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之玄宗出世?蒙曼聽課筆記六至九

六、太子監國(09、12、12)

推翻了韋氏政權後,誰來當皇帝呢?當初是擁立父親李旦的。

政變結束後,新的政治問題擺出來了。誰當皇帝?李隆基政治地位如何確定?當時擁立相王李旦。因此,相王當皇帝是沒有爭議的。李重茂出來,太平公主出來了,問大家覺得擁立李旦相王怎麼樣?劉幽求說,讓位給叔叔是善舉,相王肯替侄子承擔責任,是好事。太平公主、劉幽求一唱一和,解決了這個問題。太平公主對李重茂講,這個座位不是你的了。把他揪了下來。扶李旦坐上御座上,山呼萬歲。李旦登基了。李隆基的地位怎麼確立呢?天下是他打下來的,當個太子應該沒問題。但是不是順理成章呢?李旦出難題了。得立太子了,大兒子有繼承權,三兒子立了大功,也是人選,我拿不定主意,大家說說。為什麼,因為他有私心,為保證自己的權利不想立羽翼豐滿的兒子。表面並沒不妥。李隆基鬱悶呀。怎麼辦?有人有辦法。一是李成器宋王太子候選人之一,他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難時,要先考慮平王,自己不敢,自己讓。李成器涕泣固請。堅決讓位。對李隆基有利。這時,劉幽求出來表態了。他是政變功臣,他說,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這話有分量,朝臣紛紛表態讓李隆基當合適。於是立了李隆基當了太子。

做了僅僅幾個月的太子,出現了不當立他為太子的輿論。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這個問題上沒說話。表面是與唐睿宗一樣,不攙和,其實往深里想,她對李隆基有了防範之心。立他為太子有危險。他有猜忌,但當時沒構成威脅。當時實屬觀察期。這樣的想法,也曾基於當時政變的結合。一旦立為太子,矛盾就出現了。就是誰說了算的問題。唐睿宗是被推上台的,他基本不說了算。史書記載,宰相奏事時,都問徵求過太平公主意見沒有,再說有沒有經過三兒子意見沒有,都說了算,麻煩。太平公主權力慾望強,不願意也不甘心這樣。李隆其也不想隨時都附和太平公主,有了矛盾就受不了了。太平公主就覺得換個太子好。誰沒立過功,又有資格,不是李成器嗎?所以,太平公主就成了李成器的利益維護者。非嫡長子就成了她進攻的武器了。太平公主從兩個角度來:㈠攻擊李隆基非嫡長子,無資格當太子,①她製造流言並傳播在政變後四個月時開始,流言來無影去無蹤,表面沒輿論攻勢,但不久長安就沸沸揚揚,②太平公主策動宰相,第二年太平公主來到宰相下班的必經之路等宰相,見宰相跟太子講傳統繼承原則,要求換人,③收買李成器,廢太子以爾代之,這招殺傷力大,直接挑動李成器的私心;㈡攻擊李隆基心術不正,說他有野心,想奪權。史書記載,說她在睿宗面前說大臣都傾心於太子,說太子在收買人心。朝廷只能忠於皇帝一人,太子收買人心是搶班奪權。還有一件事,太平公主鼓勵一個術士說五日之內有大軍入內。有人搞政變,李隆基有經驗,想提前奪權呀。這一著更損,在直接挑撥了。不治他他治你呀。唐睿宗本來底氣不足,這就更厲害了。

太平公主出手進攻了,李隆基呢?他不會坐以坐斃了。第一個措施是,討好兄弟,爭取支持。首先屢次上表,讓位給大哥李成器。這叫政治姿態。該做也得做。人爭一口氣。第二個是,製造出一個長枕供五人用,兄弟五個,說兄弟關係好。其實,李旦幾個兒子與眾不同,受武則天折騰,彼此是有感情的。李成器與李隆基也是,母親同時被殺,同病相憐。李隆基是為加強感情。打的是感情牌。這是柔術,以柔克剛。唐代李旦玩得最好。李隆基深得真傳。有效果,李成器把太平公主的挑撥直接告訴了弟弟李隆基。李隆基壓力就小了許多。

