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層的現狀、隱憂及社會責任
近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使我國中產階層規模逐步擴大,其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社會影響力也在增加。但與此同時,中產階層感受到某種隱憂和壓力,普遍缺乏安全感。強烈的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傾向使中產階層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但儘管如此,中產階層還是發揮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經濟改革以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一個被稱之為中產階層的社會群體逐步顯現,尤其自本世紀開始以來,由於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以及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中產人群的數量明顯增長。雖然人們對於中產人群的數量和構成以及是否形成了一個階級或階層等問題還有爭論,但不論是學者、政策制定者還是普通的社會公眾,都不懷疑這一群體的存在,並且樂觀地預期這一群體將在未來的數年裡快速增長。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的中產階層也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經歷,然而,這些風風雨雨並沒有阻止中國中產階層的前進步伐。針對北京和上海中產階層2007年(金融危機前)與2010年(後金融危機時期)狀況的兩次調查,顯示這兩個城市的中產階層的增長並未受到金融危機的明顯影響,相反,中產階層的規模仍在持續擴大,其社會經濟地位也在穩步提高。然而,另一方面,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中產人群卻普遍感受到某種隱憂和壓力,與此同時,中產邊緣人群則因未能達到令其滿意的生活狀態而焦慮不已。隱憂和焦慮部分源於未能充分滿足的物質慾望和對未來缺乏安全保障,同時這種心態也刺激了更強烈的物質主義傾向,這導致了現今的中產階層極度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中產階層的界定及現狀
什麼樣的人和有多少人有條件成為中產階層。有關中產階層的概念界定多種多樣,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劃分中產階層的具體標準也有所不同。不過,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中產階層成員是擁有較高文化水平、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從事白領職業的人。中國的中產階層主要集中於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之中。在北京,符合這些條件的人佔總人口的15.9%、約佔就業人口的30%;在上海,符合相應條件的人佔總人口的13.2%、約佔就業人口的25%。這就是說,在北京,大約有229萬的人有條件成為中產階層;在上海,大約有221萬的人有條件成為中產階層。在全國城市總人口中,有條件成為中產的人的比例為9.4%,在城市就業人口中的比例為19%。在全國總人口中,有條件成為中產的人的相應比例則僅為6.7%,即約8898萬的人可能成為中產階層。在這些人當中,大約3%是私營企業主,31%是黨政領導幹部、經理人員和中高層專業技術人員,19%是工商個體戶,47%是普通的白領職員和低層專業技術人員。
越來越多的人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並非所有的符合上述條件的人都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層,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2007年的調查顯示,符合中產階層客觀標準——即從事白領職業、具有中等或以上文化水平並且收入高於當地人均收入水平——的人當中,僅有26.4%的人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那些不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的人聲稱他們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或生存狀態未能達到中產階層的標準,同時,他們對這種狀況十分不滿,因為他們認為,依據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從事的職業,他們應該享受中產階層的生活水平。金融危機之後的2010年,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的人的比例大幅提高,符合中產階層客觀標準的人當中,有60%的人認可自身的中產階層身份。這不僅意味著「中產階層」這一身份標籤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而且也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狀態有了中產的味道。中產群體的身份認同不斷增強,說明這一群體有可能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階層或階級——有相似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並且逐步形成共同的利益認同以及有可能為了追求共同利益而採取社會行動。另外,上海人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的比例明顯高於北京人,中產現象在上海表現得更為突出。
