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講解內容總說
07-03
故宮宣傳教育部2008年6月目錄目錄 2概況 5午門 10太和門廣場 12太和門 13文華殿 14武英殿 15太和殿 16中和殿 19保和殿 20乾清門 22南書房 23上書房 26乾清宮 29交泰殿 32坤寧宮 34御花園 36重華宮 40西六宮 41永壽宮 41太極殿 43長春宮 45翊坤宮 46儲秀宮 47咸福宮 50養心殿 50軍機處 55建福宮花園 57慈寧宮 58東六宮 63景仁宮 63承乾宮 64鍾粹宮 65延禧宮 66永和宮 67景陽宮 68齋宮 69奉先殿 70箭亭 71寧壽宮 71明﹑清皇帝紀年表 80概況故宮舊稱紫禁城,居住過明清兩代24位皇帝,統治中國長達491年。其名稱系借喻上天紫微星垣而來。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位置永恆不變,因此成為代表天帝的星座。故而天帝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紫宮」。天帝是至高無上的,而人間皇帝自稱真龍天子,自然也是至為尊貴的。他們所居住的宮殿即被喻為上天的「紫宮」。皇帝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保障自身的絕對安全,除了皇室成員、宮女、太監、警衛人員以及被召見的官員,其居住的宮殿是外人絕對不能涉足半步的禁區。因此,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宮殿既被譽為「紫宮」,又是禁地,故稱紫禁城,清朝滅亡以後稱為故宮。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4250平方米。最完整時期共有宮殿房屋1萬餘間,現存8707間,建築面積155000平方米。整個宮城被10餘米高,3428米長的高大城牆所環繞,城牆外是52米寬,6米深,碧波蕩漾的筒子河。城牆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是四座設計精絕,造型獨特的角樓,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藝術傑作。眾所周知,古都北京是我國封建社會晚期元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的建都之所。元時稱大都,已建有輝煌壯麗的宮殿。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蒙元王朝,元順帝北遁草原。躊躇滿志的朱元璋為向天下昭示一個嶄新王朝的誕生,將國都定在江南六朝古都的金陵,現為南京。並下令大元帥徐達率軍將元大都城內的元代宮闕拆除,以示滅其王氣。並將大都改稱北平,意為北方邊疆安定,不受蒙古殘餘勢力的侵擾,又派很有謀略的四子朱棣前往鎮守,封為燕王。因朱元璋之長子皇太子朱標早於其父病故,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由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建文帝。朱棣不滿,遂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後其統帥的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位,改元永樂,即明成祖。但江南士大夫與朱棣心存芥蒂,貌合神離,且南京位於明朝版圖的東南部,不利於天子對全國的統治,加上他留戀自己的「龍興之地」——北枕燕山,西靠太行,東瀕渤海,南瞰中原的北平。所以朱棣即位後不久即下詔將北平升為北京,以示其打算遷都北京之意。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徵集全國著名工匠10多萬名,民夫100餘萬,從湖廣、江西、雲貴、四川、山西等地採集木料;在山東臨清燒制牆體所用澄泥磚;在蘇州燒制殿內鋪地「金磚」;在北京房山開採漢白玉……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十八年(1420年)臘月,歷時14年時間北京紫禁城終於建成!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率百官正式由南京遷都北京。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結晶,多少無名英雄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採集木料一項,《明史》中即有民夫進山伐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說,可見傷亡率之高!紫禁城建設中有兩個人的名字不可不提,一個是負責工程管理的朱棣親信太監安南人(今越南)阮安。另一個是蘇州籍的當時著名木工蒯祥,人稱「蒯魯班」,朱棣見到他也要噓寒問暖,賜座而談。他們是紫禁城建設中無數勞動者的傑出代表。古代帝王敬天法祖,明清北京城及紫禁城嚴格按《周禮·考工記》中天子宮殿「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制而建。南北取直,左右對稱,一條中軸線貫通子午。前朝是指皇宮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即明代承天門前,大明門後(清代分別稱天安門,大清門)南北狹長廣場兩側文東武西的百官衙署(建國後擴建天安門廣場,將兩側紅牆及舊衙署拆除,廣場拓寬,建成今天的國家博物館及人民大會堂)。後市指的是皇宮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即漢唐時期既有的「宮市」。明清兩代,一直到民國時期,故宮北面確實有一個很大的市場。直至今天,故宮北面的地安門、鼓樓一帶仍是北京商業比較繁榮的地區之一。左祖指的是在皇宮左前方建立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社是指在皇宮右前方建立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就是現在的中山公園。所以,古代的紫禁城面積要比現在大八倍多。今天的故宮博物院只包括宮城城牆以內的部分。上面說過,故宮乃至整個北京城左右對稱,是有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的,這條中軸線隨著時代的發展,內容也在不斷豐富。明代嘉靖朝以前中軸線南起正陽門,穿越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稱中華門,後拆除)、百官衙署間稱為千步廊的狹窄廣場、承天門(清朝改稱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明朝中葉改稱皇極門、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朝改稱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坤寧宮、宮後苑(清朝改稱御花園)、玄武門(清康熙後稱神武門)、煤山(也稱萬歲山,清康熙後稱景山)、到鼓樓、鐘樓為止。嘉靖時,宮中乾清宮坤寧宮之間增建了交泰殿,正陽門外加築了今天崇文、宣武區所屬的外城,中軸線南延至外城永定門,達到約8公里長。建國後拓寬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前豎立起筆直的旗杆,升起絢麗的五星紅旗,廣場中心矗立起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1976年建成了毛主席紀念堂。今天,2008年奧運會場館主要聚集區和各國運動員居住生活的奧林匹克公園及其兩大標誌性建築,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巍然屹立於古老中軸線的北部終點,中軸線延伸至20多公里,它們和新中國的政治中心天安門廣場以及歷經蒼桑氣勢磅礴的故宮共同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北京城最為精彩的一筆!自古帝王均於朝堂面南背北,居中朝陽而坐。因此皇宮正殿均坐北朝南而建,明清兩代的故宮也不例外,中軸線上的太和殿、乾清宮等均是如此。但這隻滿足了「朝陽」的要求,另一方面則要求皇宮南面要有河流緩緩流過,北面要有山峰屹立作為倚靠,地勢北高南低。北京城中心屬於平原區,既無山也無水,當年朱棣即下令百萬民夫在建設紫禁城的同時開挖護城河,挖河之土堆築於城北,形成今日的景山。正合背山面水朝南居中而坐的格局。真乃渾然天成,神來之筆!朱元璋定都的南京地勢「南高北低,不甚規整」,也是朱棣遷都的原因之一。大的格局確定了,皇帝又要引經據典考慮故宮內部的宮殿因功能、規模不同而如何營建。看一看故宮的平面圖我們就會發現,故宮的布局分為兩大部分,以中部保和殿和乾清門之間被稱為「天街」的橫街為界,往南至午門,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東側文華殿,西側武英殿為兩翼,這個區域稱為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型典禮以及議政、經筵等事務的場所,建築最為高大雄偉,等級最高,也是封建國家的政治中心。「天街」以北至神武門,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為中心,東西六宮、齋宮、奉先殿、養心殿等為拱衛,加上西六宮西側的慈寧宮區域,東六宮東側的寧壽宮區域(明代稱慈慶宮,為太妃住所,清乾隆帝於1772年改建為自己退位後作太上皇養老居住的寧壽宮)稱為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召見臣工及帝後、妃嬪、太后、太妃等人的生活居住區。內廷的宮殿體量明顯小於外朝,但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外朝、內廷;陽剛、陰柔;國事、家政,何等巧妙而合理的布局,我們不得不為先人高超的智慧所折服!綜上所述,故宮建築群既彼此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南北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東西又可分為以前三殿和後三宮為主的中路,西六宮、養心殿所屬的內西路,東六宮、齋宮等所屬的內東路,慈寧宮區域的外西路和寧壽宮區域的外東路。現在中路、內西路、內東路的部分宮院及外東路對廣大遊人開放。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1912年2月12日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所謂真龍天子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宣布退位,漫長的皇權專制統治終於壽終正寢。但根據當時民國政府和清室簽訂的清帝遜位優待條件,溥儀退位後仍可繼續居住在故宮的內廷部分,等待「日後移居頤和園」,何日移居?沒有規定,更沒人知道……1914年,外朝部分成立了古物陳列所。1916年袁世凱復辟稱帝,1917年「辮帥」張勳擁戴溥儀上演復辟的鬧劇。1924年愛國軍將領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11月5日派北平衛戍總司令鹿鍾麟率軍警將遜帝溥儀逐出故宮。1925年10月10日經社會各界努力在原內廷部分成立了故宮博物院,1948年3月1日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同年蔣介石將抗戰期間南遷的故宮文物2972箱運至台北。今天,兩岸人民熱切期盼祖國早日統一,故宮早日破鏡重圓!解放後故宮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大力維護和修繕,古老的宮殿煥發了勃勃生機。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有著近600年歷史的古老建築,珍藏著近150萬件珍貴文物的寶庫,成為中華民族5000年燦爛文明的一個縮影!下面,就請您隨我走進參觀吧!午門午門也叫五鳳樓,中國古代午代表正午,代表正南,午門既為故宮的正門,也是最大最為壯觀的一座門。午門平面呈「凹」字型,上部是巍峨的如雁翅般排開的五座城樓。明清時期,城樓上陳設鐘鼓,皇帝去社稷壇鳴鐘,去太廟擊鼓,遇有大典時鐘鼓齊鳴。城樓下部是高大堅固的城台,此造型是從漢朝門闕的形制演變而來。城台正中有三座大門,左右各設東西朝向的兩個掖門,建築上稱作明三暗五。中間大門專供皇帝出入,皇后一生中也只能在大婚當天入宮時行走一次。清朝時,殿試後的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金殿傳臚後可從中央大門出宮一次,披紅挂彩、跨馬遊街,這也是封建時代讀書人最大的榮耀。東邊正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邊正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左右兩個掖門供三品以下官員和殿試考試時考生行走,考生進宮時單號走左掖門,雙號走右掖門。以上規定極其嚴格,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不得錯走一步。實際上皇帝使用午門的次數並不是很多,只有到天、地、日、月四壇及太廟、社稷壇、先農壇祭祀;御駕親征討伐叛逆和凱旋歸來;外出巡視等情況才從午門出入。其他時候從神武門進出。除此之外,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皇帝要在午門舉行盛大的頒朔典禮,頒布下一年的曆書。頒朔時皇帝本人並不出席,只是由負責天文曆法的官員畢恭畢敬手捧皇帝過目簽字的曆書到午門門樓上向跪在廣場上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宣讀,然後抄發全國,作為臣民來年的日曆。中國古代一直是個農業國,歷代王朝對年曆都非常重視,把它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每年的頒朔典禮,昭示皇帝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企盼國泰民安的希望。另外,明清兩朝凡遇戰爭獲勝,都要在午門前可容納兩萬餘人的廣場舉行獻俘典禮。朝廷大將攜俘凱旋,皇帝盛裝親臨午門,決定對俘虜是赦是殺。獻俘禮一是慶祝戰爭勝利,宣揚皇威浩蕩;二是獎勵將士,懲處敗將,昭示皇權的至高無上。但清末政治腐敗,國弱民窮,屢屢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雪片般一一簽訂,中華民族已成為待宰的羔羊,還談何宣揚皇威昭示皇權的獻俘大典?午門也是明代皇帝下令對大臣進行廷杖的地方。所謂廷杖,就是皇帝對觸犯皇權的大臣判「逆鱗」之罪,實行身體懲罰。明朝初期,廷杖只是象徵性的責打,皇帝主要是通過這種形式責罰有過錯過失的大臣。明朝中後期,皇帝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奸臣宦官當道,開始利用這一制度迫害有怨於己的大臣,有人甚至被當場毒打致死。例如,嘉靖初年因「大禮儀」之爭,皇帝一次下令對130餘名大臣實施廷杖,當場打死17人!由此以訛傳訛,民間遂有「推出午門斬首」之說。真實情況是:明朝「斬首示眾」的地方在故宮西北的西市,清朝刑場則在故宮西南的菜市口。自古以來,沒有哪一位皇帝會把殺人的地方選在自己皇宮的大門口,「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太和門廣場進入午門就是太和門廣場,廣場北面正中是金碧輝煌的太和門,兩側為昭德門和貞度門,東西側分別是通往文華殿及武英殿的協和門與熙和門。協和門南廡為內閣誥敕房,北廡是稽察上諭處;熙和門南廡是滿漢翻書處,北廡為負責記載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起居注公署。整個廣場最醒目處莫過於自西向東宛如玉帶又似彎弓般緩緩流過的內金水河以及飛架河上的五座漢白玉金水橋。