,校方以鑒定難度大為由沒有答應,對第2、3條,校方口頭表示同意。學校開學後,同學們對趙傳斌的死議論紛紛,眾說紛紜。連警方也覺得這一致人死命的盜竊案十分蹊蹺:如果趙傳斌是竊賊的話,他何必要去偷那些本科學位證書及英語等級證書呢?如果他不是竊賊,他為何要自殺呢?一晃兩年過去,2005年7月高校寒假前,一位名叫「李偉」、自稱是該大學計算機學院學生的年輕人,手持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前往瀋陽市公安局辦理身份證,分局民警告知「李偉」下學期一開學便可取證。可民警在為「李偉」辦理身份證時,驚訝地發現「李偉」畢業證上的照片與存檔戶口登記上的照片判若兩人,民警斷定:此「李偉」並非真李偉。為了不打草驚蛇,民警耐心地等待著「李偉」在新學期開學時前來取證。2005年9月14日上午,「李偉」前往公安局取證。民警開門見山地問他:「為何辦身份證的照片與戶口本上的照片不相符?」「李偉」聽後支支吾吾。當民警請「李偉」跟他們到治安科走一趟時,「李偉」見事不妙,拔腿就跑,最終難逃法網。「李偉」被擒後,不得不向公安人員承認:他真名叫張春雷,李偉的大學畢業證書是他偷來的。隨著張春雷的逐步交待和公安人員偵查工作的深入展開,兩年前的那起懸案漸漸浮出了水面……據張春雷交待:他與李偉是東北某大學同一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因在4年大學的學業中有4門主修課考試不及格而與畢業證書無緣。眼看畢業在即,一心想去北京應聘的張春雷便萌生了偷一個畢業證書、冒名頂替的想法,製造了209室的盜竊案。趙傳斌的冤死,成為他家人心中永遠的傷痛。1977年3月,趙傳斌出生於吉林省東遼縣的一個貧困農家。由於家庭貧困,直到上大學前趙傳斌都不知穿新衣新鞋是個啥滋味。在縣中學讀高中時,為了節省3元錢的路費,每個周末他都要步行2個多小時,跋涉30多公里。艱苦的求學使趙傳斌生性剛烈,不善言辭且自尊心極強。他初中畢業那一年,哥哥趙傳林已上了大學,但家裡實在供不起兩個孩子上大學,父親便決定讓趙傳斌考中專。趙傳斌一聽急了,質問父親道:「為什麼讓哥哥上大學,不讓我上高中?」說完哭著跑出了門,半夜不歸。家人急得四處尋找,直到凌晨2點多鐘才在鄰村的打穀場的草垛里找到他。不難看出,他是一個非常自愛但心理卻十分脆弱的人。他把人格和自尊看得比生命還貴重。正因為如此,當他的名譽受到傷害時,他的精神很快就崩潰了。趙傳斌的死,留給人們太多的惋惜和遺憾。A、大學生常見的一般心理問題a情緒困擾期待性焦慮是指擔心即將發生的事件會出現最壞的結局,時刻等待不興的到來所表現的消極情緒。期待性焦慮通常發生在以往屢遭挫折的活動進行前夕,在從事這些活動之前,由於主觀上有一種威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產生緊張焦慮的反應。狂熱是對對某一事物表現出盲目的,過度的,不和情理的熱情的情緒缺陷.狂熱一般在迷戀,傾慕、感染和衝動的情況下發生。狂熱與熱情不同。熱情比較穩定、持久、廣泛、深厚和合乎情理,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狂熱則顯得短暫、狹窄、淺顯和違背情理,是一種消極的缺乏理智的情緒缺陷。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織焦慮和抑鬱傾向b學習困擾厭學是大學生對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扭曲的情感。主要表現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動力,學習信心不足,對學習生活厭倦,敷衍應付日常學習任務。厭學與社會責任感不強、不喜歡所學專業、成就動機低等密切相關。分神是指心理活動能夠有選擇地指向一定事物但卻難以穩定地集中於該事物的注意失調.即注意力難以集中,外界少有刺激,注意力就分散了,也無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分神通常發生在對自己有特定意義或重要意義的活動中,在一般活動尤其是感興趣的活動中則很少發生.分神只出現在對自己有重要影響的特定活動中,屬心理失調現象。分神與注意衰退也不同。注意衰退是注意興奮性在指向性和集中性上全面減弱的表現,也是注意全方位遲鈍緩慢。分神的注意興奮性減弱是局部的,僅表現在集中性上,有明顯的活動針對性。c心理承受能力不足d人際交往不適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不適,常見的有冷漠、妒忌、敵對、單相思心理。冷漠是指對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極心態,一般表現在其所屬的不和諧群體或完全陌生的群體。在這些群體中常常顯示出漠不關心,冷眼視之,即不與人思想交流也不多關閑事,但在關懷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中,則依然開朗,熱情、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妒忌是指面對才能、名譽、機遇、或條件比自己好的人暗壞怨恨的消極心理傾向。這種心理是狹隘的,會封閉自己的,阻礙於他人的交流,影響自身的進步。嚴重的會心理變態,做出越軌的事情。敵對是指於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敵視、對抗他人的消極心態。單相思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戀愛心理問題。單相思是一種單向的、藏在心底深處的熱烈甚至狂熱的感情寄託。這種感情不輕易對人講,也不敢在公共場所表現出來。但輕者整日神魂顛倒,胡思亂想,在暗中糾纏不休,既損害自己身心健康又干擾別人正常生活。f經濟原因帶來的壓力B人格發展缺陷是介於健康人格與人格障礙之間的一種人格狀態,表現為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發展缺陷,常見的有多疑與抑鬱、懦弱與自卑、虛榮與妒嫉、懶散與拖拉等。a. 多疑與抑鬱多疑表現為過度的神經過敏,遇事敏感,主要表現在生活中、人際交往中,一些大學生對他人不信任、不理解,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對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十分敏感,擔心別人在評論自己,說自己的壞話。這種對人的敏感、不信任,實際上也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長此以往,容易造成人際的矛盾衝突,使自己陷入生活的困境,甚至導致精神異常。抑鬱的人常表現為孤獨沉默、心情鬱悶,對人對事無興趣,精神倦怠,悲觀失望,自怨自艾。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抑鬱傾向,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因此倍受影響。b.懦弱與自卑缺乏自信、容易自卑是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自卑的人總是對自己缺乏客觀而全面的認識,甚至誇大自己的弱點與不足,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喪氣,自慚形穢。大學生中強手林立,能人才子很多,要想鶴立雞群、出人頭地不是容易的事情。當你在為學習中取得好成績而感到高興時,你可能又會因某項活動中比他人稍遜一籌而嘆息不已。人與人的比較是普遍存在的。在比較中認識自己,提高自己,這是有益的。但如果總拿自己的弱項比他人的強項,則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自卑。懦弱是自卑的一種表現。懦弱的人膽小拘謹,遇事總是退縮,十分謹慎從事,遇事總受他人影響,缺乏主見,優柔寡斷.c.虛榮與妒嫉好虛榮的人往往把自己擺在不恰當的位置上,盲目地自高自大,有意無意地顯示、誇大自己的優點。為了顯示自己或引起的他人的注意,常常會做出一些與自己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以致招致別人的反感。妒嫉是指抱怨、憎恨某一方面超過自己的人,它常與狹隘聯繫在一起。妒嫉的人遇事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容不得比自己強的人,對他們總是耿耿於懷,甚至產生詆毀、傷害的念頭。d.懶散與拖拉懶散與拖拉是不少大學生的通病。導致懶散與拖拉的原因,一是試圖逃避困難的事,不是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而是拈輕怕重;二是目標不明確,缺乏計劃性,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最終一事無成;三是惰性作用,事情既不多也不難,可就是不願去干,能拖就拖,能不幹最好。懶散、拖拉常常是浪費時間,喪失機遇,還會給自己增加壓力,帶來麻煩,造成方方面面的損失。大學生要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必須注意防止與改造人格發展中的不良方面。