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回憶
07-03
(2016-06-09 15:20:38)1969年或70年夏,記不清了,我早上到新街口豁口外太平湖(即老舍先生投湖處)去打太極拳,打拳畢沿湖散步,行至前後湖之間木橋處,見幾個人在柳蔭下舉臂站立(當時不知這是站樁),舒適自得,心嚮往之,遂學了他們的樣子,也在柳蔭下站立。過了一會兒,覺背後有人以手幫我調整姿勢,回頭看,是位鬚髮皆白,面色紅潤,態度安詳的老者,覺得像是西廂記中描述的普救寺長老,「面如少年得內養,只少個圓光,便是塑就得僧伽像」。老人講了站樁的要領,並告訴我有極好的治病健身的效果。老人身著中山裝,洗得發白,後腰部分有兩塊磨得更白的痕迹,老人聊天時,兩手背就放在那個部位。原以為可以經常見到老人,可數日後一直未見,問起站樁的朋友,有人告訴我,老人名陳海亭,並不常來,曾在意拳大師王薌齋家當過賬房先生。他每日在王家,見聞最廣,理論研究很深。我以後終於再未見到海亭先生,但僅這一面,幾十年過去,仍閉目如在目前。學站樁,與太極拳有相通處,但站樁時人體內部的感受,卻是打拳時從未體驗過的。海亭先生講的要領,不知自己做到了多少,常與樁友刨根問底兒,因此得到了樁友間傳抄的養生樁歌,據說是王薌齋先生留下的,錄如下:養生樁,真容易,深追究,頭萬緒,用功時,莫著急。須造個適當場地,充足陽光,流通空氣,有水有樹更適宜。不論行走坐卧和站立,內外要放鬆,身軀要挺拔,腰脊骨線成垂直,渾身大小骨節都含著似曲非直。意守空洞保清虛,凝神也靜氣,臂半圓,腋半虛,體會無微不舒適,不費思考不費力。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默想天空空闊,洗凈情緒萬慮。慮靈獨存,悠悠相依,綿綿如醉也如迷,返嬰尋天籟,平凡無奇有天趣。笑卧如在水中宿,動轉頗似水中魚,自在自在真自在。師法應遵守,不可太拘泥。運用因病因人異,養生之術不神奇。先哲心得實踐來,循序漸進別急躁,持久以恆莫自餒,休息之中含鍛煉,功到自然除病害。再談試驗各種力,名稱用途各不一。有形和無形,有意和無意,整體、局部、自動、被動和蓄力,有空位和空位,應用和練習,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開提吞吐,筋絡鼓盪似彈簧,毛髮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纏綿凡力斃。一面要斬釘截鐵,冷決脆快,刀剪斧齊。曲折路線存鬆緊,面平分虛實,有忽高忽低,高低隨時任轉移。精神猶如虎,氣質若靈犀,身動如山飛,力漲如海溢。這種拳術並不稀奇,以形取意,抽象中取具體的切實。並有傳為王薌齋兩篇小文,一為「獨立守神筋肉若一的修養鍛煉」,一為「調配方法」。讀了,不懂處甚多,尤其試力部分。又有大成拳歌,傳為王薌齋之女教拳所傳:腳站八字式樣,兩臂舉作弧形,手背微坡指微伸,意中合抱紙燈籠。身似騰雲駕霧,腳似踩水懸空,背似虛靠長竿,臀部有如坐凳。渾身如絲牽扯,毛髮有如受驚,舌尖微頂上膛,氣沉臍下三寸,幾句要訣意中想,微懈稍馳即縱。頭如一絲牽頂,兩眼向前平視,不要目標看成,身取平直清靜松,用意不用力,混元一氣功。此歌為初學者說法,好理解,前歌不能體會處甚多。不久後,我在德勝門外人定湖打太極拳,得識金啟亮先生,先生鬚髮均花白,總是穿一件洗得發白的中山服,袖口下擺都起了毛邊,有些駝背,常是一副沒精打採的樣子。也不見他練什麼,有人說他是個練家子。一日,他與一弟子偶相遇,問弟子劍練得如何,弟子比劃一下,先生不以為然,遂徒手作示範。