內金水河系因天安門前外金水河而得名,兩條金水河同繞紫禁城一周的筒子河均系古時北京城稠密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走法和與和它對應的午門門洞相同,也需嚴格按等級穿行。走過金水橋,太和門近在咫尺。太和門走過金水橋就是太和門,它像忠誠的衛士守衛著後面的太和殿。此門建在一層白石崇基之上,橫9間,深4間,重檐歇山頂。門前是一對宮中最大的銅獅,日夜看護著宮門。東側踩球者為雄,代表皇權一統寰宇;西側撫小獅者為雌,象徵皇家子孫萬代,綿延不絕。清代規定唯有皇宮能用銅獅,王府以下皆只能用石獅。太和門是故宮中最年輕的建築,現在您看到的門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火後重建的。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日貞度門失火,延燒太和門。農曆元旦為國家大典,正月二十六是光緒皇帝大婚之日。兩次大典均涉及太和門,為此急壞了相關大臣。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有位叫孫藎卿的能工巧匠自告奮勇,帶領500人清除瓦礫灰燼,在石台上以綵綢搭了一座假太和門,再用色彩加工,居然「與原式無異」。以假亂真解了燃眉之急。太和門也是明朝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明朝初年的一次意外火災賦予了它重要的政治使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到百日,外朝三大殿即被一場「天火」所焚毀。朱棣怕違背天意,不敢再建,權以奉天門,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門為聽政之所。這就是明清兩代皇帝「御門聽政」的起因。御門聽政俗稱上早朝,每日天還沒亮皇帝就要起床梳洗臨朝議政,且御門聽政處於半露天狀態難免櫛風沐雨,冬頂嚴寒夏冒酷暑,幾日尚可堅持,若天天如此實在辛苦。故一般王朝前期的皇帝知道創業艱難尚能勤政,後來的統治者從小生長於宮廷,錦衣玉食,不知民間疾苦,大多荒淫怠政。明代萬曆皇帝在位48年,竟有將近24年不上朝。整日於後宮飲酒作樂,聚斂錢財,也可算這方面的典型了。相比之下清代的皇帝大多還是比較勤政的,康熙就是傑出的代表。康熙皇帝從14歲親政到69歲駕崩無特殊情況從不輟朝,像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北擊沙俄等重大決策大多是在御門聽政時決定的,只是清代御門聽政的地點已移至內廷的乾清門。咸豐以後御門聽政的制度就名存實亡了。文華殿文華殿在故宮東華門內,從太和門廣場東側的協和門向東也可到達。它與中軸線西側的武英殿共同構成外朝三大殿的兩翼。文華殿初建時,是太子的正殿,覆綠瓦。由於後來幾位太子大多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改成皇帝的便殿,換成黃瓦。著名的經筵典禮就在此舉行。明清兩朝皇帝御「經筵」,都是在春分、秋分兩季。皇帝要撰寫御論,闡述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經筵御論需使用滿語和漢語各講一遍。文臣們跪在御前,聆聽皇帝講論。清朝的康、雍、乾三位皇帝文化修養都很高,皇帝講解時來了情緒,常指名讓文臣們討論。經筵結束後,皇帝賜給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最後,皇帝率眾人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大家翻閱閣中藏書,作為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文淵閣為二層樓房,黑瓦綠檐,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貫通為一間,樓下分為6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意,意在防火。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令編纂的《四庫全書》即收藏在這裡。為了編纂這部龐大的百科全書,數千學者前後共花費了10年時間,收集了從先秦到清朝前期的各種圖書3500多種,共有36000餘冊,內容相當廣泛。並按「經」、「史」、「子」、「集」四大類編纂,故稱《四庫全書》。另外,文淵閣還存放過康熙時編纂的《古今圖書集成》和大量的古代文化典籍。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價值。武英殿武英殿在西華門內,位置與文華殿相對,在明代與文華殿一樣同屬皇帝便殿。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進入北京後,曾於4月29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被迫撤出北京。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武英殿為攝政王多爾袞理事之所。康熙時期武英殿設宮中修書處,清朝大批圖書在這裡編輯、刻版、刊印,世稱「殿本書」。著名的《古今圖書集成》就是編纂印製於武英殿,此書僅次於《永樂大典》,是我國大型百科全書之一。整個清代,武英殿編刻的圖書達1200多種。這些書有滿、漢、蒙、藏等多種文字,在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和團結統一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內等級最高最為高大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民間俗稱「金鑾殿」。太和殿最初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在的太和殿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最後一次重建的。宮殿總高35.05米,東西長63米,南北寬37米,殿內面積為2377平方米。大殿東西11開間,南北5間,共55間。與後面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於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之上,給人與氣勢磅礴,如臨天庭之感。殿前丹陛間陳列18尊高大平穩的青銅香爐,為明朝遺物。三層須彌座由精美的雕龍望柱圍繞,柱下是1142個龍首(名為螭),傳為龍生九子之一,愛好戲水,故用來排除雨季殿區積水。第三層須彌座上為殿前丹墀,東西兩角分別陳設古代計時器日晷和計量用具嘉量,代表皇權統治時空,公正平允。日晷嘉量之後各為一對銅製神龜仙鶴,意為「龜鶴千秋,萬壽無疆」,實為造型奇特的香爐。大殿山牆兩側共有4口鎏金大銅缸,有避火之意,平時儲水,確有消防功能。太和殿屋頂採用古代宮殿最為尊貴的五脊四坡重檐廡殿頂,垂脊前端以仙人騎鳳為首,其後排列10個神獸,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犼、行什。亦為最高等級,全國古建築中唯此一例,其他殿宇按地位不同均為9以下單數設置,等級越低神獸越少。殿內正中偏北為6尺余高的須彌座式地平床(也叫紫宸台),地平床正面和兩側面有台階七層,直通台上。台上設置皇帝龍椅,即金鑾寶座,寶座用楠木製成,背上刻有斧鉞,通體髹漆雕龍。通高173厘米,總寬162厘米,極其壯觀,據考證為明代嘉靖年間遺物。1916年袁世凱復辟時於太和殿登基,因其身材矮小不喜此大椅,遂將其棄於破舊傢具庫中,以不倫不類的西式高背靠椅替代。直至1959年,塵封43年的國寶才被故宮專家朱家溍先生慧眼獨具所發現而重見天日。寶座之後為七扇高大的雕龍屏風,也為楠木製作。在地平台上和四周設置著象徵吉祥的寶象、甪端、仙鶴、盤龍香亭和鼎式香爐,均為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製成。寶象背駝寶瓶,內裝五穀雜糧。象徵天下太平,江山穩固,黎民百姓五穀豐登。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里,夜走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常伴明君左右。仙鶴是一種吉祥長壽的鳥,傳說常為神仙所騎,雲遊四海。這裡用來象徵皇家江山永世長存,蒸蒸日上。盤龍香亭用於皇帝朝會時燃點檀香,到時縷縷青煙從鏤空的亭身飄出,祥雲繚繞,宛如仙境,寓意天下大治,國泰民安。鼎式香爐立於地平床前,是乾隆皇帝仿照古代禮器所制。太和殿內共有巨柱72根,明代原為楠木,清代重建時楠木匱乏,改用東北原始森林的松木。中間最大6根高達12.7米,直徑1.06米,並且通體貼金,蟠龍升騰,光彩照人,蔚為壯觀,稱為瀝粉貼金蟠龍金柱。殿內鋪設稱為金磚的方磚4718塊。金磚產自蘇州,製作工藝複雜。相傳成坯需要8個月,燒制需要136天,燒成後需用桐油浸泡100天,共計需要一年零4個月。要求敲之有聲,有如金玉;斷之無孔,好似磐石;不澀不滑,越磨越亮,明似寶鏡。據說一塊磚的製作運輸鋪裝成本約可摺合一兩黃金,因此磚中雖無黃金成分但似黃金般珍貴;又因為金磚當年系蘇州官窯燒制,成品後往北京進貢稱為「京磚」,江浙人發音「京」、「金」不分,以訛傳訛,故得名金磚。太和殿天花板正中是造型複雜的藻井,類似穹頂,上圓下方,有天圓地方之意。中間為蟠龍高卧口銜一球,活靈活現。此球為銅胎鍍銀質地,據傳為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所制,稱為軒轅鏡。皇宮的建造者們用它來裝飾藻井,以示太和殿的主人不僅是真龍天子,更是軒轅黃帝的嫡系子孫。太和殿內木構件所用裝飾圖案全部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據統計有13000多條金龍,真是真龍天子的殿堂,龍的世界!說到這裡您可能不盡要問:規模如此之大,等級如此之高的太和殿當年到底是作什麼用的呢?前面說過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在明初建成時是明成祖聽政之所,但使用不足白日即遭大火焚毀,成祖心灰意冷,只得於奉天門御門聽政,其後代子孫也延襲此制。後來該殿重建後遂成為單一舉行國家大型典禮的場所,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雖名稱有變化,但用途未改。例如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皇帝都要御殿受賀;另外皇帝登基大典、大婚典禮、冊立皇后、派將出征、金殿傳臚等大型典禮和儀式也在這裡舉行。屆時,殿前廣場呈「八」字形排列的白色儀仗墩上金瓜武士侍立;王公齊至,文武齊集,萬國來朝;殿堂前中和韶樂、丹陛大樂樂聲悠揚;廣場上群臣三拜九扣,蟒鞭聲聲,寶象翩翩起舞。普天同慶,頗為莊嚴隆重,皇權的至高無上由此可見一斑!難怪當年袁世凱復辟時將太和殿內乾隆御筆親題的「建極綏猷」匾摘下損毀,換上他所寫的「大禮堂」,一時成為笑柄。今天您看到的殿內匾聯是2002年故宮博物院根據歷史資料製作的複製品。「建極綏猷」匾的含義是:一方面要承天立極,一方面要順民體性。帝王以天子自稱,以溝通天帝與民眾之間的聯繫為己任,此匾意在昭示皇帝對上對下的雙重神聖使命。太和殿東西配殿分別為體仁閣和弘義閣,明代俗稱文武二樓,西側樓閣曾存放永樂年間編纂的《永樂大典》。清代康熙帝為調和民族矛盾,籠絡漢族名士曾在體仁閣特設半宴會半考試性質的博學鴻詞科,清初許多著名學者均出於此。弘義閣則為當時內務府的銀庫。中和殿中和殿位於前朝三大殿中央的位置,它前邊是太和殿,後邊是保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太和殿的輔殿。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四面開有門窗,四角攢尖殿頂,屬於古代明堂結構的宮殿。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詩中既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之句。朝廷舉行大朝會和重大活動時,中和殿起著相當於舞台後台的作用,是皇帝的臨時休息室。皇帝在光臨太和殿前,到中和殿稍事休息,接受身邊近臣、輔臣、侍衛等的先期參拜。這些人包括內閣大學士、內大臣、翰林院起居注官、禮部、都察院、詹事府的堂官以及高級侍衛官等。這些官員平時與皇帝接近,所以先於其他大臣參拜。參拜後,他們將護衛皇帝參加主持太和殿儀式。另外,皇帝外出午門參加祭天、祭地、祭廟、祭社稷的頭一天晚上,要在中和殿休息,閱讀第二天的祭文。對於皇帝來說,祭祀活動是一項重大而重要的職責。皇帝自稱天子,是唯一可以與上天對話,與神靈交流的人。所以,皇帝要親自閱讀祭文,檢查祭祀準備情況。祭文寫在木板上,稱祝版。祭祀時,禮官朗讀祭文,皇帝跪拜默誦。每年春分皇帝到先農壇行親耕禮的前一天,也要到中和殿檢查種子和農具準備情況,以昭示皇帝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相當於皇室家譜的皇家玉牒每10年修訂一次,皇帝也在此舉行視看儀式。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中和殿北側,重檐歇山頂,開間橫九縱四,造型與前面的太和門類似。它與太和殿和中和殿同在皇宮的中軸線上,矗立於巍峩的漢白玉三台之巔。形成了前朝三大殿前後呼應,互相襯托,主輔照應的建築風格。保和殿是一座比較重要的宮殿。每年農曆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宴請新疆、蒙古的外藩王公和文武大臣,以示安撫。新疆和蒙古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民族關係特殊,朝廷的主要危險大多來自這兩個地區。清王朝自建國初期就不斷征服和統一蒙古各部,後來更是武力與懷柔之道相結合,這就是康熙皇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的重要原因,年關宮廷賜宴也是懷柔之道的手段之一。宴會時殿內每兩人一桌,皇帝親臨,高坐龍椅,殿內舉行宴會,殿外表演節目。與現在宴會不同的是參加宴會的全部都是男性,沒有女性。公主下嫁時皇帝也在此殿宴請額附和朝廷三品以上大員。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保和殿開始作為清朝舉行殿試的考場,在這之前,殿試是在太和殿外進行的。科舉考試是皇帝選拔國家官員的一項重要制度,它起源於隋代,結束於清末,延續1300餘年。考試分文科和武科兩種,每三年進行一次。文科考試分為4級:第一級叫童試,在縣城舉行,考中者稱為秀才;第二級叫鄉試,在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第三級叫會試,在京城的貢院進行,考中者稱為貢生;最高一級叫殿試,在保和殿進行,參加者稱為進士。進士又分三甲,前三名稱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探花;後兩甲為進士出身和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後皇帝還要進行朝考、大考和考差,進一步優中選優,精中選精,遴選出翰林人才,直接提拔到皇帝身邊工作。清朝的官僚制度分為九個階梯,謂之九品。每一品有正從之別,稱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為內閣大學士;正二品為六部尚書、地方都督、巡撫;三品至六品為地市級官員;七品至九品為縣級官員。九品以下稱為「未入流」。科舉考試製度最終於1905年壽終正寢,最後一名狀元叫劉春霖。保和殿在清朝初年還曾做過皇帝寢宮,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在保和殿住過10年,第二位皇帝康熙住過8年。明朝滅亡時,故宮遭到戰火破壞,乾清宮和許多宮殿被毀。順治皇帝由瀋陽入關進駐北京城,就住在保和殿。順治八年,虛歲14歲的順治皇帝舉行大婚典禮,據有關史料推斷,順治結婚的地點及洞房就安排在保和殿。康熙即位時國家初定,邊防和經濟還十分脆弱,朝廷還拿不出更大精力和錢財整修皇宮,年幼的康熙也住在保和殿內,親政後才搬到乾清宮。康熙離開保和殿前的最後兩年將他最為憂心的三件事:三藩、河務和漕運,用大字寫成條幅掛在保和殿的宮柱上,時時提醒自己。