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壁畫里的唐人生活(收藏)

  西安長安縣南里王村中唐壁畫《野宴圖》,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昭陵燕妃墓表現樂舞的壁畫《舞蹈圖》,昭陵博物館藏。

  唐昭陵燕妃墓壁畫《提壺男裝侍女圖》,提壺為酒壺,昭陵博物館藏。

  古代絲綢之路的興盛,帶來了中華文明與異域文化的交融,並在唐代達到了新的高峰,而西域則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中轉站,異域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宗教等從這裡傳入中原。當時,「胡人」不僅用來稱呼中國西部和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還包括中亞和西亞國家的人,以及波斯人、天竺人、大秦人等。長安曾浸染在與中原文化風貌不同的「胡風」之中,胡酒、胡姬、胡帽、胡樂等曾是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各種文化在此融匯,成就著開放、包容的大唐文明。

  長安城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大多數貴族在此聚集。今天,西安周邊也成為出土唐墓壁畫最多的地方。1987年,陝西西安長安縣南里王村一座中唐墓葬里,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壁畫,墓室東壁的《野宴圖》,將1000多年前唐人游春宴樂的生活場景,展現在人們面前——天空彩雲朵朵,9位男子圍坐在一張方桌前,有人在閑聊,有人在飲酒,有人舉目四望,有人擊掌叫好,還有人靜坐冥思;旁邊的小童,手捧酒具(或茶具),恭敬地站立一旁,桌上菜肴豐盛,桌下酒具精美,吸引了諸多路人觀看。

  郊遊,是唐人每值春暖花開、大地復甦時的重要活動,游宴也隨之蔚為風尚。在這幅描述唐人閑適生活的壁畫中,主角是方桌四周的9位男子,他們閑散而坐,其中的5位端著酒杯,似乎為酒香迷醉。桌下擺放的蓮花狀酒具,似乎提示著杯中的瓊漿玉液,就是傳說中的葡萄美酒。

  古時葡萄在中原屬珍果,西域則盛產葡萄和葡萄酒。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釀造技術引進中原。位於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高昌,有著悠久的葡萄種植經驗,高昌的馬奶子葡萄釀造出來的酒尤為甘美醇厚。高昌地處古時西域交通要塞,始建於西漢,宣帝派士卒攜家屬耕之守之,北涼建國,唐朝時為唐附屬國之一。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高昌王麹文泰依附西突厥,蔑視朝廷,阻斷貢道,太宗皇帝即遣侯君集等大將率軍征討高昌國。貞觀十四年,侯君集凱旋,並帶回了高昌美酒和馬奶子葡萄,以及高昌人釀造葡萄酒的方法,引起了唐太宗濃厚的興趣。

  宋《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蒲桃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由於大唐皇帝的感召,當時的大唐十道竟有九道種植葡萄,競相研發不同口感的葡萄酒,葡萄酒文化在1000多年前的大唐蔓延開來。嗜酒的生活情趣,也帶動了唐人對酒具的極致追求。詩人王翰在塞外寫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著名詩句,詩中的夜光杯便是玉制的名貴飲酒器皿。

  在《野宴圖》壁畫中,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畫面正中放置著一個長方形的桌案,案幾的三邊各置一榻,每個榻上坐著三位人物,有的盤腿而坐,有的垂腳而坐,享受著春風的愜意。這種隨意、自在的坐姿,與我們所熟知的漢人跪坐坐姿相去甚遠。

  唐朝以前,人們還普遍保持跪坐,這是古時漢人唯一正式坐姿,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室所描繪的盛大宮廷宴會中,主人坐在左側大廳中央,兩旁分列著客人,畫中可以看到,每位客人都以跪坐的姿勢分列兩側,面前各置一份食物。西晉滅亡以後,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帶著異域文化陸續進入中原,使得中原地區自商周以來建立起的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與之緊密關聯的禮儀制度,受到了一次次強烈的衝擊。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背景下,人們由跪坐逐漸發展為盤坐和垂腳高坐,「席不正不坐」的傳統也慢慢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坐姿的改變,影響了中國從建築、傢具到生活習性乃至倫理文化等諸方面的改變,這些都與胡風的浸染有著直接的關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大融合,讓大唐擁有了更為恢弘的時代氣象。透過《野宴圖》壁畫,我們從唐人的生活及審美,看到「絲綢之路」對於文明交融的推動,也可以看到大唐的強大和包容開放的精神追求。

推薦閱讀:

胡說八道一下2018年知乎可能發生的10件事
碎花拼布生活風情挎包
在美國生活有什麼煩惱?
每晚的美文朗讀--《 孤獨,是最簡單的生活 》
用心和用腦的區別是什麼?

TAG:生活 | 人生 | 壁畫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