中產階層的經濟地位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自身的中產階層身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雖然大多數人不贊同以收入多少作為判定中產階層身份的唯一標準,但是,超過90%的人認為收入水平是決定中產階層身份的必然條件。由於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穩定的、足以維持體面生活的經濟收入,因而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自己是中產階層。2010年的調查表明,2007年以來,94%的中產階層的收入有所增長——其中47%是「有點增長」、47%是「明顯增長」,另外的5%聲稱收入「沒有變化」,僅有不到1%的中產階層聲稱收入「有所減少」。與此同時,中產階層群體的整體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07年北京和上海的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佔8.9%,10~20萬元佔30%,21~30萬元佔43.3%,30萬元以上佔17.8%。而2010年高收入組的比例有明顯增加而低收入組的比例則有所下降,2010年的調查顯示,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佔4.7%,10~20萬元的佔31.9%,21~30萬元的佔29.7%,31~40萬元的佔26.7%,40萬元以上的佔7%。2010年與2007年相比,中產階層的家庭年收入高於30萬元的比例上升了16個百分點。家庭收入狀況與中產階層的身份認同有著直接的關聯,收入越高的人越可能認可自己的中產階層身份。家庭年收入超過25萬元的人當中,有95%的人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在10~25萬元之間的人,有70%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而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人當中,僅有55%的人承認自己是中產階層。
中產階層越來越熱衷於投資理財。近年來中國中產階層的一個變化趨勢是投資理財的普遍化。中產階層的一個突出特徵是收入的多元化,工資收入並非是中產階層的唯一收入來源。2010年的調查顯示,平均來說,工資收入只佔他們總收入的62.3%,即超過1/3的收入源於工資以外的收入,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投資理財收入。一般來說,中產階層的經濟條件較為寬裕,中產階層家庭在日常開銷之後都會有相當比例的節餘,以往(5年之前)大多數中產階層都把這些節餘的金錢存入銀行。然而,最近幾年,隨著中國金融證券業的迅速發展,中產階層處置節餘金錢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加入了投資理財的行列。2007年(當時正是瘋狂抄股熱潮的初期),大約60%的中產階層家庭沒有任何投資理財,他們的收入主要依賴工資收入。而2010年的調查顯示,僅有5.8%的中產階層家庭不進行任何理財投資——包括購買股票、基金、債券或保險等,絕大多數中產階層(94.2%)都不同程度地參與投資理財,其中,2.7%的中產階層投資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超過30%,43.8%的中產階層的投資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在11%~30%之間,34.7%的中產階層的投資理財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在6%~10%之間,還有13%的投資理財收入佔總收入比例低於6%。另外,房產投資也是許多中產階層家庭的收入來源之一,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投資房產並從中獲益。2007年,僅有27.7%的中產家庭有這方面的收益。而2010年有房產收益的中產階層家庭比例上升到65.2%。其中,1.5%的中產家庭的房產收益佔總收入的30%以上,27.2%的中產家庭的房產收益佔總收入的11%~30%,26.1%的中產家庭的房產收益佔總收入的6%~10%,10.4%的中產家庭的房產收益佔總收入的比例低於6%。
中產階層的隱憂和壓力
中產階層面臨著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的壓力。中產階層雖然擁有穩定的收入、相對寬裕的經濟生活條件,但與此同時,中產階層群體中卻普遍存在壓力和焦慮情緒。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最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這些壓力並非是單純的經濟壓力。中產階層要解決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的基本需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他們不滿足於基本需求。為了與中產階層身份相匹配或者達到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他們需要居住在寬敞舒適的房子里,他們的子女要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不僅要有錢看病而且還要保持身體健康長壽,他們還希望退休以後能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而不要降低生活質量。由於我國的社會保障較為薄弱,大多數中產階層認為要解決這些方面的壓力就必須多賺錢,而強烈的掙錢慾望以及暫時未能滿足的物質慾望又導致了心理焦慮。