另外,明朝初年保和殿的名稱曾叫謹身殿,顧名思義是皇帝在從乾清宮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更換禮服的場所。後來殿名雖改,此用途一直未變。殿後是一塊宮中最大的雲龍的石雕,此石雕為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餘噸的一整塊艾葉青。產自北京西南房山區大石窩,為明代遺物。500多年前的古代運輸工具還沒有能力將200多噸的石料搬動。朝廷動用民夫2萬多人,騾馬1000多頭,在冬天靠沿途挖井汲水,潑地結冰鋪成冰道,一步步滑行。幾十公里的路途耗時28天才運到皇宮,故名萬人愁。清朝乾隆皇帝在明朝雕刻基礎上進行重雕,呈顯出海濤雲霧,九龍戲珠的精美圖案,極具藝術觀賞價值和震撼力。乾清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古人於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作樂,不吃葷,整潔心身,以示敬誠,稱為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乾清門的規制明顯小於前朝太和門。就連門外的一對鎏金銅獅也比太和門前的同胞少了幾分陽剛和霸氣門,多出些許陰柔和溫順。御門聽政是歷代較有作為的帝王處理政務的一種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稱早朝。如前所述,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太和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清初「御門聽政」移至乾清門。如在宮外,則依皇帝的行蹤而定。乾清門前有一條橫街,俗稱「天街」。是區分外朝和內廷的明顯界線,橫街以南為外朝,是皇帝執政的地方;以北為內廷,也叫後宮,是皇帝、后妃生活居住的區域。在建築形制上,前朝的宮殿大而少,間隔疏而闊;內廷的建築風格正好相反,數目多而形制小,排列緊湊,富於變化。以乾清門為界,無論皇親國戚、王公大臣,沒有皇帝的准許,不能進入內廷半步;內廷的后妃女眷,也不能隨便跨出乾清門。乾清門兩側宮牆外各有一排矮小房屋,東側為九卿房,西側就是大名鼎鼎的軍機處。後面我們還會詳細介紹。橫街兩端也是兩座重要禁門,東面是通往寧壽宮、奉先殿區域的景運門;西側是往來慈寧宮區域的隆宗門,它們與乾清門共同構成了進出內廷的交通要道。此外,乾清門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的清代以康熙皇帝為代表的御門聽政於這裡舉行。那麼,清代為什麼要把御門聽政地點由太和門改到乾清門呢?原來,太和門位於皇宮的最南部,皇帝每天早上要從後宮乘輿走過半個皇宮,在時間上是個浪費,動靜也大,很不方便。康熙把「御門聽政」放在乾清門,便捷得多,乾清門雖然不如太和門氣派,但它接近後宮,省時省力,效率高。體現了康熙帝務實、踏實的工作作風,不愧帝王中勤政的楷模。南書房南書房在乾清門內西側,是輔導皇帝學習,解答皇帝自學中問題,編輯整理皇帝詩文的中央機構。南書房是康熙皇帝時創建的,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如命,勤奮好學的皇帝。康熙5歲讀書,8歲繼位,14歲親政。少年康熙晝夜苦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著作,字字熟背,從不自欺。康熙每天寫千字練習書法,跟隨祖母孝庄太后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跟隨滿洲師傅學習騎射和滿語。他後來要求皇子皇孫在上書房讀書,每課讀滿一百遍,學習蒙古語、滿洲語,學習騎射,接受漢族儒家教育,都是他早年讀書學習經驗的總結和傳承。康熙成年以後,繁忙的軍國大事激勵他讀書學習更加勤奮。臨朝之後、夜深之時、旅途之中,康熙讀《周易》、《左傳》,看《尚書》、《詩經》,養成手不釋卷的習慣。但困擾康熙皇帝的是退朝之後、深夜之際,進入後宮能夠陪同在皇帝身邊的人除了太監就是侍衛,他們只能在生活和安全上照顧皇帝,而不能做皇帝的文化秘書。於是,康熙就從翰林中選拔博學而謹慎的張英搬到乾清門內西邊辦公,隨時和皇帝磋商研討文化知識,這就是南書房的由來。南書房開始只有張英一名翰林,張英早上7點到宮,晚上7點離宮,解決了康熙白天讀書學習問題。皇上晚上學習,需要諮詢研討問題,就要派人把張英叫進宮,費時費力。有時錯過了皇帝的興頭或思路,於是南書房人數逐漸增多,一些著名的學士兼朝廷要員也先後到南書房供職。南書房陪伴了康熙一生,成為康熙以後雍正、乾隆等朝皇帝的固定服務機關。南書房還有不少編外的西方科學家。康熙40歲時得了瘧疾,這是一種被蚊蟲叮咬後形成的傳染病,人忽冷忽熱,中草藥很難快速治癒,當年很多中國人死於瘧疾。西方傳教士洪若翰、劉應等為宮中進獻西藥奎寧,治好了他的病。由此,康熙對西方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在宮裡設立實驗室,煉製西藥,並親臨觀看。中國當時有一種傳染病叫天花,順治就系染天花而死。康熙破除舊習,命人先給自己的子女及宮裡人種痘,然後推廣給蒙古49旗部民,使千萬人因種痘而免於死亡。他還命人將西方《人體解剖學》等醫學書籍翻譯成漢文、滿文,命人進宮講解,吸收西方醫學知識。並在乾清宮召見法國人白晉、張誠等6位自然科學家,接受他們獻上的科技書籍和科學儀器,擔任自己的科學顧問。康熙命皇子學習觀察天象,觀察日食,推算天文曆法。組織人員對中國大地進行地理測繪,於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繪製了著名的《皇輿全覽圖》,為世界地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法國巴黎在凡爾賽宮舉辦「康熙大帝展」,展出康熙珍藏的科學儀器有:1642年製造的手搖計算機、銅鍍金比例規、刻有「康熙御制」的角尺、楠木精緻的平面和立體幾何模型、銀質和木質的繪圖儀、御制簡平儀、羅盤等。康熙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熱愛自然科學的皇帝。南書房隨著康熙皇帝執政時間延長,原本就年齡較大的翰林重臣逐漸年老體衰,出入宮廷困難。康熙特別准許南書房年老體弱的翰林可以在東華門換乘皇宮內代步馬匹行走宮內,與皇子享受同等待遇,這是曠古未有的巨大特權。康熙尊重知識,尊重南書房大臣,愛惜人才,愛惜程度到了死罪免罰的地步。南書房翰林何焯才思敏捷,不拘小節,年齡比康熙小10歲。康熙帝56歲那年夏季的三伏天,南書房小屋悶熱難耐,何焯脫光上衣坐在屋裡休息,忽然康熙駕臨,事先也沒傳旨,何焯嚇的急忙鑽進冬天燒火的爐膛里,連衣服都來不及披上。過了一會兒何焯誤以為皇帝走了,便在膛里問:老頭子走了?何焯光著上身口稱老頭子,在皇權社會是殺頭之罪。康熙看何焯是南書房人,叫他披上衣服,解釋老頭子含義。何焯驚惶之下,順口就說「先天不老謂之老,首出庶物謂之頭,父天母地謂之子,老頭子也」。康熙當場赦免何焯大不敬之罪,在朝野傳為佳話。現代人演義清朝故事,把這件事放到乾隆和紀曉嵐身上,真實歷史是康熙和何焯的一段軼事。相傳,南書房還是少年康熙智擒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權臣鰲拜的地方。體現了康熙超長的智慧和傑出的政治天賦。上書房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是帝王教育培養皇子皇孫的學校,是皇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人對帝制時代的宮廷生活誤讀頗多,了解皇帝的子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皇子皇孫從虛歲6歲就要進上書房讀書,一天學習十來個小時,一年要上課360天,天天進行考試,沒有畢業升級概念。清朝的皇室教育學習內容很多:漢語、滿語、蒙古語、四書五經、騎射、書法等。讓皇子皇孫們全面接受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本民族文化精華,全方位學習實用技能。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可以列入「學習型」皇帝,尤其是康熙,一生求學,孜孜不倦。他把兩歲的皇太子抱養在自己的寢宮監督教育,把童年的皇孫乾隆拉到自己身旁親自教授,並經常到上書房檢查皇子皇孫的作業、書法。雍正皇帝為上書房寫下:「立身以致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的寄語。皇帝參加祭祖、巡幸、出征都要帶上成年的皇子,以言傳身教,使其見習各種政務及軍務活動。皇帝還將擔負朝廷實際事務的大臣派到上書房擔任總教育長,把常年擔負朝廷要職,與帝王朝夕共事的翰林派到上書房當師傅,從朝廷的實例中,傳授治國安邦之道,分析總結皇權應用的經驗和教訓,體會古今聖君做法。清朝中前期皇帝大多在位時間較長,常把軍政要務,宮內事務和階段性專項工作分別委派給皇子皇孫,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歷練提升,把書本知識古今經驗應用到實踐中去。讀書是皇子皇孫受教育的最基本方法。在上學環節上,皇宮有嚴格的紀律,有些制度達到了不近人情,無法忍受的程度。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為皇子皇孫教育做了如下規定,一是讀書早:虛歲6歲進上書房,由近支王公子弟陪讀;二是上課時間長:早上3點起床,4點到上書房,5-7點複習前一天功課,每課書要求背足120遍;7點鐘前老師到課堂,對前一天功課進行背誦考試;7-9點皇帝到上書房檢查背書;9-11點練習寫字,學習滿文、蒙古文;11-13點吃飯,飯後老師休息,皇子皇孫又讀新書120遍,等於沒有午休;13-15點到戶外練習拉弓射箭;15-17點背書,一天作業要達到翻到哪頁背哪頁,隨便翻背,翻哪背哪;17-19點練習騎射;19點放學。這是1687年康熙起居註冊中,勸諭康熙這天到上書房檢查皇子皇孫讀書的活動記錄。清朝皇室雖是少數民族,卻非常重視皇子皇孫對漢族傳統文化的學習。清代皇帝認為,漢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皇子皇孫對經典書籍要背足120遍,講究「童功夫」,每天還要寫10幅楷書。在皇宮裡到處可以看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所寫牌匾,篇篇可以稱為書法藝術品。上書房裡沒有寒暑假,每年只有4天休息時間,那就是皇上生日和自己生日各放假半天,元旦兩天,冬至一天。其他時間都要到上書房讀書。上書房考試是每天每時進行,只要按規定時間讀夠120遍,就要向老師背誦,一字不錯才能轉入下一篇學習。這種考試不記名次,不記成績,只用紅筆劃記號,沒有畢業概念。每天寫的大字要交皇帝圈畫,皇帝只批閱哪筆寫的有進步,也不記成績。上學期間成年皇子也幫皇帝辦差,辦完差接著讀書。如嘉慶皇帝就在上書房讀書20年,道光皇帝讀書30年。只有父皇駕崩,新皇帝出現,老皇子才算畢業,新的皇子則繼續上學。清朝稱上書房老師為師傅,皇帝選配老師的基本條件是:學問的傳授者,處世做人的指導者。師傅的學問要大,朝中拔尖之人,且為人要誠實,孝道為先。根據這個條件,上書房老師不僅學問要大,為人做事還要公正善良。因此,皇帝從翰林院大學士中,從自己南書房的翰林中,從翻譯滿蒙文字的翻書房中為皇子選擇老師。可以說,搜盡天下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國師泰斗到上書房輪番施教。有的老師一教就是幾十年,甚至幾代人在上書房教學。優秀的教師教育出優秀的學生,有的老師因受皇帝寵信,也為皇子繼承皇位做出了貢獻。乾清宮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面寬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垂脊小獸9個,在全故宮等級僅次於太和殿。殿前丹墀亦陳列日晷、嘉量、神龜、仙鶴、香爐,且於階下東西兩側各設一座高大的銅鎏金亭形江山社稷金殿。乾清宮與交泰殿、坤寧宮合稱為內廷後三宮,後三宮建築形式與前朝的三大殿相似,但型制略小。乾清宮與前面的乾清門採用高出地面許多的漢白玉石台相連,古代叫做丹陛。被召見的大臣進入乾清門後只能從丹陛之下行走,以示皇帝的威嚴。不過丹陛同時也阻隔了庭院兩側日精門與月華門之間的交通,細心的您會發現在丹陛北端台階下有一個僅能容一人勉強通過的小門洞,這就是當年小太監們從日精門和月華門橫穿這個大庭院的便捷通道,俗稱「老虎洞」。明代天啟皇帝小時候常與太監們在宮中捉迷藏,這裡經常成為他的藏身之所。乾清宮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左邊叫昭仁殿,右邊叫弘德殿,為皇帝藏書和休息之所。兩座小殿被圍牆圍住,圍牆南面開一小門,皇帝到兩個配殿無需出屋,可直接由乾清宮室內到達。乾清宮內在明代崇禎皇帝以前沒有牌匾,崇禎初年懸掛「敬天法祖」四個大字,清朝順治皇帝入關後,把「敬天法祖」改成了「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標榜兩個含義:一是皇帝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當適宜光明磊落的;二是皇室的後代子孫都要以正大光明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行為準則。康熙皇帝為「正大光明」親筆寫下「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兩句對聯,懸掛在殿堂的楹柱上。上聯的意思是:皇帝是萬邦國土正大光明的表率,皇權要達到長久穩固,需要不斷的謹慎修身,深謀遠慮;下聯的意思是:皇帝要向四海廣泛傳播倫理道德觀念,對臣民的統治措施,萬不可疏忽大意,特別注意其中的關係和艱難。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也親書一幅聯句,掛在殿堂靠裡邊的楹柱上,聯句為「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其含義為:皇帝要成為正大光明的表率,統率萬邦的聖君,就要建立一套制度和標準,寬容仁愛;皇帝要維護皇權尊嚴,就要對事物人物洞察秋毫,始終如一。殿堂正中有五扇屏風,作為龍椅的屏障。每扇屏風都刻著康熙讀書記錄的警句和格言。屏風背面是乾隆為其皇祖寫下的贊語。乾清宮中的牌匾集中反映了皇室以儒家學說為主旨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執政理念。乾清宮是明成祖朱棣至清聖祖康熙16位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中間懸掛「正大光明」匾的殿堂為皇帝理政之處,兩側為東西暖閣,是皇帝的住所。從雍正開始皇帝的寢宮移至西路的養心殿,但乾清宮仍是皇帝名義上的寢宮,後來的皇帝每天來此誦讀先皇的祖訓及聖人的經典,以示自己敬天法祖之意。晚清時期,光緒皇帝經常在這裡接見外國使節,接受國書。除此之外,乾清宮還是皇帝接受內廷朝拜的重要場所,每年元旦、冬至和萬壽等重大節日,皇帝先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然後回到乾清宮,接受內廷朝賀。內廷朝賀分兩批進行:事先,皇后帶領眾妃等候在乾清宮的東西暖閣,皇子皇孫等候在乾清宮外。皇帝回到乾清宮後,皇后率妃嬪依次進入正殿,向皇帝行三跪三扣賀禮,拜完退出乾清宮。皇子皇孫再依次進殿,向皇帝行三跪九扣賀禮,賀禮結束。皇帝離開乾清宮,皇子皇孫再退下。此外,皇帝每年除夕和元旦都要在乾清宮舉行家宴。家宴分為兩場,大年三十晚上一場,大年初一中午一場。三十晚上為皇帝與后妃進行的宴會,大年初一中午為皇帝與宗室諸王、皇子皇孫進行的宴會。乾清宮最大的宴會莫過於千叟宴,康熙六十一年和乾隆五十年各在乾清宮舉行過一次千叟宴。康熙的千叟宴有1000餘人出席,人員為在京供職的60歲以上大臣和60歲以上退休朝臣以及北京地區60歲以上老人。乾隆舉辦的千叟宴出席者達到3000多人,年齡最高的105歲,為福建省的鄧鍾岳。宴會期間共計獲詩3439首,號稱千古詠歌。盛大的千叟宴也不能幫助皇帝擺脫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皇帝一旦駕崩,不論生前住在那裡,駕崩於何處,靈柩都要停放在乾清宮,以示壽終正寢。皇帝遺體在入地宮之前稱為「大行皇帝」,后妃、皇子皇孫、宗室、臣工都要來此弔唁,並剪髮示哀。