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觀音道場 聖境普陀——興衰榮辱與成敗

觀音道場 聖境普陀——興衰榮辱與成敗

2011年06月23日 08:51來源:普陀山 作者:普陀山

字型大小:T|T
2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普陀山勝境示意圖

史籍中關於普陀山觀音道場的記載,最早見於《大悲心陀羅尼經》:「一時佛在補陀洛迦山,觀世音宮殿莊嚴道場中。」《華嚴經》曰:「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載: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來潮音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予七色寶石,靈感始啟。」普陀山上供奉觀音聖像,相傳始於日僧慧鍔留不肯去觀音像和創不肯去觀音院。

普陀山自創不肯去觀音院後,歷經千年滄桑,道場代有興廢。

唐至五代,屬普陀佛教初創階段。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命內侍王貴送香幡到山供奉;元豐三年(1080),內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韓(朝鮮),歸途遇風濤有感,以事上奏,詔改建不肯去觀音院,賜額「寶陀觀音寺」,許每歲度僧一人,置田積糧,安眾修靜。北宋末(1126年前後),「山有一寺,僧五六十……海舶至此,必有祈禱,寺有鐘磬銅物,皆雞林(朝鮮)商賈所施者,多刻彼國之年號;亦有外國人留題,頗有文彩者。」(宋張邦基《墨庄漫錄》)。

南宋紹興元年(1131),蜀僧真歇易律為禪,山上居民聞教音皆離去,普陀始為佛國凈土。嘉定三年(1210)八月颱風,圓通殿毀,朝廷賜錢萬緡重建,七年(1214)殿成,御書「圓通寶殿」額。丞相史彌遠捐資莊嚴殿宇廊廡,備香燈供養,並經朝廷恩准,置常住田567畝,山1607畝,香火日盛。寶慶年間,理宗頒詔寶陀寺為「江南教院五山十剎」之一。時真歇、大川等名僧為振興普陀佛教作出重大貢獻,在山編著之《禪宗語錄》、《五燈會元》,成為中國佛教重要著作。

至元二十一年(1284),長老如智兩次奉詔出使日本(因中途遇風阻而返)。大德三年(1299)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寧被敕封為江南釋教總統,授「妙慈弘濟大師」法號,持詔出使日本。朝廷先後命內侍李英、宮廷宿衛孛羅等來山降香,修飾佛像,整修殿宇,並多次賜予錢鈔、法器、田地,山上香火興盛,渡海禮佛者絡繹不絕,當時「自昔游者,至今為盛。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各極精誠」。至元末,寺院、亭橋、樓閣、佛塔等設施已具相當規模。東川永、一山、孚中、古鼎、大千等名僧均有語錄行世,對江南禪宗之流行頗有影響。

明初由於海寇騷擾,實行海禁,普陀佛事一度衰落。永樂四年(1406)江南釋教總統祖芳來山重揚禪宗。嘉靖六年(1527),河南王捐琉璃瓦3萬張,鼎新殿宇,山上香火復盛。三十年左右,倭寇流竄普陀,殿宇再次遭毀,僧眾遣散,歷朝敕賜碑文被砸。萬曆初,高僧真表、大智先後入山,改建寶陀寺(今前寺),創建海潮庵(今後寺)。萬曆十四年(1586)三月,神宗遣內官太監張本、御用太監孟廷安齎皇太后刊印藏經41函,舊刊藏經637函,裹經綉袱678件,觀音像、龍女像、善財像各一尊賜寶陀寺,紫金袈裟一襲賜真表。真表進京謝恩後,歸途遍訪四方名衲,來山建庵53處。翌年,魯王賜赤金佛像一尊,撰《補陀山碑記》。十九年,詔僧真語繼任寶陀寺住持,禮部賜玉帶鎮寺。四方僧眾聞訊而聚,香客紛至朝山。是年寶陀、海潮兩寺僧,「倏往倏來,旋多旋少,為數似無定額,而祠宇殿堂、僧房凈室,日則滿山棋布,夜則燃火星羅,總計二百有奇,日益月盛,漫無可稽。」 

磐陀石

清康熙十年(1671),再次遷僧至內陸。十四年普陀禪寺因遊民失火焚毀,眾多茅篷草庵荒廢。佛教第三次衰落。二十三年弛海禁,僧眾歸山。二十八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準定海總兵黃大來奏,派一等侍衛萬爾達、二等侍衛吳格、禮部掌印郎中觀音保攜金千兩,來山重建普陀寺大圓通殿。二十九年,定海總兵藍理延請天童密雲四世法裔潮音和尚主持山事,宏開法席,重振宗風。三十五年四月,御書《金剛經》二部,遣翰林宋大業分賜普陀、鎮海二寺;五月命僧自戒齎五爪龍袍二襲,來山祈禱皇上西征凱旋,定海知縣繆燧撰《恭送御書金剛法寶入普陀山記》。三十八年三月,康熙帝再次駕臨杭州,詔乾清宮太監提督顧問行、內務府廣儲司郎中丁皂保、太監馬士恩,到山鼎建寺院,傳旨「山中乃朝廷香火,所有未完之工,以是帑金為之領袖,務令天下臣民共種福田,住持須竭力圖成……」御書「普濟群靈」、「潮音洞」額賜普陀寺,書「天花法雨」、「梵音洞」額賜鎮海寺,改普陀禪寺為「普濟禪寺」,改鎮海禪寺為「法雨禪寺」,並發金陵(南京)明故宮琉璃瓦12萬張蓋建兩寺大殿,拆明故宮九龍殿建法雨寺圓通殿。從此,普陀山成為朝廷欽命之觀音道場。自康熙、雍正至乾隆、道光、光緒,歷代帝王都有賜贈,山上寺庵及佛教設施「舊者新之,缺者補之」,普濟、法雨兩寺琳宮輝煌,甲於江南。光緒三十三年(1907)慧濟禪寺建成,住持德化、監院慶祥等呈請頒賜藏經等,獲朝廷恩賜。至此,普陀山以三大寺為主體之寺院布局形成,香火盛極一時。

