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產婦自然分娩醫生連西北風都喝不上(轉)
(摘自:搜狐新聞)如果蝴蝶不從狹窄的蛹道里破蛹而出,就不能飛翔。有人指出,嬰兒的分娩也像蝴蝶的破蛹一樣,是不可隨意去除他們從產道擠壓掙扎的過程的——
5月9日,新華社一則「中國平均剖腹產率接近50%」的新聞引發熱議。文中稱,據統計數字顯示,中國平均剖腹產率接近50%,個別醫院甚至超過了80%,遠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5%的上限。醫療專家指出,剖腹產率偏高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產後婦女和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素質。
順產還是剖腹產,歷來備受爭議,但是越來越多的准媽媽還是選擇把自己和孩子交給麻醉劑和手術刀。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現有醫療體制下,這種現象似乎已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越來越多的社會因素正在成為剖腹產背後的「推手」。
就像抗生素的濫用,剖腹產並不是不好,但過度依賴剖腹產,則走到了另一個反面。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剖腹產?到底什麼在制約著我們的判斷?應該怎麼正確認識剖腹產?(本專題8-13頁)剖腹產的神奇「功效」
「接近50%」似乎僅是一個樂觀的估計,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在我國,現在至少50%以上的產婦放棄自然分娩方式,選擇剖宮產。我國每年有2000萬名新生兒出生,這就意味著每年大約新增1000萬名剖宮產兒,他們以非自然分娩的方式來到這個世界上,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震驚」近日,在為紀念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成立20周年舉行的學術會議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教授張為遠毫不諱言自己對剖宮產率升高的擔憂。
今年2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布報告,稱在針對中國、印度、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尼泊爾、斯里蘭卡、柬埔寨9個亞洲國家的調查中,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而9個國家的平均值僅為27.3%。
報告同時顯示,在中國,並未出現剖腹產手術指征就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比例佔全部剖腹產案例中的11.7%,而排名緊隨中國的越南(剖腹產率達35.6%),未出現手術指征而進行手術的病例僅佔1%。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網站曾刊登文章:20世紀50到70年代,我國剖腹產率僅在5%左右;20世紀80年代以後快速上升至30%-40%;到20世紀90年代,幾乎達到了40%-60%。進入新世紀,剖腹產變得更加普遍,其「神效」被無限放大。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醫院剖腹產率在40%-60%以上,少數已超過80%,某些醫院已上升至90%以上。
省內某縣婦幼保健院趙院長據此分析道,剖腹產率一般是大醫院高,小醫院低,綜合性醫院高,婦幼保健院低。「比如我們醫院的剖腹產率在30%左右,而縣人民醫院為50%,市人民醫院為60%。因為現在的妊娠合併症等高危因素增多,所以產婦一般都選擇大醫院和綜合性醫院去進行剖腹產。」
再以濟南市為例,「個別醫院會建議你順產,實在不行才剖腹產,更多的醫院則不這樣。我周圍的朋友生孩子十有八九都是剖腹產。」多年耳聞目睹,讓市民老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有人講一笑話:某孕婦肚子特大,一看就知道是雙胞胎。臨產那一天,家人急急忙忙拉了去醫院。醫院的人也「高度緊張」,磨刀霍霍,毒也消好了,止血帶也準備好了,就等著一刀下去。可意外發生了,那孕婦等不及醫生劃破她的肚皮,在樓梯上就囫圇地將孩子生出來了,三個生命都安然無恙。結果醫生護士們白忙了一場。
不但免了「剖」,還免了「接」,這個錢,省大發了。
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結結實實戴在頭上?
