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混合戰爭引發的「蝴蝶效應」—— 以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為例

摘 要

混合戰爭並不追求大面積的傳統軍事打擊,而是以小規模軍事打擊,引發類似「蝴蝶效應」的疊加效果。近兩年來,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軍事行動,為我們認識混合戰爭機理及其引發的「蝴蝶效應」提供了典型範例。

刊於《國防參考》2017年第 8 期

微信號:jfjbgfck

請輸入標題 bcdef

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2005年曾與弗蘭克·霍夫曼在《海軍雜誌》上撰文,基於對全球化安全形勢判斷和新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分析,提出「混合戰爭」理論,指出現代戰爭形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小規模的非正規戰爭」日益取代傳統的「大規模正規戰爭」,成為主流的作戰樣式,軍事領域與非軍事領域的作戰手段深度融合。

混合戰爭並不追求大面積的傳統軍事打擊,而是以小規模軍事打擊,引發類似「蝴蝶效應」的疊加效果。近兩年來,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軍事行動,為我們認識混合戰爭機理及其引發的「蝴蝶效應」提供了典型範例。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混合戰爭「蝴蝶效應」的醞釀

「蝴蝶效應」是一種混沌現象,其行為表現為隨機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在混合戰爭的發起階段,依靠小型軍事行動引發「蝴蝶效應」,必須高度關注醞釀「蝴蝶效應」的環境設計。

鎖定「奇異吸引子」。混沌理論表明,混沌系統中存在「平庸吸引子」和「奇異吸引子」兩類不同的吸引子。「奇異吸引子」具有複雜的拉伸、扭曲結構,不僅是混沌系統中一種無序化的運動形態,而且也是系統不穩定性的集中體現。

在紛繁複雜的敘利亞亂局中,鎖定「奇異吸引子」,就可以找到混合戰爭力量施放的焦點。在俄羅斯出兵之前,敘利亞戰爭不僅牽涉多個國家參戰,還有為數眾多的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其中。俄羅斯通過縝密的形勢分析,認定「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是敘利亞境內不穩定格局的集中體現,其組織特性與「奇異吸引子」具有諸多相似性:

一是具有極端性,「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宣揚「聖戰」思想,鼓吹建立全球性的「哈里發國」;

二是衝突性,「伊斯蘭國」採取暴力手段實現政治理想,頻繁製造自殺式爆炸、屠殺平民等恐怖襲擊事件;

三是排他性,「伊斯蘭國」與敘利亞境內其他軍事力量之間存在普遍的排斥與對抗關係,且遭到美國、英國、法國等眾多國家和歐盟、北約等地區組織的聯合打擊。

設置初始條件。在混沌系統中,「奇異吸引子」的運動對於初始條件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性,在初始值上的微不足道的差異,就會導致運動軌道的截然不同。俄羅斯為打擊「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介入敘利亞安全事務,必須首先設置支持其軍事介入的初始條件。

一方面是國內外輿論的支持。從2015年9月開始,俄羅斯國家電視台「第一頻道」,就密集播報「伊斯蘭國」的反人類罪行。同時,俄羅斯官方積極對外輿論宣傳,在接受俄羅斯官方報紙專訪時普京向國際社會鄭重申明,「俄羅斯不需要別人的領土和別人的自然資源」,意在消解出兵敘利亞的國際輿論壓力。

另一方面是在法律上確保程序正義。為確保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合法性,俄羅斯政府在決策過程中體現程序的合法性。先是由敘利亞巴沙爾政府向俄羅斯領導層發出的書面請求,接下來召開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再由總統向國際社會發布對伊斯蘭國的宣戰公告,從接受請求到實施行動,俄政府確保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公正、合理、合法。

輸入微小擾動。「蝴蝶效應」的初始涵義,就是指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逐漸放大到輸出端。俄羅斯政府發起混合戰爭,就是利用微型化的軍事行動,首先給敘利亞局勢帶來微小「擾動」。

俄羅斯軍事行動的微型化,主要體現之一為:對象之微。俄軍軍事打擊表現出少有的審慎、剋制以及鮮明的選擇性,不與美軍發生正面衝突,也不打擊其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而是主要針對IS恐怖組織。

體現之二為:力量之微。俄軍沒有在敘利亞地面戰場投入一兵一卒,只動用了海上與空中精確打擊力量,這是一次典型的「非接觸」作戰。

體現之三為 :範圍之微。俄軍嚴格限定打擊範圍,只對伊斯蘭國的司令部、通信樞紐、能源倉庫、武裝據點以及恐怖分子的訓練營等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避免平民和民用目標的損失。

混合戰爭「蝴蝶效應」的強化

集聚「正反饋」是強化「蝴蝶效應」的唯一路徑。反饋體現了混沌與秩序之間的一種張力,有正反饋和負反饋之分。負反饋導致輸出發揮與輸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統輸出與系統目標的誤差縮小,系統趨於穩定;正反饋使輸出發揮與輸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統偏差不斷增大,導致系統振蕩。當正反饋能量急劇增長時,系統振蕩的規模和強度發生指數級增長,導致發生「蝴蝶效應」。

在以小型化軍事力量開啟「蝴蝶效應」後,俄羅斯政府和軍方運用多維度、混合手段強化混合戰爭效果。為了持續取得「正反饋」,俄羅斯採取軍事與非軍事手段相結合的戰略,快速派遣小規模精確打擊力量。同時,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展開廣泛的輿論戰、心理戰和外交戰,不斷強化系統的「振蕩」。

