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綱:《西遊記》解讀
07-03
李安綱:《西遊記》解讀《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文化小說,產生於明代中葉。這一時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現了以陸、王為代表的心學體系。因此,作為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產物,《西遊記》所表現的就是心學體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夠合一,全在心性之學。儒曰盡心知性,道曰識心見性,佛曰明心見性。心性之學成了宗教和哲學所探討追索的根本。所以在明代中葉出現了一部研究心性之學的理論著作——《性命圭旨》和一部表現心性之學的文學著作——《西遊記》。《性命圭旨》暫時不談,只談談《西遊記》所表現的心性學。首先,《西遊記》的核心,應該是「西遊」二字,而且開宗明義的詩篇末聯為「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可見《西遊記》要表現的就是「造化會元功」。造化指大自然創造化育,返本還原的事業和功用。這裡包含著三個過程:萬物由大自然化育生出,又回復到大自然中去,即大自然(元)→萬物→大自然(元)的公式。這就是有無相生,陰陽互轉的宇宙規律。萬物由死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續,本無差別。所以,死的意義在於生,生的意義在於死。呂洞賓就說過:「生時學死,死時學生。」然而,世人妄念,貪生而惡死,自然違背了生死相續的規律,便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遂導致了各種災難和病痛。那麼,要消除這些痛苦災厄,最好的辦法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生時學死,走向死亡。這並不是讓人去自殺,因為自殺只能破壞生命的過程,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其實生與死,也即是有與無,實與空。所謂走向死亡,無非是讓你達到一種空無的狀態,精神進入涅媻自在,這就是王重陽所講,行的「活死人」。做了「活死人」,就已經完成了「造會元」的過程,與自然規律相同一,自然就無災無厄。所以說,「釋厄」是目的,走向虛空是手段,那麼,西遊與走向虛空有什麼關係呢?從三教來講,所謂西遊,都是要走向虛空、擁抱虛空,才能救護生命。這就是生為死,死為生。因為西方是虛空,能與虛空融為一體,自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西天有如來佛永住涅褩境界而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一部《西遊記》,即教人象孫悟空一樣走向虛空,去掉一切凡心、聖心、道心、佛心而進入金剛之心,成佛作祖,無苦無樂,生死兩忘,所以也就是一部心歷路程。《西遊記》一百回,孫悟空貫徹始終,是主人公。他生自於一塊巨石之中,形狀為猴,稱做「心猿」,反過來就是「猿心」(元心),即根本之心,金剛之心。他由位於天地之中飽受日精月華、按九宮八卦、二十四節、七十二候排列的巨石中誕生,先是一個圓石卵,即無極生太極;迎風化一石猴,是太極中的一點真陽。五官四肢具備,是有肉體,為陽;目運兩道金光,是有神,為陰;這是太極生兩儀。而陰陽化生,服餌水食,以致於那兩道金光便潛息不見,進入深層意識,從而生死流轉。這就是「造化」。他既然是元心,儘管金光潛息,但靈光不滅,所以玩耍之際,也要探看源頭,於是找到了水簾洞。石猴「瞑目蹲身」,是在致虛守靜;然後一縱入洞,看見一座明朗的鐵板橋,「橋下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這是一個字謎:橋下水倒掛,是個捺勾,流出去的是三點水,合起來是個心字,所以水簾洞就是心洞。不僅如此,花果山也是心山,因為山上的「花果」只有「仙桃」。猴子愛吃桃,跟祖師學道吃了七次飽桃,上天管王母蟠桃園,取經路上採的野果也是桃,可見桃與他的關係甚深。桃形象心,與心猿相合,正是心心相印。因此,這「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正是心之山洞、心源,所以石猴會說:「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這家當自然是指心的住所,而且是先天的,所以是「卻是有人家居住一般」。眾猴原先住過,只是後來忘了;如今到了心地安下了家,夜不至於四方流轉了。石猴稱「美猴王」,是來自於《易經·坤文言》的六句話:「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水簾洞是中,道家說「抱中守一」,所以進洞的石猴就是一,一在中裡邊是「申」字,申又配猴,所以稱「美猴」,就是「美在其中」四字。之所以稱「王」,是因為《尚書·大禹謨》中的「允執厥中」四字,白話即是「公平地掌握他的中心所在」。