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生於北京,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清中葉官游廣西桂林。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同時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造實踐家,對推動鄉村建設不遺餘力。
梁漱溟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晚年,他曾將自己的學術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西方功利主義、佛學、儒學。《究元抉疑論》為其早年研究佛學的成果之一,其後他關於唯識的研究在論著《唯識述意》中有了更加詳細和有力的論述。在被蔡元培先生聘請為北大哲學教授之後,基於當時北大作為中國各種文化和思潮的論戰中心,他開始發起了以東方學和儒學為主的研究,以回應當時由胡適所領導的新文化對傳統思想之批判。他透過審視東西文化的發展和局限,重新評價儒家思想,影響了同期學者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其成果在當時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而這本論著也成了現代新儒學的先驅。
目錄[隱藏]
1 生平
2 風骨
3 「我前生是一個和尚」
4 代表性著作和發表/出版時間
5 外部連接
6 參考文獻
|
[編輯] 生平
父親梁巨川在清代光緒年間曾任內閣中書。1906年起梁氏肄業於順天中學堂,1911年畢業。
1911年,加入同盟會京津支部。
1912年,任京津同盟會刊物《民國報》編輯及記者,開始以「漱溟」作筆名。
1916年,任中華民國司法部機要秘書(司法總長張耀曾系梁漱溟舅父)。在上海《東方雜誌》上連載《究元決疑論》。
1917年-1924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習,認識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毛澤東。
1921年,寫成《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學術界公認為中國現代思想史重要著作。同年,偕友人籌辦曲阜大學。
1928年至1929年,任廣雅書院(現廣東廣雅中學前身)校長。提出「鄉治」主張。
1929年在北平接辦《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輝縣百泉村辦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
1931年,在韓復矩支持下,與梁仲華等人在山東鄒平縣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出版《鄉村建設》。
1933年7月,召開鄉村工作討論會,推選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章元善、江恆源、許士廉六人為主席團,至此鄉村建設派正式形成。該派的目的是實行「鄉治」。
1937年,日本侵華,奔走各地,商議抗戰的問題和防務。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最高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38年,第一次訪問延安,見到毛澤東。
1939年,為促進團結抗日,參與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該會改名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1年,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常務委員,並前往香港,創辦同盟機關刊物《光明報》,並任社長。
1944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仍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
1946年,任中國民主同盟秘書長。第二次訪問延安,見到毛澤東。
1946年10月,因提交不同於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三方「折中方案」,引起中共和民盟內部不滿,辭去同盟秘書長的職務,並退出中國民主同盟[1],專註於講學和著述。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此後,任全國政協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1953年9月,應邀在政協常委會上就過渡時期總路線向中共反映農民問題。隨後,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受到毛澤東當眾點名批判,認為他反對總路線[2]。
1955年5月起,由馮友蘭帶頭,對其文化、哲學、鄉村建設理論開展全面公開批判,為時半年。當時被批的,還有梁思成(被與梁漱溟合稱為「二梁」),以及胡風和胡適(被稱為「二胡」)。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堅拒參與「批林批孔」運動而遭批鬥。
1988年,病逝於北京。逝後,馮友蘭為其撰輓聯道:「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3]
[編輯] 風骨
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運動進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會告一段落,主持人問梁漱溟的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什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發,但也還只是啟發我的理性。歸根究柢,我還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動。因為一定要我說話,再三問我,我才說了『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老話。吐了出來,是受壓力的人說的話,不是在得勢的人說的話。『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著只是堅信自己的『志』。什麼都可以奪掉他,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4]
[編輯] 「我前生是一個和尚」
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時,94歲的梁漱溟第一個出席發言,他說:「我是一個佛教徒,從來沒有向人說過,怕人家笑話。一個人有今生,有前生,有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一個禪宗和尚!」[5]
[編輯] 代表性著作和發表/出版時間
1916年 《究元決疑論》
1919年 《印度哲學概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1920年 《唯識述義》
1931年 《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
1936年 《鄉村建設理論》
1949年 《敬告中國共產黨》
1949年 《中國文化要義》
1984年 《人心與人生》
1985年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
2006年 《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
推薦閱讀:
※梁漱溟:重印孫著《 拳意述真》序言
※國學大師梁漱溟的養生智慧三
※如何評價梁漱溟的「無色透明政府」?
※梁漱溟:思考問題的8層境界,「問題」小伙成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
※論梁漱溟創造思想的當代價值
TAG:梁漱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