第二個措施是依靠大臣,正面反擊太平公主,一是宋景,直接反駁太平公主,表態清楚。二是韋安石,老臣,在唐睿宗聽到太平公主挑撥後,韋安石對他說這是亡國之言。肯定是太平公主挑動你你才聽信。揭穿了太平公主的陰謀,當時太平就在後邊偷聽。氣死了。第三個大臣是張說,老臣。術士報告大兵入宮時,張說說防範什麼呀,一定是有人離間東宮,願陛下使太子監國,一定會止息流言了。這著以攻為守,揭穿陰謀,直接替李隆基爭權。第四個大臣是姚崇,眼看著太子位置不穩,聯合宋景來找唐睿宗,說,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有三層意思,①兩個哥哥,李成器、豳王李守禮(是被武則天殺死的李賢的兒子,是高宗的長孫),他們心中沒事,架不住別人心中有事,所以讓他們去外地,離開政治漩渦;②兩個弟弟,齊王政變後,手握重兵,成了左右羽林軍將領,手中有兵也可能被人利用。讓他們擔任太子左右帥,會助太子之力;③三是太平公主,老是從中攪和,也請她離開,去地方吧。整個說來,這套方案想到方方面面。四個幫助李隆基的大臣有共同點,①四個都是老臣重臣。老在都是武則天時就是活躍分子。重在他們都是德高的宰相,說話分量重。②都跟李隆基沒有私交。當太子上沒有說話,不是黨羽,卻如此維護李隆基,這是出於公心。太子是國本,不能動搖。改立太子是國家大事。這幾個維護太子不是出於個人交情。③④

景雲二年八月,兩詔令下達,太平公主、兩個哥哥都離開京城。兩個弟弟免羽林將軍改任左右帥。讓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監國,全面行使管理權。這對李隆基有利。李隆基成功出自大哥、大臣、父親的支持。往深里想,大哥大臣父親會在關鍵時幫助他,根源在他們都有公心。現實政治上,與李隆基有點矛或者是沒有關係的,無非為政治為李唐王朝發展。真正的政治要講的是正義,政治家要有公心。這是大唐盛世出現的原因。

七、榮登大寶(09、12、13)

否極泰來,時要來運要轉。現實中有許多因素。但是如果一個人否極泰來,是因為看看星星所致,可能不可信。但是李隆基還真是如此。李隆基做了太子監國了,詔令一下讓太平一驚。太平一打聽,詔令不是李旦的主意。聽說是姚崇宋景的主意,她對著李隆基大吼大叫,怎麼容不下我與你哥哥們?姚崇他們是出於公心,但建議對李隆基有利,他只能百口莫辯。李隆基不僅得罪不起姑姑,哥哥也得罪不起。李隆基覺得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他決定丟卒保帥,說是姚崇宋景挑撥了關係,要求處以極刑。

其實李旦對於來龍去脈心知肚明。他知道姚崇他們不錯,所以才採納。但妹妹為自己立了功,對妹妹也有倚仗,決定平衡一下關係。姚崇宋景貶到地方吧,李成器李宜禮也不去地方,但太平公主還是得去地方。太平公主肯定不痛快。但還有更不痛快的。剛去兩個月。唐睿宗與眾臣商量,想傳位了。他提出傳位,因為鬥爭太複雜,他覺得擺不平,乾脆不當了。這個傳位的意圖也因為太平公主阻撓不了了之。不久,頒了政令,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大大提高太子地位了。太平公主心裡堵得慌。自己一直處於上風,現在他倒一直上升,自己卻一直下降。

太平公主也有本事,她開始反思自己跟太子鬥法失誤處,她得出結論是;雖然咄咄逼人但實則孤軍奮戰;進攻看似火力兇猛實則沒有實力。她開始著手改變策略了。這時,李隆基也上奏要求讓姑姑回京城,她不再糾纏於太子問題。還有把主要精力安排在延攬人才上,爭取開展合法鬥爭。她網路竇懷貞,出身於高幹,為權力什麼都敢做。中宗時宦官勢力盛,想巴結。怕萬一不認識宦官怎麼辦?他想寧可看錯千人不可看漏一人,結果好多人跟著沾光了。太平公主覺得他是人才,有愛好的人是好事,正好可以用權力來打動他。他是韋皇后的黨羽,太平公主把他撈回中央了。又升為宰相了。竇懷貞定時去太平公主家彙報。等於一個可靠的眼線了。再舉一個人,是陸象先,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成語從他這兒來的。他擔任河東按察使時,批評一個小吏,有一個比他高點級別的人,找到陸象先,應該打板子,怎麼只批評呢?陸象先看不起這種人,他說你以為他聽不懂人話嗎?下次就從你打起。天下本沒事,都是因為你們這些庸人自擾,才有事了。因此出現這個成語。可以看出陸象先洒脫清高,恬靜寡慾,名望高。太平公主一個男寵崔湜希望與陸象先一起任宰相,如果成為同僚,是有面子的事。太平公主一起推薦了他們。太平用人一是像竇一樣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可以死心塌地的人;二是清心寡欲的人但可以校正過失改善形象的人。