能夠掌握中心的,可見是中心的王,所以《禮記·禮運》中說:「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至《-性命圭旨·安神祖竅》曰:「『允執厥中』者,《記》之所謂『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兩者同出異名,原是竅中舊物,如今復反竅中,則蒙莊所謂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於混沌之地矣。」這一段所說,即謂美猴王本是水簾洞中原物,如今流轉之後,復歸於混沌之地,是心中之王,是天君,是宇宙之君。所以,要認識水簾洞為心源,就得走出去再回來,有了距離才能有真正的體認。就是蘇東坡《題西林壁》中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緣身在此山中。因此,美猴王為了認識本心,獲得長生不死之法,便出了水簾洞,離了花果山去求仙訪道。歷經了千辛萬苦,一路西去,這是逐步地走向虛空。果然到了西牛賀洲的祖師洞前,看見「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這是坤卦虛空之象,因為《易·繫辭下》云:「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門關著就是坤,代表著空,說明悟空已經虛極靜篤而進入虛空。忽然回頭,看見懸崖上立有十個大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是心,儒稱靈台,佛稱靈山,道稱靈關,《西遊記》第85回就引用了一首禪詩: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人人平等,誰都有心,只向此心,莫要遠求。「方寸」也是心。斜月是一捺鉤,三星是三點,合起來亦是心字。這個無非是說祖師所居是心山心洞而已。祖師名菩提,漢意為正覺,覺悟。心山心洞所在的菩提祖師,自然是菩提心,覺悟心。猴王回頭見字,即成語「回頭是岸」,此岸也就是彼岸;就是「明心」,明本心中的菩提之心。因為「明心」是佛教的重要修持法門,能徹悟心性,自可長生不死: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能明心見性,當下即是菩提祖師,而與天地齊壽,萬劫不移。美猴王西行求法,所得到的卻只是本心中的菩提心。明心之後,便要見性。也就是說,有了菩提覺悟之心,就能夠見到本來面目。見到本來面目——人人皆有佛性,便當下成佛。這一過程即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見性,即見本來佛性;而佛之性,卻是諸法空性。因為諸法性空,無我,無常,所以眾生與佛平等不二,明白此性,即頓悟成佛。祖師問猴王姓什麼,他回答說「無性」,誰罵他也不惱,打他也不嗔。祖師說不是這個「性」,明顯地將姓名的姓和佛性的性混為一談,也就是說要為猴王取的名姓,已經包含著佛性和性命在其中了。《性命圭旨》說的「命由此立,性由此存」,命即名,性即姓,都是心中的本來面目。問他父母姓什麼,說無父母,是說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即「有情有性」,有生命的都有佛性;問他是樹上生的,是說一切草木皆有佛性;說他是石頭裡面長的,是說一切瓦石皆有佛性。儘管一切有情、草木、瓦石各自個體不同,但其本體卻無所不同,皆歸於空性,這空性之體 就是金剛心。所以祖師從他身上取姓,就要他認識本來面目。走路象猢猻,便是本性所在。去掉犬旁,剩下胡、孫二字。胡字從古從月,古為老,月為陰,因而古月即是老陰。老陰於卦象為坤,是虛空本體,亘古不移,不生不的死,所以祖師說「不能化育」,這就是「無」、是「奧」。然而猴王欲學長生不老之術,本身有了分別,而且要學變化,當然不能取姓為胡。孫字從子從小,繁體字從子從系,子為孩,係為小,因而子系便是小孩,是赤子。《孟子》中說過:「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識不知,但卻隱含著變化,正是猴王所要學的,所以取姓為孫。在胡、孫二字中胡為坤,是金剛之心體;孫字為純陽,乃是金剛之心性。也是說,胡為無極,孫為太極。識得金剛之心,見得金剛之性,便成金剛之身,就永劫而不移不死了。這明心見性的功夫,在宗教修持中為性功。祖師為他取名「悟空」,即叫他修行命功,而命功也在於悟修。修什麼?悟字從心從吾,能使吾心成空,或者我使自己心空的方法就是命功。因而,無論是性功還是命功,都是以認識本體和復歸本體為要。不認識性空,不回複本體,要想長生不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其他一切有作為的法術,通通是歪門邪道,孫悟空一概不學。孫悟空說去上山打柴七年,吃了七次飽桃,那山叫做「爛桃山」,爛是熟的意思。桃形象心,桃熟即是心熟。《黃庭盾甲緣身經·心藏圖》云:「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人格的分別乃在於心智,心本要虛靈,孔越多就越靈。比如榆木疙瘩沒有孔,所以不靈;胡琴無孔便不響,玉笛無孔便無聲。所以心要靈,就必然要虛;孔越多,虛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智慧也就越高。孫悟空在祖師洞中掃灑樵炊,毫無怨言,便是磨去野性的功夫。