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位操縱春秋歷史的謀臣,促使吳國由盛轉衰,也不過曇花一現!
在吳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兩位謀臣——申公巫臣和伍子胥,他們為吳國的「中原化」發展和崛起貢獻出巨大的力量。說來也巧,他們都是楚國人,但都遭受到楚國的迫害最終成為對抗楚國的勁敵。
但「中原化」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發展的最初階段,這個國家的政治軍事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會迅速增長。但是,一旦邊緣民族的質樸、好戰的精神被中原的熏風吹散,那麼,這個民族的噩運也就隨之降臨。
吳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
申公巫臣,棄楚仕晉
公元前589年,一隻長長的隊伍從楚國首都出發北上,車中那些沉甸甸的箱子里裝滿了細軟和財寶。
按慣例,楚國大臣出使齊國用不著帶這麼多行李。難道,出使得到申公巫臣這是打算一去不復返嗎?的確,巫臣這一次沒打算回來。雖然新君楚共王給他的使命是:出使友邦齊國。他自己的目的地,確是楚國的敵人:晉國。
雖然「楚才晉用」這個成語要到楚康王時代才出現,但是楚國的人才流失,在楚莊王去世之後不久就出現了。
強人的下一代往往比較軟弱,楚莊王的下一代楚共王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即位時年僅十歲,根本無法阻止朝中老臣們的爭鬥。 政治強人楚莊王一死,那些侍功自傲的大臣們很快就開始上演內部黨爭的老套故事。巫臣在這場內部黨爭中失利了,所以他藉機逃到晉國。晉國國君對巫臣的能力早有耳聞便很熱情的招待了他,並封其作為行邑的大夫。
巫臣的政治對手子反抓住了這個機會來發泄自己對巫臣積累多年的怨恨。
他們慫恿年少的楚共王將巫臣的家族一律滅族。巫臣的家族被一律誅殺,連襁褓中的嬰兒也沒能倖免。消息傳到晉國,巫臣痛哭失聲……
一個月後,殺害了巫臣一家的子反接到了一封發自晉國的信件。寫信的人正是從楚國出逃的巫臣。子反打開一看,上面寫著這樣一行字:我一定要叫你們受命奔走,疲竭而死。
復仇之路巫臣在信中所寫的內容並不只是他因為憤怒而誇大的恐嚇,深諳春秋各國局勢的他早已想好一條借刀殺人的復仇之計。
從楚成王開始,楚國與晉國就進入了中原爭霸時代。在楚晉爭霸的一百年間,晉楚經歷了「城濮之戰」「邲之戰」兩次兵力投入幾十萬的大型會戰和幾百次不記名的戰爭。為了向楚國復仇置子反於死地。巫臣向晉景公獻上一條計策,那就是全力扶持與楚國毗鄰的吳國,使吳國有能力攻打楚國。
晉吳兩國同時出兵,讓楚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從而疲於奔命、無力抵抗。
當時吳王壽夢在位,國力弱小,很想與中原的諸侯交往,渴望獲得諸侯國的承認。巫臣抓住吳王的心理,向他進行勸說,並指出吳國發展的大敵就是楚國,表示願意為吳國走向強大盡綿薄之力。在巫臣的全力幫助下,吳國快速吸收中原文化,操練軍隊、教吳國人駕駛戰車,國力逐步強盛起來。吳王對晉國和巫臣感激不已,巫臣在吳國受到國師般的待遇,成為最高軍事參謀。
巫臣不辱使命,到吳國以後全心全力的培訓吳國陸軍和戰車部隊,將中原戰術帶給了吳國。作為具有楚國淵源的巫臣,必然也將楚國戰法帶給了吳軍。巫臣帶到吳國的戰車部隊,可說是集中原戰法和楚國軍事優勢的王牌之師,這也極為可能作為吳國軍事創業的星星之火,為後來的燎原之勢奠定堅實基礎。
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
心腹大患巫臣的訓練適得其法,理論與實戰並存,訓練滿年後即開展征伐,對周邊小諸侯國進行征戰,幾乎以全勝作為結果。
吳楚之間頻繁發生戰爭,而且這些戰爭大多數是在楚國的地盤上進行的,少數在吳國土地上發生。晉國這樣一個老牌中原國家來說,利用吳國這個新崛起的國家對付楚國,這是以逸待勞。
楚國的司馬子反看著城下耀武揚威的吳軍無計可施,這已經是他第七次率軍抵禦吳軍,這讓子反不禁想起了那封巫臣寫給他的恐嚇信。當年巫臣的那句預言已經變成了現實,初生牛犢的吳國在晉國的扶持下開始成為楚國後方的心腹大患。
吳國正在吸收著中原文化帶來的力量,一步步向著強國發展。
季札讓位季札是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自古老父愛小兒想傳位給他,季札不幹,「禮節上有規定嫡長子繼承王位,父王何必因為喜歡我而廢了法度呢?」
壽夢死後,長子諸樊只以攝政王的身份代理國君。大哥諸樊死,二哥兄余祭即位。余祭死,三哥夷昧立。兄弟們排排坐吃果果,說好輪流做莊一定要把王位的寶座送到季札屁股下。夷昧死,季札還是不肯即位。