朝廷里宰相位置重要,太平公主想把人才放在這個位置上。當時真差不多是她想就能做得到。太平公主最有辦法來讓李旦實現她的願望。實在不行就哭。泣涕以請,哥哥只得聽從。這樣,太平公主把他們這些人安排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了。有了他們,太平公主的聲譽就高了。李隆基呢?

凡事此消彼漲了,李隆基的勢力就降下來了,幫助他的四人姚崇宋景因為建議被迫發落。韋安石屢次保護過太子,明升暗降了,沒有了實權,張說被任為尚書左丞,到洛陽了。太平公主回來不久,四人都離開宰相位了。兩方力量對比明顯變化了。當時王琚回到中央,任為九品縣主簿,來向李隆基謝恩,來到時故意顯出目中無人的樣子。宦官提醒他,他冷笑,誰是太子殿下,當今只有太平公主呀?典型是戰國時縱橫家口吻,目光如炬,他看的一點不錯。他對兩人地位判斷一點沒錯。

當時一顆彗星出現在西邊的天空,意味著除舊布新,她想這太善解人意了,叫人勸唐睿宗,勸他說,看見彗星沒有?這可是除舊布新的天象,我發現太子要當天子,不能再呆在東宮裡了。術士惡毒,一是說太子要當皇帝了,如果不能當皇帝也不能當太子了。兩層重點落在第二層,太平公主意思是皇帝癮沒過夠。如果不能當皇帝,太子也不能再當太子了。術士及背後太平公主想說的是廢太子。這一著厲害。她知道李旦與李隆基有矛盾。她派術士挑動一下,李旦會動搖了。太子位置就不穩,不是當然的結果了。事實沒像她想的那樣。變數在李旦身上。李旦表態,那麼傳德避災,吾意堅矣。他就傳位了。太平公主千勸萬勸,但李旦鐵了心了。他說這類的天象不是一次經歷了。中宗李顯活著時,我勸他趕緊立一個好兒子為太子,他以為我心術不正,不聽,我嚇得沒吃進去飯。我得畏懼上天,確定了要傳位。

李隆基也是意外。他本來覺得太子位置也可危,一下子卻要當皇帝了。李隆基趕緊進宮,一頭磕在爸爸腳下。不過立點小功勞當太子都過分了,現在突然要傳位,是什麼意思呀?拒絕。聽了這番表態,唐睿宗說,吾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現在天象有變。我想傳位,避災,何必懷疑呢?睿宗明白,甚至有些尖酸。話說到這份上,不好再說,流涕而出。

這個意料之外的決定,讓局勢變化了過來。李隆基自身難保,卻突然翻盤了。李隆基當了皇帝,這年他二十七歲。現在分析一下,他為什麼在不利情況下榮登大寶呢?一是李旦戲劇性的決定。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一個原因是唐睿宗是性格恬淡的人,來自生活經歷實力不強的現實與道家思想。前一年,他還有過召見司馬承禎,道是什麼,修行損之又損,順應萬物的自然狀態。景雲二年後幾次都提出傳位,估計與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有關。第二個原因是他對大唐王朝的責任心有關。李旦在權力鬥爭問題上,他們有矛盾,太平公主架空太子,一定程度上是唐睿宗的縱容。但他知道太子地位不動搖,否則,唐朝也會動蕩不安。皇帝不希望社會動蕩,這是政治家的責任。保證太子地位不動搖,他想得出來的就是不可撼動的名分就是皇帝。所以,出於這樣的保護,唐睿宗是做出了提前傳位的決定。太平公主輸不在謀略,而是低估唐睿宗自我犧牲的決心與勇氣。

八、巔峰對決(09、12、14)