七年過後,心桃爛熟,七孔全開,不要祖師指點,便自然通徹法理;所以聽到高興處,便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祖師為他將三百六十旁門,如術字門中的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趨吉避凶,不能長生;流字門中的看經念佛,朝真降聖,只是壁里安柱,長生不得;靜字門中的休糧守谷、清凈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睡功立功、入定坐關等,也如窯頭土坯,不能長生;功字門中的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服婦乳等,更如水中撈月,長生不得。這些東西,一概被祖師斥作歪門邪道,根本與長生不老的大道相違背,孫悟空自然不學。然而,在今天的氣功界,許多人還將這些東西視為至寶,崇拜得五體投地,實在該請孫悟空用他的金箍棒當頭給他一棒,使這些人能夠清醒過來而回頭是岸。那麼大道在何處呢?到底該學什麼呢?只見祖師拿戒尺在他天靈蓋上敲了三下,便倒背著走了。悟空悟著了讓他三更存心,從後門進步。敲三下在天靈上,是《詩·綢繆》中的「三星在天」是一句意思。「三星」又稱「參星」,二十八宿中又稱「心宿」,半夜三更便升起在中天。讓他存心,就是修心之法,別無他途。待他從後門去見祖師時,果然是祖師設的盤中暗謎,正是要他後天返還先天,此法稱作顛倒,謂逆修而成仙。其法要則在於性命雙修,是要從有而進空。所以他得了祖師的真訣後,出了大門,果見「東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顯明」,月從東方落,而日自西路升,全顛倒了。正是「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如仙」。成佛成仙,要靠金丹,而祖師給悟空傳的是金丹妙訣,卻同其他弟子談些公案比語、外像皮毛,這是悟空心靈福至的緣分。說到孫悟空,大家都知道他的本事,七十二般變化和十萬八千里斤斗雲。但是,許多氣功師硬要把這說成是特異功能,其實完全歪曲了作者的本意。祖師認為悟空金丹根源堅固之後,還要防備三災(雷、火、風)的厲害。因而悟空要學本事,但祖師嫌他沒有腮,所以不傳他。「腮」字從肉(月)從心從田,即是肉質的心田,心田之中一定會長出心之華苗的。有心田,能長苗,就可以學到變化,那麼這變化主體是什麼呢?悟空沒有腮,並非沒有腮,不是有句成語叫做「尖嘴猴腮」嗎?其實是因為美猴王仍然是元心,還沒有發展到後天人的心思。沒有心思,就不會有變化,變化是人心的本能。悟空說他沒有腮,但卻有嗉袋,可以准折。嗉諧音作「術」,即已經具有心術。術即途,是路途之義,心路就是心靈的變化之道。已具心術,所以祖師教他七十二變,他「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可見,這七十二變不過是人的心理活動罷了,是人都會。沒有任何特異之處。心理活動的一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念頭。念字從今心,現在心就是念,念頭一動,就是千萬里。悟空說他能覆舉飛升,結果一噸飯功夫卻只能去三里遠近,祖師笑道說這是爬雲而已。因為神仙要朝游北海,暮游蒼梧,一日之間,游遍天下,才算是騰雲。悟空聞說,感到非常難。祖師教他斤斗雲,一個斤斗即十萬八千里。所謂的斤斗,就是跟頭,是念頭的跳動翻騰;一念翻騰,便有十萬八千里路程。而從東方到西方,從此岸到彼岸,從苦海到樂土的距離正好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說,一念善,當下即是佛國;一念迷,立即墮入地獄。地獄佛國,全在心中。正是第十七回菩薩對悟空說的:「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佛國與魔窟,只是一念之間,正是佛由心生,魔由心生,如第十三回唐僧對法門寺的和尚說的:「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而本心之中,卻一無所有,而是金剛心體。只要心念一動,便是變化騰挪。這正是佛教唯識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教義,三界萬物都是心識的變現。所以孫悟空一「抖擻精神、賣弄手段」,就變做了松樹。恰好祖師趕到,將他批評了一頓,並讓他哪裡來仍回哪裡去。因為「賣弄」已經違背了規律,有了好勝虛榮之心,離本心愈遠,且會陷入生死輪轉。趕他回水簾洞,是讓他回歸本體,抱中守一。他跟祖師所學,無非是七十二變和斤斗雲。其實這都是自己本來所有,祖師不過點了點竅而已。,還是那句「只怕有心人」。心既然已有,便會生心動念,有善有惡,祖師說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意謂其他心思都可以賣弄,唯有「菩提心」是不可賣弄與人誇口的。如果連它都賣了的話,那麼神魂自然落入九幽了;沒有了菩提心,豈不是萬劫不能翻身了!所以悟空答到:「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這裡的「自家會」三字,正是「自家功夫自家會」,功夫不在身外求。人不從自身覓法,自心覓佛,臨了只能是一場空,而且會誤了生死大事。