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二)第五集 凈空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二) (第五集) 2001/5/23 香港九龍 檔名:12-040-000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講義第二面,倒數第五行:
【四、發菩提心者】
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的形象,也就是說「發菩提心」是什麼樣子?它跟不發菩提心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地方說了十一句,這十一句是綱目;換句話說,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跟這十一條相應;如果裡面有一條不相應,他不是真正發菩提心。這個地方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當然更應當要認真努力的學習。特別是修學凈土的同修,大家都期望著將來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不是假的。蕅益大師自己契入境界之後,把他的別號改作「西有道人」,西是西方,西方真有,用這個名號來勸勉大眾,決定不是假的。
要怎樣在這一生當中肯定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那你要記住佛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一章裡頭所說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一向專念做到了,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這個地方的十一句,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連同上面的這一節經文,就是第三、第四這兩段,決定要背誦,你要不能夠背下來,你怎麼會記住?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怎麼會跟它相應?所以首先第一個條件,要把這些最重要的經文要背得很熟。真正修行人,念頭一動,立刻就要觀察,跟這十一句相應不相應。果然相應,好,你的菩提心現前了;不相信、不相應,那要好好勉勵自己發心。
【1、拔濟苦惱諸眾生故發大悲心;大悲甚深無能測故。】
我們現前著重在這一句的上半句,為什麼?我們初發心。後面這半句『大悲甚深無能測故』,我們做不到,這是誰?法身菩薩。我們是初發心,沒有這麼深的境界,所以我們只著重前面這半句,要認真努力學習。『拔』是拔苦,特別是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很苦!日子過得辛苦。我們自己不必要冷靜思惟,心再粗、念頭再雜,也明顯感觸到我們生活非常辛苦。苦,要把它拔除。『濟』是救濟,慈悲濟世。我們看這些『苦惱諸眾生』,現在的社會,無論在哪一個階層,我們接觸到的全都是苦惱諸眾生。苦惱眾生裡面最苦惱的是人,六道裡頭,畜生道苦惱、餓鬼道苦惱、地獄道苦惱,現在我們仔細觀察,人道的苦惱超過三惡道,這是什麼世界?
民國初年,蘇曼殊大師所講的「悲慘世界」,他寫過這麼一本小說,不太長,我在年輕作學生的時候讀過。現在看看現前的社會,他這個「悲慘世界」名實相副,確確實實是悲慘世界。為什麼如此的悲慘?什麼原因造成的?實在講原因不外是我們背棄祖宗的教訓,所以才遭這個大難。西方國家,祖宗沒有教他,那情有可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對我們有至善圓滿的教誨,我們把它捨棄了。儒家的教學、道家的教學,以後佛法傳到中國來了,佛家的教學,在漢朝時候,這三種教學被國家定為制度化了。一直傳到清朝,將近兩千年的時間,中國歷代國家領導人都遵守、都奉行,都在推行聖賢的教育。滿清被推翻之後,古聖先賢的教誨也跟著被推翻了,我們今天才遭受這個大難。
所以我常常想到中國一句成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今天眼前吃了大虧。什麼緣故?不聽祖宗教誨。現在已經遭這麼大難了,怎麼樣把這個大難化解?怎麼樣把這個災難消除?讓我們恢復正常幸福的生活。跟諸位說,沒有別的方法,唯一的方法還是把祖宗的教誨撿回來,除此一法,找不到第二個方法。現在在世界上,在中國、在台灣、在其他國家地區老華僑當中,還有一些覺悟的人,他們很熱心的在提倡;響應的人雖然不多,我們曉得,一個人撿回來,這一個人得利益,一家撿回來,這一家幸福美滿。不怕別人迷惑,我們自己覺悟了,給別人做個樣子。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你走的是哪一條道路?你向的是哪一個方向?