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書法選粹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橋鎮人。美術教育家、活動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早在23歲時(1918年)即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一主導思想,持續堅持以人物畫為主體,倡導「復興中國藝術運動」,其影響之深廣,堪謂「以西潤中」的代表性畫家,與傳統基礎上的變革者群共同為中國畫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他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貢獻,世稱「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學素描。暑期應聘到明智大學作畫,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併兼職於孔德學院,成為新文化運動在美術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徐悲鴻自畫像
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赴法國留學。徐悲鴻到達巴黎,隨後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為師。1920年冬,徐悲鴻拜法國國家畫會領袖達仰為師。1921年夏,赴德國訪問柏林美術學院,並先後去英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國,參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遺址,悉心觀摩和研究歷代藝術傑作,並臨摹德拉克洛瓦、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歷經8年苦讀,通過對歐洲藝術如饑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藝術造詣。
1927年春回國後的他投身於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中,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提倡中國畫的革新,反對保守主義。曾親自拜訪並聘請畫家齊白石出任教授。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後》,開中國歷史畫一代新風。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抗戰勝利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愚公移山》
就其個人成就而言,素描極精。油畫以《田橫五百士》、《徯我後》為代表;中國人物畫以《九方皋》、《愚公移山》和《泰戈爾像》、《巴人汲水》最著。走獸畫以馬、獅名世,花鳥畫中以麻雀最動人。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影響深遠。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的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匾額。
推薦閱讀:
※關於書法氣韻的理解
※爨體書法欣賞
※精美書法欣賞(一)
※【批 評】辛宏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獲獎作品集評 ■《書法報》編輯部
※聞名天下的「三絕碑」,其書法有多「絕」?
徐悲鴻--書法選粹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橋鎮人。美術教育家、活動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早在23歲時(1918年)即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這一主導思想,持續堅持以人物畫為主體,倡導「復興中國藝術運動」,其影響之深廣,堪謂「以西潤中」的代表性畫家,與傳統基礎上的變革者群共同為中國畫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他在繪畫理論和實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巨大貢獻,世稱「中國近代繪畫之父」。
徐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範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學素描。暑期應聘到明智大學作畫,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併兼職於孔德學院,成為新文化運動在美術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徐悲鴻自畫像
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赴法國留學。徐悲鴻到達巴黎,隨後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為師。1920年冬,徐悲鴻拜法國國家畫會領袖達仰為師。1921年夏,赴德國訪問柏林美術學院,並先後去英國、比利時、瑞士、義大利等國,參觀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和美術遺址,悉心觀摩和研究歷代藝術傑作,並臨摹德拉克洛瓦、普呂東、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歷經8年苦讀,通過對歐洲藝術如饑似渴的吮吸,取得了卓越的藝術造詣。
1927年春回國後的他投身於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中,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在教學與創作中,提倡寫實主義,抨擊形式主義;提倡中國畫的革新,反對保守主義。曾親自拜訪並聘請畫家齊白石出任教授。1930年完成油畫《田橫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國畫《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後》,開中國歷史畫一代新風。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香港、新加坡、印度舉辦義賣畫展,宣傳支援抗日。抗戰勝利後重返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現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徐悲鴻《愚公移山》
就其個人成就而言,素描極精。油畫以《田橫五百士》、《徯我後》為代表;中國人物畫以《九方皋》、《愚公移山》和《泰戈爾像》、《巴人汲水》最著。走獸畫以馬、獅名世,花鳥畫中以麻雀最動人。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他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常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影響深遠。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次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的徐悲鴻故居被闢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悲鴻故居」匾額。
推薦閱讀:
※關於書法氣韻的理解
※爨體書法欣賞
※精美書法欣賞(一)
※【批 評】辛宏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獲獎作品集評 ■《書法報》編輯部
※聞名天下的「三絕碑」,其書法有多「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