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書為何暢銷?聽我說說貓膩——書明明不怎麼樣,但是高居各媒體的推薦榜單,為什麼?

偽書為什麼會成為優秀暢銷書?原因很簡單,市場需要這樣的書。這種胡拼亂湊「攢書」行為在業界並不稀罕。只能說,《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還很小兒科,還在作姦犯科的初級階段。

「XX編著」,暗藏玄機

既然做偽書,要無中生有,那就必然採取「拿來主義」。比如在網站扒些資料,或者利用現有文獻做些加工,或者乾脆把別人的作品拿過來用。可是,到了署名的時候怎麼辦呢?要是原作者找過來就麻煩了。於是,精明的出版商用「編著」字樣規避這個問題。

2007年,一部名為《貨幣戰爭》的奇書紅遍大江南北,一上市就成為超級暢銷書,兩年後還推出了續集。看起來,這書貌似沒什麼大問題。然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該書問世不久,天涯論壇上就有人發帖,說該書系統「抄襲翻譯」了美國在1995年出版的長達3個小時的紀錄片《TheMoneyMasters》。不僅篇章結構完全雷同,更為「強大」的是,《TheMoneyMasters》作品本身屬於業餘紀錄片式電影,缺少學術論證和權威機構認證,有利用民眾對國家保密金融系統結構的好奇心蠱惑人心的嫌疑。而本書作者竟不嚴加考證,直接翻譯套用,作為文抄公都缺少「職業道德」。

最後讀者恍然大悟,「作者」的署名旁邊是「編著」,不是「著」!

為何「宇宙無敵牛翻譯」頻現

對於大多數智力正常的中國人來說,英語過六級,低空飛過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已經算水平不錯的了。但是這個世界總會出現給我們帶來驚喜乃至驚嚇的外語天才。不久前驚曝翻譯作者宋瑞芬,用英法日俄等多種語言,翻譯出了20餘本世界名著,從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從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到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從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到卜伽丘的《十日談》……

近年出版行業有不少這樣的無敵翻譯,比如一個叫龍婧的人,4年翻譯23本譯著,而且翻譯領域橫跨文史哲,韋伯、洛克菲勒、培根、尼采等人的著作均被龍婧「笑納」。宋瑞芬和龍婧是誰並不重要,他們筆下的世界名著很有可能是「漢譯漢」的傑作。簡單說,就是竊取別人的翻譯果實,僅在語句上進行二次加工,便署上隨意捏造的名字堂而皇之出版。要知道,每年的出版物實在太多,原譯者很難發現自己的作品被盜版,再加上盜版行為取證困難,維權過程漫長,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般而言,世界名著都是市場上的「暢銷書」,歷久不衰。而這種化用旁人智力成果的「漢譯漢」書籍卻相當常見,特別是那種所謂小攤上打折賤賣的世界名著,應該都是這麼加工出來的。

榜單有貓膩

書店裡經常有這樣的狀況出現:一本書明明不怎麼樣,但是高居各媒體的推薦榜單。不只媒體編輯記者,很多專家學者都大讚一聲「好」。讀者可能想:好吧,就算出版商能買通媒體,但是那麼多書店的銷售數據總是真的吧?網上書店的排名總是真的吧?懷這些想法的讀者諸君,或許有點天真了。

現實世界中的書店榜單總有空子可以挖,有的出版商在噹噹網卓越網上大肆購進圖書,造成某書在網上暢銷的假象。

而熟悉出版行業的朋友也許會參考「開卷」(權威圖書市場研究機構)的榜單,殊不知,「開卷」監測的書店是很有限的。也正因此,出版商就優先或者大量給這些目標書店發貨,也可造成書目暢銷的假象。

此外,像「腦黃金」那樣天天轟炸的廣告也日益出現在圖書宣傳中。也許書很一般,但強制性的伴隨廣告天天出現在讀者生活的周圍。也許有一天,你實在忍不住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買,那麼恭喜你,正中下懷!

偽書成為暢銷書的原因其實很多。由於圖書市場信息本身就是不對等的,大部分讀者對於琳琅滿目的圖書就更無從選擇。

買賣書號、合作出版成偽書溫床

偽書採用營銷上常用的「跟進策略」,減少了運作上的風險

出版人 小於

其實,「偽書」現象在我國出版界早已有之,並且早已成為出版界的一個無人不知的「潛規則」。而且只要是知名或暢銷作家,就幾乎無法倖免被「偽」。

然而,更可怕的是這種偽造外國著名學者教授或暢銷書作者,偽造國際知名媒體或名人的圖書評論,偽造國外暢銷書信息,偽造國內文化名人的新書等無中生有、弄虛作假的公然作偽,竟然在一些圖書出版單位形成了一股濁流,一股歪風。

據說全國共570多家出版社,至少有30多家參與了製造偽書,應該說這個比例並不小。「偽書」在出版界早就是個公開的秘密,但一直也沒有聽到什麼譴責之聲,倒是出版流通各環節心照不宣大發不義之財,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這個一點兒都不奇怪!

