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事故頻發有機食品走俏:1斤豬肉能賣90元
圖為2012年南都周刊第6期封面。
(1/4)種植:北京某有機蔬菜公司所屬的種植菜棚,一位菜農正在施肥。
你所知道的有機都是錯的隨著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有機農業從小眾走向大眾,也從一種社會運動變成了一門龐大的生意。消費者花高價買有機食品,以為自己買到了一張健康的通行證,但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有機食品更健康、更營養。記者_徐卓君 實習生 劉夢 北京報道 攝影_劉浚1月的一個周末,霧霾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室外的PM2.5指數高達800。魏曉青驅車30公里來到了東北五環外的啟明星雙語學校,有機農夫市集在這裡開集。魏曉青是市集的常客,150元一隻的走地雞,20元一塊的豆腐,10元一斤的蔬菜,90元一斤的豬肉,她習以為常。穿過人流,擠到熟悉的攤位前,和攤主們寒暄兩句,熟稔地挑了兩隻雞,三包肉,幾把蔬菜……不到1個小時,魏曉青自帶的一個小型購物車,和一個巨大的購物袋,已經鼓鼓囊囊。她為這次趕集付出了超過1000元。除此之外,魏不定時地去沃爾瑪山姆會員店、BHG超市、樂活城購買有機食物。魏沒有仔細計算過每個月用在購買有機食物上的消費,「外面糟糕的空氣是我控制不了的,吃的總得買最好的,這是健康投資。」農業的進步?諷刺的是,有機的興起並不是為了生產出更安全、更優質的食物。回溯農業的發展,自從19世紀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揭示了植物生長的奧秘——氮肥、磷肥、鉀肥施入土壤,莊稼的產量就成倍地增長。隨後,殺蟲劑、除草劑、獸葯、飼料、生長激素都被投入農業生產中。農作物有蟲害,就用殺蟲劑,長草有除草劑,生長激素和合成飼料讓動物們迅速長大。現代農業也因此養活了全球60億人口。上世紀初,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為了對抗西方在快速的工業化的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最早進行了有機農業的思考。他們提出了「石油農業」一說,批判現代農業建立在石油的基礎上,耗費了大量的能源,不可持續。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代替人力,導致了鄉村加速衰敗;依賴以石油製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的施用破壞了生態系統。人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可以替代石油農業的新生產方式,有機農業應運而生。「西方人最開始做有機,是為了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是為了食品安全,不是為了掙錢,」中國農業大學[微博]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杜相革說,「有機農業核心是什麼,不是去小島上找一塊特別好的處女地去開墾,生產有機食品,而是通過有機生產把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地球的法則》一書作者、美國生態學家斯圖爾特·布蘭德說,他願意花更多的錢購買有機食品,因為有機農業能減少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對土壤、水和野生動物的影響,「我多花的那部分錢其實是在服務社會。」雖然有機農業的概念和標準在各國略有不同,但內核大體一致: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生長激素、飼料添加劑、抗生素等物質, 不使用離子輻射技術和基因工程,希望按照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保持土壤、生態系統和人的可持續性。有機農業要求在生產中所有投入的技術和物質,和環境都是相容的,不投入環境中沒有的化學物質。「這不涉及對化學物質好與不好有毒沒毒的評價,化學合成物質或許對人類是安全的,但對環境不一定是安全的,」杜相革說,「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是有機農業的基本定位點,生產功能不是有機農業的核心點。」在誕生的最初幾十年里,有機農業還是非主流的。然而,很快它就得益於全球範圍內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西方1990年代瘋牛病和大腸桿菌的肆虐,中國2000年之後多起食品安全事故,讓有機農業從小眾走向大眾,也從一種社會運動變成了一門龐大的生意。截至2010年,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產值高達800億美元有機市場,每年還在以20%-30%的速度增長。消費者只在乎結果?和西方環保主義的刺激不同,對外貿易刺激了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1990年代,進口商來中國尋找有機茶葉,浙江省臨安縣生產出我國第一批有機茶葉出口荷蘭。杜相革回憶,直到2000年,中國有機農業的核心就是出口和認證,出口到哪個國家,就照哪個國家的有機標準生產認證。如今,杜相革感嘆,中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理解是,只要對我好,我才買。