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幼師有多難?再難不能虐孩子——三位幼師的反思
《境界》獨立出品【熱點回應】
面對最弱最不講理的一群,每年我的美國同事有不少離職,因為實在受不了。「我超憤怒,差點抬手打孩子。禱告後愛就回到心裡。」為什麼要讓孩子自我保護,他們都是孤兒嗎?性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敢和你說這事嗎?他犯錯受委屈敢跟你說嗎?你接納自己的孩子嗎?
不是誰都適合當幼師
口述/Eunice美國華裔幼教老師採訪/秋菡
我在美國一所基督教幼兒園做老師三年,之前學習了一年半的蒙特梭利幼教課程並獲得資格證後入職。剛工作時,偶爾見到同事們有情緒覺得不能理解,幹嘛跟孩子較勁呢?但工作至今,雖然沒有在工作場合發過脾氣,但內心的確被觸怒過。很多時候下班回家就會跟先生訴苦:「今天真是氣死我了!」
幼兒園是個封閉的環境,一整天時間老師和孩子都必須面對彼此的情緒變化,尤其是要完成吃飯、睡覺的任務,許多孩子的不配合真地令人很頭疼!可能孩子比老師更辛苦,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這些都是客觀事實。我覺得幼兒教師的資質和職業素養常被忽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職業,不僅需要教育培訓,同時對個人穩定成熟的性格、情緒以及道德都有著相當的要求,因為他們面對的是這個世界最柔弱、也最不講理的一群人。社會對這個職業標準的輕忽,直接導致了幼教行業水平的降低,同時也令許多人不懂得自己其實並不適合這個職業。我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有不少老師離職,因為他們發現實在受不了,這是好事。但如果有人因為種種原因,即便痛苦也不尋求改變,那麼工作的狀態一定不會令人滿意。
除了職業資格,做幼兒老師也需要好的教育理念幫助我們認識孩子的成長,這樣才能有美好的相處和教導。我自己所學的課程給我很大的幫助。這個課程的創始人瑪莉亞·蒙特梭利本人是基督徒,所以許多理念都讓我感受到是從神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比如她認為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寶貴的,他們思維的擴張性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幼兒教育不是要去規定他們的成長,而是觀察他們處於哪個成長階段,然後加入這個成長,去配合他們。
一般老師和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因都是,老師一定要孩子服從自己,孩子不聽話,但其實老師所要做的並不是讓孩子跟隨你成長,而是你負責創造一個愛和自由的環境,觀察不同的孩子需要什麼幫助,然後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在我們的課堂有設計各種鍛煉動手能力、訓練注意力的教具,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做什麼功課,老師在一旁觀看,當他/她需要幫助時就上前幫助,不需要則不用硬性要求他們。所以我自己在這幾年的工作中,有些時候就是在旁邊觀察孩子,並不需要與他們有過多的角力,理念的轉變其實令幼兒教育更輕鬆。我自己很喜歡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系列中的兩本書《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靈》,推薦給大家,認識孩子,也是認識上帝創造生命的奇妙。
另外,關於孩子的早期性教育和自我保護,美國基本上6歲以後會上類似課程,幼兒園還沒有具體的教導。但我們會在課下小組時提醒男生女生,穿泳衣的部位不可以隨便給人看和碰;有些小男生特別喜歡抱女生,也要讓他知道不可以,讓他們有性別意識。家長在這方面要多點和孩子溝通,問一些細節問題,吃什麼喝什麼,有沒有人碰你啊等。我自己的女兒上小學後就曾經讓我問出一點問題,班裡有個男孩總對她有親密動作,於是我立刻跟老師反映,老師彙報給校長,後來就做出提醒。
但,教小孩保護自己和讓孩子離開危險的環境是兩回事。即便我們教了,真的有危險他們還是抵擋不了。如何能為學校、幼兒園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才最重要。嚴格近乎苛刻的法律監管是有效的,這也是美國法律對孩子保護十分嚴格的原因。197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率先出台了「兒童虐待防止和治療法」的條款,各州隨之制定了相關法律,要求保育員、心理諮詢師、醫生和社會工作者等與兒童相關的職業人員,若是懷疑存在「可能的兒童虐待和忽視」,必須強制上報,若是知情不報會被指控犯罪。
