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禪宗網 傳印長老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2010年2月3日,傳印長老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他是一位克勤者,受戒於虛雲老和尚,協助恩師復建雲居山道場;他是一位精進的修行者,禪凈雙修,蒙虛雲老和尚授予溈仰宗法脈,住持廬山東林寺,孜孜不倦,弘揚凈土;他是一位學問僧,精研律、禪、凈土等諸宗學理;他是一位教育家,曾蒙趙朴老信任,為改革開放後中國佛學教育的開創者之一,傳業授道,法子遍天下。作為一位親身經歷中國佛教數十年巨大變化的老人,耄耋之年執掌中國佛教協會,一時之間,傳印長老為今日佛教界眾目所矚:在國家改革開放30餘年,伴隨著國運日益強盛,佛教呈現欣欣向榮局面之時,新一屆的中佛協理事會對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有何設想?在中華文化崛起的新時期,佛教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作為一位教育家,他對於佛教僧才的培養有什麼看法?記者:您親身經歷了中國佛教幾十年的巨大變化,對中國佛教的歷史和現狀有深刻的理解。能否談談您對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設想?傳印長老:國家改革開放30餘年,伴隨著國運日益強盛,佛教呈現欣欣向榮局面。中國佛協第八屆理事會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政府主管部門領導下,帶領全國僧俗佛教信徒,繼續高舉愛國愛教旗幟,繼續貫徹前會長趙朴初居士倡導的加強佛教自身建設的宗旨和精神,要與時俱進地在僧人道風、學僧教育、規章制度、講經說法、慈善事業、和諧寺院、海外交流,以及國際友好等方面,加強建設。為此,本屆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了9個專門委員會,以便開展實際工作。中國佛教要更好地適應日益進步的新時代,為社會和諧,為中華文化復興,為國家富強,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記者: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當前,在中華文化崛起的新時期,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傳印長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國際地位及影響力的日益提升,給佛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大好機遇。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時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我們中國佛教理應把握時節因緣,大力弘揚佛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教文化應當繼承傳統,立足現實,發展未來,緊扣時代脈搏,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努力挖掘、宣傳契理契機(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佛教文化與和諧理念,儘可能多做一些佛教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及宣傳(如會屬中國佛學院新近剛舉辦了第一屆「法海探源」佛教文化之旅),以使更多的人有緣接觸並了解「慈悲濟世,護國利民;智慧圓融,和諧吉祥」的佛教文化。同時,中國佛教文化更應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取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國佛教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中國佛教協會將一如既往地在全國範圍內倡導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佛學研究、創建和諧寺院等有利於弘揚佛教文化的系列活動,以期更好地繼承與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作出更積極的貢獻。記者:「人間佛教」的理念,從太虛大師到趙朴老,是中國佛教現代發展中一直貫穿的主線。在新的時期,「人間佛教」這一理念應該如何實踐?傳印長老:人間佛教實即大乘佛法的同義異名。其內涵可以用「智慧」和「慈悲」4個字來概括。據大乘經典諸經之王《華嚴經》,凡皈入佛門者,皆立「四弘誓願」,是即實踐大乘佛法——人間佛教的行為綱領。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教行世的目的,便是在人間度眾生;使人間和美,使眾生安樂。要求佛教信徒斷除煩惱,並要度化眾生斷除煩惱。煩惱即是「無明」,即是「我執」。無明即不覺,不覺即迷,迷即執我;以自我為中心,與眾生對立,犯種種錯誤。要修學種種法門以對治煩惱,乃至成就佛道,這便是大智慧;以此智慧教化眾生,便是大慈悲。用此智慧,行此慈悲,努力精進,自強不息,庶幾踐行大乘佛法「人間佛教」這一偉大理念於萬一。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起,您就開始從事佛教教育工作,從中國佛學院的教務長,到副院長,再到現在的院長,對中國佛教的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最有發言權。請問,在您看來,一個合格的佛教僧才,應該符合什麼樣的標準?傳印長老:「合格僧才」4字,依佛教自身,有其固有的要求。時代進步,邁入新時期,則更需要在固有要求的基礎之上,改變和豐富某些方式和內容。若依愚見,合格僧才的條件有八:一、以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遵行國家法律為前提;二、以堅誠信仰佛教為保證;三、以如法實行戒律為基礎;四、以通達佛教教理與有關文化課目為入門;五、以實修定慧工夫為主體(由於佛教的實質是實踐,所以這一條非常重要);六、以弘法利生為業務(不僅講經說法,還包括救災慈善、國際交流等);七、以紹隆三寶、住持道場為根據;八、以悟徹自心、繼祖傳燈為究竟。記者:趙朴老曾經說,中國佛教最需要的是人才。經過幾十年的培養,中國佛教界湧現出大批優秀的僧才。作為中國佛學院的院長,以您對佛教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您認為對於新時期的中國佛教來說,應該如何培養合格的僧才?