先生身手矯健,步法靈活,精神奕奕,非尋常之輩可比,如換了一人一般。我心裡不禁暗暗喝彩。杜甫詠公孫大娘舞劍器行詩云「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先生雖不持劍,那虎虎生氣可為此詩註腳了。與先生攀談,原來先生與意拳也有一段瓜葛。先生講了下面一段故事。40年代,金啟亮先生以教拳為業,一日教拳小憩時,有一老者駐足觀看,身體較瘦,似有氣喘,遂勸其習武健身,並表示願教。那人願學,但說他有專地兒,讓金先生到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去,說罷走了。旁有人告訴金先生,你知道他是誰呀,你就教人家。他是王薌齋!金先生自知魯莽,第二天買了禮物去拜訪王先生。見過禮,王先生笑指身邊一弟子云,你打他試試。金知他手下有輕重,又仗年輕,自信有點功夫,拉開架勢就是一腳,不料人家沒動,自己卻倒了,金拱手佩服,自此也向王先生學習。剛才比試的即姚宗勛先生。聽了金先生的故事,我遂請教養生樁歌及鍛煉方法。金先生說,他有意拳歌訣,改日抄給我。數日後,以學生用橫格本抄二頁賜我,總題目曰延益拳簡要略論,鋼筆字寫得撇捺筆畫飛揚,猜想先生隸書寫得一定不錯。不全錄,有關站樁的錄如下:腳扣八字式樣,兩臂舉作弧形,手背微坡指微伸,意中合抱紙燈籠。舉臂如提彈簧,落掌如按水平,身似登雲駕霧,腳似踩水懸空,背似虛靠長竿,頭如有絲牽頂,渾身有如抽絲,毛髮有如受驚。舌尖微舔上膛,氣沉臍下半寸,遇有唾液下咽,咬頦收腹含胸。兩眼向前平視,不要目標看成。眼不觀,耳不聽,全神意念貫注,不可稍有放鬆。幾句要訣意想中,微懈稍馳即踨。久練有時發睏,兩眼亦可眯縫,千萬不要閉眼,不然盡棄前功。上邊有了彈力,下邊有了懸功,彈懸之力找到,繼續往下練功。勤功層出奇驗,久練佳境環生。能除一切惡病,蓄精育氣強身。內容有緊也有松,用意不用力,混元一氣功。不久後,金先生去世,失去了進一步請教的機會。先生在世時,有句話常掛在嘴邊,「不悟不解其中理,苦練一世不成功」,站樁正是這樣。後來又有了向楊德茂先生請教的機會。樁友帶我去訪楊德茂先生,先去積水潭,未訪到。又去地壇,見到了楊先生。先生個子不高,身板結實,手掌寬厚,我見那大巴掌暗暗吃驚,尋思誰要是挨一下,肯定夠嗆。三國演義說張翼德生得豹頭環眼,不知「環眼」啥樣,及見了楊先生,始知環眼二字,下得妙。先前聽說先生習太極拳,後轉投王薌齋門下。當時先生正和幾個年輕人講當年王薌齋與日本人比武故事,我和帶我去的樁友,離開幾步站樁。過了一會兒,楊先生到我身旁,在我胸前、背後、兩肩比劃幾下(並未與我身體接觸),頓覺體內熱氣涌動,身如站在汽船上一般,突突的。不知過了多久,漸漸平靜下來,感覺從未有過的輕鬆舒適。我正陶醉著,樁友說該回去了,一看錶,已11時,不知不覺站了一個多小時。告別楊先生,回家路上與樁友談了剛才的現象,樁友說,是先生的功把我帶起來了,自己站,功夫深了,也能出這種現象。但是後來我自己站,卻從沒出這現象,對站樁既感興趣又迷惑。80年代,單位來了一位新同事白金甲先生,胖,謙恭多禮,總笑眯眯的,絕想不到他習武。有一陣兒,他挺忙一問,知是給姚宗勛先生操辦喪事。看得出來,在那個圈子裡挺受尊重,猜他是個有功夫的人。後來得到了印證。那時我處於亞健康狀態,請白先生給治治。先生從頭至足,按摩一遍,感覺渾身溫熱,像春日裡曬太陽那麼舒服。先生說,如不做劇烈運動,溫熱感至少可保持半天。先生又在身後不知怎麼鼓搗的,覺得有點兒暈,身子險些向後翻過去。又以兩掌在我耳邊開合,覺耳內一漲一漲的。我覺得很驚奇,問是不是氣功?