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淺析

【摘要】 從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淵源、六經標本中氣分配規律及其從化規律等方面探討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認為六經標本中氣理論肇始於《內經》中專論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傷寒論》繼承並發展了《內經》的標本中氣理論,創造性地將其貫穿到傷寒外感病和內傷雜病辨證施治的全過程。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是陰陽氣的內外出入運動。探討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有望為《傷寒論》的理論研究開闢一條新思路,從而指導《傷寒論》的現代臨床應用。

【關鍵詞】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傷寒論》

 六經標本中氣氣化理論(簡稱「六經標本中氣理論」)肇始於《內經》中專論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傷寒論》繼承並發展了《內經》的標本中氣理論,創造性地將其貫穿到傷寒外感病和內傷雜病辨證施治的全過程。至金元時期,劉完素、張子和對「風」與「火」的關係做了闡述,為後世醫家進一步探討六經標本中氣關係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明清時期,從明·張景岳提出人身臟腑經絡與天之六氣之間密切相關,到清·張志聰、徐延祚、張令韶運用標本中氣理論全面注釋《傷寒論》,再到陳修園對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系統整理,最後經過黃元御、唐容川、陳修園、鄭欽安、徐延祚及周學海等中醫大家的補充與完善,使六經氣化學說漸臻成熟。

  1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淵源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肇始於《內經》中專論五運六氣的7篇大論,《素問·六微旨大論》:「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標本氣化中的「氣」主要是指風、熱、火、濕、寒、燥六氣,亦即自然界的各種氣候變化。「化」,在《素問·天元紀大論》中釋為「物之生謂之化」、「在地為化,化生五味」等,故可以說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種物性、物化現象,「化」的最終目標就是「變」。因此,氣化的含義是指自然界六氣的生克制化現象及由此而演變來的六經(三陰三陽)的制化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中的「標」與「本」的最初含義,《說文解字》曰[1]:「木下曰本。從木,—在其下。」「標,木杪末也。從木,票聲。」《文選·游天台山賦》[2] 中「赤城霞起而建標」注曰:「標,立物以標識也」。 《儀禮·喪服》[3]「皆下本」疏曰:「本,根也」。 細考《內經》,「標」指三陰三陽六經,「本」指風、熱、火、濕、寒、燥六氣。三陰三陽由六氣所化而為之主,標記六氣,故為氣之標,標識了六氣之陰陽多寡,及六氣的發生、轉化、次序(位)。風、熱、火、濕、寒、燥六氣是氣候物化現象的根源,是物質承擔者,故謂六氣為「本」,代表了事物的本質、本體,彰明了六氣氣候特徵和生化作用的實際所在。六氣標本實則是五運六氣7篇大論運用陰陽學說具體推衍自然氣候和生化作用時相應提出的一對名實(名稱及實際存在的事物)概念。

  關於「中氣」,馬蒔注曰[4] :「中氣者,三陰三陽各猶夫婦之配合相守。」謂六氣中的每一氣必有另外一氣與之相互對立統一,並作用其中,參與其氣化,因此相對而言,稱為「中見之氣」[5] 。「中氣」是標本相互聯繫的樞紐,且與「標氣」是互為表裡的關係。六氣的生化和運行由兩個基本矛盾所決定,其一是自身標本的對立統一;其二是自身與中氣的對立統一。

  六氣為本,乃是氣化學說的第一手資料,氣化就是六氣的變化,陰陽為標,說明六氣必須分出陰陽,它雖為六氣所化生,但必須由陰陽定性後才能在實際中應用。「中氣」乃陰陽表裡相合的產物,存在於標本之間,故有節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標氣」「本氣」「中見之氣」鼎足而三,互相聯繫,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010年第27卷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六經標本中氣分配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分配規律是:少陽以火氣為本,以一陽為標,中見厥陰;陽明以燥氣為本,以二陽為標,中見太陰;太陽以寒氣為本,以三陽為標,中見少陰;厥陰以風氣為本,以一陰為標,中見少陽;少陰以熱氣為本,以二陰為標,中見太陽;太陰以濕氣為本,以三陰為標,中見陽明。六經標本中見關係見表1。

  表1六經標本中見關係

  本火燥寒 風熱濕標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中氣厥陰太陰少陰 少陽太陽陽明3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

  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是說明六氣的正常生化在標本中氣間的關係,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31標本同氣,多從本化,少陽太陰多從本少陽之本為相火而標為一陽少陽,本標同氣為陽,而且中見之氣風木無論從六氣抑或五行都從火化;太陰之本為濕土,而標為三陰太陰,標本同氣共為陰,並且中見之氣燥金,從六氣更移觀察是燥隨濕起,由五行分析是土能生金、子從母化。故生理狀態下,少陽多從本火化,太陰多從本濕化;病理狀態亦然,少陽病多從本化火,太陰病多從本化濕。