(二)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隨著大學生心智的成熟,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對外界影響具有自己一定的判斷與選擇性,大學生自身的理想與信念、對自身的認識、對完美人格的嚮往是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強大動力。因此,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 大學生在塑造自我健康人格的同時,要求一要服從於自身心身健康和發展的需要,二要服從於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需要。這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尺度。(1)確定人格塑造導向,揚長補短為了有效地進行人格塑造,應深刻理解人格塑造的意義,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現狀,明確人格塑造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人格塑造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擇優,二是汰劣。大學生要培養、完善自己的人格,就應該對自己的人格素質中的長短處、優缺點有個清醒的認識,這樣,才能明確目標,從實際出發,揚長補短,對自己的人格品質進行優化組合。擇優的方法即選擇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質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比如,自信,開朗,熱情,勤奮 堅毅,誠懇,善良,正直等人格特徵,可作為人格塑造的依據。汰劣的方法即針對自己人格上的缺點,弱點予以糾正。比如,自卑,抑鬱,膽小,冷漠,懶散,任性,粗心 急躁等。在多數情況下,擇優與汰劣往往是一起進行的,擇優的過程就是彌補不足的過程,而改正缺點也是培養優點。(2)豐富知識美國未來學家英格爾斯說:"現代人之無愧於自己稱號的一個重要標誌,乃是他具有傳統人無法比擬的廣闊視野和豐富知識。"知識是現代人格塑造的必備條件。現代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人格的獨立離不開知識的支撐。應該說,每一個健全的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能進行獨立思考。一個人要進行獨立思考,就需要有廣泛的知識,尤其是有關社會與人生方面的知識。高爾基說過,人的知識越廣,人的本身的境界也越臻完善。學習知識,增長智慧的過程也是人格優化的過程。現實中,不少人人格的缺陷是源於知識的貧乏,比如,無知容易粗魯,自卑,而豐富的知識則容易使人自信、堅強、禮貌、謙和等。(3)鍛煉意志。意志在人格特徵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堅強或軟弱的人格特徵主要是以意志的發展水平為標誌的,因而,培養堅強的意志是人格塑造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不僅僅如此,意志的鍛煉還將直接促進其它人格特徵的培養。無論是人格的擇優還是汰劣,都是一個艱苦,長期的過程,其間意志力的強弱對人格塑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4)把好人格塑造的「度」。人格發展和表現的「度」是十分重要的,否則會「過猶不及」。列寧指出:「一個人的缺點彷彿是他的優點的繼續,如果優點的繼續過了應有的限度,表現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那就會變成缺點。」人格塑造的度,具體地說,應該是堅定而不固執;勇敢而不魯莽;豪放而不粗魯;好強而不逞強;活潑而不輕浮;機敏而不多疑;果斷而不冒失;穩重而不寡斷;謹慎而不膽怯;忠厚而不愚蠢;老練而不世故;忍讓而不軟弱;自信而不自負;自謙而不自卑。人格「度」的把握除了人格品質要健康地發展,避免偏向外,還表現在不同性質的人格品質要協調地發展,即「剛柔兼濟」,對於「剛」者應多發展些「柔」,對「柔」者應加強「剛」,這樣才能形成合理的、和諧的人格結構;再者要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表現人格特徵,這樣所塑造出來的人格才有韌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5)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實踐證明,只有自我教育自覺性強和方法正確的人,才能有完善的人格。自我教育的方法很多,如學習理論知識,參加社會實踐,進行人格心理諮詢,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及「慎獨」、「兼聽」、「日三省吾身」等。2.掌握應對心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自我心理保健與調適的能力,有助於大學生預防與治療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1).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大學生通過學習心理衛生知識,能夠增進自我了解,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自覺維護自身的身心健康。實踐證明,系統學過心理衛生知識的大學生比未學過的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與保健。大學生可以通過聽心理衛生課或講座,閱讀心理衛生書刊等途徑來接受心理衛生教育,並要注意把知識運用於自己的生活中。(2).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見圖片,個例《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生》----幽默是心理調適的最好方法之一(a)分析與轉移。面對心理問題,首先要正確歸因,認識產生問題的原因。其次,情緒疏導,宣洩負面情緒。再次,尋找積極的替代性的目標。(b)認知與行為矯正。通過模仿、強化等方式矯正原來不良的認知與行為,建立新的、健康的認知與行為方式。(3).注重自身修養,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預防心理疾病的天然屏障,而且有助於個體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調適。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質包括建立合理的認知,保持樂觀的情緒,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等。(4).及時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當前,不少大學生對心理諮詢存在誤解,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患有精神病)才去心理諮詢,對心理諮詢非常敏感,甚至排斥。即使碰到心理問題也羞於諮詢,以至於耽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使問題複雜化。大學生應端正對心理諮詢的認識,正確對待心理諮詢。「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的輕鬆幽默的主持風格為大家所喜愛。他在鏡頭前始終保持的輕鬆自如的狀態,恐怕與他經常地去做心理諮詢是分不開的。對此,他曾直言不諱。3.合理地調控情緒。4.積极參加集體活動,增進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塑造的過程,是人社會化的過程,是人與他人,集體、社會互動的過程。人格在集體中形成,在集體中展現,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集體中才可能有個的自由。」集體是人格塑造的土壤。集體是一個人展現其人格的舞台,也是認識自己人格的一面鏡子。通過與集體交往,自己的某些品質或受到讚揚、鼓勵或受到指責限制,從而有助於調整自我,而且集體能伸出手來,幫助集體中的個人擇優汰劣。因而,集體是鍛煉人格品質的熔爐。人際交往使人在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消除孤獨感,增加快樂。「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你如果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培根論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頁。)