佛教謂「自歸依佛」,而不說歸依他佛,可見便是尋覓歸依自性佛。認得自性佛而成就法王身,乃諸佛成就之路,所以是「佛不度人人自度」。祖師的一番話語。並非是他狠心,而正是他慈悲度人的苦衷。逼出悟空認識到「佛在自心,法在自身」,也就完成了他的心愿。自從悟空東歸水簾洞後,每一步都是在收其放縱之心,而歸依自性金剛心,是在「會元」,因此我們稱之為「心路歷程」。回水簾洞也是用的斤斗雲,正是「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回來甚易行。別語叮嚀還在耳,何其頃刻見東溟。」他第一個斬殺的便是搶走了他的子侄的混世魔王,正是在「收放心」。混世魔王是後天識神,住在坎源山水臟洞,是腎山腎洞。心本為乾,腎本為坤,結果腎王搶了心王的中爻,遂使乾變為離而坤變為坎。如今悟空殺掉了魔王,燒了他的洞府,奪回了自己的中爻,即是後天返先天,腎又變為坤而心復成為乾。他辦的第二件事情,是從龍宮借寶。龍宮為下丹田,於卦屬坎,中間有根陽爻乾金,稱做「水中金」或「水鄉船」。它是仙家至寶,是煉丹的大葯,所以稱做「神珍鐵」。道家煉精化氣,就是要從水晶宮的精水中煉出金氣來。金箍棒就是元氣的象徵。它中間是烏鉛,是金精,兩邊用金箍箍住,說明怕它泄露;而且它長短隨心,如意變化,大到徹地通天,小到繡花針藏於耳;其重13500斤,正合一日一夜13500息,晝夜呼吸乃自然元氣。可見這金箍棒便是元氣之具象。悟空為元心元神,棒為元氣;它見到大聖,便瑞氣氤氤,正是心氣相依、神氣相抱。悟空上天入地,是因為三界唯心;金箍棒徹地通天,是由於氣滿太虛。到此為止,孫悟空的形象已經成熟,他的七十二變是心理活動,十萬八千是他的意念跳躍,一萬三千五百是由心念所形成的主張。第三件事,是去幽冥界盜命,與盜金箍棒事相同。《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窈冥界」自有真精,也就是1350號魂字的孫悟空。1350與13500數目相類,只是一零之差。金箍棒是元氣,魂則是精魂,所以下地獄到窈冥界是道家的「神氣還神」。將1350號的神魂從九幽地獄拔出,一筆勾銷,自然使之還元而不墮生死了。還元,就是合於本心。第四件事是「煉神還虛」,上天做「弼馬溫」。猿代表心,馬代表意,就是「心猿意馬」之說。心猿生心之後,即有七十二變;念動之後,便有十萬八千里;而心念之動全在於氣,因而得了元氣金箍棒;元氣留戀元神,因而到窈冥界收回自己的元神,使神氣相抱。然而,要想元氣留住元神,必須控制住意識之馬。「弼」是輔助、管理之意,因為意由心生,散亂不治,就會使心神不安,所以悟空上天便當「弼馬溫」,是要溫養意識之神,一個個驃肥體壯。意識之神養好了,但卻虧了心之元神,所以說「官封弼馬心何足」。心不足,便嫌官小,打下天界,又回到花果山去修心。第五件事仍是煉神還虛,上天做「齊天聖」。修心一段,便可與天相齊,即是見到了金剛心體,所以與天地相齊壽。上了天,住在齊天大聖府,一邊安靜司,一邊寧神司,希望他能心寧神靜,而他也無牽無掛,逍遙自在。後來,管了蟠桃園,意識又張狂起來,偷桃,而且三二日一次,這是丹道家七日一陽生的說法。悟空不知不覺里盜光了天地之間的陽氣;後來又去偷酒、偷丹,從而煉成金剛不壞之軀。正是《陰符經》所說的:「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身,小人得之輕命。」因此,孫悟空到了天上便行偷盜,是因為賊命、物、時、功、神的意識動於心,所以施行於天上,其餘之人莫能得知。三盜成功,則「固躬」而成不壞的身體。這一段是心縱齊天但意卻未寧,所以又打下凡去,繼續在水簾洞修心。第六件事是與二郎神賭鬥,講「煉神合道」。孫悟空為陽,楊二郎為陰,這一陰一陽的賭鬥就是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繫辭上》)而恰好太上老君扔下個太極圈,太極中包含陰陽兩儀,所以把孫悟空收了去。裝在八卦爐中鍛煉,正是煉心。七七四十九日開爐,煉成了火眼金睛;這是煉出了元神,因為眼為神所。爐諧頭顱的顱,頭顱之所以稱「八卦」,是因為頭顱有八片頂陽骨。悟空蹬倒八卦爐,就是跳出了肉體軀殼,而進入了虛空,使外虛空與內虛空相合,成為金剛心體,不生不滅。這一步道家稱之為「棄殼成仙」,超然自在。但是他卻把自身的內院繁華當成了金剛實景,於是留戀於靈霄寶殿,要奪玉帝的寶座。其實是不願超出凡軀,而功虧一簣。第七件是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為「道法自然」。悟空要奪寶殿,坐帝位,滿天神將都奈何他不得,原因是玉帝是陰神,悟空是陽神,因而只能相持不下。因為陰神是肉體的主宰,所以玉帝是人身首尾腹三界的領袖;元神是精神的主宰,他必須與虛空同體才能永存不朽。如果元神要佔據肉體三界,以之為不朽,就是本末倒置,熱情終究要壞。所以只有如來佛才能降伏悟空,因為他是西方虛空世教的教主。而且只有虛空才能與虛空相合,如來佛也是人體中的寂滅智慧。因為是空,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性如如,所以才能降伏一切。他伸出手讓悟空去跳,結果就是跳不出他的手心。這就是《陰符經》說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就在人手掌上,萬物變化也由人身而生。孫悟空儘管變化騰挪,都是有為之心,均在宇宙之內,所以他跳到宇宙的邊上見到五根肉紅的柱子,卻無法超越開去。