712年傳位李隆基,成為第六位皇帝。太上皇與皇帝共同掌握權力。太平公主也有強大的力量。

李隆基名分是皇帝,但實際權力有限,指揮不動。李隆基本受這種氣習慣了。現在他也不想再隱忍了。他是皇帝。名正應該實歸。膽量也應該擴大了。他忍無可忍了。手下的人也是忍無可忍了。他們得到的實惠也是有限,功臣們失落,劉幽求最突出。他對於父子兩代人都是功臣。本應得到較高地位,可是現在他不是首席宰相,那些都是太平公主手下的人。劉幽求政變在他頭腦中根深蒂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他又想搞政變了,想搞掉太平公主了。有了這種想法,就要謀划了。劉幽求熟悉。得依靠軍隊,羽林軍將軍張韋,把他提到中央來了,這是李隆基維護統治的苦心。劉幽求找到他,他也立功心切,也認可這種想法。由張來找李隆基,我們想再搞一次,搞掉太平公主。李隆基也忍無可忍,立刻認可了。表示肯定,但是要從長計議。

李隆基這場政變沒有成功,沒發動就流產了。因為張韋泄密了。沒過兩天,說給別人聽了。李隆基大驚失色。準備沒做好,這是致命打擊。只好彙報,說他們離間骨肉,請太上皇處置,只好流放了兩人。太平公主可正好得利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更大了。七位宰相五齣其門。有了絕對的話語權。軍隊也投靠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如日中天。

表面上政變是一個矛盾的延續,但實質上,這是太上皇李旦與皇帝李隆基的矛盾。古代是皇權獨尊,這是保證政治穩定的。這時,皇帝是李隆基,可太上皇握住不放,這不穩定了。李隆基想奪的是太上皇的權。所以,這表面是針對太平公主,實際是直指太上皇。

李旦講感情。此前政治鬥爭中失去了許多親人,現在也不想把兒子置於死地,他猶豫了,把皇帝巡邊的日子推遲了。這是優柔寡斷。這嚴重的後果是李隆基又開始政變了。先天二年六月,三謀臣出主意了:王琚對他說事迫矣,不可不速發;張說也趕來送一把佩刀,武力了斷;崔日用也來了,勸說李隆基時間緊張,再不政變來不及了。都提出政變的想法。太上皇本退了一步,本來皇帝似乎也應該退一步。這些謀臣想法有道理,這個主意對,首先人心易變,難保哪一天會再改變;再則,太上皇與皇帝的二元權力結構沒變,必然有矛盾,遲早有一拼,遲不如早。李隆基有決斷力,八月來臨了,他下了決心,搞。逼迫太上皇放權。

這次政變的導火索是,一個宰相來幫助李隆基了,魏知古。這是另兩個不屬於太平公主的宰相。他是太上皇李旦當相王時的故吏。李旦把他安進宰相里了。實際政治態度上傾心於李隆基了。魏知古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中處於中立,他兩邊都知道一點,他就有了作為。他聽說,太平公主也準備搞陰謀。他就把這個情報告訴了李隆基。史載,這是相當重要的情報。表明太平公主打算在七月四日政變,想推翻李隆基。這是不是真的?恐怕不是這樣。太平公主並沒有必要發動政變。至少不會讓魏知古知道。事實上,太平公主一直謀劃削弱李隆基的實力。李隆基當時正在準備政變,他當機立斷,就拿這事說事。下一步就是具體執行了。

這次參與的是兩個弟弟,大舅子,這是親屬,第二類是奴僕高力士等。高力士這時還是中層宦官了。第三類是密友。先天二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帶著黨羽大方地走出武德殿,到了虔化門,以皇帝的名義,找兩個羽林將軍,來見,兩人被殺了。皇帝殺了禁軍將領,軍隊控制住了。他們來到朝堂,宰相辦公處,幾個太平公主的黨羽人頭落地。其實太平公主的勢力被剷除了。體現了李隆基的風格。因此解決這個還不夠,還得解決太上皇的問題。太上皇只有一條路,南逃。承天門是南門,易守難攻。太上皇逃到那兒,想抵擋。郭元振宰相追隨著他。郭元振是奇人。他踏上仕途在武則天時,當時是縣尉。他不愛護百姓,反而掠奪百姓。常綁百姓,達一千多人,送朋友當奴隸了。告到武則天處,她覺得邪,叫他來問他。談一陣後,她發現他是落拓的奇男子。她覺得讓他當殺人的官,合適。武則天把他送到西北戰場。幾年後成了有名的將軍。李旦時,他是威名在外了。李旦任命他為兵部尚書。他是李旦的人。但是他與魏知古一樣,也是傾向於李隆基上。他知道皇帝代表的是政治的走向。這時他跟隨太上皇,一是保護,這是報恩的心;二是有脅迫性。登上承天門樓,李隆基帶兵圍了。郭元振說,這是在奉您的命令誅殺逆黨,不要擔心。這也是說明暗示太上皇要面對現實。太上皇也是放下了武器。太上皇下詔徹底退休了。李隆基徹底勝利,幾天後太平公主自縊身死。

曲折的政治權力道路有哪些啟示?