許多事實證明,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快樂之源。它不僅有益於心理健康,也有益於身體健康。相反,把一個人與世隔絕,也是現在能夠採用的最嚴厲的刑法。二、促進個人和他人的和諧個人和他人的關係,在本質上是社會關係尤其是社會利益關係的表現形式。因此,處理個人和他人的關係,關鍵是要處理好個人和他人的利益關係。因此要重視人際交往。「失掉人與人緊密紐帶的人生,無疑是黑暗的,一個孤獨的生命,只能說是處於寂寞之中的一個僵死的靈魂。」所以,魯迅十分感嘆於他與翟秋白的友誼,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馬克思早就指出:「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說明人要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不能沒有一定的人際關係,不能離群索居,自我封閉,但要掌握分寸卻不是那麼容易。「交往為人性所必須,它的分寸卻不好把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有些人很有才華,卻總是不能得志,其重要原因是沒有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係。自有人類開始,人際交往也就產生了。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過:人生不能無群。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也說過這樣的話: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了,他看到宇宙的大觀,他看到群星燦爛,但他並不會感到快樂,他必須找到一個人,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快樂。交往使人類產生了語言,發展了思維,啟迪了智慧;交往使人們結成一定關係,共同從事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交往使一個自然的人最終變成了一個社會的人,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變成了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人。(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對社交歸屬和愛的需要歸為五大基本需要之一,一個人如果被剝奪了交往的需要,那麼,他的生活將不幸,事業將難成,心理發展也必將出現缺陷。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人,要想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本領,就必須學會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人際環境。良好的人際交往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取信息、抓住機遇、完善自我、促進身心健康、取得事業的成功。大學階段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期,所有活動都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並實現的,社會交往是大學生社會化的基本途徑,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保證。通過交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包括體現親密關係的友誼以及青年學生嚮往的愛情,對大學生心理、道德、思想觀念的發展均有重要的影響。探討大學生交往活動的規律,分析人際關係的產生及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培育真摯的友誼,樹立高尚的戀愛觀,是大學生思考人生,索人生的現實課題。【人的結構,就是要相互支撐】「人」字最容易寫,但做人處世卻最難。難就難在人與人之間怎樣交往和相處,這是一個我們整天都會遇到而又不容易把握和處理的複雜問題。馬克思說;「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有一首小詩說得好:我是多麼渺小,而我又是多麼驕傲。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和大海緊緊地擁抱!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我是歡騰的浪花!當風平浪靜的時候,我是靜靜的一滴水。「人」的結構就是要相互支撐,彼此熱愛就是理想的人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有許多人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忽視這個最重要的課題。儘管知道它的重要,卻不肯去追求它。人際交往就是指社會交往,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在交往中,交流的主體是個人或群體,交往的方式有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正式交往與非正式交往、單向交往與雙向交往等,人際交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有兩個特點:一是交往雙方互為主體,二是交往雙方行為互動,即在影響他人的同時也在接受他人的影響。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關係,它是在人們相互交往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係好比心理上的橋樑和紐帶,顯示著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它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主要由三種心理因素構成:認知、情感和行為。認知是人際關係的前提條件,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肯定還是否定;情感是人際關係的主要調節因素,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喜歡還是厭惡。行為是人際關係的交往手段,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接近還是疏遠。人際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有個體與個體間的關係,如同學關係,戀人關係等;有個人群體之間的關係,如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群體的關係;有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如班級之間的關係等。從社會學的角度,人際關係又分為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和業緣關係等。 人際關係是人際交往的結果,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的具體狀態,由人際交往形成的人際關係對進一步的交往產生促進或阻礙作用,成為人際交往的起點與依據。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它是個體利用語言、文字或動作、表情等表達方式將某種信息傳送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決定了人際交往對大學生個體的學習、生活、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有助於大學生獲得信息、促進社會化;有助於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提高;①交往活動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② 交往活動是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我的需要③交往是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完善的條件④交往活動是大學生保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式⑤交往是大學生適應社會 爭取成功的需要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正處於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時期,加之當代大學生活的獨特性,其人際交往也表現出自身的特點:交往需要迫切;交往以同齡人為主;交往的自主性增強,範圍擴大;交往動機日趨複雜化。