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詠馬詩歌鑒賞
古代詠馬詩歌鑒賞
我國古典文學中,以馬為體裁的詩歌不勝枚舉。馬作為一種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內涵。
詩人通過對馬的描寫,來表達人生感受和情趣,抒寫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賣駱馬》寫道:「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這首詩描寫跟隨自己五年的駱馬,在臨賣的時候,它回頭向主人長嘶一聲,表達了馬對主人的依戀,抒發詩人對馬憐惜之情。魏晉詩人曹操的《龜雖壽》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詩人藉助老馬卧伏在馬廄里,卻有賓士馬千里的志向,表達詩人自己雖然年老了,卻懷有奮發有為的遠大志向。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天馬歌》寫道:「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這首詩描寫天馬的非同凡響。它在天空馳騁,連在雲霧中飛行的龍,也只能跟在它後邊。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則是一首愛情詩。每個人都有過兒時的生活,也都保存著對於兒時生活的美好回憶。折枝花兒,騎匹竹馬,學大人的樣子弄飯,都是最尋常不過的。正是這些尋常不過的「兒嬉」,過後大抵都忘掉了。然而一經詩人的篩選、提煉,仿如從沙里淘出精金,晶光奪目,立即勾起了人們美好的回憶,陶醉於兒時的溫馨舊夢之中。於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化為成語,不脛而走,一直流傳至今。 在中國古代,不論是車騎交通、狩獵、攻戰,都離不開馬。馬的強壯與否和擁有數量的多少往往成為衡量國力財力的重要標誌。早在《詩經》時代,馬就開始出現在了文學的視野中,《詩經》中詠馬的詩作就佔了50多篇,如《小雅·車攻》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雄俊健朗的良馬以他一聲長鳴奏響了英雄的樂章。之後,周穆王的「八龍之駿」、西楚霸王的「烏騅」雄風、漢武帝的「天馬」吟詠……翩翩良馬以它的性靈和雄威,走進了建功立業的英雄語境。到了魏晉時期,馬的寓意更加豐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詩人建功立業的渴望,一方面又用來蘊藏詩人懷才不遇的深悲巨痛。比如,「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曹植《白馬篇》)、「良馬出蘭池,連翩驅桂枝」(曹植《後圖看騎馬詩》)、「驄馬高纏鬃,遙知身是龍。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橫吹曲詞·琅琊王)之類詩句,大量活躍在魏晉詩章中。在古人那裡,不同種類的馬稱呼是不一樣的。舉其犖犖大者,如兒馬、騍、駒、騸、驃、騮、駰、驊、驪、騧、騏、騅、驄、龍、駑等不一而足的稱謂,都經過文人之手表達出不同的文化信息。而在唐代詩文中「馬」意象也佔有一定的數量,但是其意象卻隨著唐代分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初、盛唐文人筆下的馬多為「寶馬、駿馬、千里馬」;而中晚唐文人筆下的馬多為「老馬、病馬、瘦馬」。特別是初唐,良馬成為一種精神圖騰。唐人對良馬的崇尚達到極致,這從唐代養馬、馴馬、畫馬、詠馬等的盛況便可窺見一斑。養馬方面,據記載,「大唐承周、隋離亂之後,貞觀初,僅得牝牡三千」1,「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萬六千匹,置八使以董之,設四十八監以掌之,跨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四郡之地,幅員千里,猶為隘狹,更析八監,佈於河曲,豐曠之野,乃能容之」(王溥:《唐會要》,第1302頁)。從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時期的70多萬匹,短短几十年時間就增加了這麼多馬匹,可見唐朝養馬數量之眾;畫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圖」和「狩獵圖」標示了唐代畫馬技術的高超;詩文方面,從唐太宗的「翻似天地里,騰波龍鍾生」(《詠飲馬》)、李白的「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天馬歌》)、杜甫的「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馬詩》)、李賀的「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馬詩二十三首·其一》)等詩中,可以看出馬在唐代詩文中是一個頻繁出現的意象。據統計,在唐代詩歌中,專門詠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詠馬詩人中,李賀和杜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李賀的詩作中,詠馬的特多,徑題馬詩及句中談到馬的竟達八十三首,佔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別是《馬詩二十三首》,尤具特色」,杜甫的詠馬詩雖不算多,「拋開作為道具出現的馬,我們只看那些有所寄託的馬。所查閱到的整篇為詠馬且有代表性的杜甫詠馬詩有12首」,但是他的詠馬詩不但史料價值高,有些詩歌藝術價值也很高。「根據《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可以把杜甫的馬詩按寫作的時間排列。《房兵曹胡馬》和《高都護驄馬行》作於早期,《天育驃圖歌》和《驄馬行》作於他客守長安時期,《瘦馬行》和《李雩縣丈人胡馬行》作於他陷賊與為官時期(安史之亂期間),《秦州雜詩·其五》、《病馬》、《題壁上韋偃畫馬歌》、《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玉腕騮》、《白馬》作於他漂泊西南時期」。 