然後舉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將「大行皇帝」入地宮安葬。先皇駕崩,新君即位,就涉及到皇帝生前立儲的問題。乾清宮殿堂正中「正大光明」匾背後即是雍正皇帝創建的秘密建儲制儲藏傳位詔書的地方。所謂秘密建儲制,就是皇帝生前不公開宣布哪一位皇子為皇太子,而是由皇帝親筆書寫預立皇太子名字的「御書」,密封在建儲匣內,置於「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臨終前或死後由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共同將建儲匣取下開啟,按「御書」所定皇太子即皇帝位。為什麼要實施秘密建儲制將傳位遺詔束之高閣呢?總體講秘密建儲制是雍正皇帝對歷代封建王朝公開建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鑒於其父康熙皇帝因幾度廢立儲君身心憔悴的創造性改良;是有感於自己兄弟反目爭奪皇位的深思熟慮之舉。這樣預立儲君又不公開宣布,可避免皇子爭奪儲位,王公大臣結黨營私。即使在皇帝突然駕崩的情況下,皇權也能平穩過渡,使得朝野安定,嗣皇帝能名正言順繼承大統。雍正以後的乾隆、嘉慶、道光均沿用了這一方法。交泰殿交泰殿位於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乾為天,坤為地;天屬陽,地屬陰,殿名含乾坤交泰之意。交泰殿的建築造型與前朝中和殿相似,滲金圓頂,殿形四方,在後三宮中體積最小。從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一路走來,各個宮殿的裝飾彩畫都是龍的圖案。只有到了交泰殿才出現龍鳳圖案,交泰殿殿門的裙板上和殿檐上畫滿了龍鳳圖案。這是為何呢?原來,皇宮內的妃嬪、女官、宮女人數眾多,按照宮中禮制,皇后為後宮之首,母儀天下。交泰殿是皇后日常管理後宮和接受女眷叩拜的場所,故此殿出現象徵皇后的鳳紋。殿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題的「無為」匾額,寓意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以仁德教化萬民,達到天下大治。每年春天,皇帝到城南的先農壇舉行親耕禮,為天下農夫做表率,表明皇帝重農業生產;同一時間,皇后則要到御苑採桑喂蠶,昭示皇后重視農副業,與皇帝呼應,正合男耕女織。宮人要在皇后去御苑採桑的前一天在交泰殿擺上採桑所用的工具,皇后到殿中進行閱視。此外交泰殿也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節(皇后的生日)皇后接受妃嬪和貴族婦女朝賀的地方。朝賀分兩批進行,第一批是眾妃嬪;第二批是公主、福晉和在京的二品以上命婦。皇后身著禮服端坐在殿中的鳳椅上,眾人分批依次進殿向皇后跪拜,奏報禮單。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收藏許多寶璽,乾隆皇帝繼位後,對這些寶璽進行整理和檢查,從中篩選出25顆能夠集中代表皇權的收入交泰殿貯藏。年末和年初,皇帝親臨交泰殿舉行莊嚴的封寶和開寶儀式。開寶後的寶璽隨皇帝行動,皇帝在宮中,25顆寶璽收藏在交泰殿中。皇帝出宮,無論是外出巡幸還是到避暑山莊暫住,寶璽都先於皇帝到達,有專人保管和保護。外出歸來,則如數交給交泰殿太監收藏。二十五顆寶璽,是乾隆根據《周易》中「天數二十五」之說,選擇的吉利數字。在中國古代所有王朝中,只有上古的東周延續了二十五世,乾隆不敢夢想清王朝萬代綿延,但他祈望清朝能和上古的東周一樣傳世二十五代,所以選擇了二十五顆寶璽作為皇室的傳家之寶,放置在交泰殿,每年都要祭拜。實際上,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共傳位12代,乾隆的願望沒能實現。準確測定和報告時辰是皇宮內一件重要的事情。明代以前,中國沒有鐘錶,測定時辰靠銅壺滴漏來完成。這種工具依據水滴下落的節律來計算時間,每到一個時辰,一支標著該時辰的水箭就漂浮出水面,非常形象地記錄著時間的流逝。負責此事的太監就捧著時辰牌,放置到乾清門台階上,取走上一個時辰的牌子。這是按小時計算時間的牌子,分和秒無法顯示出來。這種銅壺滴漏在交泰殿內左側即有一尊。交泰殿內右側放置一座木閣樓包裝的落地自鳴鐘,這是明朝晚期萬曆二十八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皇宮的禮物。這個自鳴鐘用金屬發條控制,萬曆皇帝派人到宮外學習操作,命人為它製作了一個大木閣樓裝在裡面。大鐘運行穩定,報時準確,每月上一次發條,鐘鳴聲音宏亮,可以傳到乾清門外。清朝嘉慶皇帝以後,皇宮內各宮院都有了大小不一的自鳴鐘,但這座落地自鳴鐘仍放在交泰殿內,康熙皇帝曾為這座大鐘寫過一首詩:「晝夜循環勝刻漏,綢繆宛轉報時全,陰晴不改衷腸勝,萬里遙來二百年」。他還為這首詩做了注,「此器至中國,二百年矣」。坤寧宮坤寧宮在明朝是皇后的寢宮,先後有19位皇后在這裡居住。清朝以後,坤寧宮不再作為皇后的寢宮,皇后婚後日常居住在皇宮的其他宮殿里。現在的坤寧宮是清朝順治年間按照滿族人的習慣,參照瀋陽故宮清寧宮的制式改造的,宮門的位置偏東,不在中軸線上。進門左側為一大間,南西北三面有木炕,西北角有煮肉大鍋。這裡曾是薩滿教祭神場所。薩滿教是流傳於我國東北地區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的原始宗教,神團很龐雜。具體到坤寧宮所祭祀的神靈主要有蒙古神、關帝神、釋迦佛和滿族始祖神等。坤寧宮祭神活動分為朝祭、夕祭、春秋大祭四種。每次祭神活動約為2小時。坤寧宮專門設置祭神活動的神職人員,全部都是滿族女性,稱為薩滿太太。薩滿太太一共20人,專司祭神工作。右側為東暖閣,也就是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清朝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的大婚都是在坤寧宮東暖閣舉辦的。其他皇帝大多做皇子時就已結婚,因此,他們的婚禮是在王府舉行的。皇帝大婚是指皇帝成年後第一次冊立皇后的婚姻。大婚以後,無論皇后更換多少都不算大婚。所以,皇宮裡舉辦大婚禮儀成了每個朝代可遇而不可求的盛事。清朝皇帝大婚禮儀繁雜,按照滿族舊俗,婚禮在凌晨舉行。夜裡一二點鐘,皇后在娘家前堂跪聽皇帝特使宣讀冊立皇后的冊文,接過皇后的金冊和寶璽,在皇宮特派的四位福晉幫助下,穿戴皇后冠服,乘坐16人抬的皇后鳳輿沿皇城中軸線,於凌晨四時準時進入午門中央門洞。鳳輿前面載著皇后的金冊和寶璽,鑾儀衛儀仗、車輅鼓樂為前導,京城百姓家家張燈結綵,共慶皇家喜事。皇后的風輿抬進乾清門後在乾清宮前換乘八人抬的孔雀頂轎。皇帝的妃子在大婚的前一天晚上由神武門入宮,到乾清宮前迎奉皇后。孔雀轎抬至東六宮宮殿暫歇,皇后凈面、化妝。下午5時到達坤寧宮,皇帝和皇后先吃子孫餑餑(餃子),然後開合巹宴,宴會只有皇帝和皇后兩人,門外一對結髮夫妻不停唱「交祝歌」,直到宴會結束。晚上十二點,帝後還要吃一餐長壽麵。洞房內的裝飾寓意著平平安安,國泰民安,多子多孫。床上放置寶瓶,瓶內裝金銀做成的米穀。被子是明黃或朱紅緞面,綉有百子圖案,褥子綉龍鳳雙喜字。大婚後帝後只在坤寧宮洞房住三天,然後皇帝回乾清宮或養心殿,皇后到東西六宮擇殿居住。御花園御花園位於故宮最北部,佔地面積約11700平方米。園中建築上承元代下至清末,莊嚴中力求變化,在不大的面積中容納了大小20餘座10多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具有濃厚的宮廷氣息。園中共栽種各種松柏樹160多棵,其中樹榦掛紅牌者為樹齡300以上,綠牌者100年以上,御花園中樹齡超過300年的古樹共有50多棵。牡丹、芍藥等奇花異草遍植於細小鵝卵石鋪就的路邊,能工巧匠們用自己的智慧賦予這些普通的小石子無限的生命力,用它們組成了720多幅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美麗的圖案。更有掩映於樹木樓閣之間的假山怪石令人浮想聯翩。真是一步一景,美不勝收!欽安殿是園中的主體建築,也是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建築,更是宮中少有的自明代沒有因火災重建的宮殿。殿頂為比較少見的重檐盝頂式,殿內供奉道教水神真武大帝,應合五行學說中北方屬水位的概念。殿前正中有一棵古老的「連理枝」,是兩棵樹榦上部相交的柏樹,寓意夫妻恩愛「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御花園內有連理枝數株,這一株已有400餘歲,最為引人注目。大殿左右兩棵參天巨松也甚為吸引遊人,兩樹通身布滿了褐、綠、白各色相間的花紋,酷似士兵所穿的迷彩服,像兩名不知疲倦的衛士一左一右日夜守衛著神聖的宗教殿堂。樹名「白皮松」也叫「虎皮鬆」,俗稱「白袍將軍」,是一種我國特有的珍稀宮廷園林樹種。殿前西南有一巨大方形石墩,上刻龍紋,下部四角雕有龜、魚、蟹、蝦等諸多水族。此乃宗教儀式所用之幡桿座,只是因為基座太高大,頂部用來插木杆的圓洞不便看到,當為明代遺存。欽安殿四周有矮牆相圍,東西兩門很小,南側的天一門較大,取八卦中「天一生水」之意。與欽安殿所奉水神相吻合。門前有一對名曰「獬豸」的神獸,傳說為龍生九子之一,專噬奸佞之人。與之相輔的是兩塊天然形成惟妙惟肖的怪石,西面的「諸葛拜星石」最為讓人嘖嘖稱奇:石上分明是一位峨冠博帶道骨仙風的老者正在向天空的北斗七星虔誠的拱手祈禱,連腰帶都清晰可見,真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不盡讓我們聯想起三國故事中「孔明秋風五丈原」的一幕,為他老人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結局而扼腕嘆息。東面一塊叫「海參石」,石如其名,真的就像幾十條海參疊加在一起,成一塊屏風的形狀。極其逼真。御花園四周有亭四座:東北為浮碧亭、東南為萬春亭、西北是澄瑞亭、西南是千秋亭,分別代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浮碧亭、澄瑞亭為敞軒造型,曾供奉釋迦摩尼等佛教造像,現在像已無存。萬春亭、千秋亭是傳統的亭式結構,當年萬春亭供奉至聖先師孔子,千秋亭供奉武聖關公,符合文東武西的規制。御苑之內的建築在大體對稱中也有適當變化,力求在深宮中營造些許清新自然活潑的氣氛。園內東北角是一座不起眼的硬山小屋,名為「摛藻堂」,是乾隆皇帝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地方。《四庫全書》是乾隆年間皇帝任命和珅為總裁,召集紀昀等眾多學者耗時十年時間編纂的一部繼《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之後又一部非常重要的百科全書,共分「經」、「史」、「子」、「集」四部,內容十分浩大龐雜。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計算:如果一個人每天不吃飯不睡覺不休息連續不斷的閱讀,要想讀完這部《四庫全書》,至少需要72年的時間!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根本不可能讀完。為此乾隆皇帝命人將其中的精華部分編成此部「薈要」,以期自己能在有生之年閱讀完畢。摛藻堂中的「藻」為大海中的植物,富含水分、與水有關,取保護圖書,避火之意。堂西有一棵古柏,名曰「靈柏」,相傳乾隆南巡時柏樹枯死,迴鑾後樹又復活,故皇帝賜名「靈柏」。靈柏所依高大假山稱堆秀山,由江南所產太湖石堆砌而成。山高10米,山巔有御景亭,是每年八月十五和九九重陽帝後賞月登高之處。山下東西各有一噴水龍頭,古時名曰「水法」,是我國最早的噴泉之一。東側龍頭旁太湖石上有「雲根」二字,乃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御花園西北與摛藻堂對應處是一座名為「位育齋」的道教建築。奉祀道教神祇。位育齋東側是與堆秀山遙望的延暉閣,皇帝和后妃遊覽完御花園之後經常登閣揮毫潑墨,吟詩作賦。閣下空地乃清代選秀女之處,清室規定秀女需出自滿、蒙、漢八旗之家,首選滿族。秀女的年齡為13歲至17歲,13歲開始參選,17歲以後稱為「逾歲」,不再參選,可自由婚嫁。被選中的稱為「留牌子」,落選的稱為「擱牌子」。中選者就成為皇帝妃嬪的候選人,皇帝給予封號的即正式成為皇帝的妃嬪。有的秀女也會被指配給皇子皇孫或皇家宗室的子弟們為福晉。慈禧就是在17歲時被選為秀女,從而走上了權力之路。花園東南之房屋名曰絳雪軒,此軒平面呈「凸」字形,樑柱油飾為特殊的綠竹花紋,取節節高升之意,門窗是楠木本色,窗格為「萬壽無疆」造型,別有特色。軒外種植海棠和太平花,乾隆曾與群臣在軒內以海棠為題唱和。絳為紅色之意,以海棠花瓣比喻為飄落的紅色雪片,故此軒稱為「絳雪軒」。軒前還有一塊奇特的石頭似屏風般對門豎立,乍看好似一塊枯木,細觀乃一珍貴的木化石,古人稱之為「木變石」。此石與天一門前的「諸葛拜星石」和「海參石」並稱御花園三大怪石。這塊石頭產自黑龍江,是乾隆時期黑龍江將軍福僧阿進獻。一般的木變石都比較小,但此石體態修長,高1米左右,十分難得。乾隆得到這塊石頭十分高興,詩興大發,題了《詠木變石》詩篇於其上,至今仍清晰可見。古人講究中庸和諧陰陽互補,御花園西南與絳雪軒對應處為依假山紅牆而建的「凹」字形建築養性齋,兩處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末代皇帝溥儀曾於此處在其英籍教師庄士敦教習下學習英文,以期日後留學英倫學成歸國復興清室,他的這一計劃最終成為眾所周知的泡影。養性齋前種植高大梧桐並有明代所堆假山圍繞,是深宮御苑中一處別有洞天的幽靜所在,實為勤學苦讀、對弈、撫琴、品茗之妙處。出御花園順貞門即是故宮北門神武門,明代稱為玄武門,清代為避諱聖祖康熙皇帝玄燁之名改為神武門。此門專供皇室人員出入,朝中大臣不得行走。皇帝外出巡幸時,隨行的妃嬪不能和皇帝同出午門,只能從神武門出宮。若皇帝與皇太后一起出宮,則只能出神武門與太后同行,以示孝道。乾隆之母崇慶皇太后曾數次隨乾隆出行,游遍大江南北塞外五台等處,最終活了86歲。重華宮明代和清中期之前,未成年皇子一般住乾清宮東五所和西五所,彷彿今天之幼兒園。乾隆時起,乾東五所逐漸改作太監公署敬事房、宮中畫院如意館和四執庫、古董房、壽藥房等庫房;而乾西五所則改建為重華宮、漱芳齋等。重華宮一區建築系拆除原西五所的東邊三所而重建起來的,西邊二所則變成了建福宮花園。乾隆當皇子時,曾在乾西五所的二所居住,登基後此成為「潛龍邸」,於是加以升崇。乾隆帝將祖父康熙帝比作古代聖帝堯,自比明君舜。舜名重華,故乾隆帝在改建潛龍邸時,就將此處命名為重華宮,內部裝修十分精美。重華宮區域共分三路,以中路為主,中路重華門正對西六宮中間的西二長街。門內第一座大殿名「崇敬殿」,第二座大殿即「重華宮」,第三座「翠雲館」。這些大殿的內裝修都用香楠木製作,做工異常精美。隔扇上有名貴的「雙面綉」和名人書畫,裙板上的圖案都是黃金和玉石鑲嵌而成;楠木床罩雕刻著博古紋飾和藤蘿、花卉,格調非常高雅。東路是著名的漱芳齋。齋內落地花罩以楠木雕制,後殿內小戲台是仿竹木結構的方亭。方亭上懸掛著乾隆帝「風雅存」仿竹木匾,皇帝聽戲的坐席上方懸「高雲情」匾,風格清新高雅,足見乾隆皇帝的藝術修養。每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在此開茶話會招待文臣。茶用梅英、佛手、松實三品,用雪水烹制,謂之「三清茶」,寓意高潔。與宴限定18人,寓意「十八學士登瀛洲」。漱芳齋院內大戲台匾名「昇平葉慶」,年節演齣戲劇,是僅次於暢音閣大戲台的一所戲台。從故宮博物院建立起,漱芳齋就作為貴賓接待室。解放前蔣介石、張學良等著名人士在此停留過,解放後周恩來、朱德、鄧小平也都到過此處。來故宮參觀的各國總統、總理等國賓,照例都在此休息,接受院長贈送的禮品。西路為重華宮廚房,是養心殿南御膳房之外的皇帝的另一處廚房。西六宮西六宮位於故宮的內西路,隔西一長街與中路為鄰,中央有西二長街貫通南北,六座宮殿都是妃子居住的區域。分別為:永壽宮、太極殿、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咸福宮。永壽宮永壽宮位於西一街南端,養心殿的北側,是一所獨立院落的宮殿。明清兩代在永壽宮住過的嬪妃較多,明代的紀妃、清代被順治皇帝廢除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等眾多妃嬪都在這裡居住過。紀妃原是廣西賀縣一個農家女,其父親是當地民族的首領,帶頭反對明王朝的統治,被朝廷派兵鎮壓。當時明朝規定,對待叛民,男子殺頭或閹割,妻女掠到京師為奴。紀氏就被掠到了京城,因為紀氏幼小,長的端莊秀麗,就被留在宮中使用。隨著年齡增長,紀氏跟隨宮中女官做事認字,成為一名看守倉庫的低級女官。