如來用掌把他推出西天門,就讓他跳出了三界外;但有指化五行山,把他壓在山下。用套語來說,這一段,他已「跳出三界外」,卻「仍在五行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乃是宇宙萬物化生的根本元素,正是自然運行的規律——生克變化,所以壓在五行山下,即是「道法自然」。五行是生克規律,就是道的體用。第八件事是「粉碎虛空」。悟空局於五行山下,住在五行之心,即宇宙的虛空之中,仍然有著自然和虛空的含義,而且是被壓在其中,並非自覺。所以還須進一步,連虛空的概念也要拋掉才行。這就是五百年後,由唐僧揭貼,一聲巨響,五行山粉碎,悟空跳出了虛空的牢籠,便是「不在五行中」,算是仙道成就了。連虛空的概念都沒有了,進入了金剛心體,便是涅槃自在,成仙作祖。成佛後幹什麼?這就是丹道家所感嘆的「最後一句沒人說」。可是,《西遊記》卻甘冒大不韙,給我們揭示出來了——再入輪迴作眾生。再來作人,渡人,求得覺行圓滿而成佛。到唐僧救他時,五行山就成了兩界山,也即是先後天之別。五百年前,無空是先天之心,宇宙之心,其所證的心是自己的金剛心;五百年後,他被唐僧所收,成了人之心,並且幫助唐僧取經成佛,而自己也成了佛,其所證的心是宇宙大眾的金剛心。這樣看來,悟空走了三步,分為兩段,前期是度己的小乘,經歷了齊天大聖的儒心修持的一步和壓在山中為仙的道心修持的一步,即由世間走向出世間;後期為大乘,經歷了度人成佛的佛心修持的一步。這是悟空的三級跳。從中又可以看出,孫悟空成了唐僧的人心,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先天氣質和本領,也即是說人心即是聖心和仙心,是宇宙的金剛心體。不過,墮入後天,人心雜染,泯滅了本性,因此,成佛的路就是去掉凡心的路,也即去掉魔性,自然金剛心體袒露,無染無著,頓現真如。唐僧前世為佛祖座前第二弟子,其實即坤卦的中爻,只因為糊塗不聽說法,遂被貶向東土,進入乾中;而乾之中爻則落入坤,遂成為東離西坎。悟空是元心元神,所以心明眼亮;唐僧凡心陰神(靈魂),所以糊塗愚痴。陰神必須投胎奪命,所以唐僧被觀音派南極仙翁送入殷溫嬌體內,而天蓬元帥卻自奪豬舍而生,因此這兩個卻總是相互一氣。元心元性自然而然,不入輪迴,所以不用投胎奪舍,這就是孫悟空本領不變,沙和尚自為妖怪。怪字一聖一心,聖人之心,就是沙僧,是人的元性。所以這二人也是一氣相通。道家煉丹,講究金木土,水火土三家相見;具體到五臟,就是肺肝脾為一家、心腎胃為一家。悟空為金,又為金公(火);八戒為木,又為木母(水)。這二人又稱鉛汞化合、水火相濟,但卻離不開土,所以有個沙和尚(土)來調和。沙是土,土能和睦萬物,因此沙和尚的作用,就是調和金公與木母之間的矛盾,使二者融而為一。那麼,唐僧被稱做「和尚」,也該是土;唐僧諧糖,具有粘性,比如沙糖相合,就是兩個土。而唐僧正生在「中土」,所以五行土居中,合和四象。唐僧與沙僧,二土成圭,是丹道家的至寶。唐僧與八戒為一派,沙僧與悟空一派,因為兩個僧而使八戒與悟空相合一。八戒為識神,悟空為元神,使八戒不胡說,專聽猴哥的過程,就是轉識成智(元)的過程。也即是使後天之心轉為先天之心,也就到了西天。因此,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我眾生的金剛之心。唐僧生在中國,同我們大家一樣,都是東方人。只要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性,他能成佛,我們大家也都能成佛。那麼他怎樣成佛的呢?他成佛的路也就是我們的路。下面,擇要談談人的成佛路。第十四回「心猿歸正」中,引了一首張伯端的《即心即佛頌》:「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迴向。無異無同無有無,難捨難取能聽望。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知之須會無心訣,不染不滯為凈業。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也是在說,心就是佛,孫悟空就是如來佛;孫悟空是心,如來佛也是心。沒有心佛有無等分別念,就是法身佛,無色無相,無有取捨,這就是金剛心。金剛心產生金剛智,金剛智就是如來佛。也同觀世音菩薩一樣,如來佛也是一種智慧的化身。如來佛代表的是滅寂智慧,金剛智慧,虛空智慧,孫悟空心智最猖狂的時候,只有用這種無為寂滅之智去降伏,而孫悟空唐僧最終都進入金剛心智之中了。觀音菩薩代表的是妙察心智,因悟空一有難解之厄,便去求助於觀音菩薩,其實是求助於自心的妙觀察智。通過微妙觀察,返照自心,照見了五蘊皆空,自然就度過了一切苦厄。金剛心是真空,形象化就是西方;中有金剛智慧,即如來佛祖。唐僧修行,即用後天之心內觀返照,逐步磨去凡心,而顯露真性,寂滅成佛。所以唐僧修道,第一步就收伏心猿。心猿含義有二,一是指元心,二是指如猿猴。元心謂其本來是佛,猿心謂其好動被染,所以這一個心中有了兩層:元心猿心,也同潛意識和意識一樣。修心就是要把猿心變為元心,讓金剛心顯露。在修行人來講,收伏心猿,就是收伏自己的野性,而發下菩提正覺心,並用此心隨時覺照,剪除邪念。因為心為身君,能夠成此大事。悟空歸正,賜名「行者」,即謂人的修行開始,而心的修行也開始了。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打殺六賊」。