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不可缺四個字:人文精神(彭林教授)
主講人:著名禮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先生《明德講堂》第四期之四:人文精神為何不可或缺
//v.qq.com/cover/r/rywlmku1rrr2n5d.html?vid=f0014ctf4v4好,我們講講第二個問題,那麼這個人生為什麼一定要跟禮樂扯上,能不能不扯上?那麼在中國人看來呢,不行,這不行。我這地方談談我自己的一個理解。大家想過沒有,我們這社會老在講改革講發展,大家想過沒有,這個改革和發展,說一千道一萬,是什麼東西的發展。我們現在都理解成物質發展,大城市,高樓大廈,我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東西——人自身的發展。在我看來,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最本質的是人的發展史,因為人是這個社會的主宰。那麼這個人的發展在我看來,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走完了,這一階段是一個體質的發展,我們只要念過中學的都知道,人是從古猿變來的,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年代最早的古猿是在東非的肯亞,有一件編號為1470的一個古人類的頭蓋骨,它的測年是兩百萬年。我們講人類發展史,我們從這地方(看)因為更早的材料我們還沒看到,前面還有多少不知道,我們從200萬年開始走,走到距離現在一萬年,就是北京的山頂洞。你們去過周口店沒有?周口店有一個猿人洞,當時北京猿人就生活在裡面。那麼後來清理這個洞的時候,最後發現山頂上還有一個洞,這裡面也有人的遺骸,那麼這個人的遺骸跟北京猿人的那個相貌完全不一樣,跟我們現在人一模一樣。裴文中先生——著名的人類學家,他說,山頂洞人如果穿上我們的衣服到王府井,你認不出來,他這個體質的進化完成了,跟我們長成一樣。那麼這個中間的所有的人,他如果走到王府井,大家要害怕的,我們經常看北京猿人長那樣。那麼中間的任何一種人,印尼的爪哇人,我們的山頂洞人,長陽人,馬壩人,河套人,外國的海德堡人等等等等,這些進化過程當中的人,他身上既有猿的舊質,他又有人的新質,他不斷在朝這邊走,所以這個當中的人我們叫他猿人,或者我們乾脆叫他半人——他一半像人,一半像猿,所以叫他猿人,他屬於半人。那麼他走了199萬年,如果籠統地講他走了200萬年,他把這個體質上的進化這一步走完了。我們就說了,走到山頂洞人,跟我們一樣,這是第一步,那麼走完了是不是人類進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只要吃,只要喝,只要享受,有了黑白電視不夠,我們要彩色的;有了彩色的不夠,我們還要高清的;有了高清的不夠,我們還要什麼的。現在我們的興奮點全在這個上面。那麼是不是這樣呢?我們體質上已經進化到人了,我們還有什麼好追求呢?追求物質。那個時候這物質條件確實不如現在,所以一萬年我們進入到新石器時代之後,人要生存,要繁衍,要發展。
那麼這個人類最早的創造的一個科學,就是農業。農業是人類文明之母,所有的分工都是有了農業之後,農業跟手工業,農業跟畜牧業,這個農業一直到今天是我們社會不能少的。所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都是最早發明了栽培植物的地區。你比方說兩河流域他最早培育成功了小麥和大麥,中國人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印第安人最早培育成功了玉米。人類文明就從這個地方開始起步,印第安跟兩河流域地方很小的,你到地圖上看有多大。中國這個文化是很大的,說是中國,實際上是兩大農業區,北方的旱作農業區跟南方的水田農業區。