佛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十條路,十個不同的方向。中國古大德的教學,說實在的話,是教我們走人天的道路,人愛人,天心愛一切眾生。中國的仁愛,「仁」這一個字的寫法是會意,這個字的寫法是「二人」,可見得他不是想自己一個人,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同時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仁」,仁心。我自己不願意受的,不可以加諸別人;我自己歡喜的,別人也歡喜。由此可知,「仁」這個意思裡頭沒有自私自利,「仁」這個字的含義是大公無私。在佛法裡面,這個道路非常廣,非常明顯,非常清晰。
學佛的人,由於眾生根性不一樣,小根性的人,佛傳給他人天的道路;中等根性的人,佛教他成羅漢、成辟支佛;上根利智的人,佛教他走佛菩薩的道路。決定告誡他不可以走三惡道,如果加上修羅就是四惡道,四惡道不好!如果要是誤入歧途,誤入四惡道,回頭很難,要歷盡千辛萬苦,要經歷很長的時間你才能回得了頭。我們要知道,人生很短暫,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給我們提出的警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教我們了解我們現實生活真實的狀況,對這個世間不可以迷戀,對這個身體更不可以迷著,你要迷著身體、迷戀世間,那你就是大錯特錯。佛法的教誨,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標,幫助我們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因,果報就是離苦得樂。所以,如何拔濟苦惱眾生?苦惱是果報,果從哪裡來的?果從迷惑來的。有幾個人知道自己在迷?知道自己在迷他就不迷了,他就覺悟了。實實在在說是迷而不覺。
我們天天念三皈依,佛弟子早晚課裡頭,最低限度也要念個三皈,三皈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生活的總方向、總的目標:「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我們今天全顛倒了,我們今天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學了佛,受了三皈,甚至於受了菩薩戒,乃至於出了家,天天還是在迷邪染,這怎麼得了?這怎麼不苦?眼前的苦,佛在經上說,不是真苦,眼前的苦叫做花報,好像植物開花,開花之後結果,我們這一生眼前的果報是花,來生就是果;花不好,後面的果就可畏。所以我們要細細想想,不能不讀經,拿經典做一個對比,做一個印證,自己冷靜去思惟,我來生會得什麼樣果報?自己就知道了。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別人縱然是高明的人也不會跟你說,一定要自己冷靜的去思惟,多想想。
佛跟我們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是果報,果必有因,因非常複雜,在非常複雜的因緣裡面,哪一個因緣最重要?佛在經裡面跟我們說明最重要的業因,佛法界的業因是「平等心」,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是不是用平等心?如果我們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跟佛的心相應。平等決定沒有分別,還有分別你我他,不平等。我們供養佛像,最重要的供養具是一杯水,佛像前供一杯水,什麼意思?佛的心就像這一杯水一樣,清凈平等,讓我們看到這杯水,就想到佛的心,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我的心像不像水一樣乾淨、一塵不染?像不像水那樣平等?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待蚊蟲蒼蠅螞蟻,平等心看待,能不能做到?所以這一杯水供在那裡,不是給佛喝的,也不是給佛看的,是在那裡提醒我自己。你明白這個意思,這一杯水它就起作用,真實功德!它在那裡時時刻刻提醒你。我們今天用不平等的心對人,不是佛心;換句話說,佛這條道路你喪失掉了,你迷了。
再看第二條道路,菩薩道,菩薩心是「六度心」,我們起心動念能不能跟六度相應?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起心動念跟這六個原則統統相應,你走的是菩薩道。布施就是拔濟苦惱眾生,念念有救苦救難的心,不為自己為眾生。布施怎麼修法?就在生活當中。我們的生活要懂得節儉,佛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吃的東西很簡單,他們那個時候的制度是到外面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托這一缽飯養我們的色身。但是佛、菩薩、乃至於弟子們去托缽,決定不是白白的接受別人的供養,別人供養一缽飯是財布施,而接受布施的這些出家人,一定是為他說法,為他解決疑難,為他祝福,法布施回報他,所以不是白白的接受。這是彼此互惠,在家信眾以財供養,出家眾以法供養。