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類型就個體之間的關係而言,主要表現為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同鄉關係;就個人與集體、社團之間的關係而言,主要表現為個人與班集體、個人與寢室、個人與社會團體、個人與其它非正式群體的關係。人際關係不僅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及其身心發展,而且對大學生步入社會、適應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學習人際關係理論,鍛煉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調整自己的行為態度,主動積極地與人交往,儘快適應新的人際關係,將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一)促進個人和他人的和諧應堅持的原則(1)平等的原則;(2)誠信的原則;在陌生與邂後的距離之間,真誠是緣分的路;在見面與分手的匆忙之間,真誠是默契的橋;在目光與目光的對接之間,真誠是感應的電;在信賴與信賴的默許之間,真誠是昭示的光。真誠是一粒種子,雖然微不足道,卻能長出讓人充滿希望的一片新綠。真誠是一把鑰匙,它能幫助人們獲得無盡的友愛。真誠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一種心態情緒,是一種博愛。「誠」是人際交往的根本,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崇尚,交往能做到一個「誠」字,必能老少無欺,從而贏得真誠的回報。反之,世故圓滑,爾虞我詐,永遠也不可能得到對方的真誠相待。以誠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過必改的態度。與人交往時,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這就好比照鏡子一樣,你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可以從他人對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態度中一覽無遺。你若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你若敵視別人,別人也會敵視你。最真摯的友情和最難解的仇恨都是由這種「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當你想修正別人時,你應該先修正自己。你想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應該怎麼對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材料事例14:無人看管菜攤考察誠信試卷)無人看管菜攤考察誠信試卷央視《知榮明恥》欄目報道在廣西南寧大學東路89號大院有一個特殊的菜市場,顧客來這個小菜市買菜,卻看不到一個看攤的攤主。這個繁華都市裡的無人看管小菜市平靜地經營了13年,維持它運轉的是兩個字——「誠信」。清晨,無人看管菜市。在央視記者隱蔽拍攝的鏡頭中,一名顧客相中了一把青菜,他把錢放進了菜筐上綁著的一個小口袋裡,拿上菜滿意地走了。而這名先生買菜的時候伸手從小口袋裡往外拿錢的舉動引起了央視記者的注意。記者:先生,你剛才怎麼從口袋裡往外拿錢啊?顧客:我放了一塊錢,就再拿回五毛錢,自己給自己找錢。這個小菜市的創始人是今年62歲的劉文英,13年前她第一次把種出的蔬菜拿到這裡販賣。當時因為兒女不在身邊,又要照顧家裡生病的丈夫,她無法一直看管菜攤,就在菜攤上寫了個「5毛一把」的標價。現在無人看管菜市已經從劉婆婆一家發展壯大到十來家。一次,劉婆婆病倒在家,幾天沒出來擺攤,居然是菜市的老顧客發現了劉婆婆的病情,還為她找來了大夫。2002年度「全國十大傑出檢察官」、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方工說,「堂堂正正做人」是他的座右銘,無人看管的菜攤就是考察誠信的試卷,居民們的答案告訴我們的是「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的道理。(3)寬容的原則。要有容納意識。相互寬容對方的缺點,乃是通向天堂之門——英國詩人 布萊克.W古語云:惟厚可以載物,惟寬可以容人。量小失眾友,度大集親朋。美好需要距離(星空很美,我們舉頭遙望,彷彿每一顆星都是一個美麗的童話。而一旦走近一看,那不過是些高密度的氣體和石頭而已。月亮又何嘗不是如此?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著「皎皎空中孤月輪」江吟低唱,寄託綿綿不盡的情懷。月光如水,江天一色,多美好的春江花月夜啊。可是當人類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之後,顯現在眼前的卻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甚至連一滴水都沒有。人類幾千年的美夢一下子撕破了。早知如此,嫦娥還會奔月嗎?這一切僅僅因為產生龍活虎美好的那一段距離不存在了。)。尊重差異,容納別人的個性。「每個人腳下都有路,每一條路上都有人」。容納缺點,諒解別人的過錯。善解人意——人際交流的黃金法則。這條法則十分靈驗,具有無比的威力。其奧秘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個注角: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寬容是一種美德,在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上尤為重要。妒忌,噴出的毒焰灼人,自己同樣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在人際交往中,由於經歷、文化、修養等差異的存在,因誤會、不理解而產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交往主體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遵循寬以待人,求同存異的原則,對他人予以充分理解、體諒,不求全責備,要多看他人的善和功,多想他人的恩與德,做到寬以待人。心理學研究證明:自信心越高的人,寬容度就越強。寬容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不僅能夠容人所長,善於欣賞別人;也要容人所短,善於體諒別人。孔子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然,寬容不是懦弱,寬容是具有寬闊的胸懷、對人豁達。懦弱是由於自身無力量而怕受別人欺負的人。寬容並不意味著無原則的調和,中國傳統道德在強調忠恕之時,更強調「寬而疾惡」。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寬容有助於擴大交往空間,也有助於消除人際間的緊張和矛盾。容納缺點,諒解別人的過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會讚美他人。江南某名剎一尊彌勒佛之前,有一幅發人深省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幅對聯道出了人際交往的一個原則——豁達大度。豁達大度還表現在小事不斤斤計較、不耿耿於懷。(4)互助的原則;人際交往是不同主體間的交流和影響,交往雙方都具有主體性,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合理的利益。這就決定了交往不僅要利己,而且要利他。這一原則,要求自己做到「受恩必報,施人勿念」。同時,要求對人「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交往的雙方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既滿足雙方各自的需要,又促進相互間的聯繫,深化感情。如果一方只是索取而不給予,那麼交往就會中斷。不要生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生氣發怒時,腎上腺會立刻大量分泌出一種腎上腺素,致使人體內的血糖和血壓升高,肌肉緊張,情緒激動,自控能力大大削弱,甚至於會完全失控。在此情況下,別人的任何偏激言辭、對抗或壓制態度,只能起到「火上澆油」,激化矛盾的作用,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和破裂。