一天明憲宗路過宮內倉庫,見到紀氏,一時興奮和獵奇就「臨幸」了她,事也巧合,紀氏遂身懷有孕。當時憲宗皇帝正寵愛著比他大十八歲的萬貴妃。萬貴妃驕橫,尤其不能容忍宮中其他女子妊娠。逼迫紀氏吃藥墜胎,但是胎兒沒打下來。太監張敏動了惻隱之心,謊稱紀氏得了脹肚病並非有孕,這才逃過一劫。按照明朝宮規,有病或有罪宮女不能留在皇宮,紀氏便被送到北海西側羊房夾道院內圈禁,明憲宗成化六年生下皇子朱佑樘。太監張敏等人把男嬰藏在暗室,偷偷餵養。朱佑樘長到5歲,張敏找機會向憲宗皇帝哭訴了隱情。憲宗當時後繼無子,就到北海羊房夾道看望兒子,5歲的朱佑樘從暗室出來,非常瘦弱,胎髮未剃,頭髮拖倒腳面,明憲宗好生悲喜,就把朱佑樘接進皇宮,封為太子。紀氏因兒得福,被封為皇妃,脫離苦海,住進永壽宮。但好日子只過了一個月,紀氏就突然暴病而死。宮裡一致認為是萬貴妃所害,但皇帝卻置之不理,不予追究,成為永壽宮歷史上一樁悲慘疑案。太極殿太極殿在永壽宮的西邊,中間隔著西二長街,初建時叫未央宮。因為明朝嘉靖皇帝的父親出生在這裡,嘉靖做皇帝後追念其父朱佑杬,改名為啟祥宮。清朝中前期也一直沿用啟祥宮這個名字,清朝晚期慈禧太后主政,將啟祥宮和它北邊相連的長春宮打通,把啟祥宮改稱太極殿。太極殿發生過一個與永壽宮紀氏相類似的故事,也是永壽宮故事的延伸。故事的主人翁仍然是明憲宗皇帝、萬貴妃和朱佑樘等人。紀妃在永壽宮突然去世的第二年,皇太子朱佑樘已經6歲,憲宗的邵貴妃也為皇帝生下了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朱佑杬。邵貴妃出身和經歷與紀氏有些相近。邵貴妃是浙江昌化一個窮人家庭女孩,父親以淘沙為生,因為貧窮,把女兒邵氏賣給了當時鎮守杭州的太監。邵氏姿色出眾,太監便令人教其識字,並且送邵氏進宮應聘,結果被選中,做了宮裡掌禮的女嬪。當時正值萬貴妃橫行後宮,邵氏為躲避萬貴妃,假裝有病住到宮外御苑裡,也是事有巧合,偏偏被憲宗皇帝碰到。邵氏姿色出眾,憲宗憐香惜玉,當天就和邵氏共度良宵,邵氏有了身孕。萬貴妃剛剛在永壽宮害死紀氏,憲宗雖沒有追究,但已疏遠了她,尤其憲宗母親周太后更加十分厭惡她。一時間,萬貴妃氣焰頓收,百般與邵氏結好。邵氏因身懷龍種,受到憲宗皇帝喜愛,被冊封為妃,住進太極殿。生下皇子朱佑杬後,皇帝又把邵妃封為邵貴妃。朱佑杬長到11歲,被封為興獻王,萬貴妃和邵貴妃聯合勸說憲宗皇帝廢掉朱佑樘改立朱佑杬為儲君,但未能實現。1487年,41歲的憲宗皇帝病死在乾清宮,太子朱佑樘做了皇帝,改年號為弘治。朱佑樘從小受苦受難,幼年喪母,對邵貴妃試圖廢黜自己立其弟朱佑杬為儲君的整個過程非常清楚。即位後就責令其弟興獻王朱佑杬遠赴湖北安陸居住,其母邵貴妃仍然住在皇宮,令其母子不能相見。朱佑杬在湖北安陸生活到43歲,在藩邸病故。邵貴妃在皇宮日夜哭泣,兩年後雙目失明。朱佑樘18歲做皇帝,36歲去世。其兒子繼位,就是明武宗,也屬短命,在位15年也去世了。皇位到這裡發生了戲劇性變化,朱佑樘是單傳,只有武宗一個兒子,而武宗又無子,皇帝死後,皇位繼承成了滿朝大事。追根朔源,追到興王朱佑杬的後代。當時滿朝大臣就把居住在湖北安陸,承襲興獻王爵位的朱佑杬之子朱厚熜請回皇宮,擁立為皇帝,年號嘉靖,等於把皇位傳給朱佑樘的侄子。朝臣對嘉靖提出了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嘉靖皇帝在手續和程序上要過繼給已經死去15年的朱佑樘作為嗣統,離開他原本的藩統。可嘉靖繼位後不久就與大臣翻了臉,不但不肯承認朱佑樘為其父,而且還要追認其父朱佑杬為皇帝。於是君臣進行了激烈爭執,130多名大臣在太和門外哭諫,要求嘉靖皇帝收回聖命,但嘉靖堅持追封生父為帝,並下令將這些大臣拉到午門外施行廷杖,當場打死17人,重傷多人。嘉靖皇帝勝利告捷,把朱佑杬出生的未央宮改為啟祥宮,追封其為興獻皇帝。已被嘉靖尊為太皇太后的邵氏得知孫子嘉靖皇帝把兒子朱佑杬追封帝號,改未央宮為啟祥宮後,心滿意足,當年就仙逝而去。太極殿生活過的妃嬪還有明末崇禎皇帝的寵妃田氏,清代同治帝的瑜妃等。長春宮長春宮位於太極殿的北面,這裡曾居住過乾隆皇帝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乾隆稱她為古今賢后之一,把她所生的皇子立為皇儲,可惜不幸夭折;後來又把她所生次子立為儲君,但次子又不幸中途夭折。兩子相繼夭折使孝賢身心受到極大打擊,最終因悲傷過度年僅40歲就去世了。孝賢皇后死後,乾隆下旨:長春宮要長期保存孝賢皇后生前的模樣,並於正中懸掛皇后的畫像,皇后用過的朝珠和禮冠也要長期陳設。乾隆帝經常來此憑弔自己這位紅顏薄命的賢后。清朝晚期的慈安慈禧兩宮太后也曾在長春宮居住過。同治元年,慈安住在長春宮東暖閣,慈禧住西暖閣。一直到同治十年,慈安搬出長春宮到東六宮的鐘粹宮居住,這裡成為慈禧太后的獨有宮院。1884年,慈禧也搬出長春宮到她早年居住過的儲秀宮居住。為慶祝自己的50大壽,她下令將長春宮前的體元殿改建成戲台,在眾多妃嬪和命婦的簇擁下在這裡連續看戲達半個月之久。長春宮最後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妃子文綉。細心的您遊覽長春宮時不但可以欣賞抄手游廊牆壁上以紅樓夢為題材的精美壁畫,還會發現在殿外東南角銅缸下有一塊酷似枕頭的漢白玉石雕,這是做什麼用的呢?據溥儀《我的前半生》回憶:他小時候在此玩耍,有太監告訴他這塊石頭叫「卧龍枕」,是先朝皇帝放在這裡給西側不遠處雨花閣殿頂的四條金龍晚間休息用的。因為傳說每逢夜深人靜的時候雨花閣的四條金龍就會騰空而下,到長春宮階下的水缸中游泳洗澡……這個石枕正好讓金龍在洗漱完畢之後美美的睡上一覺。不過滑稽的是就連小皇帝溥儀聽後也不相信這個故事,這個石枕到底是幹什麼用的,為何放在這裡至今仍是一個小小的迷。這一軼聞也許只是當年禁宮中大家枯燥生活的一點調劑罷了。翊坤宮翊坤宮明初叫萬安宮,嘉靖年間改稱翊坤宮。明清兩代翊坤宮居住過許多妃嬪,最為著名的是萬曆皇帝的寵妃鄭氏。鄭貴妃是北京大興人,萬曆六年(1578年),16歲的萬曆皇帝即將大婚,當時許多民眾害怕自己的孩子被選入宮,紛紛爭相嫁女。北京大興鄭家十五歲的女兒(即後來的鄭貴妃)已許配給鄰居家為媳,但鄰居家聘禮一直沒能湊齊,見到宮裡選婚,鄰家就要趁機不給聘禮而娶走鄭家之女。鄭家不幹,兩家在街上發生爭吵,鄭家十五歲的女兒倚在門上哭泣流淚,引來眾多鄉鄰圍觀。奉命選妃的太監走近看熱鬧,發現鄭家女兒相貌姣好,就定為候選宮女。鄭氏入宮後,由一個不引人注意的小妃子,逐漸被萬曆皇帝真心寵愛,並為萬曆皇帝生下一子,鄭氏遂被封為貴妃,搬到翊坤宮居住,成為後宮唯一經常陪伴皇帝,共同起居的貴妃。萬曆皇帝共有8個兒子,鄭貴妃所生排行為三。按照明朝祖制,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是不能立為皇儲的。因此,儘管萬曆皇帝和鄭貴妃採取多種辦法,其子也只能受封為福王。萬曆皇帝為寵愛鄭貴妃,把儲秀宮賜給福王居住,打破皇子不居住後宮的歷史。萬曆晚年身體臃腫,受多種慢性疾病折磨,頭暈目眩,腿腳不便,過著隱秘生活,寸步離不開鄭貴妃,連杯茶水都要鄭貴妃經手,否則滴水不進。鄭貴妃在皇帝的極度寵信和依賴中,權利漸大。萬曆皇帝去世後,她依仗皇帝晚年寵信,為了取得太后封號實現垂簾聽政而大鬧乾清宮,但她的表現令大臣們厭惡,最終未能得到朝廷支持,自導自演的鬧劇羞臊收場。清朝末年翊坤宮成為慈禧太后居住儲秀宮時接受妃嬪們朝拜的場所,如今屋檐下可見兩個銹跡斑斑的小鐵環,是當年宮女們盪鞦韆的地方。儲秀宮明朝和清朝前期,儲秀宮居住的都是普通妃嬪。從清嘉慶朝開始,這裡成為西六宮一所重要宮殿,居住過許多重要的后妃。晚清慈禧太后做貴人、貴妃以及太后時都曾居住在儲秀宮,末代皇帝溥儀的正妻婉容則是儲秀宮的最後一位主人。儲秀宮是慈禧太后的發祥地,在這裡她由貴人直升至皇太后,所以對這座宮殿很有感情。光緒十年(1884年)是慈禧的50大壽,為了給自己祝壽和居住,慈禧下令對儲秀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裝修。將儲秀門改成了體和殿,又重施彩畫,重掛聯匾,重修了紫檀木落地花罩和楠木門窗,這次大興土木共花費63萬兩白銀。殿前兩側游廊的牆上刻著《萬壽無疆賦》,這是慈禧50大壽的時候朝中梁耀樞陸潤庠兩位大臣上的祝壽文章。梁陸二人都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著名的文臣,兩人都是狀元出身,陸潤庠後來還做過溥儀的老師。實際上《萬壽無疆賦》本身是一篇不符合封建禮制的文章,帝制時代普天之下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稱為萬歲,在正規場合即使長輩也得向其施以君臣之禮。皇帝的生日稱為萬壽節,皇太后皇后等的生日稱為千秋節。慈禧雖貴為太后,按禮制也只能稱為千歲。因此壽誕賀辭稱為《萬壽無疆賦》實為越制之舉,同樣道理,儲秀宮階下不放翔鳳瑞鶴而陳列的銅質騰龍亦為越制。但面對盛氣凌人的大清國聖母皇太后,當時年僅14歲懦弱的光緒皇帝又能說些什麼呢的?慈禧的小名叫蘭兒,這也是儲秀宮中多處以蘭花為題材作裝飾的原因。她生於1835年,死於1908年,活了73歲,也算長壽。實際統治時間長達48年之久,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慈禧自幼就聰明漂亮,攻於心計,咸豐二年(1852年)17歲時被選入宮,封為蘭貴人,想盡辦法博得皇帝歡心。咸豐五年在儲秀宮生下同治,當月封為懿妃,咸豐七年封為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病死在熱河時慈禧年僅26歲,帶著剛剛即位的6歲小皇帝,真可謂孤兒寡母。然而就是這個擁有非凡政治天賦的年輕女人與慈安皇后和恭親王奕聯合發動北京政變,將咸豐皇帝委任輔佐小皇帝的顧命八大臣殺的殺關的關,全部清除,進而改革為太后垂簾聽政的制度,使自己成為清王朝末期的實際統治者。同光兩朝,她政治上大權獨攬,對內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義和團等農民起義和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等同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囚禁光緒皇帝,殘忍的殺害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雙手站滿了人民的鮮血。對外見洋人如老鼠見貓,唯西方列強馬首是瞻,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蛻變為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代言人,竟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可憎言語。生活上慈禧太后驕奢淫逸,極盡奢侈浪費,洗一次澡就要用160多條毛巾!僅從用膳一項,奢華程度就可見一斑:慈禧用膳排場和皇帝一樣,伺候她吃飯有專門的廚房叫「壽膳房」,用膳地點在儲秀宮前的體和殿,每膳上菜、侍立、布菜等侍奉人員多達十幾名。膳食內容更是我們這些老百姓難以想像的,光主食就有十幾種,菜肴更是有七八十道,還有各式茶點。這麼多飯菜慈禧一個人當然吃不了,大多數菜只是擺擺樣子,一些剩下的菜就賞給皇后、皇妃和宮女們享用。慈禧一餐之費動輒要花幾十兩白銀,如果是年節就更無法估算了。故民間有「太后一頓飯,百姓一年糧」之說。更有甚者,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方將士在軍餉彈藥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浴血奮戰,為國捐軀,北京城大內中的太后老佛爺卻全然不顧國難當頭,照例歌舞昇平的耗費大量民脂民膏對自己的生日大肆操辦。先前的1888年更是曾悍然挪用北洋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享樂的頤和園。國家興亡、百姓死活哪抵她一人逍遙自在?難怪當時有人寫聯這樣諷刺她:「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何日復幸古長安,只顧一人慶有;五旬割琉球,六旬割台灣,七旬又割東三省,每逢萬壽疆無」。儲秀宮的最後一位主人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當時已是20世紀初期,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早已傳入中國。貴族出身的婉容更是從小就接觸到這方面的東西,並把其帶入紫禁城,帶進儲秀宮中。在這裡婉容穿洋裝、吃西餐、彈鋼琴……並把儲秀宮的後殿麗景軒改建為西餐廳,安裝豪華水晶吊燈、陳設鋼琴。從此,紅牆黃瓦雕樑畫棟的紫禁城中時常飄蕩出西式宴會上葡萄酒的甘冽清香,傳揚出鋼琴圓舞曲動人而優雅的旋律。今天您來儲秀宮參觀,在後殿麗景軒依然能夠看到當年末代皇后婉容用過的西餐餐具桌椅和彈奏過的鋼琴。咸福宮咸福宮位於西六宮西北角,明清兩代有許多妃嬪在這裡居住生活,都已作為封建制度可憐的犧牲品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西六宮上下近600年,演繹著皇室太多太多的故事,明清兩代,24位皇帝,上千位后妃,每個人都是一部歷史,每個人都有一番讀不完說不盡的悲歡離合,我們只能擷其點滴,以饗今人,供您品味。養心殿養心殿位於故宮的內西路,由此向東進入月華門可達內廷正殿乾清宮,南出內右門可抵軍機處及乾清門廣場,沿西一長街向北便可到達西六宮各處院落。交通非常便捷,地位十分重要。這裡是清朝中後期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共居住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8位皇帝,時間將近200年。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在此頒布退位詔書。養心殿成為清王朝最終壽終正寢的地方。養心殿由前後兩個殿組成,兩殿之間有一道南北穿堂相連接,殿堂平面呈「工」字形。前後兩殿都是獨立院落,前殿正堂及西暖閣前建有抱廈,這也使養心殿成為故宮中少有的左右不完全對稱的建築。東暖閣外窗直接受陽光照射,是宮中最早安裝玻璃的地方,因而室內光線充足,當時稱為「明窗」。多數情況下皇帝在東暖閣起居,西暖閣理政,後來將整個前殿都作為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場所,起居之所移至後殿。清朝晚期,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處就設在東暖閣。前殿正堂懸掛著雍正皇帝手書的「中正仁和」牌匾,匾下設屏風、掌扇、龍椅、御案、甪端、香爐等。東暖閣和西暖閣多處懸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聖訓和格言,作為帝王執政經驗的總結。在這些聖訓和格言中,屬被稱為「溫室」的西暖閣北牆雍正皇帝題寫的「勤政親賢」匾額及其下方「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的對聯最為有名。是雍正從唐朝《大寶箴》中「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轉化而來。不但展示了雍正帝深厚的書法功底,而且寓意深刻,是其勤政思想的一種體現。雍正在位13年,不巡幸、不遊獵,更曾7年坐卧不離養心殿,日夜理政。在此批閱了4萬多件奏章,每天將近10件,平均每件所批字數在500字以上!清代總結歷代經驗教訓,皇帝大多比較勤政。以移居養心殿之後為例,起居理政時間如下:5點鐘起床,穿衣、洗漱、梳理之後,到西暖閣閱讀歷朝實錄或聖訓一卷,這是自康熙開始,天天如此的一門功課,以增強對太祖太宗及前朝皇帝處理政務的了解。7點在殿內進早膳。早膳快結束時太監例行端上一個盤子,盤上放著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的牌子,牌子上寫著當天等候進宮奏事或外省請求覲見官員的姓名,皇帝根據政務安排,決定當天召見的官員,安排自己一天的召見工作。8點參加朝會或御門聽政,朝會或御門聽政結束之後到太后宮中請安。13點進晚膳(清代皇帝每天用兩次正餐,以此餐為晚膳。晚上用茶點,但不算正餐)。9點至下午3點左右安排三件事:第一件是聽侍講學士講解「四書五經」;第二件是批閱奏章;第三件是召見大臣。其中召見軍機大臣不用事先安排,皇帝根據批閱的奏章隨時召見;召見朝廷奏事大臣或外省覲見大臣由奏事處太監到乾清門外東側朝房傳叫。準備覲見皇帝的大臣凌晨就來到皇宮,提前數小時等候。將要上任的大臣需做好被召見的準備,奏報自己履歷,回答皇帝的提問,恭聽皇帝訓喻。皇帝召見大臣的順序是:先是六部大臣和外省大臣,然後接見軍機大臣,最後接見新上任的大臣。