先生很嚴肅的搖頭,說從沒練過氣功。此後,因為是同事,可以言所欲言,不拘禮數,常問養生樁的問題。先生說站樁特重意念,教我從淺入深、不同階段意念里想什麼,約有七八個階段。我因少年時看過施今墨先生一講氣功的油印小冊子,習慣站樁時閉目內視,較易入靜,覺白先生所說頗煩,口雖應之,實未遵行(20年後,讀到佛經中禪定之法,也講意念循序漸進,也有七八個階段,與先生所說頗相合,不禁大駭。二者如出一轍,不知是殊途同歸,還是淵源有自?有待專家學者考證了)。一次站樁時,覺會陰穴後肌肉緊張,有旋擰之感,怎樣用意念放鬆都無效,且一陣緊似一陣,心異之,恐是出了偏,趕緊去問白先生。先生卻說,好事,是在長功力,越練感覺會越強,久了,可感到有半尺長橡膠棒插入體內。讓我繼續站。又一次,妻兒入睡後,我關了門窗在屋內站樁。一會兒,忽覺背後有涼風吹來,回頭看,背後的門關得好好的,絕對不會有風。繼續站,覺風從前胸入,後背出,又從後背入,前胸出,通體清涼,異常舒適,又覺全身毛孔都會呼吸一樣,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年輕時讀宋玉對楚王問「此特大王之雄風耳」句,嘆文人筆底波瀾,出人意表,不料今日竟有類似感覺!與白先生探討此事,先生說功夫深的,可達胎息境界,不過我知自己到不了那境地。後來先生贈我一冊姚宗勛著《意拳——中國現代實戰拳術》,囑我好好讀。但我站樁不進如故,上面說的兩種現象,再也沒出現過,鬱悶!2004年,多年未見的樁友又聯繫上了,送我姚宗勛先生站樁、試力錄像,姚先生身形挺拔,意念專註,神采奕奕。又送我王薌齋一頁手書複印件,文曰:內虛靈,外挺拔,舒適得力為基本不動的原則,更以剛柔、虛實、動靜、鬆緊同時起參互錯綜作用。薌齋又及。與樁友聊天,覺以前對養生樁歌理解有誤,恐站的不對。樁友比我用功,多年來堅持未斷,也說以前站的不對。我問現在有什麼感受,他說,站時肌體從外到內,感覺一層一層的放鬆。可也有人不同意,站時是通體的放鬆舒適,他的感覺還是局部的。回想與站樁結緣,一開始就致力於讀懂養生樁歌,以期指導站樁。實則正相反,只有站對了,才能懂養生樁歌。想起文革中,有芒果送學生領袖事。班裡有印尼歸國華僑,問他芒果什麼味道,他說甜的。又問與蘋果、梨、桃等水果哪個相近,他說都不像,芒果有很多品種,有一種很難聞,但有人就愛吃,就像你們北京人吃臭豆腐。說得大家一頭霧水,多少年後吃到了芒果,才覺得他說的並不錯。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借寶黛口說參禪云: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我想這站樁也是,什麼時候不再有疑問了,不再求證了,可能就真站好了!我得到的三個版本的養生樁歌里,王薌齋對意念活動的描述最多,一定是這位大師有絕深的理解,他把他創立的拳術命名為意拳,自有他的道理在。樁雖然站不好,但對身體有益是毋庸質疑的。除了站樁的疑問(外不動,何以有那麼複雜的內動),還有一個不解,拳術總是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太極拳這武術,何以演化成慢練呢?有一日從站樁忽然想到了太極拳,這慢練不正是太極拳的試力嗎!以此指導打拳,意念更集中,姿式更得力,打後身體舒適,如同做了按摩一樣。王薌齋手書那幾句話,也可移用於指導打太極拳。這是練習養生樁意想不到的收穫,可在習太極拳人眼裡,恐是入了「野狐禪」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