所以,我們要記取這樣一句話:「良言息得雷霆努,耐心能解口角仇。」這個道理很合乎人格結構理論,也是良好的交際風度的特徵之一。在大學期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主要的方法和藝術(1)端正交往動機;(2)把握正確的交往方式包括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3)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交往技巧;(4)學會讚美與感謝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馬克吐溫曾說過:「我能為一句讚美之詞而不吃東西。」這是符合心理需求的。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讚賞。卡耐基說:「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捕到更多的蒼蠅。用一滴蜜贏得他人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你如果想與什麼人建立感情,你就要學會讚賞對方。而且要表達出來,讚揚如果不表過出來,就等於不存在。人生如同球賽,渴望人們喝彩。讚美不同於恭維,讚美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決不參雜任何不良的用心,而且必須合科事實。卡耐基說:「恭維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而讚美是發自心靈的。」讚美是溝通心靈的偉大槓桿。人生如同球賽,讓我們彼此喝彩。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一個生靈都需要在別人的肯定與讚揚中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吸取前進的力量。只有當我們為他人的優點和成就熱情地喝彩,為他人的美好與幸福真誠地祝福,為他人的不俗和難得之處獻出賞識的時候,才會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同時也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賞,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了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們要把人人渴望的東西獻給對方,讓沉悶平淡的生活充滿活力,閃耀光芒。(二)正確認識和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係1、正確認識競爭競爭是互動雙方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社會同一領域裡與對方展開的競賽爭勝的活動過程。對人類而言,人類的發展,始終充滿著競爭。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呈現全球化競爭格局。面對國與國之間經濟和科技的競爭,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增強競爭意識,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提升參與競爭的能力。對社會而言,競爭有利於國家快速發展。有時會顯得似乎不近人情,有的人甚至會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但有利於調動人的積極性,造福於人民和國家,是符合道德與法律的競爭。對個體而言,競爭影響人生。競爭能激發人的創造潛能;競爭能拓寬人生業績,對人生髮展有重要意義;競爭能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但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身心疲勞等問題。需要正確對待競爭,在競爭中保持健康的思想心態。2、正確認識合作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群體為達到共同的目的而聯合,為相互利益而協調一致的活動。合作是人類社會得以形成的根基,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業成功的土壤。一個人、一個群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真正偉大的力量在於團結協作,團結有力量,團結能制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在經濟領域和社會生活中引入了「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同時,它又促進了人際交往,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繫。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注意培養積極進取、奮力爭先的品格,注意培養友好合作、互幫互學的品格,以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系統內容複雜、學科交*、配合精密,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健康的心態、團結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單靠個人奮鬥而不善於與他人合作,在現代社會之中是難有作為的。3.正確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競爭與合作是與人類生存發展相伴隨的現象。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這種現象不僅變得更為普遍,而且成為現代社會人我關係及交往必須予以正確回答的焦點問題。競爭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不同性質、不同方式的競爭導致不同的後果。積極的、良性的競爭推動著社會進步和個人的發展。積極、良性的競爭,主要是指在正當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過他人,成為先進者。這種競爭是自立、自強、敢為天下先,它使個人的智慧、才能、情感和意志得到充分的發展和表現,大大提高了人生的效率,使人生達到更高的境界。只有由富有競爭性的個體組成的群體,才更具有整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否則,將是死水一潭。從本質上說,人類的競爭不是生物界的弱肉強食,而是以人的社會性為前提的。事實上,人類競爭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誼鼓勵和支持,在交際和協作中得到知識、增長經驗、提高素質。在競爭中,既需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又要注意將個人的作用與群體的力量結合起來。要競爭,就必須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在競爭中,可能領先,也可能落後;有成功,也可能有暫時的挫折。這就要求有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精神。競爭是人生髮展的一種動力,也是人生所不能和不應逃避的一種壓力,人生在世,應抱著積極有為的進取態度,而不應奉守消極無為的退避哲學。世界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知足地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永無止境地競爭和搏擊。在生活的激流中,不進則退,任何安於現狀,停止不前的思想和行為,都意味著落後和倒退,必然給心靈帶來不安、苦惱和空虛。只有積極進取,充分合作,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達到新的境界,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材料事例15:喬丹的眼淚)多年前的一場NBA決賽中,NBA中的另一位新秀皮蓬獨得33分超過喬丹的球員。比賽結束後,喬丹與皮蓬緊緊擁抱著,兩人淚光閃閃。這裡有一個喬丹和皮蓬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喬丹在公牛隊時,皮蓬是公牛隊最有希望超越喬丹的新秀,他時常流露出一種對喬丹不屑一顧的神情,還經常說喬丹某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會把喬丹推倒一類的話等。