首先,「偽書」的溫床其實就是買賣書號搞合作出版。這個鏈條常規來講就是攢手——策劃人——書商——出版社,可以稱得上是一條不停作業的流水線。先是找攢手,有點兒槍手性質,是根據策劃人所提的選題攢書稿,顯然這幫人處於利益鏈條最末端;然後策劃人負責策劃選題,督促攢手完成任務,並把書稿交給書商;之後,書商負責聯繫出版社併購買書號,利用資金和各種銷售渠道,印刷發行書籍。一本偽書也就應運而生了。

這條流水線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正使得「偽書」大行其道。從成本來看,引進國外暢銷書既要支付外方版稅又要支付翻譯稿酬,雙重費用的支出對出版者負擔較重。而「偽書」披著「國外暢銷書」的外衣,狐假虎威,完全可以以低廉的生產成本,招搖過市。因而頗受經銷商和零售商、甚至不明就裡的讀者歡迎。

再從上市時間來看,購買外版書,程序比較複雜,尤其授權的審核,極為嚴格,翻譯的質量也要求精益求精。因此,時間上大大落後於「偽書」,等到正版書上市,「偽書」早已佔據市場。

最後從營銷策略上看,「偽書」採用營銷上常用的「跟進策略」,減少了運作上的風險。一些出版社將「偽書」推向市場,有的是受騙,有的則是故意為之,為了金錢,部分書商、出版社走到了一起。而為了廣告收入,一些媒體進行推波助瀾的宣傳,使得「偽書」在圖書市場上更加大行其道。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某種程度講,部分讀者的需求確實也助長了「偽書」的暢行。比如像《沒有任何借口》這類書在內容上宣傳強化「奴性」教育,正是迎合了部分企業家的實際需求。再則,有些「偽書」的許多觀點迎合了我國讀者的閱讀習慣,讀起來也比較輕鬆,使得「偽書」受到歡迎。

最後就是蒼蠅不叮無縫兒的蛋。「偽書」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公開出版,廣為發行,正是因為現行法規監管的重點在出版物內容是否違法違規和出版物的印裝、編校等質量方面,而對於涉嫌前文所認定的「偽書」沒有很好的制約。

這麼一分析,「偽書」暢銷真是一點兒都不為怪了!

記者手記

「你們記者就愛折騰!」

這齣戲,極像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現代版:一個叫丹尼·馮的中國人杜撰出20條「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著成《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兩年來竟走紅流傳於網路、並被各大媒體作為讀書推薦,甚至獲評為「年度優秀暢銷」!它那廣泛流傳於網路、錯誤百出的「英文」儘管被個別「好事」的網友質疑,但卻仍被學校張貼在教室門口,成為地方領導幹部發言的「金科玉律」,甚至被某部委推薦為雙語閱讀!——然而,很長時間內沒有人去質疑,更沒有人證實它的「虛偽」。儘管你只需像給《新華每日電訊》爆料的陳應宏老師那樣,發個郵件到哈佛圖書館去求證一下,答案馬上就能明了。

我曾一度認為,這本書的走紅流行和優秀暢銷業績,只是個偶發事件,僅是出於某些「策劃者」的宣傳和有目的性策劃,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利欲熏心」和不負責任。但在我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選題策劃劉鐵的採訪中,他坦承出版社對此書的審查存在紕漏,緊接著辯駁,「但是,書的走紅與中國家長望子成龍、對哈佛等名校的追崇這樣一種大環境是有關聯的」。這一說法,在我接下來的採訪中「不幸」得到了映證。

當我在商務印書館告知一個高一女孩的爸爸,她女兒捧在手上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是一本偽書,他對記者的計較有些不太理解:「他也沒有說一定是寫在牆上的呀,他宣揚的是學習的精神。何必那麼較真?只要有價值,對小孩有用就行啦。」並表示:如果小孩能在考試作文的時候靈活地用上書中這麼一句話,也算是收穫,值了。最後,不屑地丟下一句「你們記者就愛折騰!」

但是我還是「好心」地提醒一位小夥子,他所埋頭閱讀的這本「哈佛訓言」根本不是出自哈佛圖書館時,我滿以為他會和我當初知道真相一樣震驚,可是他卻很平靜地笑笑,說「我不會買的,其實我只在乎書的內容對我有沒有價值。」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追求現實、功利和成功速成的時代:大家追求的是所謂的「訓言箴言」能給他們的實際學習工作帶來怎樣些許的幫助,至於真假與否,又有誰會在乎?也許這就是有那麼多「哈佛家訓」「哈佛精英」等等勵志書傍著「哈佛」這棵大樹的原因。也是《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能橫空出世,並所向披靡的原因吧。就像沒有穿衣服的皇帝能招搖過市,全賴「寬容大度」的臣民,不是嗎?

只是,想想所謂的「牛津訓言」「劍橋訓言」充斥著孩子的書架時,很難想像,這些投其所好、投機取巧的「訓言」能給孩子們的成長帶來怎樣的幫助,當孩子們得知他們被反覆灌輸的「訓言」是編造出來之時又會給他們的認知帶來多大的傷害和誤導。這就難怪一些學生在作文考試中編出一些「名言警句」,假以魯迅,甚至古代聖人之口了。

畢竟,真的樸實要比假的炫麗好。


推薦閱讀:

美國大選開啟革命,自媒體推波助瀾
社交媒體把特朗普送上寶座
BBC百年老店的美國宿命
我國將從新媒體大國邁向新媒體強國
媒體曝張藝謀「7子」醜聞系大舅子一手策劃

TAG:媒體 | 推薦 | 貓膩 | 怎麼 | 榜單 | 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