80%以上的中產階層擁有私人房產,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對於自己的居住條件不夠滿意而希望購買面積更大、條件更好的居所,少數沒有私人房產的中產階層(大多是中青年人)則處於極度焦慮狀態。31.6%的中產階層感受到強烈的「房貸月供/購房費用」壓力。在子女教育和醫療費用支出方面,中產階層的負擔明顯低於中下階層,80%中產階層的子女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低於20%,同時,大多數中產階層的醫療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低於10%。也就是說,從客觀角度來看,子女教育和醫療費用對中產階層家庭不構成問題,但是在主觀上,卻有許多中產階層感覺到有壓力。超過3/4的中產階級感受到子女教育支出的負擔,約1/3的中產階級感受到醫療支出的負擔。相對而言,中產階層對於養老問題的擔憂比較少,93.2%的中產階級有養老保險或退休金保障,92.6%有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因此大多數中產階層的基本養老不成問題,但是為了日後著想,58.8%的中產階層目前選擇「盡量多儲蓄」以保障他們在退休後能過上較高質量的生活。
中產階層較缺乏安全感。中國中產階層普遍缺乏安全感,這也是許多在客觀條件方面符合中產標準的人否認自己是中產的原因。某些中產階層成員認為,雖然目前他們有較高的收入或享有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他們擔心意外事件或偶然因素會導致他們失去現有的身份地位。他們時常抱怨,他們缺乏歐美中產階級享有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不能像歐美中產階級那樣安逸舒適地生活。他們聲稱要保持目前的身份地位或者更上一層樓的話就需要更加勤奮地工作。這是中國中產階層與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在心態上的一大差異。中國中產階層比歐美中產階級更具有活力,有更強烈的物質慾望和追求更高的地位身份的衝動,但同時,他們也表現出更多的焦躁和不安。
強烈的慾望和不滿足於現狀是導致中國中產階層缺乏安全感的部分原因,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的安全狀況。95%的中產階層認為缺乏「食品安全」,34%認為缺乏「交通安全」,29%認為缺乏「醫療安全」,23%認為缺乏「個人隱私安全」和「人身安全」,21%認為缺乏「財產安全」,20%認為缺乏「勞動安全」。中產階層成員往往對生活有較高的要求,他們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使他們不能獲得中產階層應該享有的生活質量。
大多數中產階層成員對未來充滿信心。中國中產階層的煩惱是成長中的煩惱,是急於達到中產階層生活狀態但暫時未能實現而產生的焦慮心態,不過,大多數人相信他們最終能達到中產階層的生活目標,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超過2/3的中產階層對於未來表現出樂觀預期。中產階層對於未來的預期存在著年齡差異,年輕的中產階層表現出更多的悲觀情緒,這可能是由於他們承受著更大的購房壓力和就業競爭壓力。29歲及以下年齡的中產階層,有10%的人對未來表示悲觀,僅有52%表示樂觀,而30歲及以上年齡的中產階級,只有4%表示悲觀,而對未來表示樂觀的達到77%。另外,中產階層成員也較為樂觀地預期他們的經濟收入將會不斷提高,86.8%的中產階層認為在未來5年里他們的收入將會進一步提高,其中,14.7%認為其個人收入會「上升很多」,54.1%認為會「略有上升」,另有25.1%預期其個人收入不會有太大變化或「不好說」,認為自己收入將會下降的僅為6.1%。
中產階層的社會責任分析
中產階層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從長遠來講,中產階層的發展壯大毫無疑問是有利於社會政治的穩定發展的,中產階級佔主導地位的社會一般較少發生嚴重的社會衝突或政治動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較為平穩。不過,在其成長的初期階段,中產階層對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有所不同,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的壯大引發了一些政治局勢的動蕩,但在另外一些社會,中產階層的成長卻有利於社會政治的穩定發展。中產階層發揮何種作用,取決於多種社會歷史條件,比如經濟發展狀況、政府的相關政策、利益分配格局和不同階層之間的關係,等等。當前中國中產階層顯示出社會穩定器的作用。這一方面是由於,近幾十年中國經濟的穩定、高速增長使中產階層成員極大獲益,大多數中產階層成員希望這種狀況能夠延續,他們認為社會政治穩定是保障經濟持續增長的前提條件,他們尤其不希望中國社會出現政治動亂而影響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產階層對中央政府有較高的信任度,對政府的經濟改革政策和經濟增長戰略有較高的認同度。80.2%的中產階層認為目前的社會形勢「比較穩定」和「很穩定」,75.2%認為目前的社會「較為和諧」或「和諧」。這說明,中產階層對於現任政府和現存社會政治秩序的評價是較為肯定的,這同時也意味著中產階層沒有強烈的意願去改變現狀。
不過,中產階層對於地方政府和某些政府部門的信任度明顯低於他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比如,信任地方政府的比例為73.7%,信任司法部門的比例為65.1%,信任信訪機構的比例為61.7%,信任政府新聞媒體的比例為74.4%,信任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的比例為58.3%。實際上,中產階層對於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政策有諸多抱怨,對某些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公正性有較多指責,對於某些官員的腐敗行為和濫用職權極為不滿,近幾年來,大眾媒體和互聯網上鋪天蓋地地指責政府的住房政策、醫療政策、教育政策以及收入分配調節政策,這些批評浪潮的主要推動者是中產階層——尤其是中產階層中的中下層成員。對這些批評和指責的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批評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企圖影響政府決策者去調整、修改或強化相關政策,而並非意圖改變現在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秩序。這樣一種由批評形成的社會壓力和輿論監督,有助於改進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有助於提高社會的和諧、民主和公平程度,有助於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也有助於中國社會的長治久安。