首先應該承認李隆基的皇帝之路與三名政治女性的政治成敗有關。是三名政治女性的功勞,一是武則天,唐高宗的皇位難以回到李旦手上;李旦當了三年皇帝為他做了鋪墊。二是韋皇后,本來轉到李顯一系,他突然死後,如果韋皇后沒有野心,就不會有政變,不會從唐中宗到睿宗一系,客觀上也幫了忙。三個是太平公主,當年沒有她李隆基單憑自己,誅殺韋皇后難以成功。所以,三個政治女性與政治企圖為他當皇帝幫了忙。另外,李隆基以三人的失敗為前提的。三人一連串風波影響他在亂世中崛起,成為皇帝。

這個時代帶給李隆基什麼影響呢?

一是促使李隆撥亂反正。李隆基在艱難困苦中長大,一連串人倫慘劇,持續的政治鬥爭造成的,也使國家動蕩。李隆基感受到再禁不起,他有決心讓政治走上正軌。二是促使他深入思考政治變亂的原因。表面是一系列女強人的出現,真正的是皇權不正,才會讓這些人在政壇上驕橫。這是惡性循環。他要思考重振皇綱。三是塑造了他對女性的態度。他喜歡兩類,富有政治智慧的人,他從小跟這種女人打交道;有才華但沒有政治野心的人,像楊貴妃。這時李隆基剛剛二十九歲,壯志凌雲,帶著雄心開始他的統治時代。下一步怎麼走呢?

九、姚崇拜相(09、12、15)

李隆基當了皇帝,擺在面前的是選擇什麼樣的大臣來治理天下?讓誰當宰相?提拔了劉幽求,張說。這是他的鐵杆粉絲。劉幽求被召回任為尚書左僕射,滿足了他的願望。張說是太子時的老師。也召回朝廷,任為中書令。當時還有功臣,沒立即任為宰相,但也決定許多大事。這些人都是功臣。政變中立功,與李隆基共過患難,讓他們來輔佐,合適不合適?李隆基發現不合適。為什麼呀?這些人有三個弱點:功臣團結面太小,靠殺人登上寶座,血腥氣重,人們不願意跟他們接近;他們容易結黨,功臣是患難與共的,最容易結成兄弟情誼;功臣們政治經驗嚴重不足,他們是驟然上升的,治繁處治不夠。宰相要把握政治方向的人。他們不適合任務繁重的宰相之職。那麼,誰符合呢?

這時,有人出現在腦中,這是姚崇。他有著四大優點:①政治經驗豐富,武則天時就當過宰相,歷時四朝了。②富有政治智慧。當時在武則天手下解開武則天的心結。李隆基為太子時也提出讓太平公主離開長安等措施。更給李隆基留下深刻印象。他富於解決問題的智慧。功臣也應該有智慧呀?這種智慧與那種不同。功臣的智慧集中在臨大難建奇謀的智慧。姚崇是有大眼光的智慧。這是治國需要的。③姚崇有突出的政治節操。當年逼迫武則天退位時,姚崇也是一樣,只有他潸然淚下,他說我也參與政變是為國家,我灑淚也是為舊君。對皇帝忠心耿耿是李隆基需要的人。④有可靠的政治立場。姚崇沒參與政變,政治傾向上也一直支持李隆基。他沒有濃重的血腥味。便於團結人。因此,他當宰相是最佳人選。李隆基把目光鎖定在姚崇身上。

這個主意被張說猜到了。他聰明。張說通過玄宗言行知道他傾心於姚崇。張說不願意呀,他自己是宰相,他覺得自己比不上姚。張說想到找人了,找姜皎。這也是政變的功臣。他能每天出入於唐宮的人,這種交情深。張說找他,溝通了。姜皎跟李隆基說了,我知道你想找誰當河東總管的事。我昨天想到了姚崇。他當河東總管再合適不過。李隆基猜透了他的來源。他說,你這點小聰明讓我來,是不是張說讓你來的?姜皎承認了。當時要讓姚崇當宰相,有阻力。怎麼辦呢?

