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背後的故事
2007年歲末,河北唐山市委書記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找到馮小剛,希望能請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他向馮小剛表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兩個訴求——一是表現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難,二是表現唐山在災後重建中經歷的一系列變化。
唐山市的邀請,讓馮小剛想起了幾年前讀過的小說《餘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塊坍塌的預製板下壓著一對年幼的孿生姐弟,但救援條件只允許搶救其中一個,另一個則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情急之中,心痛欲絕的母親選擇了弟弟。然而造化弄人,預製板下的姐姐並未被殘垣奪去生命,但卻從此對母親的選擇充滿怨恨。多年後,姐姐最終理解了母親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違的家庭。
馮小剛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唐山市委和廣電總局領導聽,他的思路得到了認可。
《餘震》讓電影衝出了地震本身
2008年5月12日,正當馮小剛與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總裁王中磊和監製陳國富在位於北京順義的華誼兄弟影業辦公室討論劇本的時候,汶川地震發生了。於是,影片的拍攝被一再拖延。直到2009年年初,在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的引見下,他們找到了新的編劇——蘇小衛。
蘇小衛拿出的劇本第一稿,就讓馮小剛、王中磊、張宏森,甚至唐山方面非常滿意。「她一拿來,我就感覺跟我們的想法非常接近。剛開始我很怕概念化的東西被我們附加給人物,但小衛寫得有感情,台詞寫得非常紮實。尤其是母親李元妮這個人物,她的每一句話都特別接地氣,有煙火味。」馮小剛說,「隨著拍攝的進行,你會發現這些人物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開始自己生長,我們其實就順著這個勁兒走,不必完全按照我們原來的一些設想進行下去。」
影片中,人物在32年里各自經歷了高考、戀愛、下崗、死亡、重逢等種種人生的歷練,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們的個人命運和情感糾葛都深深地嵌進浩如煙海的時代變遷中,成為漫長歷史中的一個個符號。
要一個溫暖而不是傷痛的故事
母女相見的一場戲,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情感高潮,然而導演和演員卻並沒有採用激烈的感情表達方式。相反,女兒邁進家門的一刻,母親卻在逼仄的廚房裡沉默地包餃子,一次一次都捏不上餃子皮。
「人很多年不見面,終於要見著了,她的心裡其實是慌的。老太太年歲大了,不像年輕人見了面,或者是哭,或者是笑,或者是擁抱就完了。她太矛盾了,因為她有負罪感,她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們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去表現。」飾演母親李元妮的演員徐帆說。
關於生命取捨的抉擇,怎樣才能讓女兒原諒母親,這是整個劇組反覆思考的問題。用蘇小衛的話說,雖然32年的生活磨礪讓女兒方登越來越理解母親,但必須給她一個台階下,才能為兩個人的諒解提供充分的理由。
按照劇本的設想,母女相見時,方登有一場向母親下跪的戲,然而,在拍攝現場,徐帆選擇了李元妮先向方登下跪的表演方式。「因為作為我的性格,如果我想要得到你的諒解的話,我就得做到極致,否則不足以表達我要贖罪的心情。」徐帆說。
「李元妮跪下的時候,我在現場監視器看,周圍的工作人員『嘩』一下眼淚都下來了,張靜初根本就站不住了,她本能地上來跪在李元妮面前。後來我一想,這可能是對的,她可能心裏面有很多的坎兒邁不過去,可是就是媽媽的這個動作,一下把所有的東西全部化解掉。這就是親情。」馮小剛說,「通常從文藝批評的角度來說,一個困境被這麼輕易地解決掉,會有人覺得這個作品流於膚淺。但是我覺得,我還是期待著他們能夠從困境里走出來。拍這部電影,不管是編劇還是導演、演員,其實都懷著很大的善意。」
為營造逼真地震效果不惜血本
「因為只有這樣,大家才會知道這家人那個晚上經歷了什麼。」
拿到劇本的第一刻,馮小剛就清醒地知道這是一部災難片。「雖然這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災難片,但對地震現場的表現必須特別到位,起碼達到好萊塢大片水平。因為你必須讓觀眾身臨其境,感覺到毀滅」。
為了營造逼真的視覺效果,劇組請曾經為電影《指環王》做過特效的紐西蘭威塔工作室用10個月時間搭建了整條街1比12的模型;請韓國團隊做地裂效果,把設備鋪在地下,然後種樹埋土;為了讓主樓坍塌的場景更加合理,請來了英國MPC公司,並調用了軍用設備,對樓房進行三維透視掃描,通過物理測試計算出樓房倒塌的每一個步驟和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了保證長鏡頭的真實性和連貫性,採用了MCC運動控制攝影系統,用多次拍攝合成一個鏡頭,並保證每一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軌跡完全一模一樣。
「拍這部電影我們使用了所有能用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事實上,《唐山大地震》成為華誼兄弟有史以來單片投入最高的一部影片,我們沒有請大明星,幾乎所有投入都花費在了影片的製作上。」王中磊說。
摘自《人民日報》
推薦閱讀:
※影響你一生的哲理故事
※汪先生的大寶劍 第五章 激斗
※乾貨 | 編劇陳秋平:故事是怎樣編出來的?
※小故事:忍著不死的母親
※世界上有沒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