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濟南市生育保險報銷細則》規定:順產或懷孕滿4個月以上引流產的1600元;陰式手術產的2000元;剖宮產的3800元。
某醫院高醫生指出:「我就做不出這個順產項目來。因為按照這個標準,好多項目都不能做,比如監護,但不做監護我怎麼保證產婦的安全?而且生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醫護人員?所有的成本根本不止這些。如果按照這個費用來收,我這個科室維持不下去。不是我要多賺錢,是我連西北風都喝不上。」
高醫生介紹,儘管剖腹產3800元的費用也不高,但對於一些醫生來說,「順產人家生完就生完了,想加錢也不好加,但剖腹產的話,會用到醫療器械、材料、藥品等,而且個別大夫還會有一些灰色收入。」
實際上,順產對公立醫院和醫護人員來說,耗時長,投入的人力多,收入最低,還容易引起糾紛。「順產的越多,醫護人員越累,拿的錢還最少,哪一個有頭腦的人不會想:我幹嘛要這麼多順產?為什麼不去剖腹產?這是人之常情。」一位產科醫生說。
有專家指出:「剖腹產的孩子容易發生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等併發症。剖腹產的新生兒體內免疫因子含量明顯低於自然分娩者。有數據顯示,剖腹產孩子患哮喘的概率比正常順產的孩子高80%;剖腹產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評分均低於自然分娩兒;在多動症孩子中剖腹產的孩子佔八成。」
不錯,剖腹產是解決難產問題的有效方法,是保證母子平安的捷徑。但是,我國每年的孕婦中竟有如此高的比例有難產問題嗎?在醫學還不發達的時期,國人並沒有剖腹產可以選擇的時候,也未見有一半以上的婦女由於難產而死去,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國人的身體素質竟反不如從前了嗎?
有人就此得出結論:這種情況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國民身心健康,乃至國民素質。「這倒是把『東亞病夫』的帽子結結實實戴在頭上。」
雖然說得尚欠恰當,但問題一針見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國特色剖腹產資料顯示,國外剖腹產率迅速上升的階段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已趨於穩定,而90年代則逐步下降,上升趨勢大約持續了20年。
從上世紀80年代起,發達國家開始嚴格控制剖腹產指徵選擇及診斷,在美國、英國等國家,只有胎兒窘迫、雙胎、妊高征等符合手術指征的孕婦,醫生才給剖宮產,剖腹產率逐步下降。目前,這些國家的剖腹產率都保持在較低水平:日本約10%,美國約15%,英國約14.2%,瑞典約10.7%。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低剖腹產率國家的孕產婦、新生兒死亡率同樣居世界最低水平。
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弗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分娩方式可能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弗赫經長期研究發現,分娩的過程儘管相對於孩子一生來看是極為短暫的,但這一過程將影響一個人未來的性格、脾氣和氣質。
按照弗赫的理論,順產的孩子由於有產道的擠壓,則可能本體感的學習更好,動作靈敏、協調,注意力集中,情緒穩定,智商較高等。這也是今天有些工作崗位挑選就業者時要「荒唐」地問及求職者出生時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的原因之一。
某醫院產科專家王大夫稱,在自己每周20多台的剖腹產手術里,至少有60%是不具備剖腹產指征而又不得不開的,她管這個叫「中國特色剖腹產」,「很多是人情,通過各種途徑來打招呼的,甚至找到上級領導的,能不給開嗎?」
另外,中國孕婦熱衷「大補」的傳統導致超過4公斤的巨大胎兒非常普遍,這也增加了一項中國特色。
王大夫介紹,日本剖腹產率只有10%左右,而新生兒中巨大兒比例一般只有1%至2%,但中國近年來都高達10%左右,去年該院接生的最重的一個孩子接近6.5公斤,「產婦想自己生都生不出來」。
有人據此得出結論,當務之急,我們要向國外學習,要有一些硬性規定,不得輕易進行剖腹產。例如,四川省計劃在2010年把提高順產和減少剖腹產納入醫護人員目標考核。而廣東也早就有明確措施,如果符合順產指標而選擇剖腹產的,超出部分生育保險將不能報銷。
王琪:誰說中國母親不會「生」孩子?對於臨產婦女來說,分娩既是一種企盼,也是一種恐懼。她們必須面臨著一種抉擇,要麼自己生產,要麼剖腹產。那麼究竟哪種分娩方式好?不加分辨的選用看似省力、「方便」的剖腹產有什麼危害?