大臣們若當天沒有被召見,需重新遞牌子,等待第二天召見。下午3點以後是皇帝的休閑時間,或繪畫做詩寫字,或遊覽御花園。東暖閣是同光時期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室內正中坐東朝西設皇帝御座,座後設一寬大羅漢床,上鋪黃緞褥子,兩座間垂掛黃紗簾一層。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先後象徵性的坐在前面的御座上,政務悉由身後並坐的兩宮太后裁決,這種情況共計延續了20年。慈安死後,慈禧太后更是大權獨攬,肆無忌憚。1874年同治皇帝患天花死於東暖閣東北套間名叫「隨安室」的小屋內。同治死時無子,慈禧遂選其堂弟光緒繼承皇位以祧咸豐,為自己繼續垂簾聽政掃清了障礙,實際掌權時間將近48年。前殿最西邊是一間只有4平米大的小屋,這就是在書法藝術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所開闢。乾隆是一代明君,同時也是一位實力雄厚的收藏家。他酷愛古代書法,尤其對號稱「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頂禮膜拜,遂在寢宮養心殿的西暖閣專門開闢了一間幽雅的小屋用以收藏自己摯愛的王羲之家族的三幅法書。也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其子王獻之的《中秋帖》、侄孫王珣的《伯遠帖》。三件法書為歷代文人騷客夢寐以求的稀世之寶,東晉至清代更是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歲月,三件至寶實為難能可貴。故而乾隆將此斗室命名為「三希堂」,還御筆書寫了「懷抱觀古今,身心託毫素」和「三希堂」匾聯懸掛於室內。政務閑暇時經常在此對字帖觀賞臨摹,還親自為其題跋並鈐蓋「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和「乾隆御覽之寶」等珍惜印章。今天,《快雪時晴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和《伯遠帖》在我院的地下文物庫房中珍藏,不定期的對廣大觀眾朋友展示,歡迎您屆時前來觀賞。我們相信,大陸和寶島和平統一之日即是三希破鏡重圓之時!養心殿後殿的規模明顯小於前殿,但結構更為精巧複雜。後殿連同其兩廂可分為中間皇帝的寢宮、寢宮東側皇后侍寢時的臨時住所「體順堂」、西側皇貴妃及貴妃等侍寢時的臨時住所「燕禧堂」和位於東西兩座廂房的答應常在等侍寢時臨時居住的東圍房和西圍房5個部分,現在皇帝寢宮的東半部及體順堂和東圍房對觀眾開放。皇帝的后妃等人平時居住在東西六宮自己的宮殿里,只有皇帝需要她們侍寢時才可以到以上地點居住,短暫的像民間夫妻一樣和皇帝生活在一起。您可能認為皇帝的寢宮不似想像中高大、寬敞、明亮,更不如某些影視作品中渲染的奢華,到略給人一種狹小陰暗的感覺。現在我們看到的屋內陳設是按清末光緒時期的樣子布置的,好像倒是有些符合這個自愧不如漢獻帝的皇帝的陰鬱心情和當時國家的狀況。其實您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皇帝的寢宮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但卻正是人們日常居住最為舒適合適的尺度;雖然室內光線不是很明媚,但您抬頭就會看到天花板上在普天之下大多數人夜間還靠油燈和蠟燭照明時這裡就已安裝的電燈;雖然室內擺設不是很多,但每一樣都是精品,都是由翡翠、和田玉、瑪瑙、黃金、紫檀木等名貴材料精心製作的國寶,或者就是精心燒制限量出產的官窯瓷器!皇帝好像跟我們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些珍寶固然讓人流連忘返由衷讚歎,但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還是東稍間里皇帝的龍床,這張龍床是明清時期最為典型的架子床造型,通體用極其名貴的紫檀木製作,體型龐大,大約佔據了房間三分之一的空間。帳幔和被褥均為江南織造進貢的上等絲綢製作,帳幔間懸掛著溫潤如脂的和田玉璧和不時散發出淡雅清香的精美荷包,給人如入芝蘭之室的美妙感覺。床框兩側鑲嵌著明亮的玻璃鏡子,其中西側鏡子的位置稍顯寬大,分為兩扇小門,酷似現在的衣櫃。實際上打開門裡面是一個不大的空間,這裡就是皇帝的「廁所」,當時稱為「官房」,馬桶稱為「如意盆」,是用銀子製做的,裡面鋪滿稻草灰,皇帝用完之後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將其倒掉並沖洗乾淨。寢宮內還多處懸掛了如:「又日新」、「毋不敬」、「自強不息」、「天行健」、「莊敬日強」等光緒皇帝御筆親題的珍貴牌匾。內容多出自《論語》等書籍,多為鼓勵人進取、努力之意,體現了皇帝力求上進,變法圖強的積極心態。軍機處軍機處是雍正時期創立的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也是皇帝直屬的的高級私人秘書班子,更是雍正對中央集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這一機構持續存在近200年,對清朝中後期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軍機處地處乾清門廣場的西北角,是一排低於宮牆的狹長房屋,室內狹小的空間及簡陋的裝飾與其重要的地位很不協調,唯一醒目的是牆壁上雍正皇帝題寫的「一堂和氣」和咸豐皇帝題寫的「喜報紅旌」兩塊匾額。這裡是到故宮的每個遊客都想參觀的地方,下面就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軍機處的有關知識吧。雍正皇帝是軍機處的創立者,他1722年即位,時年45歲,正值盛年,年富力強。近40年上書房學習的積累,近30年輔助父皇打理事務的實踐,使其即位之初即具有較強的執政能力。雍正以前,清朝的中央機構有議政處和內閣。議政處主要由皇室的王公貴族組成,參與謀劃重大事項;內閣則負責處理朝廷的日常事務,對皇帝有一定的約束力。大臣的奏章通常由內閣先看先議,議出處理條款;皇帝的詔令由內閣起草、下發,閣臣對詔令有權封改,甚至延遲下發。這種行政方式利弊都有,但對於力圖積極改革創新的雍正帝來說委實有些礙手礙腳,他要乾綱獨斷,絕不容皇權旁落,更不許臣下阻擾政令的實施。所以,成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直接秘書班子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辦法,從而架空議政處和內閣,將其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另外,雍正初年西北用兵,加急的軍情奏報每天如雪片般傳至養心殿。而議政的內閣遠在紫禁城的東南角,不但人多嘴雜,內閣大臣從內閣大堂到養心殿穿越大半個紫禁城的長途跋涉也很容易貽誤軍機,泄露軍情。雍正於近在咫尺的養心殿成立軍機處便有其提高效率,增強保密的實際意義,為戰爭勝利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雍正皇帝在位13年,其間一直住在養心殿,軍機處就設置在養心殿以南幾十米的地方,君臣見面極其方便,省時省力。軍機大臣名額不定,官位也不一定很高,但必須由皇帝絕對信任的人員擔當。他們肩負著極其繁重的任務,白天黑夜值班,隨時聽候皇帝召喚。軍機處廊下常年擺放著燒餅、油炸果品等食物,專門供軍機大臣在工作間隙墊肚子。他們偶爾跑到東華門外買點小吃調劑,算是「過年」。軍機處擔負著國家政權的運轉,權利很大,制度也相當森嚴,非軍機處人員絕對不允許靠近窗戶和門口,更不許他人進入,連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在內,沒有皇帝准許,也不得進入半步。皇帝在軍機處旁邊專門設置一個特派監察大臣,監督軍機處人員出入和其他人員靠近,違者立即糾劾。但就是這樣一個機要所在,在同治年間竟然發生了盜竊事件:一顆用100兩黃金鑄造,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太平天國萬歲」寶璽在軍機章京值班室被盜,成為對軍機處的絕妙諷刺。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率軍攻破太平天國大營,奪得天王洪秀全寶璽三枚,其中有一顆為金制「太平天國萬歲」寶璽。曾國藩將其送入皇宮,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看後,貯藏在軍機章京值廬。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是軍機大臣的秘書,著名的譚嗣同既曾擔任過此職務,他們負責譽錄副本,保存檔案。軍機章京有滿漢章京兩種,分屋辦公,三枚寶璽貯藏在漢屋。百兩黃金印引發了滿章京兼刑部郎中薩隆阿盜竊之心,貪慾得逞一年之後,薩隆阿為了銷贓將金印拿到東四牌樓的萬盛首飾鋪,溶化成10根金條。軍機處被盜,金印丟失,震驚朝野。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動用內務府刑司審查宮裡,番役處在皇城內外尋找線索,很快就找到東四牌樓的萬盛首飾鋪,事情敗露,薩隆阿被捕下獄,定為絞刑。但是一顆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已再也無法復原。1911年,清廷成立責任內閣,歷時近200年的軍機處壽終正寢。今天您來這裡參觀可以有幸看到關於它歷史沿革的詳實資料和一些當年在軍機處里使用過的珍貴文物,還有清末幾位著名軍機大臣的歷史照片。前人的功過是非就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由評說了。建福宮花園建福宮花園是乾隆年間在乾清宮西五所西邊兩所的地址上建造的,佔地約4000平方米。花園內遍植松、竹、梅,建築物較多,且造型優美不落俗套。主要有惠風亭、靜怡軒、軒後有慧曜樓,樓西是吉雲樓,再西為敬勝齋及碧琳館,館南為妙蓮花室和凝暉堂,堂前為較突出的建築延春閣,延春閣南側有屏障式的疊石假山,山上有亭曰「積翠亭」。這些殿宇都是貯藏珍寶之處。乾隆向以文治著稱,生前曾搜集了大量的珍寶古玩。乾隆死後,嘉慶皇帝下令把這些寶物全部貯藏於此處的殿宇之中,從而這裡成為清宮貯藏珍寶最多之所在。宣統退位之後,利用「優待條例」中尚可居住後宮之機,不惜任何手段盜賣貯存之國寶,消息傳開,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對,宮廷準備清查賬目,盤點庫房。1923年6月26日,敬勝齋失火,隨之火勢蔓延,致使上述殿宇區變成一片焦土。火災後的確切損失,不得而知。遜清皇室為了應付社會輿論,公布了一篇縮小若干倍的賬目:燒毀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數萬冊…….火災之後的垃圾由城內一家金店以50萬元的價格買下來,從中揀出17000多兩熔化了的金塊。餘下的灰燼又裝成許多麻袋,分給內務府的大小官員,其中有人從這些灰燼中提制了兩座直徑約1尺的黃金「壇城」。垃圾清理完畢,溥儀把這裡改成網球場。後來稱「火場」之處就是指這個花園的舊址。現在,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建福宮花園的重建工程已接近尾聲。這座歷經滄桑的禁宮御苑即將重獲新生,它必將在新時代以200多年前典雅高貴的古韻迎接您的到來!慈寧宮慈寧宮位於西六宮的以西的外西路,是專門用於太后太妃養老的宮區。慈寧宮外形似坤寧宮,門前是與眾不同的一對鎏金麒麟,門匾為滿蒙漢三種文字書,為宮中獨有。蓋因清代太后中以孝庄為代表的蒙古族血統者較多的緣故。中國古代皇宮建築十分嚴謹,後宮中軸線各宮殿為帝王和皇后所有,中軸線兩側的宮殿是妃嬪的住所,再側為太后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本殿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的住所。明朝的太妃養老區除了西部院區外,在後宮的東北部也建造了一部分宮院。清乾隆年間,把東北部的太妃養老區改建成了自己退居太上皇后養老的地方,太后太妃養老之地就集中在了慈寧宮。這裡以慈寧宮為主要建築,還包括壽康宮、壽安宮、英華殿和慈寧花園等部分。慈寧花園為清宮四大花園之一,佔地面積6800多平方米,雖是宮廷式花園,但布局開朗,共有富麗華貴的大小建築11座。園中古木參天,綠蔭壓地,給人以寧靜肅穆之感。慈寧宮歷經明清兩朝四百多年,居住和生活過眾多太后太妃,我們重點了解三位。一位是明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萬曆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怠政皇帝,他幾十年不理朝政,不邁出後宮一步,遭到後人無盡指責,但他卻是個大孝子,對自己的母親李太后照顧的非常殷勤周到。萬曆皇帝10歲即位,繼位後尊奉生母李貴妃為慈聖太后,每天都要按時到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問安。宮中元旦節,冬至節和皇太后生日,萬曆皇帝都要恭請皇太后出席節慶儀式。在儀式上,萬曆皇帝經常超越禮儀限定,雙腿跪地,跪行到太后跟前,舉杯慶祝,以奉太后之歡。萬曆十四年,慈寧宮蓮花盛開,李太后高興不已,認為祥瑞來臨。萬曆皇帝立即召集群臣,集聚慈寧宮,文武百官和詩稱讚,共祝李太后健康長壽,這成為萬曆帝為數不多的一次君臣見面,可見其重視程度。另一位是在慈寧宮生活了44年的清朝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奶奶。順治六歲登基,康熙八歲登基,是孝庄皇太后親自將兩位皇帝從童年,少年輔佐成為有重大歷史貢獻的皇帝。順治年間,孝庄皇太后竭力輔助兒子順治皇帝處理朝政,克服危機,使剛剛入關的清朝平穩進入和平建設軌道。1656年2月,順治皇帝為慶祝孝庄太后生日,曾連寫三十首詩獻給母后。康熙初年,孝庄竭盡全力教養年少的康熙皇帝。康熙帝數十年如一日奉養皇祖母,成為中國歷代帝王孝行的典範。他每天早晚兩次到慈寧宮請安,幾十年從不間斷。特別難能可貴的是,無論朝野發生什麼事情,皇帝肩上有多大精神壓力和負擔,總是能帶著歡愉的心情去見太皇太后,把幸福和歡愉帶給祖母,把痛苦和壓力悄悄留給自己。每當孝庄出京避暑,康熙皇帝無論朝中多少事情都要放下,跟隨祖母出行,全程傾心照料。康熙騎馬跟隨在祖母車後,遇到道路坎坷,下馬手扶祖母御輿,天氣下雨,康熙就依傍御輿,隨時防止車輛滑坡,到達目的地,必定會親自攙扶祖母下車。外地屬國進貢的珍稀果品,康熙都要先送給祖母品嘗;外出狩獵獲得野味,也要派快馬送進宮中。康熙十一年二月,孝庄太皇太后要到赤城療養。早晨四點多鐘宮中突然來報,康熙年僅四歲的長子夜裡突然離世,康熙極為震驚和悲痛。早上七點,康熙照常來到慈寧宮問安,攙扶祖母上車,他忍住悲傷,笑語如常。為了不使祖母傷悼,康熙把前來請示安葬事宜的大臣叫到僻靜處,含淚面諭喪事,轉臉又能平復心情,笑語侍奉祖母。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每天侍奉在祖母床邊,檢驗藥方,調配湯藥,親自喂服;祖母躺下,康熙席地跪坐,聽到祖母翻身嘆息,便起身侍立床邊;祖母有需求,就雙手捧送祖母所需物品,不讓侍女假手。太皇太后病況愈下,康熙就頂著寒風從皇宮步行到天壇,祈願上蒼減少自己的壽命,增加祖母之壽。皇帝哭訴祝文,陪同大臣全部哀聲落淚。還有一位是壽高86歲的崇慶太后,崇慶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皇帝的貴妃。乾隆繼位後,太后就入住慈寧宮,在慈寧宮生活了42年。乾隆也應該稱之為孝行的典範。像他祖父一樣,乾隆每天都到慈寧宮問安。逢年過節還率領王公大臣到慈寧宮向太后致賀。崇慶太后56歲那年,身體有恙,乾隆就留宿在慈寧宮,每天問安嘗葯三次,直到母親康復。太后是江南人,年老思念家鄉,乾隆就特地在清漪園修建一條蘇州街,仿照蘇州樣子開設店鋪,使得母親欣慰。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是崇慶太后80壽辰,乾隆率領兒子孫子,女兒和孫女在慈寧宮辦理壽筵。筵席期間,61歲的乾隆皇帝身穿彩色衣服,模仿天真兒童,為母親捧杯祝壽。但是,像李太后、孝庄太后、崇慶太后這樣擁有幸福晚年的先皇后妃畢竟是少數。她們因為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而榮升太后,孝順的兒皇對母親的照顧十分殷勤周到。她們生活上充實,經濟上富裕,受到宮內宮外朝野上下的萬般敬重,大多比較長壽。