可見,馬在古人生活中有著相當主要的意義和作用,和「舟、車」成為古代交通工具的「三大件」,故常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舟車勞頓、人仰馬翻、船到碼頭車到站等說法。它們載著古人走過了幾千年,華夏文明是舟行、馬馳、車載的文明。隨著現代交通工具如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的相繼問世,舟、馬、車已經完成神聖的歷史使命,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出行進入了機械化時代。詩歌記錄了歷史的軌跡,給我們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詩歌不愧是時代的另一種攝影機,給人重溫文明的同時,又感受了古代生活的神秘與真實。
1、供坐騎之用的一般叫「馬」或「騎」,對馬的體質和速度求不高。
(1)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綿》) (2)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詩經:東山》) (3)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此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4)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5)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騎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但逐漸為平民百姓所接受,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至唐代騎馬之風盛行,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騎馬高手眾多,由於不少詩人好建功立業,和馬有關的詩作數不勝數,如李白、岑參等。女子騎馬高手也不乏其人,而且身手敏捷,杜甫的《哀江頭》攝下精彩的瞬間:「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天,一箭正墜雙飛翼。」 2、驛馬,官用馬,用來傳遞軍情、官方文書或信函的馬匹,此類型的馬對體力和速度要求嚴格,需日行400里以上才達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貫通全國的馳道和直道,各地設立統一的驛站,以方便傳達命令和傳輸軍情,自此歷代均有驛站。一直到清代洋務派在全國設立郵局之後,才逐漸取消了「飛馬傳書」之傳統。 (1)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郭茂倩《木蘭詩》) (2)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3)生初當乏颯爽姿,可憐郵傳長賓士。昨日甫從異縣至,至今不得辭韁轡。(林則徐《驛馬行》)
3、戰馬,軍用馬匹,和驛馬比較,要求更加嚴格,必須經過嚴格的挑選和專業的訓練,西域出產的汗血寶馬為馬中上乘。
戰馬大規模投入作戰始於趙武靈王軍事改革,到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三次大規模的作戰,損失的馬匹高達幾十萬,數量之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西征,是憑藉強悍勇猛的騎兵縱橫馳騁,到達東歐平原的,震撼了中世紀的歐洲。 (1)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項羽《垓下詩》) (2)馬邊懸男頭,馬頭載婦女。(蔡琰《悲憤詩三首其一》) (3)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鮑照《代出薊北門行》) (4)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5)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冰凝。(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相關閱讀】帶有馬的詩句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李白《長干行》)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維《觀獵》)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青玉案》)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岳飛《池州翠微亭》)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李煜《望江南》)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馬寅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黃景仁《雜感》)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王績《野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南關馬不前。(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陸遊《觀村童戲溪上》)
推薦閱讀:
※六瑞古玉鑒賞
※唐詩鑒賞辭典 春夜喜雨 杜甫
※名作欣賞?文學鑒賞
※古代詩歌鑒賞專項提升訓練(含解析)
※【標誌鑒賞】歷屆奧運會徽及文字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