就以上問題,本刊記者採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主任醫師王琪。□本刊記者 熊建強剖腹產被濫用
陰道分娩也叫做自然分娩,它的過程是:等到臨產開始,靠子宮收縮的自然力量,孩子通過幾個小時或者十幾個小時,通過產道逐漸的娩出來。這個過程不但孩子經受了考驗,母親也經受了考驗。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使得母親和孩子面臨一些潛在的危險,剖腹產應運而生。
但過高的剖腹產率顯示:中國女性的生子出現了問題。
《齊魯周刊》: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父母那一代或者更遠的一些古人,她們都是自己分娩的,剖腹分娩和自然分娩有什麼樣的趨勢呢?
王琪:剛才你說過「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就是說經過10個月的孕育,實際上每個准媽媽都面臨這個問題。胎兒從媽媽的產道裡面娩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從古到今人類的自然的繁衍過程都是通過自然的分娩過程逐步完成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剖腹產技術的引進,使得我們很多母親認為剖腹產是非常普遍的方法。
目前來看,確實在全國範圍內剖腹產率也明顯提高。在某些地區已經達到50%以上,這個問題擺到我們面前,它顯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中國女性不會生孩子!所以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齊魯周刊》:現在孕婦在選擇剖腹產和自然分娩的時候,一般是自己選擇的多,還是醫生指導或者是醫生建議的呢?
王琪:當一個婦女懷孕的時候我們建議她定期保健,根據她骨盆的條件、胎兒的大小……種種情況給她一個綜合的評價。在普遍的人群裡面大概有15%—20%的婦女醫生建議她做剖腹產。
由於婦女的骨盆的形狀不能夠使得孩子順利分娩,有可能做剖宮產手術。其次是胎位異常,在分娩過程,正常的胎兒位置應該叫做頭位,相對於母親來講胎兒頭應該是朝下的,這個位置在所有的孕婦裡面大概佔到95%以上,這種胎位可以使得母親在分娩的時候順利分娩。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先進入媽媽產道的部位不是胎兒的頭部,這樣的話孩子可能出現併發症。有的時候像臀位的孩子,甚至沒有和媽媽的產軸相一致,成為一個垂直狀態或者是交叉狀態的時候,胎兒根本不能夠進入到母親的產道裡面。這個時候是絕對不能夠陰道分娩的,像這種情況都是做剖腹產手術的。
另外一部分是媽媽有嚴重的併發症,比如說媽媽在懷孕期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媽媽在分娩的過程當中,有可能由於產痛或者由於分娩的刺激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媽媽以前做過比較大的手術比如說心臟手術,或者有一些其他的內外科疾患,這種情況下,一旦自然分娩對媽媽產生危害。所以醫生也建議她做剖宮產分娩手術。
這種情況佔到所有的孕產婦的手術幾率應該是15%到20%是比較適宜的。100個孕婦裡面應該只有20個人是剖宮產分娩,其他的70人、80人應該是建議陰道分娩的。
請不要放棄自然分娩根據王琪的臨床經驗,過高的剖腹產率對產婦出現併發症和孩子的死亡率並沒有更明顯的改善,且有可能出現「剖宮產綜合症」。
《齊魯周刊》:有人說順產的孩子不聰明,剖腹產的孩子聰明,因為在手術中小孩不會受腦部的缺血擠壓,您覺得這種看法正確嗎?
王琪: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說明這樣的問題,很多母親選擇剖腹產確實有這樣的傾向。但是從我們統計的數字來看,剖宮產率過高了以後,媽媽出現併發症和孩子的死亡率並沒有更明顯的改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剖宮產的頻率會使得孩子和媽媽脫離危險的狀態,但如果媽媽沒有危險的狀態下而剖宮產比率的增加,媽媽面臨的病發症也會增加,比如說感染、大出血、子宮損傷等等。另外,孩子的產傷可能產生其他一些危害,比如說在分娩手術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胎兒娩出的困難。也會出現在分娩的過程當中產傷,我們叫做「剖宮產綜合症」。
《齊魯周刊》:是不是小孩在剖腹產過程中少了擠壓的過程?
王琪:因為孩子在子宮腔裡面浸泡在羊水裡。孩子分娩以後會建立自己的呼吸,往往通過產道的擠壓,對孩子在氣道里的液體會產生擠壓,促進他的排出。我們曾經檢索到這樣的數字,一組是剖宮產的孩子,一組是陰道分娩的孩子。我們發現剖宮產的孩子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幾率會增加。
《齊魯周刊》:醫學標準上的高齡產婦是不是100%建議她剖腹產呢?
