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的臨摹

學書法最初是要通過臨摹才能進入到創作。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平時我們所說的臨摹、臨摹,其實臨和摹是不同的兩種學習方法。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臨和摹的區別:

一、摹帖

是用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字帖上的底樣描下來。摹有下面幾種方法:

1.雙鉤摹

即用細線將字的外輪廓鉤畫出來。通過鉤畫了解原字的用筆和結體,然後再根據用筆特點填墨,所以又叫做「雙鉤廓填」。「雙鉤廓填」最接近原作。

2.單鉤摹

即沿筆畫的中間畫一條單線,然後再沿單線運筆寫出字體。用這種方法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字體結構。

3.描紅摹

有一種印作紅色的字帖,用筆醺墨描成黑色,稱為「描紅模」,以鍛煉用筆和掌握字體的結構,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還可以避免看不清底樣的缺點。

二、臨帖

是將字帖放在一旁,看著字帖上的字,直接在紙上寫出來。所以臨帖已是較摹帖提高了一步。臨帖的方法有下面幾種:

1.對臨

把字帖放在一旁,照著上面的用筆和結構寫。對臨的基本要求,如孫過庭《書譜》所說:「擬之者貴似」,越像越好。臨帖初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熟練後可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寫後加以對照,對照的範圍包括每個筆畫的角度、長度和筆畫之間的距離。有哪個筆畫不像的地方就再多寫幾次,直到寫像為止。一個字一個字寫正確之後,就可以看兩三個字、以至一行字之後再寫了。

2.背臨

也就是默寫。待一行一行臨寫的比較熟悉之後,便可以不看字帖,全憑記憶來背寫了。寫後對照,也如對臨一樣,反覆修正。

3.意臨

對臨和背臨的目的,在於繼承,所以貴似,也就是常說的「先與古人合」。而意臨是將所臨之帖參入己意,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古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我們若將蘇東坡臨王羲之的《講堂帖》、米芾臨王羲之的《元日帖》、王鋒臨王羲之的《遠嘉興帖》和原作之間加以對照的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是如何通過意臨而加以發揮的。同時它也告訴我們,意臨決不是隨心所欲地信筆揮寫,沒有一定的功力和成熟的構思是辦不到的。

所以不妨在背臨和意臨之間加一個運用的過程。即用所臨的字體寫一幅字,其間必有沒有臨過的字,看看能不能配合得諧調一致。米芾初期的書法,人稱「集古宇」,後來才形成獨具一的「米體」。這正是一個從臨摹到創新的必經之路。

總的來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每人可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不同要求,對摹與臨作具體安排,而以由形似到神似為追求目標。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並天才書法家,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
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名家及其作品賞析
十大元帥書法欣賞
《書法字典大全》欣賞
見字如晤,紙短情長

TAG:書法 | 臨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