六個賊名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原來是佛家所謂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合,而產生喜、怒、愛、思、憂、欲六識。這六種意識用事,貪婪、執著、喜怒、煩惱,日益戕在本性,給心君造成極大危害,乃是修道之大敵,必須先加除去,才能專心致志。所以心猿歸正後,果然容不得這般毛賊犯上作亂,一棒打殺。唐僧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被殺的六賊,正是人與外界接觸的感官意識,等於斷除了心念外馳的窗口。逼得唐僧不得不專心一志上西天,這就是「心猿牢拴」。觀音菩薩變成老母送緊箍咒,即通過妙觀察智而使心猿牢拴。「緊箍」照應「牢拴」。《西遊記》中,如來佛給了觀音三副箍子,分作「緊」、「金」、「禁」三箍。「緊」給了心猿,「禁」給了熊精,「金」給了紅孩。猿心不敢放逸,因而要拴緊;熊精代表元氣,與悟空「金箍棒」同類,不敢漏泄,所以被觀音戴上禁箍,做了守山(肉體)大神。因為元氣一盡,人立即死亡,有它守形山則人不死;紅孩又稱赤子、嬰兒,是人的元神,元神不能亂跑,所以觀音給他戴上了「金箍「,讓他做了善財童子。第三步,是「意馬收韁」。古人收心猿意馬,是說心如猿好攀緣,意如馬好賓士,都是修道障礙。然而,諸佛菩薩修行成道,也多是將六根轉為六智,將諸障礙變為利根,所以心猿意馬均可成為修道的利器。而且,意識乃是心性的延伸,是心之子,所以「意馬憶心猿「、「猿馬合作心如意」的說法。如今,既然心猿已經牢拴,意馬自然需要收韁,然後才能一心一意上西天。而馬上的鞍轡還是觀音菩薩送的,也是通過妙觀察智收服的。只要這意念之馬乾乾不息,一路奔走,專心專意,不愁到不了西天。也就是說,世上無難事,之怕意專人了。心意合一,志向堅定,便是修道的根本保證。第四步,是「收服情識」。住於福陵山雲棧洞的豬剛鬏,也與當年孫悟空斷魔歸本時,所殺的混世魔王一樣,是腎山腎洞的腎主,為豬精。福陵象腎之形,雲棧象脊柱之形,剛鬏是坎中之陽。坎與離相對,腎與心相對,豬八戒與孫悟空相對,一為識神,一為元神。而豬精所指揮的六賊和意識都被殺服,那麼識神也該被收服了。佛家唯識宗,也就是由唐僧陳玄奘所創立的中國佛教派別,就講的是「三界唯心」,所以要悟空;講的是「萬法唯識」,所以要悟能。悟能代表的是「唯識」的識神,悟空代表的是「唯心」的心神。這即是唯識宗的根本修持法門——轉識成智。就是要滅掉豬悟能的情識慾望,使其與元心相合,歸為一體,當下就能成佛。而西天取經八十一難,其實都是元神和識神的矛盾所引起的。第五步,是「本性回復」流沙河中的妖怪,乃是人的真性象徵。觀音菩薩為他取名沙悟凈,沙為土,「悟凈」是吾心凈。吾心凈,即是凈土,西方即在眼前。依照「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的說法,佛性遍在,如此沙一樣,故而稱「性沙」。那麼沙悟凈即代表的是真如佛性,象流沙一樣虛弱無體,但卻流溢於三千大千世界,是萬物、三界的根本。唐僧收服了心猿,滅掉了六賊,降伏了意馬和識神,心地明凈,也就要見到本性了。所以沙悟凈最為後得。唐僧為其取名和尚,即是要他調和豬猴的矛盾,行持中和之道,從而使取經成功。這一行五眾,心、性、意、神已然合一,就要取完成「一體拜真如」的使命。唐僧和他的四個弟子心猿、沙怪、豬精、龍馬,構成了人之生命的全部內容,先天為心、性,後來為情、意。滅去情意而復歸於心性,則識神才能合於元神;這先後天都統一唐僧身上,他既是元神又是識神,識神泯了微露出了元神。這人的生命的五要素,都與觀音菩薩有牽連,不是他送的,就是他救的。這說明一切生命的因素,都在流轉生死而不自知,飽受痛苦而難拔,全憑妙觀察智而得認識,合意同心方能自拔。第六步,是「剿滅三屍」。三屍又稱三彭、三蟲、三姑。居於人腦、腹、足之中,上名白姑、中名白姑,下名血姑。三屍的使命就是要人速死,所以是邪魔,即現在說的生命的負能量。三姑為陰,稱作「白骨夫人」,變作美女要吃唐僧肉,三次戲弄,三次被殺,就是因為屍體有三條。屍謂屍體,即行屍走肉的屍,如果成功,則人命難保,自然無法完成修道的使命。唐僧儘管被戲弄多次,任悟空再說,仍然對其袒護包庇,其原因即是三屍魔本是唐僧的貪婪和情慾,與豬八戒為一路貨,當然唐僧捨不得。而且三屍魔的最大特點,就是先投其所好再殺人,凡人貪圖其好不忍殺之,往往難逃其害。所以古人要說:「打殺三屍道可期。」好在悟空心明眼亮,忍著巨痛,毫不留情,才打殺了白骨夫人,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第七步,是「葆赤子心」。《孟子》中說過:「大人者,常葆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什麼呢?就是沒有機巧奸詐之心,不假雕飾之心。怎麼是葆呢?就是保持扶養,不使其散亂。這赤子就是那「嬰兒」、「聖嬰」的「紅孩兒」。因為心的神名為「丹元童子」,丹元的紅色,童子是孩兒,所以紅孩兒就是心神。他的心自然是赤子之心了。況且他又與孫悟空是叔侄關係,更是一脈相承了。孫悟空是元心,由元心中生出童心,如不加管制,自然是惹火燒身。然而在前一次烏雞國中,正是悟空「神化引嬰兒」,並使他「問母知邪正」,認得了主人公,遂使「三年故主世間生」。不過,在這裡就不一樣了。「枯松澗火雲洞」,「枯松」是乾柴,「火雲」指火勢,也就是說赤子之心火太旺,機詐必多,所以他駕著一朵紅雲火氣,變作個赤條條的七歲頑童,三設奸詐要唐僧師徒上鉤,偽稱神父叫紅百萬,父親紅十萬,自己則是紅一萬了。