問題就出在這裡,本來周天子和姬姓屬國都是採用世襲制,父親死了傳兒子,一盞號誌燈子子孫孫傳下去,壽夢和他的兒子們為了讓季札繼位,打亂了繼承次序,變成兄終弟及。可季札仍然不願意即位,並在現今武進那地界拿了塊封地過得逍遙快活。
季札不肯接受王位,前面還沒啥情況,到夷昧身後,問題來了,該誰繼續當國王呢?是大哥諸樊的兒子公子光還是三哥夷昧的兒子公子州於?最後國人們以選擇了公子州於,成為吳王僚。
這樣一來公子光不幹了,父親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是因為要傳給叔叔季札,季札既然還是不願意繼承王位,那麼溯本正源還是應該他這個壽夢的嫡長孫繼位。現在堂弟當了國王,自己只能當一個大夫,心裡自然憤憤不平,於是天天想著要靠政變奪回國王的寶座。
歷史給我們送來了伍子胥和專諸,公子光成功地顛覆了吳王僚的政權成為吳王闔閭。
專諸刺王僚
公元前515年,一位名叫專諸的刺客改變了吳國的歷史。他用一把藏在魚腹中的匕首刺殺了吳王僚,策劃這場刺殺的正是從楚國逃來的伍子胥。七年前,受奸臣的讒言蒙蔽,楚平王下令誅殺伍奢,在楚國興盛綿延了幾百年的伍氏家族遭遇滅頂之災,唯有伍奢的兒子伍子胥倖免。
從楚平王屠刀下逃出的伍子胥義無反顧地奔向吳國,他知道,作為楚國的死敵,吳國是他實現復仇計劃的起點。
這場由伍子胥策劃的謀殺,幫助他的主人公子光接替被殺死的吳王僚登上了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也就是藉助這場政變,伍子胥得到了吳國的重用,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路。
幫助吳王闔閭得到王位僅僅是他復仇計劃的開始,伍子胥真正的目標是滅掉楚國。
伍子胥獻計剛一上任,伍子胥就急不可耐的向吳王闔閭獻上了疲楚之計。伍子胥告訴吳王將軍隊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師以擊楚。如此輪番去擾楚,楚國只會疲於應付,下不了決心來伐吳。這樣持續的騷擾站可以有效地削弱楚國國力。
等楚國國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吳國再以三軍攻之,勝券自然在握。
此時,伍子胥的仇人楚平王已經去世,楚昭王即位。這位不幸的國王一上任就遇到「無歲不有吳師」的局面,吳國連續出戰,聲東擊西,在水陸兩線多次襲擊楚軍,使楚軍疲於奔命。在騷擾楚國的同時,伍子胥日夜操練吳軍,在他的指導下,吳人的軍事技術迅速達到天下第一流!
吳師入郢公元前506年冬天,大別山與桐柏山間大雪紛飛,駐紮於梁山之間義陽三關的楚軍尚在夢中。一支三萬人的吳軍精銳突然出現,經過多年的拉鋸戰,楚國的國力被消耗殆盡。漸感時機成熟的吳國出乎意料的發動全國兵力伐楚。在伍子胥的謀划下,吳軍採取奇襲戰術,長驅深入楚境千餘里,在很短的時間內,吳軍就奇蹟般地出現在漢江邊上。
楚國軍隊的失利從漢江邊與吳軍的大戰開始,吳軍五戰五勝、勢如破竹,不堪一擊的楚軍接連敗退。當國都城外盪起滾滾煙塵,在吳軍越來越近的馬蹄聲中,楚昭王逃離了郢都。
吳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郢都。16年前,從楚國倉皇逃離的伍子胥重新踏上故土。這一次,他的身後帶著吳國的浩蕩軍隊從王城大門躍馬而過,伍子胥一路衝進了郢都。
這個差點在楚平王的屠刀下喪命的年輕人以征服者的姿態踐踏著夕日對他來說遙不可及的禁地。
歷史就是如此充滿不可思議,伍子胥縱馬馳入郢都來到楚國的王宮,沿著父親當年的足跡,伍子胥一步步地走進大殿。從他在殺戮中僥倖存活倉皇逃往吳國開始,這條復仇的道路,他整整走了16年。
郢都被攻破後,為了實踐當年保護楚國的諾言,楚國大夫申包胥主動請纓、日夜兼程奔向盟友秦國。【據說申包胥跪著痛苦七天七夜,滴水未進,秦王決定發兵援助。】
當得知秦國願意發兵援助,楚國國各階層團結一致、以死抗敵。楚國的尚武精神重振,再加上秦國援軍一到,更是重振了楚軍的士氣。楚軍與吳軍開始相持不下,伍子胥設計的奇襲戰至此演變成了持久戰。吳國畢竟國力有限,不宜持久。隨著戰爭的延長,吳軍後勤補給不足的弱點暴露無遺。
終於,「吳師入郢」不到十個月,吳國一句滅楚的計劃在楚人反抗的吶喊中灰飛煙滅。
戰爭中吳國不斷強大,與周邊國家結怨甚深,闔閭自己也死於與越國的戰爭,給吳國強極而衰打下了重重的伏筆。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因驕傲而狂妄自大,最終身死國滅。
推薦閱讀:
※多少歷史能「亂彈」
※雜談太平洋戰爭(二十七)緬甸戰役很邪門(下)
※地球上曾活過1150億人?
※你知道蔣介石的替身是誰嗎?
※小考中國帝王改元之特殊情況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