他們認為在和成年人的關係中,孩子永遠是弱者,強者不能以任何理由來欺凌弱者,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他/她依然是需要被保護的獨立個體。所以說實話,在美國做幼兒園老師是比較「忍氣吞聲」的,因為職業培訓中很明確地提到你甚至不能語言威脅孩子做什麼事情,類似「如果你不做什麼,我就怎麼對待你」之類的話,更別提動手了,因為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起訴。
我們並不比最調皮的孩子好多少 文/Jenny基督教幼兒園老師
我小時就夢想過做幼兒園老師,後來讀了一所不錯的大學,這個想法就被擱淺了,當然我的夢想也曾遭遇家人的強烈反對。後來作了全職媽媽,孩子開始上半天幼兒園,仍然需要我的照顧,所以在幼兒園工作成了我能兼顧家庭的最好選擇。今年我已經在這家基督教幼兒園執教第三年。
我們是小班制教育,每個班配有三位老師。我一直在3-4歲的小班工作。孩子不聽話或是動作慢,老師當然會煩躁,沒有耐心。老師也是普通人,面對自己的孩子,我也會煩躁和不耐煩。
一般來說,我還是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如果孩子確實有行為問題,我也會按照學校的管教流程實施管教:請不守規矩的孩子坐在特別的椅子上,與群體區別,使用黃牌或紅牌警告。如果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自己的狀態不好,耐心不足,我會讓其他老師幫助我,暫時由他/她來面對和幫助這個孩子。
調整心態,最好的辦法就是禱告和默想上帝的話語以及上帝的愛。我記得有一次全班排隊上廁所,一個小女孩在地上撒潑打滾,我去拉她,她伸手打我被我抓住了手,抬腿踢我被我躲開了,接著她猛地用頭撞我的臉,一下子撞在眼鏡上,鼻子一酸,眼淚就出來了。當時超級憤怒,差一點抬手給她一巴掌。
感恩的是,我的搭檔立刻接手照看她,另一個老師帶著其他孩子回班級了。我就自己躲在一個角落去禱告,跪下的時候心裡充滿了委屈和憤怒,但剛一開始禱告立刻就有了平安,也有了對她的愛。所以過了幾分鐘,另一個老師帶著她來跟我道歉時,我已經完全恢復平靜了,雖然她出於心虛還是有點怕我,但我已經可以屈身和她一個高度擁抱她,並且告訴她我原諒她了。
我所在學校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同樣的做法:如果孩子確實有行為問題,實施必要管教的同時和家長積極溝通,幫助孩子糾正;老師也藉著禱告和上帝的話語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同樣是罪人,並不比最調皮的孩子好到哪裡去。
體罰是絕對不允許的。我第一年當老師時,有一個特別頑皮的小朋友,總是去摳不許她碰的東西,譬如電源保護扣,站在椅子上去拿老師柜子里的圖釘,真的是屢教不改。有一次,我跟她說,「你再拿我就要打手了。」她拿了,我就輕輕打了一下她的手——我訓練我兒子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後來跟校長彙報班級情況時我說了這件事,校長用從未有過的嚴肅語氣告訴我,「在學校絕對不可以有體罰。」並清楚說明,如果再有第二次,哪怕是輕輕打手,我就不可以在這裡當老師了。
經過提醒我也明白了,這是清楚劃分家長和老師的職責許可權。所以後來,我也跟這個孩子的家長道歉並取得諒解。同時,這位家長以前在家是不太管教孩子的,後來他們開始了在家比較嚴格的管教。
學校里比較常見的管教方式就是黃牌警告(老師會口頭告知家長,孩子今天具體哪裡表現不好)以及紅牌警告(孩子要去校長辦公室面談,之後回到班級,校長會發送郵件告知家長孩子今天的表現);一些班級也採用坐反省椅,暫時把孩子從集體活動中隔離出來三五分鐘,讓他/她坐在旁邊觀察,隨後老師會跟他確認:「你要回來上課嗎?你準備好上課了嗎?」或是取消一些權利,譬如玩玩具的時間推遲三五分鐘;或是幫助孩子多次練習他做不好的事情,譬如他總是在上課的時候搖搖晃晃不能坐好,一位老師會帶著他多次練習上課的標準坐姿。
我們小班沒有開展性教育,一方面我們認為這更多是家長的責任,另一方面3-4歲的孩子還是有點太小了。但我們會提醒孩子們保護自己的身體,譬如不要把衣服拉起來,穿裙子的女生活動時要注意不要露出底褲。
對於預防性侵學校有一套規定,主要是避免一個老師和一個孩子單獨呆在一個封閉空間,以及使用洗手間等規定,再有就是孩子需要更換衣服時,盡量有兩位老師同時在場。如果不同性別的老師帶領孩子上廁所,老師也會站在廁所門外。如果孩子需要幫助,我們也會保持廁所的門虛掩,不會鎖上。
我很感恩這所幼兒園學校和家長彼此之間有很多信任和支持。家長們都很清楚,在孩子的教育職責上老師只是一個幫助者,最終的責任是家長的,而且老師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施加一定影響,一定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我覺得幼師這個職業現在的處境很悲哀和無奈。一方面,這是一份有著深遠影響和價值的工作,同時也是一份在體力、情緒和心智上都有巨大挑戰的工作,因為面對的是一群生活還不能自理,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健全,心智尚未開發完全的孩子。