代理人戰爭配合精確打擊。俄軍對「伊斯蘭國」關鍵目標的空中打擊,受制於目標數量,其影響力相對有限。然而,通過與敘利亞政府軍的地面進攻相互配合,俄軍事行動的影響力與與日俱增。在俄軍精確打擊支持下,敘政府軍在南方沿海地區穩住陣腳,將「伊斯蘭國」武裝壓制在幾個孤立的區域,鞏固了親俄政權的統治,提升了俄羅斯對敘利亞局勢的控制力。

輿論戰、心理戰渲染軍事震懾力。「蝴蝶效應」的強化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空間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並爆發出令人眩目的能量,為傳播、分享信息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為輿論戰和心理戰手段運用提供便利條件。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後,俄軍強大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一直是震懾恐怖組織的重要手段。為迅速向外界擴大震懾力,俄軍對外公布裏海分艦隊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的視頻,高調展示其遠程打擊能力和戰略威懾能力,不僅令「伊斯蘭國」恐怖分子聞風喪膽,也有助於塑造俄軍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形象。

反恐外交贏取國際支持。敘利亞是國際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舞台,敘利亞問題涉及國家安全、民族宗教、反恐治理、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問題,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取得成效,獲得包括敘政府在內多數力量支持,為將支持力擴展至國際社會,俄政府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行動,利用反恐為紐帶,與歐盟、中國、美國在內的國際重要政治力量達成積極共識。

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表示:「只有吸納『所有關鍵玩家』參與的政治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敘利亞的和平。」這句話表明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合作願意。

混合戰爭「蝴蝶效應」的釋放

正反饋作用的不斷強化,擴大對系統的干擾,混沌系統內部的振蕩持續放大,造成系統失穩。當匯聚的能量達到並突破臨界點後,必然引發「蝴蝶效應」的釋放,進而演變為改變系統結構的一場革命性風暴。

俄羅斯利用微小的軍事行動,採用多元化的混合手段,構建由其主導敘利亞局勢的行動者網路,不斷吸引、匯聚各方行動者的力量,通過能量集聚、行動協同和強化正向反饋,俄羅斯對於敘利亞的混合戰爭,由最初的微型軍事打擊,發展為牽涉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維度的風暴,爆發出超強的影響力與變革力。

打破利益格局。敘利亞危機自2011年3月爆發,在俄羅斯出兵之前,敘利亞反對派藉助歐美外力和聯合國化武制裁,在與敘利亞政府軍的對抗中佔據上風。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乘虛而入,在敘利亞佔據大量城鎮和戰略資源。在國際社會,美國和北約力量掌控劃分敘利亞利益格局的話語權。

俄羅斯通過給敘利亞局勢持續施加不穩定的「正反饋」,加劇敘利亞的權力生態系統向著偏離初始狀態的方向發展。這種偏離活動的發生與持續,會加速瓦解敘利亞國內原來的利益格局,由舊穩態發展成新穩態。

出兵敘利亞,俄羅斯不僅鞏固其在敘境內的既得利益,而且日益挑戰美國對於利益分配的話語權,逐漸以主導方的姿態,推動敘利亞停火協議、人道主義援助及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

引發連鎖反應。在混沌系統中,「蝴蝶效應」的作用具有迭代性。上一次產生的結果,可能成為引發下一次「蝴蝶效應」的初始值,進而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作為當前中東各種矛盾的彙集點和各種勢力的「角斗場」,俄羅斯強勢介入敘利亞,必然引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鎖反應:

一方面是國際反恐與國內維穩的連鎖反應。俄羅斯南部靠近中東地區,恐怖組織極其猖獗,且與基地組織分支及「伊斯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俄軍出兵敘利亞反恐,斬斷了「伊斯蘭國」與俄羅斯境內恐怖分子的聯繫。

另一方面是敘利亞格局與整個中東局勢的連鎖反應。伴隨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行動的順利推進,其在敘利亞問題乃至處理中東事務上的話語權與日俱增。

俄羅斯試圖牽頭組建由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組成的「中東反恐聯盟」,從而將政治力量觸手覆蓋中東腹地,以挑戰當前美國主導中東事務的國際秩序,伴隨多維力量進入「動蕩弧」,可能將風暴帶至更深漩渦。

實現多重目的。「蝴蝶效應」的作用環境是混亂、無序的混沌系統。「蝴蝶效應」的實現,在於對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充分利用,並以小的輸入帶來大的輸出。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本來是一次小型軍事行動,但通過運用輿論、法律、外交、心理等多重手段疊加放大,引導並控制敘利亞亂局中的不確定因素,最終在多個維度產生對俄羅斯有利的豐碩成果:在軍事上,展示俄羅斯軍隊強大的打擊和威懾能力;在政治上,傳遞維護國家安全和大國復興的決心意志;在經濟上,緩解了西方因克里米亞問題對俄羅斯制裁的負面影響,利用戰後軍火貿易,提振因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頹勢;在戰略上,維護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利益,拓展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戰略空間。

作者:張 煌

推薦閱讀:

蝴蝶效應:娶小老婆與明朝滅亡的關係
為什麼在多數情況下領導總喜歡最後發言?
為什麼鹿晗能上福布斯中國名人榜?「鹿晗效應」的「恐怖力量」
慎對微留學「鍍金」效應(環球走筆)
易水硯的風水效應

TAG:戰爭 | 俄羅斯 | 蝴蝶效應 | 蝴蝶 | 效應 | 羅斯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