但喬丹沒有把皮彭當做潛在的威脅而排擠,反而對皮蓬處處加以鼓勵。有一次喬丹對皮蓬說:「我倆的三分球誰投得好?」皮蓬有點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問什麼,當然是你。」因為那時喬丹的三分球成功率是28.6%,而皮蓬是26.4%。但喬丹微笑著糾正:「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動作規範、自然,很有天賦,以後一定會投得更好,而我投三分球還有很多弱點。」並且還對他說,「我扣籃多用右手,習慣地用左手幫一下,而你,左右都行。」這一細節連皮蓬自己都不知道。他深深地為喬丹的無私所感動。從那以後,皮蓬和喬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蓬也成了公牛隊17場比賽得分首次超過喬丹的球員。而喬丹這種無私的品質則為公牛隊注入了難以擊破的凝聚力,從而使公牛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喬丹不僅以球藝,更以他那坦然無私的廣闊胸襟贏得了所有人的擁護和尊重,包括他的對手。三、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一)正確認識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關係個人都有個體性,有其特定的思維、行為方式和需要。人總是從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外界事物,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與獨立性。人的個性與獨立性存在於人的社會性中,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發展自我意識,把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同外部世界聯繫起來,進行理智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充分的社會化過程,把個體性與社會性統一起來,才成為社會的人。所以,協調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突出地表現在集體的學習、工作中或與人交往中,能共大同,存小異,在達到共同目標過程中以自己的個性等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而不是以個人的興趣、愛好或信奉的「理論」強加在集體與他人身上,否則是孤獨的、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現。(二)正確認識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統一關係人的需要的滿足,都只能藉助於社會,都是憑藉一定的社會關係,通過一定的社會方式實現的。個人需要不純粹是個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會需要的反映,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社會需要也不是脫離個人需要獨立存在的,社會需要是個人需要的集中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慮個人需要,而不考慮社會需要,不聯繫社會需要來考慮個人需要,將使個人需要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甚至導致個人慾望、個人需要的無限膨脹,最終不僅不能使個人需要得到滿足,甚至還會使個人走上危害社會、違法犯罪的道路。(三)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歸根到底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社會利益離不開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也離不開社會利益。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不是簡單相加,體現了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個人利益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它也保障個人利益的實現。個人利益一旦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自覺服從社會利益。(四)正確認識享受個人權利、自由與承擔社會責任、義務的統一關係個人的權利、自由是在社會中獲得的,沒有社會,個人的權利、自由都無從談起。離開了個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個人的權利、自由也就無從實現。因此,享受個人的權利、自由與承擔社會的責任、義務是統一的。如何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在人生觀問題上的爭論焦點。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及「人性自私」是近些年來在一些人中間相當流行的說法,有必要澄清這一問題。首先,通過分析幫助學生了解,「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並不是如有些人所說的「新人生觀」,而是資產階級所奉行的人生觀的一種形式,實質上是利己主義。其次,「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基本理論依據是人性自私論。因此,應深入系統地分析人性和人的本質,幫助學生掌握人的本質是由人的社會關係決定的這一正確觀點,通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闡釋,理解現實生活中有自私心與人性自私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再次,從動機和效果上來分析,所謂「為別人」實質是達到「為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思想史上,主張「合理利己主義」的思想家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直言不諱。因此,「客觀為別人」,與我們所倡導的「為人民服務」有著原則的區別。此外,還可對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口是心非、為了撈取個人名利而做一些「好事」的現象加以分析,對馬克思曾經深刻批判過的「自我犧牲的利己主義」理論加以介紹,幫助學生對「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清醒的認識。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漫長的物種進化中,人從自然界脫離出來,成為當之無愧的「萬物之靈」。但無論人如何進化,都改變不了這樣的事實:人來源於自然界又依存於自然界,人永遠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存關係。人與自然,這是一個偉大而深沉的主題。人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向人類提供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資源和場所,同時容納和消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人類則通過生產、消費活動影響著自然界的變化。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共存關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運動和發展的規律,人的活動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如果人們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必然受到懲罰,按規律辦事,才能獲得成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充分證明這一點。 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危機,這種危機是全球性的,並且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尋求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二)科學把握人對自然的改造活動。