政變後三個月,李隆基宣布在驪山下閱兵,定在十月十三日。場面壯大。玄宗穿上軍裝。武則天以來沒搞過。這次閱兵中,士兵們技藝生疏。李隆基發火了,總指揮是郭元振,他是兵部尚書。他被帶到面前。李隆基質問,瀆職,斬了。所有人嚇壞了。這是大功臣。劉幽求張說趕緊跪下了,殺不得呀。皇帝也就說,流放吧,去新州。誰來抵罪,唐紹。負責禮儀官員。斬了。他不是功臣,沒人求情,斬了。所有人嚇壞了。軍人也嚇著了。士兵們慌了。還不如發火前。玄宗沒生氣了,他滿意了。這件事讓他解決了三個問題:樹立了絕對的權力;消除郭元振的潛在威脅,這是太上皇的人,解除軍權心裡踏實;殺雞駭猴,過去的功勞不算,得罪皇帝格殺勿論。任姚崇為相的阻力不是來自功臣嗎?第二天,李隆基宣布去打獵,他精力充沛,他想見見姚崇。唐慣例,出行三百里範圍內的刺史要來見皇帝。玄宗這樣安排來見姚崇自然。

一打獵,姚崇來見面了。問姚崇會不會打獵,回答說我是善於,當年是浮浪子弟,遇老者勸告才折節讀書的。現在照樣行。兩人騎上馬,奔著獵物去了。兩人技巧都高,配合得好。回來,玄宗下決心,他精力充沛,正是宰相人選。玄宗跟姚崇說,好久沒見了,你呀,別離我遠,跟我後邊,在宰相隊伍里吧。姚崇沒表態。走了幾分鐘想回頭跟姚崇說話,但沒發現姚崇,遠遠落後了。等他到面前,問他為什麼晚了?姚崇說,我官職小,不好意思跟在裡邊。馬上任命郭元振的缺了。這時姚崇還是不表態。難道還小嗎?姚崇說,不是嫌小,如果要我當宰相,得答應十個要求,不答應,我不敢從命。這讓玄宗震撼了。他好奇了。問他是什麼條件呀?一是施行仁義,可以嗎?這是我指望你來幫助我做的事。二是國力不強,沒餘力打仗,請求幾十年內不開疆拓土,可以嗎?我也想維護和平,恢復生產。三是以前女主臨朝,宦官權力發展,請求不允許宦官專權,我是男的,我發展他們幹什麼呀?四是武氏一族以外戚參政,後來吏治更亂了,我請此後皇親國戚不擔任官職。玄宗說這我長期的志向呀,我答應。五是近幾年親信犯法了,就因為皇帝寵幸,都沒治罪,我請求人人平等,可以嗎?可以呀。六是各種貢品風氣導致官員爭著貢品,這些是從哪兒來的?請不接受賦稅外的貢獻。玄宗說明白,愛財要取之有道,保證不再接受。七個是前幾個都造了寺,都勞民傷財,不再建大工程,可以嗎?玄宗說,我都不敢看。八條是以前對大臣不尊重,我請求從此禮待大臣。九條是大臣因為勸諫獲罪,請允許大臣進諫,可以嗎?玄宗說這種肚量我有,對我就照辦,不對也容忍。最後一個,西漢東漢都因為外戚差點滅亡,我們情況更嚴重,請求把女主專權的事寫入史書,可以嗎?玄宗說這是我刻骨銘心的事,可以。姚崇跪下了,果然滿足了,我一定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接受了宰相的使命,這是著名的十事要說。

這十條意見,包括三大方面:加強皇權穩定政局;整頓吏治;關注民生整頓財政。這三個方面就是他提出的施政綱領。這是經驗教訓的總結。條條切中要害。這一年姚崇63歲。揭開了唐史嶄新的一頁。


推薦閱讀:

蒙曼說詩心
蒙曼:《第二性》是婦女《聖經》為我啟蒙
對話蒙曼:中國人的詩心沒有死
百家講壇——蒙曼講武則天講稿2初入宮廷
百家講壇講稿(蒙曼)《武則天》25重立廬陵

TAG:筆記 | 蒙曼 | 聽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