人文精神不可或缺(資料圖 圖源網路)我們今年年初,我到河北武安縣有一個磁山遺址,那個地方發現了七千年前的一個村落遺迹,發現了幾百個地窖,現在沒有挖完,發掘的那個部分裡面有幾百個地窖,其中大概有一百個左右,這個地窖裡面裝滿了粟,就是小米。它擺了七千年都變成灰了。我們現在有句話,你燒成灰我都能把你看出來,你是什麼東西變的。那麼現在科學上有一種技術叫灰像法,你燒成灰我能把你復原,最後證明那裡面全是小米。那個窖有的很大很深,算了一下大概有十幾萬斤,七千年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能夠有十幾萬斤的小米儲存在那裡,你想想發達到什麼程度。南方的河姆渡,浙江餘姚河姆渡,七千年,那個吃不完的稻米埋在地底下,十幾萬斤!這兩大農業區經過幾千年的交流融匯,到四千多年前的時候,就形成中國的青銅文明叫夏朝。夏朝再到商朝,農業進一步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那糧食吃不完。吃不完怎麼辦?做酒。這個酒拿來祭祀鬼神。我們看到甲骨文裡面有一個單位叫鬯,一種容器,祭祀一次一百鬯。我想那個是現在根據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那個形制都是特別巨大的,那個鬯絕對小不了。祭祀完了,那鬼神實際上不會吃的。我們古人講,這鬼神他和我們不一樣,他叫聞,這叫「歆」,不是一個劉歆嘛,西漢東漢王莽那個時候,劉歆。他一吸就知道,「嗯,不錯!你們來祭祀我」,這就可以了。好,鬼神聞了一下,那麼下來那個肉啊酒啊誰喝?太多了,酒池肉林啊,就腐敗啊,腐敗到最後是國家滅亡。
這個裡面我們中國的先賢很智慧,中國人最重視歷史,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這史書成體系的,汗牛充棟,更僕難數,就能到這種程度!印度也是文明古國,但是印度人不太重視史書。據說多年以前我們在印度到處可以看到破敗了的古代建築在哪兒,但當時人都不知道這什麼東西,沒有人去學。後來一個英國學者到那裡去,他很好奇這是什麼建築,什麼朝代的。後來他終於發現一本書,上面很詳細地記載了哪個到哪個,哪裡到哪裡,清清楚楚,他根據這本書全部把這些東西說清楚,這本書叫《大唐西域記》。你看這中國人到哪裡,他都很重視這個。好了,後來就發現這個社會要是過度地貧窮,它會引發社會動蕩,好多農民起義,就是吃不飽,要餓死了,揭竿而起。但是,在社會財富極度豐富之後,要是沒有人文精神的引領,這社會同樣要出問題。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吃喝嫖賭包二奶,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太有錢了。那麼這些問題出來之後,他這個難搞的程度不亞於造反,這個社會要爛的。那怎麼辦?古人就意識到,物質跟精神兩個東西要並重,所以我們讀《周易》不要老是去關心那個裡面怎麼算命,那叫「江湖易」。這個「易」其實是「哲學易」、「史學易」。《周易》裡面有一個卦叫「賁」,賁卦的《彖傳》裡面有這樣兩句話,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執政者,他要做兩件事情,一個你要有科學知識——要觀乎天文,這個天文不是今天的天文學,就是天上的文,那個「文」跟絞絲旁的「紋」差不多的,就是天上那個星象變化不是要組成不同的文嘛,我們中國世界上最早的這種曆法,二十四個節氣,我們把這叫做農曆,為農業服務的。你要觀察這個節氣,芒種了,穀雨了,清明了,你該幹什麼,這樣才能保證這個社會有很好的收成,社會有很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僅僅這樣不夠,還要「觀乎人文」。迎接北京奧運的時候,這報紙上說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什麼是人文奧運?有的人就講,嗨!讓老外看看天壇、看看長城、看看頤和園。這不是人文,這哪叫人文?人文是人,這個《周易》的注說得清清楚楚,人受到禮樂教化身上所洋溢出來的文采,這叫「人文」。人文要日新的,那天壇怎麼日新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個人的這個境界不斷變化。長城怎麼日日新呢?那是物,它不是人。所以一個執政者除了關注天文,還要關注人文。一個公司的老總也是這樣,要看看我們這員工有沒有精氣神,除了關心這個(錢),他們還關心一些什麼其他的東西不?他的終極關懷在哪裡?所以要觀乎人文,不斷地提升他們,這樣才能達到天下大化。所以古人很重視用禮樂來化成天下,主要的不是靠刑法。主要的靠刑法就秦始皇跟商紂王都試過,不行的,這個人哪要教育,是不是?本文系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人生的底色是平凡
※為什麼你總是在後悔?
※智慧人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我們怎樣才能明覺人生,升華生命,出離輪迴?
※人生無奈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