王琪:並不是100%建議她,我們還要根據她的情況。如果這個母親的骨盆正常,孩子大小適中,我們醫生建議她適中地進行陰道試產。在醫學上、醫療上任何一個措施和干預都是有相對的副作用的,這句話大家有一定的理解。
《齊魯周刊》:傳染性疾病是不是可以通過剖腹產手術降低發病的概率?
王琪:對於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它主要的傳播途徑是通過胎盤傳播。對於產道的感染也確實存在,尤其對艾滋病的病人,胎兒在通過產道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有感染的幾率。所以對艾滋病母親大部分建議她剖腹產。
作為乙肝小三陽的患者,我們往往不建議她因為這個原因採用剖宮產手術。它是通過胎盤特殊的途徑來傳播。所以她在分娩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會增加感染的幾率,但是這方面我們拿出來的證據不足。實際上她可能通過胎盤已經傳播了,但是因為這個媽媽又放棄了陰道分娩,有可能增加了相應的危險性。
接生婆:一個遠去的背影題「放鬆!用力!再用力!」一名額頭布滿細密汗珠的中年婦女,一邊用手輕壓著躺在床上的孕婦,一邊柔聲地安慰道。孕婦在大聲地呻吟、翻滾,聲音在寂靜的山野里傳得很遠。中年婦女突然神色緊張起來,她看到的不是嬰兒的頭,而是一隻腳。
「胎兒移位了,難產!」中年婦女腦中閃過這一念頭。她毫不遲疑地伸出兩隻手,輕柔地頂住嬰兒的腳,慢慢地往回縮,直到嬰兒的兩隻腳平了,她才鬆了手。
這一過程,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中年婦女感覺是那樣的漫長,此時,她才發覺,自己的兩臂有些酸痛,內衣也已濕透。
自古以來,中國城鄉受落後生育觀影響及醫療衛生條件限制,絕大多數產婦選擇在家裡生產,請婦女幫助接生,這些婦女逐漸成為「專業接生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裡的接生婆,而在某些山區,至今接生婆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把剪刀、一盆熱水、一塊臍帶布,接生婆拿著「接生三樣寶」就走家串戶營業了。沒有執業證的,收入要看產婦的家境,給錢給物都可以,並不太計較。那時,接生婆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每接生一個嬰兒,不僅能吃上一頓好飯,還會受到嬰兒全家的感激。
某些山區有一種習俗,當產婦正在分娩時,小孩若遲遲不肯落地,接生婆就要打開箱子,把所有帶蓋的傢具統統揭開,並打開所有的門窗和傢具的抽屜,讓所有有門的擺設物件全部敞開。還要唱催生歌:「大櫃小箱開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
由於接生婆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用的器械全是居家用品,不消毒,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比較高。而且,接生婆在接生過程中,也不戴經過消毒的手套,赤手空拳接孩子、包臍帶,臍帶經常發炎。
如果孩子橫位,手先出來,她就說,孩子討錢了,快拿錢來。家人趕緊往接生婆手裡塞錢,如果是兒子,還得加倍。生產不太順利的農婦經常被弄得非死即傷。有這樣的順口溜:「大肚婆難過鬼門關,一腳在陽間,一腳在陰間」。那些接生婆就像鬼門關前一位門衛,產婦的生命就「捏」在她們手中。
如今,「接生婆」這個古老的職業幾乎消失。目前,全國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91.96%,母嬰安全得到有效保證。