大多數的幼師工作時間很長,除了在心智上教育孩子,在生活上照顧孩子,還要在這個人與人之間普遍缺乏信任的社會環境中獲取並維持家長的信任,更不要說學校的其他行政性事務了。與此同時,幼師又是不被尊重的,具體表現就是當我告訴我的老朋友們我作了幼師時,大家都是一副「那你讀大學幹嗎?!」的表情,更別說工資待遇普遍較低。所以從業者本身也沒有受過好的教育——或者說真正尊重人性和人格的教育。我覺得屢次出現幼兒園的惡性事件,和現在這個職業內部巨大的落差和張力不無關係。
同時,我深深為受到傷害的孩子感到悲傷,身體的創傷是暫時的,但是心理和靈魂的創傷可能會伴隨一生。
為何虐童都不是第一時間被發現? 口述/月月基督教幼教培訓師、親子教育專家、在家教育者 採訪/郭顏
國際幼教組織關於幼教的時長和跟進,中國是沒有的。也就是說,整個幼教的工作環境是反人性的,按師生比率而言,一個老師面對4-10個孩子,這些孩子是哭鬧、無紀律的,每天有各種意外可能發生;老師還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家長。幼教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五,但事實上老師備課和預備材料、行政事務和培訓若都算上,工作強度超負荷,人的心理遲早會變異。
幼師面對一個個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要麼縮短工作時長(比如出於人性上的考量,每工作4小時休息一下,有一段安靜和離開工作現場的時間,然後再重新工作);或者給予老師心理疏導、情緒宣洩。如果這些都沒有,人就靠血氣死撐,早晚人會耗盡,撐不住的。幼師要面對三方面的壓力:工作本身、幼兒園的要求(比如寫教案)、家長的壓力。幼師因著每日面對一堆孩子,得抑鬱症的可能已超過全職媽媽。幼師還要面對無論在學歷、知識、見識、經驗等方面可能都遠超自己的家長,其壓力不可想像。
對年輕的幼師而言,她在各個方面可能都無法達到家長的期待和要求。家長面對一個熊孩子,還能大吼大叫,責罰孩子,但每天面對一堆熊孩子,幼教的生活都在忍耐,積壓到一定程度,無法再忍耐時,就會躲過監控出現虐童現象。用電熨斗熨孩子臉、給孩子吃芥末……幼師難道不知道這會對孩子造成終生傷害嗎?這本身就不是常態下的衝動反應,而是有預謀的,因為電熨斗和芥末本不應該出現在幼兒園教室中。有的幼師長期受壓抑,心理出現變異,就會向弱者發泄。
虐童事件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技術層面(比如老師資質學歷等),因為虐童事件不是揚手一巴掌的衝動行為,而是有預謀的。短時間靠整個社會(比如法律、經濟、教育等)來解決問題很難。如果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麼,可能是我們要對教育降低一些期待。對家長而言,你不能按照自己的學歷、學識、經驗去期待老師完成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要為孩童教育付上相應代價。幼兒園很難做,因為需求大,成本高。沒發生事情時,大家都心存僥倖。
性安全教育一定要做,但也不要過於期待它的作用。性安全教育是孩子對於自我認知、上帝創造和今後兩性關係的基礎。關於性保護的常識並不能從根本解決性侵犯問題。即便媽媽遇到強姦,可能也會大腦一片空白,有常識也未必有用。孩子說到底是弱勢群體,不可能反抗成人。不要給孩子和家長一個假象,好像你知道了常識就可以避免性侵。這些東西一定要教導給孩子,但不是當作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人必須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自我保護?難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是孤兒嗎?這是我在虐童事件中備感憂慮的地方。孩子是要學著自我保護,但孩子不可能完成自我保護,這是大人在推卸責任。大人很深的問題在於:所有這些虐童事件的發生,都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錯。大人不斷把責任推給別人,比如:國家不重視學前教育,學校師資不行,從業人員各方面素質差,國家法律不健全,社會不公而且黑暗。所有問題都指向外部,而沒有反省自己。但我們不要忘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現在的父母都在把孩子託管給幼兒園、阿姨和保姆,把落在自己身上的責任往外推。
中國人習慣給老師戴上光環,認為他們是天使,是偉大的。西方文化卻主張人生來就是罪人,人的惡需要被約束。我們談論學校如何幫助孩子防範性侵,不如教導家長如何防範。我們不是教孩子如何在陌生人面前保護自己,而是讓家長多留心不要讓孩子處在這樣的環境里。