還有一些太妃的兒子雖然不是皇帝,但是得以受封王公,掌握朝中重權。這些太妃有兒子支持,過年過節有人孝敬,雖然沒有太后的威風,也還比較幸福。除此之外,大多數太妃太嬪的生活是較為困苦的,她們通常年齡偏小,沒有兒子女兒,做妃子時間短,受皇帝賞賜少,積蓄可憐。做了太妃,有名無實,架子大,出處多,宮中固定的補貼難以應付,只能靠省吃儉用,有的還要做女紅,讓太監出宮變賣。她們極少與人交際,年紀輕輕就關在自己的養老院中,終日依靠燒香念佛在虛無縹緲中度日。東六宮東六宮與西六宮遙相呼應,建築形制基本相同,共同形成後三宮的兩掖。明代和清初,東六宮居住的妃嬪比西六宮的妃嬪地位高,東宮為上,西宮為下。清朝雍正皇帝把寢宮搬到了西路的養心殿,以後的皇帝也都以養心殿為寢宮,西六宮的地位逐漸提高。特別是清末慈禧太后發跡和執政的歷史多與西六宮有關,使後人對西六宮認識更多,印象更深。然而,東六宮中同樣上演了一幕幕或膾炙人口或鮮為人知的宮闈故事,下面我們就對東六宮分別作一了解:景仁宮景仁宮在明代中期以前叫長安宮。故宮東西六宮在建造初期多用秦漢以來歷代皇宮中最為著名的宮殿命名,例如太極殿原名未央宮,永壽宮原名長樂宮,鍾粹宮原名咸陽宮等。明朝嘉靖年間對東西六宮的殿名重新命名,清朝一直沿用。清朝景仁宮曾經住過兩位偉大的母親,一個是康熙的生母佟佳氏,一個是乾隆的生母鈕鈷祿氏,她們都「母以子貴」讓後人記住了自己的名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是順治皇帝的妃子。順治十一年(1654年)春天,佟佳氏已懷孕八個月,到孝庄皇太后宮中請安,出門時,太后發現佟佳氏衣裙上有光,便對近侍說:當年自己身懷順治皇帝時,也有這種祥瑞,佟妃若生子,這孩子必有大福。日後,康熙應驗了孝庄太后的語言。1654年3月,康熙出生在景仁宮,當年佟佳氏15歲,順治皇帝16歲。康熙繼位後,佟佳氏被尊封為皇太后,但僅僅兩年就不幸病故,享年24歲。她沒能看到兒子智擒鰲拜,統一台灣,抵擊沙俄,平定三藩等轟轟烈烈的偉大壯舉。乾隆皇帝的生母鈕鈷祿氏是雍正皇帝的妃子。雍正繼承皇位後,當年就秘密確定乾隆為皇儲,令鈕鈷祿氏住進康熙皇帝生母住過的景仁宮。一直到乾隆繼位鈕鈷祿氏被尊封為崇慶太后,才遷到專門供太后養老的慈寧宮。這是可能是雍正帝的有意安排,因為只有他知道將來由誰繼承他的皇位。清朝末年,珍妃也曾住過景仁宮。珍妃是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光緒的妃子。兩人恩愛有加。珍妃14歲時和姐姐瑾妃同時進宮做光緒的妃子,她天生麗質,性情活潑,不施脂粉,不喜女裝,讀書識字,善詩、善畫、善音樂,與光緒皇帝有許多的共同愛好。因為支持光緒變法維新,與慈禧太后政見不同,被慈禧以言語冒犯,跪拜失禮等過失施以杖刑,降為貴人,關入冷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逃往西安。臨行之前,慈禧命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中的井裡淹死。1902年1月,慈禧太后從西安避難回到北京。一年多來,慈禧多次夢見珍妃渾身水淋淋的向她索命,為了安慰亡靈,解脫自己精神枷鎖,慈禧命人從井中打撈出珍妃的屍骨裝棺入殮,追封為珍貴妃,1903年按照貴妃品級埋葬。珍妃之死給光緒造成極大的精神刺激,五年以後38歲的光緒皇帝也因病去世。承乾宮清朝初年,承乾宮曾經是順治皇帝董鄂妃的寢宮。董鄂妃從入宮到病故,在承乾宮一共只生活了四年,但她的神秘故事至今讓人難以解開謎團。董鄂妃美貌動人,氣質高雅,是朝中內務府大臣鄂碩的女兒。她最初嫁給了順治皇帝的弟弟博穆博果爾親王做福晉,是親王的正室。偶然機會被順治皇帝碰見,兩人一見如故,產生感情。博穆博果爾親王得知董鄂妃與自己的皇帝哥哥關係不正常,異常氣憤,在家中狠狠地訓斥了董鄂妃。順治知道後,無緣無故打了博穆博果爾一計耳摑。年僅16歲的王爺年輕氣盛,沒有多長時間,竟然因憤恨死去了。董鄂妃失去丈夫,被順治皇帝名正言順的接入宮中,冊立為賢妃,就住在承乾宮。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下一位皇子,但是孩子沒過多久就夭折了。董鄂妃產後悲傷,孩子死後不久也病故了,棺梓就停放在承乾宮。順治皇帝與董鄂妃4年情分,真心實意。董鄂妃故去,順治理智喪失,先是要求放棄皇位,遁入佛門;後又產生虛幻,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孝庄皇太后命人日夜守護他,防止皇帝自盡。順治是個任性脆弱,多情善感的皇帝,董鄂妃去世使他的精神支柱垮塌,百餘日後這位痴情天子也駕崩於皇宮,享年24歲。鍾粹宮在鍾粹宮居住過的后妃中有兩位最為有名:一位是慈安、一位是隆裕,都是清朝歷史上的有名皇后。慈安太后姓鈕鈷祿氏,是咸豐皇帝的皇后,也是同治和光緒兩朝皇帝的皇太后。咸豐皇帝做皇子時,慈安是咸豐的側福晉,咸豐繼位後福晉病故,慈安被冊封為皇后,住在鍾粹宮。咸豐皇帝命短,20歲做皇帝,31歲就去世了,在位11年。咸豐病故以後,慈禧與慈安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成功,成為垂簾聽政的兩宮太后,慈安排名在慈禧之前。慈安識字不多,性情溫和,說話很少,名義上是兩宮垂簾,實際是慈禧說了算,慈安聽任慈禧為所欲為。但是兩宮垂簾的時間一長,慈安對慈禧的許多做法表示明顯不滿,有時甚至表現強烈。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猝死鍾粹宮,享年45歲。據說,慈安是吃了慈禧派人送來的甜餅,當晚就暴病而死的。喪禮當天,百官親臨鍾粹宮弔唁,看到慈安十指青紫,但沒人敢於提出質疑,這也成為晚清一大迷案。鍾粹宮生活過的另一位有名皇后是光緒皇帝的正宮娘娘隆裕,她自結婚進宮一直住在這裡。隆裕姓葉赫那拉,是慈禧太后弟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慈禧太后為了權欲需要,強迫光緒皇帝與其成婚。光緒是慈禧太后同胞妹妹的兒子,隆裕的表弟,他4歲登基做了兒童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嚴厲監管下長大成人。1888年光緒在西路的體和殿選婚,慈禧太后端坐中間,光緒皇帝在旁侍立。光緒面前的黃案上擺著一個玉如意,兩個繡花紅荷包,得到如意者當選皇后。候選者包括慈禧的侄女隆裕,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和禮部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18歲的光緒皇帝一下子被德馨的兩個女兒所吸引,因為慈禧事先假意表示不干涉光緒的婚姻自由,年輕的皇帝就拿起玉如意徑直向她們走去。慈禧看自己的侄女即將落選,猛的喊出:「皇上」,聲音帶著不容駁斥的威嚴。光緒如夢初醒,直挺挺愣在那裡一動不動,一國之君,婚姻大事卻不能自己做主。光緒皇帝無奈之下走到了隆裕面前,將如意賜予她,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慈禧怕夜長夢多,命人將德馨的兩個女兒趕出殿外,並匆忙把兩個荷包交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就是後來的瑾妃和珍妃。婚後,光緒與隆裕夫婦二人有名無實。隆裕雖為六宮之主,實際生活卻非常不幸,除了早晚到太后和皇帝宮中請安外,其他時間就把自己關在鍾粹宮中,過著寂寞無味的生活。延禧宮延禧宮位於東六宮的最東南角,屬於比較冷僻的宮殿,皇后和貴妃都不願意居住在這裡。另外這裡還曾多次失火,大家把它看成不祥之宮。只住過少量的答應和常在。慈禧死後,光緒的瑾妃提議對延禧宮進行新式改造,在院內修建一個大水池,水池裡用鋼鐵和大理石為材料建造了一座池中一層地上兩層的西式房屋,意圖池中注水養魚,並在房屋的牆壁、地面和屋頂安裝水晶玻璃,號稱水晶宮,以壓火災。水晶宮開工後,身為端康皇貴太妃的瑾妃親筆題寫了匾額,定名為「靈沼軒」。只是工程進行到一半時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這座奇異的宮殿也就停工了。永和宮永和宮在延禧宮之北,是東六宮外邊三宮中間的宮殿。雍正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妃嬪烏雅氏曾在此居住過45年。晚清時這裡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瑾妃的寢宮。烏雅氏在康熙眾妃中地位較高,但是她生性老實,與世無爭,除了生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外,沒有留下太多的事迹。康熙去世那年烏妃63歲,雍正尊奉烏妃為皇太后,烏妃極為謙和,百般推讓。她反覆講:自己十四歲入宮,十九歲生下雍正,在先帝生前沒有絲毫儘力之處,先帝將自己的兒子選定為皇帝,自己連做夢都不敢想,原想隨康熙先帝一起同去,何敢圖太后之位?但雍正皇帝說:你若隨先帝同去,我也隨你同去。苦苦哀勸,烏妃才受封號。但堅決不肯接受雍正和百官的行禮。烏妃作了太后仍住在雍和宮,雍正要把烏妃迎進紫禁城中安享晚年,但烏妃卻於雍正元年在雍和宮去世。享年64歲。景陽宮景陽宮在清朝乾隆時期是宮廷藏書處,乾隆以後一直作為書畫儲藏之地。但在明朝卻有眾多妃嬪在此居住過,最有名的是明光宗的生母王恭妃。王恭妃是萬曆皇帝的妃子,在萬曆十年生下了皇子朱常洛,排行老大。王恭妃年少時作為秀女選入宮中,因為沒被萬曆皇帝看上,年齡也稍大些,就被派到慈寧宮侍奉太后。一天,萬曆皇帝到太后宮中請安,「私幸」了王氏,王氏遂有身孕。但萬曆皇帝卻不承認此事,太后盼望得到皇孫,就拿出內臣記注本,逼迫萬曆皇帝承認。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萬曆皇帝將王氏封為恭妃,住在景陽宮,實際上等於關進了冷宮。王恭妃生下光宗朱常洛後就與兒子住在一起,母子相依為命。萬曆皇帝的寵妃鄭氏後來也生下一個兒子,萬曆至愛不已。鄭貴妃為使自己的兒子能夠繼位,就對王恭妃與朱常洛百般陷害排擠。萬曆二十年(即1601年),在太后和大臣們的全力爭取下,萬曆皇帝不得已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洛搬出景陽宮。王恭妃在景陽宮深知皇宮險惡,日夜替兒子擔憂害怕,哀怨自己命苦,哭瞎了眼睛。萬曆三十九年,也就是冊立太子後十年,王恭妃病危,太子千百次請求皇上允許他去探視,終於獲得批准。朱常洛奔向景陽宮,宮門緊閉,外面上鎖,太子砸開門鎖,跪見母親。母子相見,生死訣別,王恭妃以手代眼,把兒子從頭到腳摸了一遍,只說了一句話,「我兒長大,我死何恨」然後就斷氣了。宮中有人說,王恭妃留著最後一口氣,就等著見兒子。齋宮齋宮位於東六宮南側,建於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是皇帝在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地方。這裡是一個長方形的院落,採用了傳統的前殿後寢的布局,前殿即為齋宮,後寢名叫誠肅殿。齋宮天花板的正上方為精美的蟠龍藻井和軒轅鏡,這是一種等級很高的建築形式,只有在太和殿、養心殿、皇極殿等非常重要的殿宇才能看到。齋宮作為皇帝祭祀上天前齋戒之處也有此種設置,表示了皇帝敬天法祖的無比隆重和巨大誠意。在古代,皇帝於冬至日到南郊祭天是一項非常神聖和嚴肅的事情。祭祀前為表示對上天的無限尊敬,皇帝需提前三天離開紫禁城住進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不過到了清朝雍正時期,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雍正是一個勤於政事兢兢業業的皇帝,但同時也是一個喜怒無常,性格多疑,政敵較多的皇帝。總是擔心在宮外齋戒安全沒有保證,害怕有人謀害自己,所以就命人在宮內建起了這座齋宮,改在此處進行齋戒,稱為「內齋」。那麼齋戒的內容究竟有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要求皇帝過上三天像出家人一樣的生活,但根據皇帝的特殊身份又有所變通。例如:齋戒期間皇帝需不理刑名(不得下令處死犯人)、不入內寢(不得召后妃侍寢)、不開設宴會、不接觸歌舞音樂、不飲酒、不食葷等。最有意思的是不食葷:不食葷是可以吃肉的,但絕對不能吃蔥、蒜、薤、韭菜、興渠這五種有刺激性氣味兒的蔬菜。因為齋戒就是要皇帝清除心中雜念,一心只向上天,以求天人感應。而這五種蔬菜難免辛辣帶有異味,對人平和的心情會產生不好的刺激和影響,會觸怒上天,故而禁絕。三日齋戒完畢,皇帝既移駕天壇,於冬至當天的日出前7刻在圜丘壇舉行隆重而莊嚴的祭天大典。奉先殿奉先殿在齋宮東面,它是皇帝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因此稱為奉先殿。奉先殿採用宮殿建築最高等級的屋頂——重檐廡殿頂,與至高無上的太和殿相同。這在故宮中是不多見的,主要因為這裡是皇帝祖先「居住」之所,皇帝自然要畢恭畢敬。當年,在奉先殿中供奉著已故歷任皇帝皇后的神位及他們的生前遺物,並擺放著香案等各種祭祀用品。每到帝後的祭日和元旦、冬至等重要節日,皇帝都要親臨奉先殿祭拜,祈求祖先們的保佑。應季的瓜果蔬菜和皇帝狩獵打獲的野味也要及時送到奉先殿給祖先們「嘗一嘗」,稱作「薦新」。皇帝對祖先們的恭敬和關心可謂無微不至。我們在故宮「概況」中曾經提到紫禁城的布局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也就是皇帝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就在自己皇宮的左前方建立了專門供奉、祭祀祖先的太廟。那麼皇帝為何又在宮中另設奉先殿呢?原因有兩點:(1)奉先殿等級雖高,但太廟規格更為尊貴,皇帝只有遇到大的事件時才到太廟祭告祖先,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在午門前舉行的「獻俘大典」,而在平時和節日里,皇帝對祖先的供奉就在宮裡的奉先殿進行了。這樣既方便簡單又不失禮儀,更無需皇帝經常奔波於紫禁城內外。(2)太廟本質上是封建國家的「國廟」,宮中的奉先殿則是皇帝的「家廟」。但封建社會是專制獨裁父子相承家國不分的家天下時代,一脈相承的統治者家族就是整個國家的全權代表,國事就是皇帝的家事,皇帝的家事也就等同於國事。故而,不論宮外的太廟還是大內的奉先殿,實際上供奉的亡靈都是一批人——當今天子的祖先。皇帝在自己的內宮中設立和太廟供奉對象一致的奉先殿,就是再次向天下宣示自己是本朝政權締造者的嫡系子孫和正統繼承人,是國家唯一的代表和絕對主宰!將來的皇帝也必須是這一皇室脈絡的繼續延伸,以期家天下的封建政權享國萬代……箭亭出乾清門廣場東端的景運門,您會看到一片寬闊的廣場,它的北面是齋宮,東面是寧壽宮的錫慶門,南面是一座不算很大的建築,這就是箭亭。箭亭的建築樣式與眾不同,它沒有窗戶,東西兩邊全是牆壁,南北兩面是8扇大門,而且南5北3,並不對稱。這座建築為什麼叫箭亭呢?原來這裡是當年皇家觀看射箭的地方,滿洲尚武,又以騎射為主,每當宮中要演習射箭時,就在亭前的空地上擺上箭靶,然後八扇大門全部打開,皇族子弟就站在亭中引弓射箭,隊列兩邊的武士搖旗擂鼓、吶喊助威,情形十分壯觀。時至今日,箭亭中還立有一塊乾隆皇帝告誡子孫們要「操演技勇」、「永垂法守」的石碑。箭亭前的廣場是清朝考武舉的地方,與文舉不同,武舉的主考項目是武藝和騎射,所以不在室內而選擇這樣寬闊的廣場進行。考試結束也要選出武狀元、武進士。我國古代長期重文輕武,文狀元榮耀無比,可以位至宰輔;武狀元就差多了,最多做到一個省的提督,督撫以上的大官是他們望塵莫及的。寧壽宮寧壽宮位於故宮的外東路,南北長424米,東西寬120米,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它自成體系,四周圍繞著高大的宮牆,主要靠西南端的錫慶門和北部的貞順門與其他宮院溝通,儼然禁宮中的世外桃源。明代這裡叫慈慶宮,是太妃的住所,與外西路的慈寧宮相對應。清代康熙時期略有改建,真正使其形成今天面貌的還是享壽89歲,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這裡是他為自己做太上皇修建的養老宮殿。公元1735年,25歲風華正茂的愛新覺羅·弘曆在紫禁城的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繼承其父雍正的皇位,改元乾隆,成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即位之初曾對大臣們說:自己最崇拜最尊敬最想念的人就是已經去世13年的皇祖康熙,為了表示自己對逝去皇祖的無限崇敬,即使自己再長壽,做皇帝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在位61年的康熙,只到一個甲子,也就是60年,就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自己歸政養老。