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條件的,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人對自然的改造也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掠奪自然資源,只考慮當前需要而忽視後代利益、先污染後治理、先開發後保護的問題。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不和諧也與日俱增:水源、空氣、土壤受到嚴重污染,大量的動物和植物變成了珍稀種類乃至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和濕地迅速減少,可利用資源日益短缺直到面臨枯竭……人類正飽嘗著無節制地向自然開戰和索取而造成的惡果。人類改造自然的目的在於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現在事與願違,大自然在嚴酷地報復人類,人類如果再不改善與自然的關係,必將遭受更大的災難。因此,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人類以及人類的每個個體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人類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工業革命以前,由於那時人口稀少,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強,大體上說,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比較和諧。工業革命以後,隨著人口的增長、科技的進步以及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日趨緊張。第一,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索取導致有限的資源迅速減少乃至枯竭。20世紀以來,礦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了約30倍,工業生產增加50倍以上。第二,可再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導致生態日益退化。水資源、生物資源這些可以通過大氣循環或世代交替再生的資源由於人類的活動而日益短缺。第三,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冶金、紡織、造紙、印染、建築等行業的發展,以及核工業的興起、內燃機與制冷機的大量使用、與日俱增的生活廢棄物,使得自然界承載著難以負荷的氣體污染、水體污染、固體污染和土壤污染。農業生產中為了提高產量和消滅病蟲害,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短期內帶來了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但導致了土壤退化。在人與自然關係日趨緊張的情形之下,尊重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逐步成了人類社會的共識。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人與資源、人與環境的矛盾比較突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2年其人口規模達到了12.85億。中國國土面積廣大,但自然生態較為脆弱。目前,中國對於資源的利用並沒有從整體尚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體系,經濟活動總體上是一種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流動模式,即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再利用嚴重滯後。中國的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為55%左右,低於發達國家80%的水平,若此利用率提高到60%,每年就可節水60億噸。中國礦產資源回收率較低,只有30%左右,而國外先進水平一般再50%以上;煤炭綜合回收率為30%左右,大中型煤礦可以達到40%~50%,小型煤礦則只有10%~15%。有的企業礦山開採量之利用了15%,大量尾礦資源沒有利用。中國每年約有500萬噸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頓的廢紙以及大量的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可以回收而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達到300~350億元。大多數經濟上不發達的地區都處於生態脆弱地帶。面對新的挑戰和任務,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發展要求。作為五個統籌之一的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既是全人類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總結;既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也體現了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根本需要。(三)深入理解人與自然關係的實質。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是社會關係。因此,人與自然關係的協調,最終取決於人與社會關係的協調。脫離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就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和解決當代世界出現的尖銳的環境問題。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變是一個從和諧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最終歸宿。隨著經濟、社會、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我們必將越來越加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研究與理解,越來越自覺而及時的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關係,使我國真正成為發達的世界強國。這無疑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首先,樹立先進生態倫理理念。 其次,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另外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進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本章教學小結: 大學生在了解人生觀與世界觀辨證關係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摒棄錯誤的人生觀,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建立樂觀、進取、積極、科學的人生態度,創造有價值的人生。思考題: 1.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都很「實際 」,你認為「為人民服務」還能否作為大學生的人生目的。 2.大連市公汽聯營公司駕駛員黃志全,在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里,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並用生命的最後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地下車;將發動機熄火,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之後,他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思考與討論:故事的主人公表現出怎樣一種人生價值觀?談談你的感受。【討論】 1.如何認識「狼孩是人還是狼」?2.工作、貢獻、待遇與人生價值是一種什麼關係?3.「煮熟的鴨子飛了」(材料事例16)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教師點評】1.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本質是由人的社會關係決定,並通過社會關係反映出來。