只有悟空識得真偽,而其餘諸人均是糊裡糊塗。因為「客邪」之心火旺,自然燒壞了元神本心,所以有「心緣遭火敗」。甚至連妙觀察智也受到妖魔的戲弄,被紅孩兒化身觀音菩薩,抓了豬八戒。凡水俱不能澆滅這心頭之火,而且越燒越旺;只有請的觀音菩薩,用妙觀察智慧的三昧真水,才澆滅了這心頭燒起的三昧真火,用的正是「金箍咒」。觀音慈悲為懷,也就是說,觀音正是用慈悲之心來降伏紅孩兒邪魔之心的,恰如悟空聽說的:「我那乖乖,菩薩恐你養不大,與你戴個頸圈鐲頭哩。」菩薩正是因為嬰兒赤子永遠是那個樣兒,所以才給他戴上了項圈鐲子(手鐲、腳鐲),五體俱被束縛,而且用金子,目的就是怕小兒染上了邪氣。至今小兒都要戴金銀的項圈和腳手鐲,原因即在於此。觀音將咒語一念,紅孩兒便合掌當胸,再也分不開,被稱做「觀音扭」,一步一拜地同觀音回了南海。這說明,人人心上都有個紅孩兒,用觀音扭和圈鐲將他捆住,就長不大了,永遠如赤子。所以凡觀音像旁邊總有一個善財童子雙手合掌,永遠也長不大,這才叫「常葆其赤子之心」。紅孩兒長大了,赤子之心就變成了污染之心,人也就完了,之所以兩手永合,就是要讓本心無為;「無為」不是遊手好閒,兒是不做違背規律之事,順其自然,垂拱而知。道家認為 人身有位無位真人,就是原神,無所事事,他就是金剛心。第八步,是「打殺妄心」。《即心即佛頌》中有云:「心佛從來皆妄物。」心、佛都是虛妄不實的東西,所以要斷除分別之見,消滅真、妄之辯,一體同觀才好。唐僧因悟空殺了幾個起虎心的賊,便罵他「猢猻長,猴子短」,起了嫌棄心,大聖也「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也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後來便把悟空趕走了。師徒們先起了二心,悟空真心一去,自然會出現個假心,便有了「真行者落迦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一回。既然「三界唯心」,真心遍布宇宙之間,妄心照樣遍布宇宙之間,本來一樣,無所謂真妄之分。但人心自妄,宇宙難安,於是有「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一回。這二心攪得天昏地暗,唐僧識不得,天王辯不得,觀音認不得,緊箍咒也拴不得,地藏也解不得,只有如來佛以如如寂滅之心,識破妄心根源還在自心中,因此被悟空一棒打殺,返妄為真,正是「神歸心舍禪方定,六識祛降丹自長成」。神指孫悟空為元神,應居於心舍之中,唐僧禪心方定;六耳獼猴的六識之神除去之後,金丹自然成就。從此後,悟空一心不二,脫去妄心,正是中峰禪師說的: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閑身第九步,是「斷滅七情」。人心本凈,但情慾難靜,古人將情慾分作七種,或六種,有「七情六慾」之說。主要指喜、怒、憂、懼、愛、惡、欲,多由六賊而起。盤絲嶺盤絲洞的七個蜘蛛精,便是七情的象徵。因為情慾牽纏,難以自拔,故以蜘蛛精之情來比喻。只要人心不靜,自然會被牽纏。孫悟空心無掛礙,來去自由;八戒情識與妖怪同類,如同藕斷絲連,所以他會身投羅網。唐僧也一樣,難斷情絲,所以被陷羅網,橫遭侮辱。要想斷滅情識欲心,必得孫行者「把那絲繩都攪斷」,舉棒「把七個蜘蛛精,盡情打爛」。第十步,是「斷滅眾心」。儘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修道靠心,學法靠心,度人靠心,成佛靠心,但是有心便有法,有法便有礙,有礙 終難成。所以人要學無心,心無法無,即是圓滿法身佛。學法是要滅法,修心是要無心,成佛是要殺佛。一切心都要去掉,最後連金剛心是概念都沒有了,才實現了金剛心。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中,妖怪要取唐僧的心肝做藥引,悟空便變做了唐僧去頂缸。他站在大殿上,「解開衣服,挺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鼓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唬得文官失色,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個多心的和尚!』假唐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一個檢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儘管沒有黑心,但卻那麼多的心,惹得妖怪說他「多心」。讓他趕快收了去,果然悟空收了起了法相,說他和尚家只有一片好心。心只能有一個,多則無主散亂,所以必須除去。《壇經》云:「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心,常自己見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就須除去多心。所以一部《西遊記》整個取經過程中,唯一記載全文的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就講的玄奘被烏巢禪師傳授《心經》,意味著一部《西遊記》就是在修心。如何修心呢?