社會急劇變遷往往會導致一些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某些遭受不公正待遇和利益相對受損的社會群體有可能會採取激烈的抗議行為,這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中產階層也時常感受到他們的權益遭受強勢利益集團或某些政府部門的不適當政策的侵害。不過,在利益表達和權益維護方面,中產階層一般採取較為理性的方式,通過合法的手段和制度化的渠道來維護自身權益,他們較少採取激烈的、暴力的、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行動來表達他們的不滿。這種理性的利益表達方式,既有利於社會矛盾的緩解,又不會對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中產階層的維權行動也有可能創建某些制度化渠道來解決社會矛盾。換句話說,中產階層在這方面起到了社會安全閥的作用。
中產階層較缺乏社會責任感。雖然中產階層目前的確在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但是這一階層的社會責任意識較弱。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近日撰文指出,「現在的中國中等階層自身還有很大的弱點:一個弱點,是利益自覺不夠,沒有認識到中等階層作為社會群體的根本利益在於把經濟社會制度健全起來。於是,有些人就想走捷徑,個別地解決問題。如果得到了特殊的政策優惠,意味著損害了同一個社會群體中別人的利益。另一個弱點,是公民意識的缺乏。現在有許多進入中等階層的人,忘掉了自己的公民責任,沒有認識到,如果不能把國家的體制搞好,個人生活取得的改善和進一步提高是完全沒有保障的。」①中國中產階層當前最關注的是其個人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個人經濟利益的維護,他們較少考慮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將要成為社會主導性階層的群體,他們應該肩負著推進社會進步、健全社會體制的責任。但目前中產階層對這點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許多中產階層成員只專註於追求物質財富和物質享受,對於公益事業缺乏熱心,對下層民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對於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合理、不公平現象,他們雖然會持批評態度,但並不願意付出努力去改進社會現實,除非某一事件影響到了他們的個人權益——主要是經濟方面的利益,他們才有可能採取行動去維權。總體而言,中產階層表現出較強的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傾向,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和理想主義。不過,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不能只怪中產階層自身,中國中產階層的這一弱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社會環境和政府政策導致的。長期以來,整個國家的主要目標就是追求經濟增長,落實到個人頭上,就是多多掙錢,儘快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中產階層也不能免俗。社會及政府並不鼓勵中產階層培養社會責任意識,也並未向其提供較多的社會政治參與機會,這隻能導致中產階層關注於個人利益而漠視社會責任。
政府缺少對中產階層的關注。中產階層對於未來充滿信心是基於他們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預期,他們相信經濟增長將使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中產階層的隊伍也將進一步擴大。不過,儘管中產階層是經濟增長的極大受益者,但政府的一些具體政策並未考慮到促進中產階層的增長。在發達國家,由於中產階層是社會上最龐大的人群,政府實施相關政策時總會考慮政策對這一群體的影響。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政府把培育壯大中產階層作為政策目標,實施一些有利於中產階層發展的政策。我國政府雖然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但並未落實到具體政策層面。而且,提出「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主要是針對於調節收入分配,並未把這個群體作為利益相關群體——階層的概念——來考慮。因此,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較少考慮對中產階層的影響。比如稅收政策,大多數中產階層感覺最近5年來他們繳納的稅款越來越多,16%的中產階層聲稱他們繳稅「很大幅度增加」,54.9%是「較大幅度增加」,26.4%「沒有變化」,僅有2.7%聲稱他們繳稅「減少」。中產階層覺得他們是被政府政策忽略的群體,政府政策總是偏向於強勢階層而損害中產階層和下層民眾的利益,因為強勢階層的成員是各個領域的精英分子,他們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很大。下層民眾在利益博弈中往往受損最多,政府會採取一些政策扶助或補償這些弱勢群體,但對於中產階層的利益,政府決策時考慮較少,中產階層的利益成為政策制定的一個盲點。中產階層的穩定發展有利於社會穩定及和諧社會建設,政府的相關政策制定應該更多考慮維護這一群體的利益和促進這一群體的增長。(作者 李春玲 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來源:光明網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