  32標本異氣,多從本從標化,少陰太陽多從本從標少陰之本為君火,而標為二陰少陰;太陽之本為寒水,而標為三陽太陽,標本異氣。生理狀態下,少陰太陽或從本化或從標化;病理狀態下亦然,至於臨床實際應用中從何而化,當視患者的體質偏性而定。

  33陽明厥陰,多從中氣而化陽明為燥金,從燥而化,故燥為本;陽明為標,太陰為中見之氣,陽明乃陽之極,陽極而陰生,故陽明多從中見之太陰濕化,從而共同維持了燥濕相濟的生理平衡。厥陰為風木,從風而化,故風為本;厥陰為標,少陽為中見之氣,厥陰為兩陰交盡,陰氣到此已極,極而盡,陰極而陽生,本則生火,故厥陰從中見少陽火化,此時由陰變陽,陰退陽進,則保持了生氣繼續,生機延續。高士宗雲[6]:「兩陽合明,陽之極矣,無取乎燥,從中見太陰之氣,以為生化,兩陰交盡,陰氣極矣,無取乎風,從中見少陽之氣,以為生化也。」病理狀態下亦然。

  以上的從化規律只是相對而言而非絕對之論。少陽太陰多從本,也存從中從標化之時;少陰太陽從標從本,也必關乎中氣;陽明厥陰從中氣而化,也必涉其本、標,六經病理,各經皆有從本、從標、從中見氣化之太過與不及。正如清代中醫學家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說[7]:「六經各有標、本、中三氣為主。客邪入於其中,便有從中化為病,有不從中而從標化為病,有本氣為病。故入一經,初見在標,轉瞬在中,學者不能細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

  標本中氣從化規律所體現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盛則從化。而決定盛則從化的因素有3個方面:

  第一,外六氣的特性。外六氣是指自然界中六淫之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外六氣分別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風性疏泄、善行數變,寒性收引凝斂,暑性酷熱,濕性重濁粘滯,燥性乾澀,火性炎上等。不同的六淫邪氣侵襲人體會產生不同的病理表現。

  第二,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內六氣是指與外六氣相對應的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六氣。生理狀態下,外六氣與內六氣息息相應、同類相昭,外六氣之風對應內六氣之厥陰風木,寒對應太陽寒水,暑對應少陰君火,濕對應太陰濕土,燥對應陽明燥金,火對應少陽相火。人體感受異常之外六氣即六淫之氣,人體的正常氣化就會受影響而紊亂。一般情況下,由於受同氣相求的影響,外感六淫能引動相對應的內六氣氣化失常,但不同的人因其體質的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內六氣偏性,即使感受同一種異常外六氣,其機體也會出現不同的從化現象。清·徐延祚在《醫粹精言》中明確闡述[8]:「夫百病之生,總不出於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嚏……如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病為寒,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由此可見,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在標本中氣從化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失治與誤治。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有近一半的篇幅講的是太陽病失治誤治後的紛繁複雜的變證,這充分證明了失治誤治對六經標本中氣從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可以說正是由於六經病的失治誤治才造成了六經標本中氣從化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張磊.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淺析第5期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中提到[9]:「凡汗之失宜,過之則傷正而虛其陽,不及則熱熾而傷其陰。虛其陽,則從少陰陰化之證多,以太陽、少陰相表裡也;傷其陰,則從陽明陽化之證多,以太陰、陽明遞相傳也。所謂寒化、熱化,由誤治則變此者也。」

  影響六經標本中氣從化規律的3個因素中,外六氣的特性、失治與誤治都屬於外因,而內六氣的盛衰及體質的偏性屬於內因。內因是基礎,外因是條件,因此內六氣的盛衰與體質的偏性處於關鍵的主導地位,是決定性的因素。

  4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係

  以六氣分主六經,區分六經的性質,並提出六經之間互為中見的特定關係。六氣分管三陰三陽,少陽的性質為火,陽明的性質為燥,太陰的性質為濕,太陽的性質為寒,少陰的性質為熱,厥陰的性質為風,六經之間通過互為中見的關係相連,「中見之氣」成為六經六氣相互關聯的樞紐,起著節制六氣、平衡陰陽的作用。由此而形成了3對對應制化關係,成為統攝六經的主線。