考查人的本質不能脫離人的社會性。一個如果一出生就脫離社會,即使能夠生存下去,也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充其量只是一個「動物性」而非「社會性」的人。2.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自然也是人的價值的源泉。一個人只是因為他創造了對他人和社會有用的價值物,他本人才成為對他人和社會有用的人;他是因為創造了客體價值,他本人才具有了主體價值。3.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才的重要條件。有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成才、就業和事業的成功有著重要的影響。用人單位很重視求職者的心理素質。如果心理十分脆弱,就算他專業成績再好,也會錯失良機。高職生平時應當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自覺培養健康心理。1.談談你對「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人生價值取向的認識。2.在當今的社會生活條件下,許多人都十分講求實際,思考人生目的這樣的大問題有意義嗎?為什麼?3.人生態度與人生觀是什麼關係?如何端正人生態度?4.人生的自我價值、社會價值具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說人生價值在於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5.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怎樣協調自我身心關係?6.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7.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8.愛因斯坦在所寫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曾寫道:「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儘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的東西。我強烈地嚮往著儉樸的生活,並且時常為發覺自己佔用了同胞的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你如何評價居里夫人和愛因斯坦的人生價值和追求?【經典推介】(1)《毛澤東鄧小平****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中西方人生哲學比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姚新中 焦國成著(3)《人生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沈繼英 祖嘉合主編【實踐環節】主題討論、參觀採訪經典案例:陝西蒲城縣15歲的中學女生馬某,在白水縣公安局杜康派出所四名警察欲將其父親帶走時,勇敢站出來要求對方出示證件並詢問傳喚理由。這四名警察非但未出示任何證件,還對馬某拳打腳踢,並給她帶了手銬。不服氣的馬某隨後帶著手銬來到渭南市公安局、陝西省公安廳投訴,並且還拒絕了白水縣公安局希望她卸掉手銬的請求。這四名警察所作所為的性質,無疑屬於執法人員濫施權力、粗暴執法,但這位女中學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卻令人感動。在人們的印象中,15歲的少女大多是任性的、不明事理的、不諳世事的,但是,小馬的行為卻不得不令我們刮目相看:她懂得警察執法過程中,是必須出示政證件的,也懂得除了司法人員之外,任何人沒有權力將她父親強行帶走。想想看,即便那些生活在城市裡的成年人,又有多少人懂得這一點,或者敢於理直氣壯地要求執法人員出示證件呢?更緊要的是,她在關鍵時刻,能夠把所懂得的勇敢地運用出來,對違法者說「不」!這位15歲女中學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動、欣慰。法治社會中公民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實際上就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如果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公民都能象這個女中學生一樣信奉法律的權威、勇敢地依照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誰還敢肆意侮辱法律的尊嚴?經典案例:賀衛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外法學》雜誌主編,北大十佳優秀教師,青年法學家,2000年被中國青年雜誌評為「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個青年人物」之一。青年時期也經歷了深深的困惑和迷惘,最終做出了堅定的選擇,在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上,不懈努力著,收穫著。賀衛方研究生畢業後,就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當時的他深深困惑於自己的工作到底有多少價值、自己到底能做成什麼事情、自己研究的東西是否只是坐而論道、社會的現實究竟是什麼等問題,當時賀衛方覺得雖然相信法律能夠塑造一種社會秩序,但另實際上這個社會似乎依照它自己的一種邏輯去運行,這令他特別困惑,再加上生活上的困難,收入低,苦苦做出的研究成果得不到應有回報,種種原因導致了賀的「下海」。然而,儘管就綜合素質來說賀無疑是優秀的人才:男性、年輕、富於活力、有翻譯著作(因而外語肯定好)。這樣的人當然很適合做外貿。但真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時,卻發現以前的知識經驗的價值等於零,很不適應商場的環境更談不到勝任自己的工作。被派去參加廣交會,看者熙熙攘攘的商人們,賀迷迷茫茫不知道自己來幹什麼。結果最後的收穫是買了厚厚一大摞書;平常在辦公室待著,沒有多少心思鑽研外貿業務,卻喜歡讀報寫評論性文章,發表了自己第一個系列隨筆。本職工作的毫無起色令當時曾經積極引進他的領導感嘆「這種人,我們引進錯了」,引進了一個「廢物」。帶著給人家公司帶來損失的歉意和自我分裂的感覺,賀衛方重新回到象牙塔。而這一次失敗的「下海」經歷,讓賀看到了自己的興趣和長處所在,開始平靜而從容的做自己擅長也喜歡的教學研究工作,成績不俗,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獲得了深深的幸福感。賀衛方老師的經歷給我們一個啟示,一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選擇。社會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直接的表現就是需要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而人的能力和長處畢竟是有局限性的,先天的生理因素差異和後天所受專業教育的不同,使得沒有一個人樣樣精通,面面具到。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他對社會的貢獻,而一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是跟是否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密切關聯的——一個人從事社會需要的而且也是他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事情,容易取得成績,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貢獻社會,個人的幸福是這個社會幸福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僅僅遵從世俗的偏好如工作輕鬆、收入高、環境好等因素選擇自己所做的工作,做著在流俗看來很有價值而你內心並不喜歡的事,扭曲了性格和愛好,那將是非常大的資源浪費,不利於自己優長的發揮,價值的實現。
推薦閱讀:

化解歧見創造和而不同團隊
十年之後,變了樣的《超級女聲》還能創造新神話嗎?
阮大勇 港片海報潮流創造者
腦洞 | 創造出?燚茻??這些字的古人,究竟經歷了什麼?
星雲大師:人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

TAG:人生 | 價值 | 領悟 | 人生價值 | 創造 | 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