生活愈簡單愈健康,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每天教學,每天給大家上課,從來沒有休息過,他的教學完全是義務的,不收學費。晚上居住,找一個樹底下休息一下,樹下一宿,過這麼簡單的生活,他得大自在,他們的身心沒有一絲毫罣礙,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統統放下了,得大自在。這是身教,教導我們應當要這樣的放下。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出家人,不是教在家人,在家人要這樣放下,那他的家怎麼辦?他家裡頭還有父母,還有妻子兒女,要靠他來養活,他一放下那家裡生活不就成問題?釋迦牟尼佛是示現出家的榜樣;在家的榜樣,有,維摩居士示現在家的榜樣。兩尊佛同時出現,釋迦牟尼佛是出家佛,維摩居士是在家佛。維摩居士有妻子兒女,有家庭,有事業,所以在家菩薩他是如何放下的,我們得看清楚。
在家菩薩示現,比出家的菩薩示現的,意思深得多。在家居士一切統統都擁有,跟一般在家人沒有兩樣。不同的在哪裡?心裡頭沒有執著,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性上無。心裡頭沒有,他自在,心裡頭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跟釋迦牟尼佛完全一樣。事相上有,妨不妨礙?不妨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法界從維摩居士上顯示無遺,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維摩居士示現,統統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正拔苦,我們應當要學習,他們的境界確實不可思議。
『發大悲心』,悲是悲憫,憐憫眾生苦,所以悲心是菩提心裡頭的一分,不能缺少。儒家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就是此地講的大悲心:看到眾生有災難,立刻就幫助他,這是惻隱之心;看到一個小孩掉到水裡去了,自自然然,沒有任何考慮,馬上就要下水把他救起來,這是一個例子。只要看到眾生在受苦受難,哪有不全心全力幫助他的道理?可是你要曉得眾生苦難的根在哪裡,根在迷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無所知,對於人跟人的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一無所知,這是苦難的根本。這些關係他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就會活得非常快樂、非常幸福。由此可知,我們憐憫一切眾生苦惱,要從根本下手,根本下手就是教學,要教他,讓他明白了、覺悟了,他就會走佛菩薩的道路,他就會過佛菩薩的生活,起心動念自然與菩薩道相應。
第三個道路,緣覺、辟支佛,他是從十二因緣覺悟的,因緣也就是講因果,他從這裡覺悟了。第四條道路,聲聞道,這是聽佛講經說法恍然大悟,知道世出世間的因果,「苦集滅道」。再往下這就講到六道,六道最苦。天道,佛講要修上品十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這是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不犯五戒,你來生還能夠得人身;下品的十善是阿修羅道,加上修大福報,阿修羅是修大福報,但是他只有下品十善,所以福報雖大,沒有智慧,有福沒有慧,濫用他的福報,造嚴重的罪業,福享完了就墮落。再往下那就很苦了,叫三途,餓鬼道的業因是什麼?貪心,貪心是鬼的心,瞋恨是地獄的心,愚痴是畜生心。
我們想想佛跟我們講十種業因,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心?平等心沒有,六度心也沒有,因緣心、四諦心都沒有,上品十善心也沒有;現在說老實話,中品、下品十善統統沒有!有什麼心?貪瞋痴,貪而無厭,起心動念都是乾的損人利己,這還得了嗎?起心動念總是想控制別人,總是想侵佔別人,總是想壓低別人,這一種心怎麼不墮三惡道?三惡道不是佛菩薩懲罰你墮落的,不是的,也不是上帝、閻羅王對你的報復,是你自己的心跟三惡道相應,這麼去的,自然而然你就去了,為什麼?它跟你志同道合。所以古聖先賢才說「自作自受」。墮落在三途,心不平,怨天尤人,那好了,三途的時間可長了,到哪一天你知道這是自作自受,不再怨天尤人,你才能從三惡道出頭,你才能離開,好難好難!