我們知道,康熙皇帝活了69歲,在位61年,在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中國古代帝王中已是高壽,在位時間也是最長的。但他即位時才8歲,還是一名兒童,所以69歲的壽命在位時間即達61年。而乾隆皇帝即位時已經25歲,若真能在位60年,屆時已經是一位85歲的耄耋老人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我國歷史上能夠壽登80的皇帝更是只有梁武帝蕭衍、宋高宗趙構、元世祖忽必烈三人而已。所以,估計乾隆也不相信自己能夠有如此長的壽命。因此,皇帝這番話或許真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也可能只是為了向臣子表現一下自己的高姿態,向天下彰顯一番自己仁孝之君的風範做做樣子罷了。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公元1772年,十分懂得養生之道的乾隆皇帝已由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年過花甲的老人,身體依然十分健康,60多歲的皇帝預計自己也許真的能如當年所說的一樣壽登耄耋翹首期頤,最終長壽禪位。雖說放權退休對一個幾十年大權在握的人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但不管情願與否,君無戲言是天下皆知的道理。乾隆旋即下令從全國廣招能工巧匠,耗銀近144萬兩,歷時5年營建自己日後歸政尊養的宮院。就是您現在看到的寧壽宮,也稱寧壽全宮。為了體現太上皇的特殊身份,寧壽全宮擁有自己獨立的中軸線,也分划了相當於外朝和內廷的前後兩個區域,所屬宮殿大多仿照故宮的主體建築而建,名稱也多含長壽和頤養天年之意。從南至北主要有九龍壁、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等建築和乾隆花園、暢音閣等處。寧壽宮以南相當於外朝,養性殿以北等同於內廷。九龍壁位於寧壽全宮的最南端,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特殊照壁。照壁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建築形式,多立於門前,不僅有辟邪之意,同時也是古建築里一種重要的審美需要。九龍壁主體是用270塊黃、藍、綠、白、紫等各種顏色琉璃磚拼砌而成的形態各異的九條巨龍,九條巨龍各戲一顆寶珠,在祥雲海水中翻騰自如,形態栩栩如生,噴薄欲出,極富立體感。不過您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點秘密:原來,從東面數第三條白龍肚子上呈弧形的一塊磚不是和別處一樣的琉璃,分明是一塊乾枯的木頭!為什麼別的部件都用琉璃而這塊用木頭呢?說起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當年工匠們將九龍壁拼砌到最後時不慎把這塊磚打碎了,將真龍天子的象徵損壞,這可是非同小可的罪名!如果讓皇帝知道了,整批工匠都要倒霉。大家急忙連夜商議,最終急中生智:用一塊木頭將磚按原樣重雕了一塊,再刷上厚厚的白油漆,小心鑲嵌在破損的地方。因為這是一塊裝飾性的照壁,皇帝也從來沒有想過要親自摸一摸,就這樣這塊木頭隱藏了近200年。直到近代,歲月的洗禮使油漆剝落,這塊以假亂真的部件才被人們發現。由九龍壁向北進入地位相當於故宮午門的皇極門再穿過外形酷似乾清門地位相當於太和門的寧壽門就到了寧壽宮區域最重要的建築:皇極殿。看到皇極殿您會感到特別熟悉,因為它的外形和前面參觀過的內廷正殿乾清宮非常相似,同樣也有高出地面的丹陛把它和寧壽門相連,只是整個規模都略小一些。皇極殿是寧壽宮的正殿,雖然外表酷似乾清宮但內部裝飾和身份卻與太和殿雷同,它是太上皇接受群臣叩拜舉行典禮的地方,這一點從殿名就可看出。宮與殿一字之差,用途卻大不相同,殿一般是不住人的,主要用來舉行典禮和會議,例如太和殿、保和殿、交泰殿;而宮大多是供人生活居住的,例如乾清宮、坤寧宮、儲秀宮。所以,根據功能故宮外朝的建築大多稱殿,內廷的房子一般叫宮。但也偶有例外,例如養心殿,因為它起初並不是皇帝的寢宮,只是到了雍正以後功能才有了變化才成為皇帝的居所,但也沒必要為此更改殿名了。綜上所述,皇極殿的特殊身份就不難理解了。它既意味著太上皇退休之後將在後宮歸政養老,頤養天年;又表現出乾隆皇帝貪戀權利,試圖退而不休,歸政仍訓政,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複雜心情。事實上乾隆皇帝根本沒有真正在寧壽全宮居住過一個晚上。公元1796年元旦,乾隆履行諾言在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在滿朝文武和各國使節眾目睽睽之下將皇帝的玉璽鄭重交予多年的儲君——十四阿哥顒琰,是為嘉慶皇帝。但乾隆禪位後以嘉慶年紀尚輕不甚成熟,自己60年兢兢業業,歸政後旦夕放心不下江山社稷為由仍然大權獨攬,不給嘉慶一點實權,大臣有事均需先奏太上皇裁決然後才轉呈皇上。乾隆也沒有搬到寧壽宮依然住在養心殿,嘉慶只得恭恭敬敬繼續住在做皇子時居住的毓慶宮,每天到養心殿向太上皇請安。並且,自禪位後天下早已改用嘉慶紀年,宮中卻照舊繼續使用乾隆年號,直至太上皇龍馭殯天的「乾隆六十四年」。另外,嘉慶皇帝最忌恨最忌憚的人就是乾隆身邊炙手可熱的寵臣——大貪官和珅。此時似乎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乾隆已一刻也離不開和珅,經常上午說過的話下午就忘了,只有和珅最能揣摸他的心思,聽懂他時常吐字不清的話語。80多歲的太上皇對這個比自己小39歲的大臣言聽計從,信任度絕對超過自己的皇帝兒子。嘉慶倍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雖早想查處和珅,但因大權在握的太上皇健在也絲毫不敢動他一根毫毛。後來嘉慶處死和珅抄沒他的家產已是乾隆駕崩之後的事了。由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乾隆退位只是表面文章,並未真正放棄權力,至少在他死前沒有半點不問政事頤養天年的跡象。實際上乾隆60多歲下令修建寧壽宮時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樂觀的認為自己將有100歲的壽命,他打算履行諾言禪位後再繼續訓政4年,到期頤之年的90歲再真正退休住到寧壽宮頤養天年。很可惜,當年他低估了自己的壽命,這次又高估了自己的壽命,壽至期頤的願望最終沒能實現。總之,乾隆因為貪戀權利,並沒有到早已建好的寧壽宮居住過。他雖沒有超過自己皇祖康熙在位61年的記錄,但實際掌權時間卻是歷代皇帝中最長的,長達近64年!雖然乾隆並沒有在寧壽全宮居住過,但清朝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儀式卻曾經在皇極殿中舉行。嘉慶元年(1796年)在皇極殿里舉行了清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千叟宴」,參加宴會的老人共有3056位,身為太上皇的乾隆也已經是86歲高齡了。宴會上乾隆和老人們極盡歡娛,與會年齡最大的老人為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並賜給六品頂戴,同時賜給90歲以上老人七品頂戴。宴會的最高潮是即席聯詩,共得詩3497首。無論當年的乾清宮還是此時的皇極殿,皇帝舉行千叟宴無非是營造一種普天同慶、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花費是非常巨大的。乾隆以後清朝國力日漸衰弱,就算統治者想粉飾太平,也無力舉辦這樣盛大的「千叟宴了」。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89歲的太上皇乾隆在身感不適僅僅一天的情況下駕崩,靈柩停放在皇極殿內,接受皇帝、王公及群臣的弔唁。按常理,皇帝死後應停靈內廷正寢乾清宮,但乾隆是歷史上少有的太上皇,故而停靈於太上皇宮區的正殿皇極殿,這也是清代僅有的一個例外。此後,寧壽全宮在沉寂了近100年之後,在晚清光緒年間再次熱鬧起來,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自比祖先乾隆皇帝堂而皇之的住進這裡。我們知道,慈禧的身份是皇太后,應該住在外西路太后養老的慈寧宮。但她是同治、光緒兩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不願別人把她和其他燒香禮佛無所作為的的太后一樣看待,所以住進了太上皇才可居住的寧壽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在皇極殿以清朝最高統治者的身份接見了美、英、法、日、德、俄、意、奧等國使臣。1904年是慈禧70歲大壽,為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她把再次把慶壽場所定在當年太上皇乾隆舉行過千叟宴的皇極殿。1908年10月22日,慈禧病死於中南海儀鑾殿,按照她生前的遺囑,這位大清國「女性太上皇」的靈柩被運到皇極殿停放。最後一次把自己與號稱「十全老人」的祖先乾隆皇帝相提並論。這位利欲熏心的老太后到死也不忘記顯示自己的權威!皇極殿後面的建築是寧壽宮。外東路宮殿群統稱寧壽宮,這座單獨的建築也稱寧壽宮,它的規制如同中軸線後三宮的坤寧宮,是太上皇行薩滿教祭神禮儀之所。殿內有煮肉祭神的大鍋、木炕及薩滿教宗教活動的法器等。寧壽宮後也有一條類似於中軸線乾清門廣場的東西向橫街,它把太上皇宮區井然劃分為內外兩部分,再往裡就是當年乾隆為自己做太上皇營建的居住生活區了。這裡又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東路有暢音閣大戲台及慶壽堂等;西路為南北修長的寧壽宮花園,也稱乾隆花園。養性殿是本區中路第一座宮殿,無論外形和作用都相當於內西路皇帝的寢宮養心殿,是太上皇日常起居之所,但乾隆並未真正於此居住過。養性殿後為樂壽堂,是乾隆的書屋,規制仿照圓明園長春園中的淳化軒。東西有游廊與養性殿後檐相連,廊壁鑲嵌有乾隆御筆《敬勝齋法帖》石刻百餘塊。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由儲秀宮移居樂壽堂,在此慶賀她的60大壽。西暖閣為慈禧寢室,進膳在堂中,四張膳桌橫向排放,慈禧坐西頭,光緒坐西北角。出樂壽堂後門是頤和軒,是乾隆看書和休息的地方,正廳東西側牆壁上鐫刻有乾隆親題的《西師詩》和《開惑論》,是他兩次派兵平定新疆叛亂的經過。暢音閣在本區東路,是故宮中最大的一座戲台。戲台高21米,共分三層,稱為「福、祿、壽三台」。每層間都有活動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上天入地的神鬼戲,並能引真水上台。戲台對面的閱是樓是皇帝后妃看戲的地方,兩廂廊下為賞王公大臣聽戲之處。京劇名家譚鑫培楊小樓等都曾來此演出,現在故宮仍然保存有當時演出的珍貴錄音。乾隆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位於養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的西側,全園由古華軒、遂初堂、萃賞樓、符望閣四部分組成。此園亭台樓閣富麗精巧,曲徑迴廊玲瓏剔透;古樹奇花爭妍,湖石假山斗奇;彩畫雕刻精美,布局格調清雅;既有宮廷花園富麗堂皇的氣派,又融匯了江南園林精巧秀雅的特色,別有一番情趣。衍祺門是乾隆花園的正門。門內假山為屏,中通一徑,繞過假山,空間豁然開朗,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造園手法上稱為「抑景」。院內古木參天,山石起伏,正面繁枝掩映著一座敞軒,匾額為乾隆御筆「古華軒」。軒體梁、柱、天花板、落地花罩等均為金絲楠木製作,雕工細膩,精美異常。軒前有古老楸樹一棵,樹齡300年以上,當為建園之前既有。西南有坐西朝東一座「品」字形亭,名曰禊賞亭,系仿照東晉王羲之在浙江蘭亭曲水流觴詠詩作賦之情趣。亭中地面上刻著如蜿蜒蟠龍般南淺北深的水槽,亭南側假山後隱藏一口蓄水巨瓮,瓮中之水可注入槽中,水槽北端有一出口,水可隨地勢流淌,似潺潺小溪。屆時眾人環坐四周,將酒杯置於水上隨波逐流,水盡杯停時距酒杯近者需賦詩一首,否則當酌酒杯中滿飲此杯。亭東側假山上乃仿秦皇漢武求仙故事之承露台,東南則挺立一座名為「擷芳」的小亭,它衝破了宮牆的輪廓,大大擴展了視野,使人感到亭外還有美景。在古華軒後,進垂花門有一組三合院建築,三面游廊相連,正面為遂初堂,取乾隆祈求長壽退位初願得遂之意。園中聳立著幾塊奇妙的太湖石,四周漢白玉石座上陳列著富有天然情趣的山石盆景。整個院落顯得古樸寧謐。遂初堂北小山上為聳秀亭,小山東南為三友軒,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裝飾。再北是萃賞樓,前後為走廊,樓後有山。山上有以小見大的懸崖峭壁和「一線天」,山頂平台上設有石桌石凳,陽春賞景,夏夜納涼,秋日對弈,數九觀雪在此均為可心之地。萃賞樓北有兩座建築:一為假山之巔玲瓏精緻的碧螺亭,此亭由5根柱子托著5條屋脊,呈5瓣梅花形,寶頂上有琉璃梅花,天花板上雕著梅花,門楣上繪著梅花,石欄上刻著梅花,可謂傲霜臨雪的梅花世界。另一是全園最高建築——符望閣,閣內裝飾精美,壁畫迷離,結構複雜,有迷宮之稱。人走進去要轉20次方向才能走出來。閣內道路有真有假,有的是鏡子反光,看起來似通非通。閣西有一處雅緻的小院,被弧形小牆包圍,大理石門上刻著「映寒碧」三字。假山上有小閣亭一座,名竹香館。閣旁有翠柏4棵和簇簇修竹。這裡奇花異草,清香撲鼻,是尋幽探勝之處。在全園的最北端是綠頂黃檐的倦勤齋,室內裝飾講究,極為雅靜,設有龍榻和小戲台,是乾隆遊園休憩的地方。「倦勤」有乾隆「讓位」的寓意。倦勤齋東,貞順門內就是著名的珍妃井。這是一口普通的水井,因珍妃而得名。珍妃是光緒之妃,禮部侍郎長敘之女,因支持光緒新政被慈禧打入冷宮(在景祺閣北邊的北三所)。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外逃前命二總管崔玉貴將其拋入此井淹死,死時年僅25歲。第二年慈禧回京後命人打撈上珍妃遺體,追封為貴妃。皆因其一年來常夢見珍妃索命心中驚懼的緣故。慈禧死後,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貞順門穿堂東間設珍妃靈堂,名懷遠堂。今日,珍妃井是參觀寧壽宮的必游之所,每年都有數不清的遊人來憑弔這位香消玉殞紅顏薄命的晚清名妃……明﹑清皇帝紀年表明朝字型大小年號廟號謚號在位年限朱元璋洪武太祖高皇帝1368——1398朱允炆建文恭閔惠皇帝1398——1402朱棣永樂成祖文皇帝1402——1424朱高熾洪熙仁宗昭皇帝1424——1425朱瞻基宣德宣宗章皇帝1425——1435朱祁鎮正統英宗睿皇帝1435——1449朱祁鈺景泰代宗景皇帝1449——1457朱祁鎮天順英宗睿皇帝1457——1464朱見深成化憲宗純皇帝1464——1487朱佑樘弘治孝宗敬皇帝1487——1505朱厚照正德武宗毅皇帝1505——1521朱厚熜嘉靖世宗肅皇帝1521——1566朱載垕隆慶穆宗庄皇帝1566——1572朱翊鈞萬曆神宗顯皇帝1572——1620朱常洛泰昌光宗貞皇帝1620——朱由校天啟熹宗悊皇帝1620——1627朱由檢崇禎思宗愍皇帝1627——1644清朝福臨順治世祖章皇帝1643——1661玄燁康熙聖祖仁皇帝1661——1722胤禛雍正世宗憲皇帝1722——1735弘曆乾隆高宗純皇帝1735——1796顒琰嘉慶仁宗睿皇帝1796——1820旻寧道光宣宗成皇帝1820——1850奕詝咸豐文宗顯皇帝1850——1861載淳同治穆宗毅皇帝1861——1874載湉光緒德宗景皇帝1874——1908溥儀宣統1908——191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即學即練之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經筆記之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5》
※摩登舞基訓內容
※zz 奧巴馬的「醫保改革」「辦砸了」 其具體內容是什麼?
※道家陰盤奇門風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