  其一,厥陰少陽的升降調節。厥陰風木以條達為順,少陽相火以潛降為和,兩者互為中見之氣。正是憑藉兩者互為中見的關係,形成了厥陰升少陽降的對應制化關係,從而保證了氣機升降運動的正常進行。少陽膽與厥陰肝相表裡,同居中焦,共具樞轉之能,肝木氣升膽木氣降則清陽升而濁陰降,厥陰少陽的升降樞機保證了氣機調暢與水道的通暢。

  其二,太陰陽明的燥濕調節。太陰濕土與陽明燥金為兩經的生理主氣,憑藉互為中見的關係, 形成了太陰濕與陽明燥的對應制化關係。脾的運化功能與胃的腐熟功能正是在太陰陽明的燥濕相濟的調節下完成的。

  其三,太陽少陰的寒熱調節。太陽寒水與少陰君火是兩經的生理主氣,憑藉互為中見的關係相連,形成了太陽寒與少陰熱的對應制化關係。完成津液代謝的功能需要依賴太陽寒水的正常氣化,同時又賴於少陰陽熱的蒸騰氣化,兩經主氣一寒一熱,寒熱互調共同維持人體動態的生理平衡。

  人體通過厥陰少陽的升降調節,太陰陽明的燥濕調節,太陽少陰的寒熱調節,使人體在陰陽氣的消長勝負過程中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整體平衡之中,從而維持機體的正常氣化功能。

  以上3種平衡密切相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制約,共同保持六經的整體動態平衡。只要任意一種平衡被打破,其他平衡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當超出自身的調節範圍時其平衡也會被打破,整個六經體系的平衡就不復存在,從而形成六經病。因此,六經病的病機均為寒熱調節、燥濕調節、升降調節中某一個環節的失常,其中又包含著標、本、中氣的太過與不及。

  5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

  由以上對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分配規律和從化規律研究發現,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是:陰陽氣的內外出入運動。

  陰陽本為真元一氣,由於陰陽消長及五行生剋制化的作用而發生了六化,由一而三,三級而量變,陰陽消長三分為:一陰厥陰,二陰少陰,三陰太陰;一陽少陽,二陽陽明,三陽太陽。

  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開合樞是陰陽氣內外出入運動的工作機制。太陽主開,開機啟動,陽氣開始釋放升發,當釋放到一定程度後,釋放終止,在陽明主合的作用下,陽氣由外而達內,開始潛藏,太陽主開與陽明主合要靠少陽樞機的作用來實現。在陽氣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的出入過程中,陰氣也同時進行著相對的運動,即陽氣釋放時陰氣潛藏,陽氣潛藏時陰氣釋放。陰陽之氣就是在開合樞的不斷變化中進行著釋放與潛藏的內外出入運動。

  在天人相應與同構理論指導下,以六氣氣化為示範,用自然之氣(外六氣)的三陰三陽屬性,風熱濕火燥寒氣候特徵和生化作用及標本中氣,類比概括人體手足六經及其臟腑、氣血津液功能(亦為六氣,即內六氣),繼而按外六氣正常從化規律推闡內六氣生理活動,最後落實至外六氣為外因,內六氣為內因所發生的病理變化,系統解釋《傷寒論》六經病脈證並治體系的概念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六氣標本中氣理論逐漸演變為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所以稱人體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的實質是陰陽氣的內外出入運動。

  綜上所述,六經標本中氣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不言而喻,我們不應持否定態度,應進一步深入研究。古代醫家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指導下,將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中氣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傷寒論》六經辨治規律,雖不一定就是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本來思路,但它很好地解釋了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六經標本中氣理論為《傷寒論》的理論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對《傷寒論》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 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02:501.  [2] 文選·游天台山賦[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3.  [3] 儀禮·喪服[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23.  [4] 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49.  [5] 劉渡舟.《傷寒論》的氣化學說[J].新中醫,1982 (7):51.  [6] 清·高士宗.黃帝內經素問直解[M]. 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1.  [7] 清·鄭欽安.中醫火神派三書·醫理真傳[M].北京: 學苑出版社,2007:31.  [8]沈紅瑞,梁秀清.歷代名醫醫話大觀·醫粹精言[M].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26.  [9] 清·陳修園.陳修園醫學全書·傷寒論淺注·讀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377.


推薦閱讀:

元代青花浮雕龍紋(積釉沁色)大罐(常規叫法「浮雕龍紋大罐」元代特殊工藝標本)
礦物標本〈十一〉方鉛礦
關於「標本中氣」
微生物標本及常見致病菌
【汝窯鑒賞】探尋汝窯——汝窯遺址中出土的標本

TAG:標本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