所以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他們具足大菩提心,念念不是為自己,為度眾生。「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幫助,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換句話說,眾生的苦是由於迷而不覺,這些聖賢教誨,無非是啟發人的覺性,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單單用言教,對上根利智的人行,他一聽他就明白。對中下根性不行,中下根性要做給他看,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身教,以身作則,做給他看。像今天的社會,普遍提倡競爭,好像不競爭就活不下去;我們學佛,真正學佛的佛弟子,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絕不與人競爭,你這是真正佛弟子,你是真正發菩提心,你給社會大眾看,你們競爭是這樣,我不競爭也能活下去。競爭這個心多複雜,身心都受到傷害;不競爭,心是平和的,心情是安定的,是愉快的,是自在的,是充滿智慧的。
一個人競爭,天天要跟人爭的時候,他的心不平,他充滿了煩惱,貪瞋痴增長,智慧沒有了。如果命裡頭沒有,你競爭會爭到,佛菩薩都去競爭了,我也去競爭。老實告訴你,你拚命爭到的,都是你命裡頭有的;命里沒有的,爭到死也爭不到,那你何必去爭?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一樁事情大家細心去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袁了凡為什麼不跟人競爭?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確確實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去考試,連能不能考取、考到第幾名,孔先生給他算,去考,果然不錯,所以他才相信命運,不再希求了,知道求不到。心定下來了,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本來以為功夫不錯,就問他,他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我就打妄想又有什麼用?不如不想。」雲谷禪師聽到哈哈大笑,「我原先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為什麼?你被命運所拘,你是凡夫。聖人怎麼樣?聖人轉變命運,改造命運,那是聖賢,那是豪傑。
這是先賢告訴我們的,能夠轉變命運的,兩種人:一種是極善之人,他的命運改好了,愈來愈好;另外一種是極惡之人,他的命運愈改愈差,這兩種人不受命運的拘束。我們看到現前這個世間,有許多造作惡業的人,他依舊還享富貴,所以世間人看到這種情形,以為因果報應是假的:「這人無惡不造,他怎麼還享福?為什麼還做大官、發大財?那個人卻天天做好事,窮途潦倒?」於是對善惡果報懷疑、不相信。他不知道,他沒有前後眼,沒有看到事實真相。那個天天在那裡享福、得很高的地位、發很大的財,天天造作惡業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要不造作惡業,他的地位比現在還高,他的財富生生世世享不盡;因為他造作惡業,他的福報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來生一點福都沒有。
如果我們能看到這個,看得這麼深遠,就曉得果報絲毫不爽。那個造作善的,現在窮途潦倒,過去生中沒有修福,現在受的果報,是前生積不善的因;這一生所積的善業,將來他得善報,時候還沒到,所謂是「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曉得我們的命運可以改變,沒有福可以得福報,沒有壽可以得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把這個道理告訴這些苦難眾生,災難是可以迴避的,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學,自求多福。我們要以悲憫之心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悲憫心在那裡推動我們,永遠不疲不厭去做這個工作。
世間人天天努力做工作,什麼原因?他裡頭有利可圖。假如你干這個工作,沒有名、沒有利,你會去幹嗎?「我幹什麼?」白乾了!諸佛菩薩不圖名也不求利,天天勇猛精進在這裡干,為什麼?為大悲心。他要是沒有大悲心,他就不會去做了。天天做,鍥而不捨,不疲不厭,大悲心,換句話說,是菩提心在推動他。這是我們現前必須要學習的,要學著時時刻刻不要忘記幫助世間苦惱的人,一定要能想到世間苦人多,我們很苦,比我們更苦的人還多。我們知道自己過得這麼辛苦,是因為從前沒有修福、沒有種善因,現在努力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改變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我們要改變,這就是我們學佛的成績表現。
我早年在台灣,初學佛的時候,很多同修喜歡給我算命看相,許多人算命,回來都是得一個結論:「短命,沒福」。有一年,好像是我五十歲的時候,瑞三的李居士,他去找一個很有名的算命先生,他把我的八字拿去給人家算,算命先生看到這個八字,皺著眉頭問他,「這個人還在嗎?」他說在,算命先生覺得很奇怪,他說「他幹什麼的?」他出家了,「出家另當別論!」要不出家怎麼樣?四十五歲該死。我沒有求壽命,今年七十五歲了,沒死。這是什麼?佛氏門中,我沒有求它也有感應。我對於福報也沒有求,什麼都沒有求,只是求念佛往生,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這是一定要發大悲心,憐憫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無量壽經【1989年新加坡】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七0集)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消除幾種的誤會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第二集 凈空法師
※[轉載]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081(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