為什麼選擇剖腹產?原本用於「解決難產和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兒需要終止妊娠的有效方法」的剖腹產為何看似讓眾多准媽媽們「趨之若鶩」?這裡面,醫患雙方有著怎樣的利益考量?其背後又有哪些錯綜複雜的原因?□本刊記者 熊建強
產婦:「來不及剖了,才自己生」
「怕疼啊」,記者問及張方(化名)為什麼第一次要孩子就選擇剖腹產,她如此回答。「醫院建議剖,就剖了。」張方是濟南人,在復旦大學讀研究生,為了坐月子方便,她回到了老家待產,沒想到,這一待,讓她心驚肉跳。
住院期間,她發現整個醫院的產婦,順產者十分罕見。
「在醫院待產的那幾天,聽到一位產婦撕心裂肺的喊叫聲,全身布滿了雞皮疙瘩。」張方說,這種環境加劇的產前緊張讓人容易有「要忍受十幾個小時的疼痛還不如『挨一刀』利索」的想法。
「我身邊有六七個朋友生了孩子,就一個是順產的。」張方對記者說,「她們或是怕疼、或是圖省事,或是聽從了醫生的勸導。」
據某省級醫院婦產科的一位張姓主任醫師介紹,「每天都有病人來找我,堅持要剖腹產。」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人聽說,順產後會影響夫妻婚姻和諧。」
去年8月18日,這家醫院接生了18個孩子,「12個是按家屬要求剖的。」
其實,很多孕婦完全可以順產。採訪中,幾位駐濟醫院的產科專家均提到,在沒有任何指征但堅持剖腹產的孕婦中,很多是算過卦、選了「黃道吉日」的。「不傷及大的原則,我們就做了。」
同樣是剖腹產,張方的朋友就費了些周折。「醫生說是什麼就是什麼,醫生讓怎麼樣就怎麼樣。」他們選擇了順產,「在順生進入最後階段、產痛非常劇烈的時候,醫生說羊水少了,需要剖腹產。她和丈夫請求醫生順生,並要求打催生針希望讓孩子早點出來,但醫生不理會,強調如果不剖腹產的話,一切責任自負。在這種情況下,丈夫別無選擇,只好硬著頭皮簽了剖腹產的協議。」
張方另舉一例,一個朋友在剖腹之前,胎兒卻自然分娩了,手術醫生相互埋怨動手太晚。時下產房有句流行語「來不及剖了才自己生」。
醫生:「寧可錯剖1000,也不冒險一次」「很多不知情的人認為醫生建議孕婦剖腹產,完全出於利益考慮,剖腹產給醫生帶來的是高利潤。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在調查採訪中,有婦產科專家介紹,如果孕婦是自然分娩,所有費用都歸婦產科,如果剖腹產,費用的一大半就要歸手術室。
「像胎兒相對偏大、臍帶繞頸等原來不認為很重要的指征,也被作為實施剖腹產的理由。如果家屬拒絕,就要簽字,防止事後出現糾紛。」這位人士說,「『退路』太容易,誰還願意冒風險?寧可錯剖1000,也不能冒險1次!」
不過記者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27歲的梁曦原來在省城一家中等規模醫院的婦產科工作,「醫生的績效獎金和手術費用是直接掛鉤的。」據梁曦介紹,和順產相比,剖腹產的費用要高4000元以上,而且風險低,很多醫生都會勸導產婦剖腹產。梁曦所在醫院的剖腹產率高達60%以上。
產科專家們介紹,家屬過度關注、醫生「警惕性」太高,把生產過程中一些本來可以忽略的小異常、小指征過度放大,才是剖腹產率升高的另一主要推手。如妊娠高血壓這類的併發症,醫生往往就會考慮實施剖腹產,這類約佔30%。
醫患博弈:「被選擇」的剖腹產幾乎每一位產科醫生都認為,對於大多數產婦來說,自然分娩是首選,產婦子宮的擠壓、收縮,不僅有利於降低新生兒肺炎發生率,而且對於產婦的體能恢復、哺乳等都有好處。
順產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只有經歷了正常的生產過程,才會刺激、促進奶汁的分泌,簡單的一個水到渠成的道理。換言剖腹產,充其量只是一個普通的外科手術,誰聽說過手術後就會有奶?