回自作《心經》,但文中卻說:「我有《多心經》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明明標出「多心」二字,並非作者不懂「波羅密多」的連著的,意味「到彼岸」,而是故意說成多心。等把「多」字去掉了,只剩一心時,就到了西天。所以八十五回悟空說唐僧:「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忘記了也?」「多」字已經去掉,明說「般若心經」,即是「智慧心的經典」。多心變成了一心,智慧心,而且悟空還解得無言語的文字,得了真解。心猿悟透了《心經》,多心成為了一心,所以當下便到了西天竺國的給孤園。這便是「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第十一步,是「除去九思」。儒家提君子要有九種思慮:「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君子通過這九種思慮,來防止七情六慾的侵蝕,即是「思無邪」,那麼就會「動必正」,這是人為的剋制,智慧的選擇,是儒家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九思可以成聖,所以在第九十回會出現個「九靈元聖」。他是個九頭獅子,獅同思音,九是九思成聖之意。而佛家則主張連這「九思」也是牽掛,應以無思無慮為宗。孫悟空想為人師,結果引出一窩獅子;要傳授大道,接受的卻是兵器被盜;要講禪,卻遭牽纏。本來金箍棒通脫挑達,應為第一;豬八戒九齒釘鈀,處處掛礙,應該放棄。結果妖怪卻將釘鈀當作寶貝來供奉,兩條柱杖都被放在兩旁作陪襯,正是本末倒置,無事找事,自尋煩惱。這是「黃獅精虛設釘鈀宴」。人有一心,一個頭,也就是也;儘管靈妙,但九個頭總非妙事。所以九齒釘鈀引出了九頭獅,眾因心不清凈。兵器被盜,正是要人「悟空」。無念即道即禪,有思即盜即纏。九靈元聖住在竹節山九曲盤恆洞,竹子有節是不通,九曲盤恆是纏繞難達。只有一把火把盤恆洞燒成「烏焦破瓦窯」,不執著了,九會擺脫一群獅子的纏繞。便是「頓脫群思,潛心正果」、「無憂無慮來佛界,誠心誠意上雷音」。因為佛界虛空,要不得半點的思慮分心,正如回目說的「師獅授收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讓所有的師獅,授受的分別,讓所有的盜道,纏禪的差異全部都泯去,讓九靈的智慧勁皆寂滅,然後即到佛國凈土了。第十二步,是「即心即佛」。悟空一行四眾保唐僧一路西行,歷盡苦難。八戒不再牽纏,心猿已經熟順,意馬也早馴服,性沙全無垢染,唐僧也不再糊塗愚痴,師徒歡歡喜喜,靈山頓現眼前,個個腳踏實地。心性情意俱以熟馴,不再牽掛,唐僧便坐上無底船,脫胎換骨,而元神到達彼岸,頓見真如法身。正是「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然而四個徒弟,只有悟空過得獨木橋,便頓悟成佛;唐僧坐的是無底船,也成了佛,都是無倚無靠,無分無別,才能了斷。是因為他們悟出了獨木橋渡人,無底船接佛的道理,如慧衫法師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境界。《寶積經頌》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凈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悟空被封作「斗戰勝佛」,是因為他在稱聖、為仙、做佛的過程中,心明眼亮,勇戰邪魔,誓不低頭。其實他所戰鬥的妖魔鬼怪、盜賊禽獸,全是自己心中的邪惡不善、分別妄幻之念。也就是說,他所清除殺滅的是自己心中的種種污染不凈之心,是在進行心靈深處的革命,而且最終勝利了,本心發現,頓現真如,就是「斗戰勝佛」,也就是「金剛心性」。他難以管制之時,心性放任之際,頭上便戴著緊箍兒,自取約束;心不起念,清凈無垢之日,立地成佛,無掛無礙,緊箍自然退去,得大自在。唐僧成佛,是因為自己心是佛,識神亦成了佛。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旃檀是香木名,專雕佛像;功德是供人朝拜和供奉的。意即,唐僧的佛,只是專供人奉養朝拜的用檀香木雕刻的塑像、偶像。偶像終是假,心佛方是真,所以丹霞禪師才會把木佛劈了當柴燒。如果要把偶像功德佛當做真佛,那就正如川禪師說的:泥塑木雕兼彩繪,塗青抹綠又裝金若言此是如來相,笑煞南海觀世音八戒、沙僧、龍馬各隨其性而封:八戒色情難泯,為人貪婪,故名凈壇使者,做了菩薩,正是「貪慾即菩提「;沙僧為人之佛性,遍在於有情、無情之中,儘管塵沙漫漫,但卻無垢無染,金質不改,故封為金身羅漢,永不退轉;龍馬為意識之念,乃修行之關鍵,凡人若無此龍馬精神和正意正念,西遊路上則寸步難行。因而封為天龍八部護法菩薩。總之,《西遊記》一部,奧秘無窮,關鍵在人啟悟如何。但孫悟空貫穿始終,正告訴我們心正齊天,心邪壓山,心修成佛的心路三段。他生自金剛心,擁有金剛心,修持金剛心,重返金剛心。唐僧作為凡人,與聖人一般無二,只要有心,就有成佛之日。關鍵要有心猿的直心、八戒的苦力、沙僧的正性和龍馬的精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追夢 | 李安
※李安遇到了三個難題:《色,戒》觀後
※李安為何看中湯唯?
※李淳:當李安的小孩,沒那麼爽
※切開李安也找不到你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