民國初期,火輪開通,香客遊客日增,山上庵院大多相繼擴建、翻修,並新建一批茅篷。民國13年(1924),全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14年4月,西藏九世班禪活佛蒞山禮佛,報載:班禪升堂說法時,聽講僧尼2000餘眾。24年7月18日定海《舟報》載:「每屆夏季香風,遊客香客住滿寺院……社會經濟雖不景氣,香客之盛,不減當年。」國民政府下令「整飭普陀山風景區,以吸引遊客」。為接待各地香客,三大寺及主要庵院都在上海、寧波、台州、定海等地設立「下院」。佛事復至全盛時期,並成為江、浙、滬一帶商紳避暑之地。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佔領普陀,海港封鎖,香客絕跡,寺庵失修,佛教活動再度衰落。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寺院自力經營,勉強維持。

九龍寶殿

1951年有僧尼316人,分居17個寺庵和10處茅篷。1957年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13個省市2744名僧尼和信徒來山聽經、受戒。次年,政府協同寺僧維修普濟寺、法雨寺、楊枝庵。1962年,佛教協會以海外華僑捐款,大規模整修大乘庵、普濟寺鐘樓、八角亭等。在此期間,由於受「左」的影響,正常宗教活動受干擾。108名僧侶內遷餘姚蘆山寺墾種,集岱山、定海、普陀三縣庵堂僧尼65名至普陀山,從事農耕。除早晚功課,其餘佛事基本停止。

1966年秋,文革波及舟山。諸多佛像被砸,經書被毀,100餘名僧尼遣回原籍,有的被迫還俗,剩下47名老弱病殘無家可歸者集中到梅福庵供養,唯三大寺及楊枝、悅嶺、鶴鳴、雙泉等庵因軍隊居住,得以倖存。

1979年,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普陀山佛教活動開始走向復興。是年3月(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來自海內外佛教信徒自發湧進普濟寺大圓通殿,殿內無佛像,在殿堂內外就地插香禮拜。是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設宗教科,落實宗教政策,陸續召僧回山;7月,國家撥款40萬元,搶修普濟寺、法雨寺、觀音洞庵等危房;農曆六月十九香期,僧眾在龍灣漁業隊倉庫找到一觀音頭像,塗上銅粉,用木板支撐,披上斗篷,供於普濟寺圓通殿,隆重舉行「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觀音法會。是年,進香信徒達7萬餘人次。1980年恢復佛教協會,從餘姚蘆山寺請回73歲高齡的原法雨寺方丈妙善出任會長,著手整修御碑亭、普濟寺廂房、文物館,新建不肯去觀音院。來山進香者增至16萬人次。1981年起,貫徹「以廟養廟」、「以廟養僧」政策,由佛教協會籌集資金,全面整修普濟寺,維修大乘庵、觀音洞庵,僧眾增至126人。是年,進香者30萬人次。1982年,山上常住僧尼195人,經妙善會長提議,制定《普陀山寺庵規章制度》,佛教活動漸趨正規。當年塑就觀音洞庵主佛楊枝觀音、善財龍女及二十四圓通坐像,進香遊客達40萬人次。1983年僧尼增至236人,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梅福庵、靈石庵、觀音洞庵、大乘庵、祥惠庵、慈雲庵、紫竹林庵、不肯去觀音院、香雲亭、善財洞、梵音洞、觀音跳、南天門、洛迦山等18處寺庵和名勝古迹對外開放,其中三大寺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42座開放寺院。普陀山進入全面復興時期,來山國內外香客、遊客驟增。1984年3月,日本僧侶繼1980年松蒲英文等20餘人組團來山朝拜之後,又組織22人參拜團來山進香,旋有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佛教朝拜團蒞山。是年集資20萬元修葺法雨寺九龍殿。1985年,修復靈石庵,維修楊枝觀音碑。至1986年,歸佛教協會管理和開放的寺院達20處。1987年,佛教協會又集資80萬元籌建普濟寺靈鷲樓,集資50萬元重修大圓通殿。同年12月,法雨寺九龍壁落成。並著手整修洛迦山庵院和景點。1989年動工興建洛迦山妙堪塔(又稱五百羅漢塔),於1994年9月竣工。同年農曆九月十九舉行全山寺庵修復開放十周年與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法會,盛況空前。至1992年底,主要寺院庵堂和景點修復,佛事活動恢復正常。

此後十幾年中,有許多重要寺庵進一步修復,重建,新的寺庵和重要建築物興建竣工。

推薦閱讀:

方法決定癌症治療成敗
細節決定你追女孩的成敗,前20分鐘最重要...
成敗之間話感悟
八字講義之格局詳論-用神之成敗應救
修身養性:人生關鍵成敗的第一字「德」

TAG:成敗 | 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