傳印長老:培養合格僧才,是即佛教教育事業。特別是青年僧的教育事業,關係著佛教的現在和未來,是中國佛教事業核心之核心,必須抓緊、抓好。佛教具有非常優秀的教育傳統。釋迦佛陀本人便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以三無漏學——戒、定、慧貫徹於教育之始終。佛滅後,洎至佛教傳入中國,僧團、叢林——寺院道場,便是一所完整的學修並重的佛教教育大學校。20世紀以來,因時代進步,佛教教育開始採用辦佛學院的方式,直至於今,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我們新中國培育合格僧才,首先是要愛國愛教,政治上要靠得住;其次是要實踐僧人的戒律,戒律並不是用來束縛人的,恰恰是用來鑄造和完善聖賢人格的。在此基礎上,不僅要有較高造詣的佛教知識,而且要學修並重,所謂「解行相應」。以現代而論,要具有中專或大學水平的學養,要懂外語,還要會電腦。如果根機遲鈍,在知識方面做不到,也可以持戒修行,一門深入,愛國愛教,獨善其身。自20世紀80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趙朴老便致力於恢復因「文革」中斷14年的中國佛學院,並提出當代佛教要務是培育僧才,為此,以中國佛教協會名義於1981年春派遣我赴日本佛教大學留學考察佛教教育情況,1983年12月回國。我在1984年開始從事中國佛學院教務工作。中國佛學院於1956年建立,迄今已經54年,取得了很可觀的成績,這是黨和國家扶助和支持的結果,前會長兼院長趙朴初居士的功勛也不可磨滅。目前,中國佛學院的建設受到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領導關注,擬撥巨額資金,另闢新址,重新啟建,現正同北京市有關部門協調選定院址。此外,4年前在浙江普陀山(朱家尖)新建的「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已經落成,其布局是按照大乘佛教八個宗派規劃的,建築宏麗,規模可觀。現正在向主管部門請示開辦「普陀山八宗學院」。佛教八宗為中觀、唯識、天台、賢首、禪、凈、律、密,是大乘佛法的主體。佛教源於印度,而八宗則繁榮於我國隋唐時期。八宗各具特色而相輔相成、圓融無礙,這是我國佛教的特色,也是我國所獨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今值中華民族崛起盛世,開辦佛教「八宗學院」,適當其時。我們把「普陀山八宗學院」辦起來,辦好它,其歷史和現實意義都十分重大,且將在海內外和國際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記者:日本的佛教教育處於世界比較先進的位置,您出版過一本專著介紹日本的佛教教育。請問日本的佛教教育對於中國的佛教教育有什麼借鑒意義?或者說,中國現在的佛教教育還有什麼需要提高的地方?傳印長老:日本的佛教教育重視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紮實、全面的學術訓練,重視語言基礎的培養,鼓勵創新,重視研究的國際化和成果交流。在提升學僧文化素質、紮實佛學研究的語言基礎、開闊研究視野和思路等方面,日本的佛教教育的確有可供參考和借鑒之處。吸納現代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我們還須不斷地學習和提高這方面的能力。記者:在現在的佛教研究中,教界的研究者常常從宗教的立場進行研究,而學界的研究者常常從世俗的學術角度進行研究。您的經歷很特別,既受過嚴格的叢林教育,有豐富的宗教經歷;同時又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對佛教的學術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詣。請問,在您看來,這兩種研究角度可以融合嗎?在什麼程度上可以互補?傳印長老:佛教學術研究、宗教理論探討,促進佛教的宗教實踐;宗教實踐給研究者以啟示,幫助研究探討更進一步,並促進宗教實踐深入下去——如是學界與教界互動,使佛教日益發揚光大起來。記者:近年來,佛教界在開展道風建設。所謂道風建設,用教內的話來說,就是戒律的問題。您對佛教的戒律有很深的研究,曾經出版過研究四分律的專著,主持過很多傳戒,戒子滿天下。請問,對於中國佛教來說,在新的環境下,傳統的佛教戒律如何與新的時代環境相適應?傳印長老:佛陀臨涅槃之際,咐囑弟子:如來入滅之後,佛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因此,確切地說,對佛弟子而言,這個問題應是如何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以戒為師,嚴持戒律的問題。以戒為師,嚴持戒律,首先應了解持戒的精神實質。聲聞乘戒律以出離心為基礎,重在防非止惡,以清凈心地、斷除煩惱。大乘菩薩戒則以發菩提心為基礎,不僅要止惡,更本菩提大願積極行善、饒益有情,以上求下化、自覺覺他、普度眾生。了解了持戒的精神實質後,我們再來看佛教的戒律:五戒十善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它與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是一致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五戒十善可謂具有普適性的道德規範,是具有因果理論支撐的道德規範,堅持這樣的戒律理所當然。漢傳佛教出家眾以素食和獨身作為傳統,是佛教重視因果、慈悲戒殺、眾生平等的體現。獨身代表著出離心,意味著離貪慾斷煩惱,是區分出家在家的重要標誌。諸如此類的佛教戒律是佛弟子在任何時代都應嚴格堅持的。另一方面,應該看到佛教的戒律並非僵化、死板的,而是可以在堅持戒律精神的前提下,根據戒律的要求和實際情況的需要有所開許,有所變通,從而使佛教戒律在保持自身精神傳統的同時,獲得適應時代、因應當下的靈活性。在這裡有一大原則:於國、於公、於眾生有利益的事,便都可行,不違戒律;反之,於國、於公、於眾生有損減的事,即違戒律,都不可行。傳印長老在回想江西8年俗塵歲月時,曾賦詩句「無心一任風霜面,有志且從水月觀」,顯示出一種恬淡的智慧,也顯示了經曆數十年風雨滄桑磨礪的一位奉佛者的精誠信念。相信在這種智慧和信念之下,中國佛教將會收穫更多的喜悅!
推薦閱讀:

<易經>是中國古代探究天人和諧的經典(二)
清華教授彭林:張繼科撕衣沒風度 當今中國禮儀缺失
美翻了!這才是最適合中國人居住的房子!
栗戰書: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讓別國恨之入骨的中國北斗系統究竟多牛?

TAG:中國 | 佛教 | 禪宗 | 協會 | 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