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揚琴演奏藝術的幾點思考收稿日期:2004-04-26 中國音樂 2004-07-30 作者簡介:高 媛(1978- ),女,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研究生。摘 要:揚琴是一件具有廣泛的世界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的樂器。本文旨在通過三個方面的內容(1、音色;2、對樂曲的理解力和創造力;3、感情和呼吸的配合)對揚琴藝術做出全面的解讀和細緻的研究。力求通過理性的總結,對揚琴藝術的發展做出深刻的剖析與探索。關鍵詞:音色;理解;創造力;感情;呼吸中圖分類號:J6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923(2004)03-0084-02 揚琴在中國民族器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6世紀末傳入我國,很快被中華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音樂文化所同化,成為一件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彈撥樂器。同時,揚琴還具有廣泛的世界性。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揚琴這種樂器,而中國揚琴以其東方藝術和民族的韻味,在世界揚琴文化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隨著時代的變遷,揚琴藝術飛速發展,技術不再單一陳舊,揚琴新作更是層出不窮,各種新興演奏技巧大大豐富了揚琴的表現力。其中,關於揚琴表演藝術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對揚琴表演藝術的幾點思考。解讀揚琴音色音色是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方面,追求優美而富於變化的音色是每個演奏家夢寐以求的。好的音色為優美的音樂錦上添花,劣質的音色卻遮掩了音樂的光彩。演奏的音色首先受到樂器本身的制約。揚琴分為高、中、低三個音區。其各音區的音色特點為:高音區清脆明亮、中音區悠揚柔和、低音區渾厚深沉。要想充分展現揚琴的音色美,在充分了解樂器本身特點的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套科學合理的演奏方法。揚琴屬擊奏弦樂器,它既有擊弦樂器的一般屬性,又有其本身的樂器個性。揚琴的發音,是根據槓桿原理,依靠人體及其上肢各部位肌肉、關節的整體運動和擊發動作,通過琴竹將動能作用於琴弦,使琴弦得到充分振動,產生音響共鳴和聲波對流。揚琴排列面積大、跨越音域寬,所以與之相適應的共鳴箱也比較大,因而形成了揚琴餘音悠長的特點。因為不同樂器和不同音樂要求音色的標準不同,以下列舉幾個揚琴典型的音色。(1)純凈,這是一個通用的標準,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音色標準。揚琴琴弦分布交錯、千變萬稍有不慎就會觸及鄰弦或打在琴碼上。由於平面張弦,基振動時不但共鳴箱共振,且其它頻率成倍數的弦也會共振,音較長。要解決這個問題,弦上的擊弦點和琴竹上的觸弦都要求準確。如果琴竹的觸弦點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觸及相的音,而且音色太薄或太厚。(2)明亮,這是揚琴的一個代性的音色。琴竹頭的輕重、寬窄、厚薄及所包膠皮的鬆緊度會影響音色的明亮。琴竹頭上的膠皮比較薄,這樣就能減其與琴弦接觸面的厚度,因而音色較為明亮,反之則音色較厚重。演奏力度是否適當也是音色能否明亮的重要原(3)圓潤,揚琴音色的圓潤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人體動能制下的琴竹與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間,這個瞬間包括了琴對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對琴竹的反彈力,所以擁有對琴竹良的控制才能有圓潤的音色。在音樂中音色的變化多端,有純凈、流暢、活躍,有時細膩、典雅、圓潤,有時明亮、豪邁、勁。總之,音色對於音樂的表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樂曲的充分理解及創造力音樂是需要表演的藝術,而表演是一種創造,感情和智都是參與這種藝術創造的行為。音樂是善於表現感情藝術。在我國,早在兩千多前年,《樂記》就已經提出「凡音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並描述了音樂是用怎樣不同的聲表達出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等六種不同的情。一部音樂作品,常以樂譜形式存在。用理性的頭腦把譜作為基本依據加以認真對待,是音樂表演獲得真實性的·84·本保證。隨著記譜法的日趨完善,許多作曲家傾向於盡可能詳盡地把自己的創作意圖加以標示。因此對於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進行認真的研究與理性的分析,對於獲得真實性的音樂表演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也不能把樂譜作為唯一的依據,我們要儘可能的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意圖,充分理解樂曲所表達的內容。