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調研必須要寫好「四篇文章」
基層調研必須要寫好「四篇文章」 |
韋仕成 |
2013年01月28日14:19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
基層調研必須要寫好「四篇文章」--理論
|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領導紛紛下基層調研,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怨、破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坐炕上與困難群眾共商脫貧致富之策。李克強副總理在湖北恩施調研時,也是冒著大雪進到武陵山區的青堡村,沿著泥濘路,爬上「掛坡地」,在筆記本上記錄村民「惱火的事」。 中央領導同志的務實親民作風已經躍然紙上,印在百姓心中。上行之,下效之。於是乎,地方領導下基層調研,已成燎原之勢。這是新開端、好現象、樹正氣。然而在這樣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如何才能體現「調」和「研」的價值,真正達到「推動一方經濟發展,造福一方百姓」是調研工作的終級目標。筆者認為,黨員領導幹部在下基層調研過程中,必須寫好「四篇文章」,推進調研工作實現新突破。 一是調研目的要體現「透視儀」。所謂基層調研,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領導幹部帶著感情去、帶著政策去、帶著技術去,經過實地查看、落實政策、解難幫扶、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接地氣」調查研究活動。它不是「花架子」,走馬觀花,照幾張相,上上報紙、現現電視就行的。它要求領導幹部必須深入群眾調研,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這是調研的根本。通過這種「透視儀」式的調研,避開務虛,強調真干,使調研工作由面子向里子轉變。調研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二是調研座談要體現「粘合劑」。在調研工程中,我們領導幹部決不能走進「一言堂」或者「領導講都是對」的誤區。必須有效整合社會各界群眾力量,充分凝聚人心,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調動起群眾參與社會創新管理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群眾以主人翁的心態投入參與到經濟建設之中,全面改變調研工作 「單打獨鬥」局面,形成「領導點、群眾提、互相幫」的良好議事氛圍。 三是調研過程要常備「記事本」。有些地方的領導幹部下基層調研,除了帶人,什麼也不帶了。這樣的調研形式,我們就疑問其調研的效果了。說小是「走秀」的官僚形式主義在作祟。說大了就是反而阻礙當地經發展。有何意義可言?一線幹部更應該踐行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全身心融入、一竿子到底,有情、用心、創新,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把群眾的好經驗、好做法、好點子,全予以詳細記錄在「案」,並理清思路,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形成長效機制。 四是調研納智要善作「吸塵器」。下基層調研的目的之一就是聽群眾呼聲,因此要善於聆聽各方之言,才能達到「聚民智,凝力量」的預期效果。在群眾不乏出現那些棘手的新點、難點、熱點問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我們在解決的過程中,必須抓住要害、協調各方、統籌兼顧,納諫如流,吸收社會上的新路子、新舉措、新方法,摸索出可供參考的新思路,服務民生問題的總體決策。 |
推薦閱讀:
※領先全球!北歐小國低調研發出AIP技術,差點摧毀美國核潛艇
※全球大型2型糖尿病調研揭開謎團
※奶業發展系列調研之一
※80後調研結果為何姐弟戀最幸福?
※歐洲調研,第三方視角看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