「宣傳它的環保理念,公眾也不理解,也不接受,只有宣傳它是安全的食物,把它置於與公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地位,公眾才關注它。」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組織者常天樂注意到,大型的有機企業的宣傳都是強調食品安全,「這是很好笑的,因為食品安全在中國不會永遠是個問題,中國食品安全沒有問題了呢,誰還來吃你的東西,這是自掘墳墓的恐嚇式營銷。」「最近幾年,比較強調有機的結果,」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小毛驢農莊的創始人石嫣說,「大部分人,包括消費者腦子裡都存在一個概念,有機是對結果的認證,消費者也並不在意過程如何,更在意的是,產出的食物是完美的、零污染的。」魏曉青坦言,只要買到手的食物是無污染的就滿足了,不在乎整個過程中是不是完全按照有機的方式生產。商人們願意迎合這種消費趨勢。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總工程師郭春敏告訴《南都周刊》,「很多企業說檢測結果證明我的產品就是有機食品,沒有這種說法。有機不是產品檢測,也許用了化肥農藥,也檢測不出來。」實際上,有機與其說是對結果的檢測,還不如說是對過程的控制。有機認證與其說是對產品的認證,不如說是對生產過程的認證。「國外的有機就是一個過程式控制制,產品不用做檢測的,中國最後落在產品檢測上,農藥不得檢出,因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比較敏感,所有大家最後落點落在產品檢測上了。」郭春敏說。由於有機農業排斥化學工業,它禁止了化學合成物質的投入,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投入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激素、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因此在食物的生產過程中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都無法用以往的簡單而直接的成功方案解決,它自有一套生產流程。按照杜相革的說法,有機是個系統的工程,從選址、選品種、育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灌溉、輪作、採收、包裝等,每一個環節都有細緻的標準。「有機重在過程,它是一個風險控制,如果完全按照有機的標準做,可以不去檢測產品。」有機農業對選址有要求,遠離城區和交通主幹線,方圓5公里內沒有煤礦、火電廠、工業污染、生活垃圾場等污染源,與傳統農業的種植區之間必須設置隔離帶,土壤、灌溉用水和大氣符合國家二級標準。不能投入農藥,病蟲害的防治成為難點,從選種上就要選擇那些不易被侵害的植物,物理性的防蟲網、防蟲罩、殺蟲燈可以用,雖然遠不及農藥迅捷高效。輪作是農業生產當中防治病蟲病害重要的方法,有機農藥要求3種以上的植物輪流耕作,今年種小麥(2480,-19.00,-0.76%),明年就要種玉米(2433,-2.00,-0.08%),後年就要種大豆(4725,-60.00,-1.25%),不同的植物產生的害蟲不一樣,輪作不同的植物可以切斷害蟲的食物鏈,害蟲沒有食物吃就死亡了。「國外很多農場,控制不住算了,都是蟲子吃了就拔掉。只有蟲子多了,天敵才會出現,循環體系就建立起來了,」杜相革說。有機農業還要求有轉化期,按照有機的生產方式運作兩到三年後,出產的產品才能被稱之為有機食品。這還只是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極小部分的要求,畜牧和水產品又有一套不同於傳統養殖的過程式控制制。要認證為有機食品,生產過程,收穫、加工、包裝和運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各自有規矩:食物加工時不不允許添加礦物質和維生素;包裝要採用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運輸和屠宰動物時應盡量安靜、溫柔,電棒等工具不允許使用,運輸時間也不允許超過8小時……「有機生產的過程式控制制更多的是控制在企業手裡,我們不可能一年到頭盯著它,」從事有機認證的郭春敏說,「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誠信,也許我去10天看不出什麼,也許走了之後他用藥,那也沒辦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從事認證的專業人士稱,有機認證首先看這些企業申報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然後再去田間地頭考察,但去考察的次數並不多,一個生產周期去兩次,生產季節去一次,加工季去一次,如果僅僅是簡單生產,就去一次。「有機的過程式控制制主要是根據企業申報的材料。」常天樂對這一套認證程序有些疑惑,「認證員去農場的頻率甚至沒有我們市集的工作人員去我們農戶的次數多,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確定農場交給他們的資料都是真實可靠的,我不太懂,他們可能有一套方法。」翡翠灣農場主孫德瑋更是直言,不少號稱有機的農莊都在干「洗澡」的活:明天要配菜了,農場里沒有菜,就開始組貨,去其他的農莊甚至是市場配菜,「我春天剛收了1000斤胡蘿蔔,就有人給我打電話,『孫總,給我支援胡蘿蔔,明天我就要配菜了,我的農場里才三四種菜。』」「總體來講,大家離有機技術體系都還很遠,這個行業還處於萌芽階段,圈內的有機造假,多多少少,程度不一、普遍現象。」孫德瑋說。食品金字塔尖?