比如說樂曲《金翎思———滿鄉隨想曲》,它運用了優美抒情的滿族音樂。我們要了解樂曲第一段用滿族風格音調,滿懷深情地描繪滿族歷史久遠的情形;第二部分用狩獵號子的音調展現滿族人們載歌載舞的民族習俗;再現部是追思和回憶,演奏的音樂要給人恬靜優美之感。通過演奏者對樂曲的全面了解,細緻分析才能正確的表情達意。對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和風格範疇的研究,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音樂風格包括民族風格、地方特色、作曲家的個性、樂曲的題材和思想感情。要想準確地把握好樂曲的風格特色,必須深入研究各地方的歷史傳統、自然民俗、音樂風格等。再比如樂曲《黃土情》,它展現了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的自然風貌,表達了西北人民的淳樸與熱情,具有濃郁的陝北風情。《川江韻》以四川地方音調山歌、勞動號子的創作手法,表現了川江兩岸的人文風土和人們與自然抗爭的場面。一位優秀的演奏者,應該有其獨特的音樂風格。通過自身的文化素養、藝術修養、生活情趣,對樂曲進行再度創作,這就要求演奏者應具有個人創造力。創造力是一種個人能力和個人潛力的表現,也是對待事物的一種個人理念。推陳出新、求新圖變是藝術創作的主要原則。陳舊的方法會使藝術顯得蒼白無味。創造力的培養,首先需要良好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嫻熟的專業演奏技術、紮實的音樂基礎理論、大量的藝術理論研究和廣泛的文化知識結構。這些是擁有創造力的基礎,如果沒有它們,所謂的創造力只是一種空談。其次,要有多向思維的分析能力。單向思維會影響你專業上的發展和潛力挖掘。總結練琴中所獲得的經驗,運用你的綜合能力不斷探索創新,全面思考、大量實踐,創造出具有自己藝術個性的音樂風格。如果演奏的作品總是千篇一律、一個味道,如何去感動觀眾?演奏家要獲得成功,必須有鮮明的個性,並且在他每處理一個作品時都應當有自己的個性。因此演奏者必須把每一次音樂表演都作為一次再創造,投入自己的全部熱情、智慧和才能。最後,我們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語),這足以告訴我們想像力的重要性。一些演奏者只限於對音符、音高、節拍和符號的認識,演奏出的音樂乏味、死板、沒有生機。但一個好的演奏者通過樂曲的整體認識,投入自己的感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使得音樂光彩照人、活靈活現、神采奕奕。音樂與美術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音樂並不需要具體的類似暴風、浪濤之類的具體音響,而是藉助於演奏者與欣賞者的想像力。怎樣才能擁有並充分利用這些東西呢?演奏者要善於細緻觀察,分析客觀事物,不斷啟發豐富的想像力,要有穎的有創造性的想像思維,多實踐多探索。感情的投入和呼吸配合一首動人的樂曲是演奏者觸及內心的感情流露,是反演奏者真正情感的音樂。黑格爾在《美學》中反覆強調音的內容是情感的表現,認為只有情感才是音樂所要據為已的領域。不同的樂曲包括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任和興高采烈;程度不同的焦燥、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音樂是一切藝術中接近抒情的。「音」、「情」的高度結合是藝術審美感的一種現。其中音是情之「體」,情是音之「魄」。音情二者以技巧組合為紐帶,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斷完善,以達到理想演奏境界。這就要求我們演奏時把最真切的情感融入樂中。比如樂曲《林沖夜奔》,它描寫了林沖英雄落難、怒火腔、頂峰踏雪、夜奔梁山的豪情壯舉。演奏者應當演奏出自內心的激情和憤慨,使音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震撼為了表達音樂中的情感,在演奏中,我們注入大量的感情素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提法做狹隘的理解,感情僅僅看成是某種抽象的感情形式,我們必須看到音樂表現的感情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等等,而這些正需要我們理性的頭腦去思考、分析。有些演奏者一味追求所謂的音美感,導致技術動作與表現內容脫節,使得演奏矯揉造作,大感情,必然顯得虛假,音樂不會動聽。只有演奏者把自的真實情感投入到音樂表演中,才可能真實、生動地傳達樂中的情感內涵,並使聽眾也受到同樣的感動,收到「繞樑日不絕於耳」的效果。總之,離開了音、情的內在聯繫,孤地談音色論技巧是徒勞無益的。
推薦閱讀:
※平凡與平庸並非同一概念,也許你會一輩子平凡,但你能接受一輩子平庸嗎?
※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千萬不要走這幾個彎路
※如何看待印度人迷之自信?
※【思考】法理學堂的此岸與彼岸
※周圍的人與自己三觀不同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藝術 | 思考 | 演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