胡適曾說,看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考察三件事,其中之一是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子。孩童是社會最弱勢的一群,他們無法為自己代言發聲。誰來幫助和拯救他們?從信仰角度,我們應該做一個有神形象、合神心意的父母。
我非常贊同李英強在一篇文章里的觀點:教育不是沒有出路,只是父母太懶惰、太懦弱,所以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親手交在那些毫無心肝、唯利是圖、又蠢又壞的人手裡。家長不為孩子爭戰,反而讓幼童自我保護。一方面我們要手撕嚴懲虐童者,另一方面不要繼續不負責任地把幼兒交出去。
所有虐童事件都不是第一時間被發現,而是發生一段時間後才被發現,這說明家長已不再是孩子的第一信任人,為孩子的犧牲也不夠,家長有時看重自己的事大過孩子的。不過,持續發酵的虐童事件,我覺得是給家長敲的一次警鐘,再次讓家長警醒:所謂好幼兒園,也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如何讓孩子避免傷害這個命題,重新拋回給了家長。在殘酷的現實下,唯有家長自己才能讓孩子避免受到傷害。我們給孩子的不是物質金錢、良好的教育,而是回歸和重建家庭。
那麼,孩子受到傷害前後,家長要做什麼?我的建議是:
1、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媽媽聽到孩子哭,不用抬頭就知道孩子是疼了,還是生氣憤怒。有的媽媽能在眾多孩子中,一下子聽出是不是自己孩子的哭聲。
2、性安全教育一定要做,但是防性侵不能靠教育。
3、做孩子信任的那個人。性教育中,所謂哪兒不能碰等早已被刷屏。但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跟家長說這件事。我們不妨想一下,孩子做錯事敢不敢跟你說?孩子被人欺負或受了委屈敢不敢跟你說?不敢的原因是什麼?通過這些我們來判斷,到底是孩子需要被教育,還是我們需要被教育!孩子最信任的人是你嗎?最了解孩子的人、最先發現孩子異常的人是你嗎?孩子在任何時候都相信你會接納他嗎?如果不是,我們如何要求孩子出了事之後能跟你傾訴呢?
4、不要跟孩子說,XX一定會幫助你。這不是要孩子養成對人的防範,而是調查數據顯明,性侵70%-80%都是熟人作案。你跟孩子說「老師、叔叔、爸爸、媽媽」等一定會幫助你,可能對孩子來說是更絕望的答案。因為侵犯他的就是老師、叔叔、親戚、繼父……這不是說你一定要告訴孩子誰也別相信,這不利於孩子的正向社會交往的建立。但至少話別說的那麼絕對,比如,你可以問,在某種情況下,你覺得可以尋求誰的幫助?或者,媽媽遇見什麼什麼事情,你覺得媽媽要怎麼辦呢?
5、關心整體就是關心自己。如果爸爸媽媽就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那麼孩子就不會告訴你別的小朋友被怎麼樣了,因為他已經學會了「不關我的事兒,所以不要管那麼多」,所以你就更少知道幼兒園的情況。
6、多一些精力在家庭上。父母需要省察,真正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時間每周每天到底有多少?家庭跟工作、家人跟事業,始終是某種意義上的魚和熊掌,沒有犧牲的陪伴,可能算不得陪伴。
7、你就是孩子的世界,先等等孩子。最近不斷有聲音說,我們教育的技術走得太快,社會發展太快,所以人跟不上,呼籲等等我們的靈魂,等等我們的孩子。然而,做父母的,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等等自己的孩子?等他慢慢穿鞋,慢慢吃飯,慢慢長大,慢慢跟上同伴的腳步,慢慢融入一個新環境……父母不曾等著孩子,反而是催促孩子最頻繁的那根鞭子,那父母又怎麼要求這個世界等等孩子?父母就是孩子的世界啊。
8、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接納孩子。我們看到很多新聞,比如父母選擇搬家或閉口不提這件事,比如父母顧忌孩子的「名譽」不去做一些當做的事,其實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不能接納孩子生命中發生的事,看似保護其實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傷害。這不是說我們不要保護孩子的隱私,而是說我們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包括痛苦的回憶。這也是解決問題、修復心理的第一步。聽他哭訴,接納他的恐懼、煩躁、他所有的非正常反應,這需要極強大的心理,但所謂「為父母則強」,不就應該體現在那些我們原本做不到的事上嗎?
版權聲明:推薦閱讀:
※新學期托小班幼師應對新生入園11招,很管用!
※幼兒園一日流程幼師標準版!外加99個重要細節
※幼師,你真的會說話嗎?怎樣用恰當話語幫助幼兒成長
※幼兒園春季開學吊飾分享,幼師早收藏!
※再優秀的幼師也不能讓所有家長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