「自然分娩的未知因素非常多,即使產前檢查一切正常,醫生也不能保證產婦在分娩過程中一定順利。而且由於受現代醫學技術條件限制,一些疾病在產前不可能全部被檢驗出來,一旦孩子出生有問題,家長們肯定很難接受。」省立醫院的一位專家介紹,產婦生產之前,醫生會把所有潛在的風險都告知產婦及其家人,或許這些風險發生的幾率很小,發生了也有克服的可能,但是產婦一旦獲知這些,就會放棄順產而選擇剖腹產,這樣的產婦佔90%以上。
一個產科醫生的20年接生史濟南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傅金鳳,參加工作20多年來,無數新生命經過她的手來到世間。在她眼中,這些年來的產科經過了什麼樣的歷程?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剖腹產又是怎樣走到現在的?□本刊記者 熊建強看上去幾乎是一夜之間,大量的女性要求剖腹產。
1988年,醫科院校畢業後傅金鳳來到位於濟鋼附近的市立三院擔任護士。「那個時候只有很少的情況下要做剖腹產,」傅金鳳回憶,那時候營養不是很好,而且產婦大多在懷孕之後還要下地幹活,活動量較大,「肥胖的情況很少出現。」據傅金鳳介紹,產婦如果過於肥胖,會擠壓產道,導致順產困難。只有胎位不正等一些高危情況下才做剖腹產。
在傅金鳳的記憶里,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剖腹產逐漸增多。「很多產婦到醫院要求做剖腹產,有的是看到周圍的同事做了剖腹產,或者家裡有姊妹,一個剖腹產了,另一個想,我也剖腹產吧。」傅金鳳告訴記者,現在這種情況並非個例,跟風式的追求剖腹產,非常盲目。
有個產婦對傅金鳳說:「現在的小姑娘都是選擇剖腹產,如果我說我要順產,他們會說你是順產啊,都會很驚訝。」傅金鳳哭笑不得地解釋了半天,她還是堅持剖腹產。
很多父母試圖把生產變成一個可以人為控制的事在最多的時候,傅金鳳一天做12台剖腹產手術。其原因,是因為「那天是一個多數人心目中的『黃道吉日』。」
「現在我兒子每當看到日曆上是陰曆的16、18,就會和我說,媽你今天又會特別忙。」這些年來,傅金鳳的兒子都漸漸看出了規律:只要遇到民間意義上「特別吉利」的日子,「媽媽就會特別忙。」
「有個產婦選的生產時間在半夜2340到凌晨0020之間,因為算命先生告訴他們早出生的話會克他媽,晚出生則會克他爸。他們央求著一定要在這天的這個時間段內讓孩子出生。」傅金鳳反覆對他們解釋:「孩子太小,這麼剖腹產可能會引發肺炎,對孩子的未來也不好。」儘管醫生反覆向他們解釋,但最後這個產婦還是選擇了剖腹產。
傅金鳳似乎很難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來講述這些年來「剖腹產」在女性生產中的變化,「最早的時候生孩子,甚至很多在家裡找個接生婆,沒有想過這麼多動刀動槍的事。剖腹產不加分辨地施用,會貽害無窮。」傅金鳳對記者說,她經常告訴病人:「剖腹產勞民傷財,能不用就不用。」
這是個一切事物容易「發福」的時代「今年剖腹產的比例和去年同期相比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記者談及濟南市乃至全國剖腹產率遠遠高出世界衛生組織設立的警戒線,傅金鳳說,這在全國來說都很普遍。她注意到,醫院的級別越高,剖腹產的比例越大,因為這意味著在一個地區的影響力越大,不過如果是正規醫院大多建議產婦能順產就順產。但是一些小醫院也會在利益的驅動下濫施剖腹產,傅金鳳坦承這一點:「一些鄉鎮醫院甚至派人出去學剖腹產,因為要經濟利益,但往往手術效果不理想。」
「這一代人的生育觀念和上一代人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事婦產工作這些年來,傅金鳳深刻感受到:如今這一代女性對生活的品質要求更高,不再甘於只做老婆孩子熱炕頭裡的「老婆」。
沒有任何手術指征,但是還是要剖腹產,除了一些主觀因素,傅金鳳認為這和時代的變化也有關係,「在剛懷孕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日後生產的問題,注意合理的營養均衡。」現在的孩子出生時超重的現象嚴重,很多產婦過於肥胖,不得不進行剖腹產,這就是不注重科學營養的結果。「這種情況,算是很無奈的事情。」
推薦閱讀:
※這十句話醫生最好別說!
※醫生眼中的萬病良方——茶
※七個月的寶寶一直哭鬧,醫生讓住院家人不同意,結果讓人痛心不已
※談談醫生賺錢的問題
※8類醫生也會推薦你吃的肝臟保護排毒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