孫德瑋提到,他的消費者里有一些工薪階層的母親,自己不吃,都是買給孩子吃的,「她們想給自己的孩子一些健康保障。」魏曉青願意花上普通食物8-10倍的價格,也是因為相信有機食品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存在——在田園牧歌式的鄉村裡生產出來的純凈、無污染的產品。商人們言之鑿鑿:有機食品不使用殺蟲劑、化肥、生長激素、抗生素,是純天然的健康食品,在安全、營養等方面是傳統食物所不及的。農業專家也來背書,有機食品更是位於食品金字塔的塔尖——有機食品代表食品質量的最高層次,在食品安全金字塔中是最安全的食品。魏曉青這樣的消費者也因此篤定,沒有使用農藥和化肥,有機食品比傳統食品更安全更健康,特別是在中國的當下。魏是2008年三聚氰胺危機爆發後,開始熱衷有機食物。「綠葉蔬菜都有農藥殘留,雞肉和豬肉都是速成的,有機食品是貴,我就當買份健康保險,和以後可能付出的高昂的醫藥費比起來,還算值得。」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裡,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門都試圖證實有機產品的優勢。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成功。近兩年的研究結果尤其讓人失望:2009年英國食品標準局和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兩項大型研究證實,有機食品和普通食物的營養成分相差無幾。英國食品標準局的評估報告由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完成,他們對過去50年的研究進行了梳理。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對過去40年內 237項研究中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斯坦福大學的研究指出,雖然有機食物不比普通食物更營養,但確實減少了農藥的殘留——7%的有機食品有農藥殘留,常規食品的這一數字是38%。消費者認為,更少的農藥殘留意味著更安全更健康。但並沒有證據表明符合標準的農藥殘留量會危及健康,同樣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使用有機食品會更健康。「公眾買的是心理上的安全和安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直言,「你買到的是真正的有機食品嗎?大大的問號!有機食品和非有機食品有多大的區別呢?大大的問號!」《環境污染與毒物學文獻》上的一項研究,試圖確定人類精子質量與有機食品、飲食中的農藥暴露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攝入有機食物的男子,與攝入含有少量農藥殘留的普通食物的男子的精子質量沒有差別。雖然全球有超過20個國家制定了有機的國家標準,但官方從未對有機食品的質量發表評論。負責監督和規範有機生產的中國認監委的官方聲明稱,沒有統計學證據證明有機產品比常規產品更安全;美國農業部也不允許商家宣稱有機食物比普通食物更營養,更安全,更健康。即使是搞有機認證的郭春敏,也反對把有機食品看作是食品安全的金字塔尖。「這是公眾的誤會和某些人的誤導,很難講有機必綠色,綠色比無公害更安全,更健康。十年前就有人提出這個有機食品是食品的金字塔尖的說法,我是反對的。」美國前農業部長丹·格里克曼甚至認為,有機標籤只是市場的行銷工具,並不擔保食物的安全性,也不能拿來評價食物的營養成分和品質。破滅的神話2010年,墨西哥灣出現了一幅巨型的驚人畫面——密密麻麻的死魚浮在水面,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與美國新澤西州大小相仿。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調查後發現,罪魁禍首就是美國傳統農業使用的大量氮肥,這些肥料通過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灣,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那麼有機農業是解決之道嗎?並非如此。據《外交政策》報道,若完全停止使用合成氮肥,美國的環境問題只會變得更加糟糕。道理很簡單,如果不用合成肥,就需要更多的牲畜糞便混合肥料,粗略估計,那麼美國本土必須養比現在多4倍的牛,最終結果是,基本上整個美國都快淪為牧場了。而且,與傳統作物相比,有機作物會大幅降低單位產量。「如果歐洲嘗試通過有機作物自給自足的話,那麼就需要再另外開拓2800萬公頃農田,其面積相當於法國、德國、英國和丹麥各國剩餘森林覆蓋面積的總和。」《外交政策》總結,有機並不是可持續的、綠色的,不僅無法保護環境,反而會加劇糧食危機。「有機愛好者們,醒醒吧。」《外交政策》不無諷刺地說道。正如美國作家邁克爾·波倫在《雜食者的困境》中所說,商業化的有機,已經違反了有機運動最初的理念。有機產業越成功,有機農業也就越向它原先想取代的工業系統靠攏。全食有機超市和沃爾瑪超市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將其觸角延伸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可以製造出最廉價食品的地方,然後,再將食品運往任何一個能高價賣出的地方。
推薦閱讀:
※【微盤點】近年我國軍機墜毀事故
※借車給他人出事故,車主不擔責的三個條件!
※上海賽科「5 ? 12」閃爆事故調查結果怎麼樣了?
※福島核事故7周年:難以抹去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