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
素質與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廣義與狹義的「素質」「素質」是一個經典的生理、心理學概念,又是一個在學校教育活動和社會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概念,因此,對「素質」這一概念可做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現代辭書指出,素即構成的基本成分,如元素、要素、素養等;質即事物的根本特點,如性質、本質、資質、品質、質量等。素質,一指事物本來的性質;二指素養、品質、資質。素養即平時修養而成的人的知識、能力、品德等;品質即人的行為、作風上所表現的思想、認識、品性等的本質;資質,一說人的智力,另說人的天資、稟賦;三為心理學所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的先天特點。綜上可見,人的素質就是構成人身體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分、結構和功能,即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質量。民族素質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口基本質量。人的身體素質主要指人的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的基本因素、結構和功能。人的心理素質是指人的一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傾向、特徵。用現代人本主義學者的劃分方法講,就是認識過程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智力基本因素以及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和與此密切聯繫的人格基本因素。從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講,人的素質主要包括政治品德、科學文化、勞動生產等素質。這1些素質又可概括和具體化為知識技能、智力能力、思想行為素質和領導管理、民主法制、文學藝術、自立自強、艱苦創業、發明創新及無私奉獻等素質。另外還有公民素質和專業素質。公民素質是一個國家每個公民都應該具有的一般素質;專業素質是從事某種專業的人員所必須具有的特殊素質。人的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與社會的要求和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古代人只能有古代人的素質,現代人必須具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素質。
1.狹義的素質概念即生理學、心理學上所說的「素質」,指人生來就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點,特別是指神經系統、腦的解剖生理的特點和感覺、運動器官的解剖生理特點。素質是人的身體、智慧、能力和個性,乃至整個心理活動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離開了這個自然前提,就談不上人的發展。生來就雙目失明的人,之所以難以發展繪畫方面的才能;生來就聾啞的人,之所以難以形成音樂方面的各種能力,皆因為他們存在著先天的素質缺陷。由此可見,狹義的素質主要是由遺傳因素或其它先天因素決定的,所以人們通常又將其叫做遺傳素質或先天素質。既然遺傳素質是個體發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這個前提就談不上人的發展,社會當然應該重視人的先天素質的提高。但這主要是一個優生問題,而不是一個教育問題。因為,儘管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通過集體無意識和長期的社會心理沉澱,可以實現社會遺傳,但是,企圖通過短期的教育過程以改善人的遺傳因素則是不可能的。這樣,狹義的素質概念就缺乏更廣泛的教育上的適應性,也不能完全適應素質教育實踐的需要。
2.廣義的素質概念「素質」一詞的最初意義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或質量」、「事物本來的性質」。我們所說的「教師素質」、「軍人素質」、「民族素質」、「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等,都是使用了廣義的素質概念。由此可見,廣義的素質,其含義已經超越了遺傳特徵的局限,在應用範圍上,它既可以指個體,也可以指群體的質量或性質。根據廣義的素質概念,我們可以把人的素質看做是人的質量或人的身心發展的總水平,或將其界說為:「人的素質是指個體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穩固的性質。」我們對人的這種「穩固的性質」的判斷,是以人適應環境和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為主要標誌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素質的高低,是對人適應環境、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潛在能動作用的量度。廣義來說,人的素質是指人的品質、質量,是在素質基礎上的人的發展總水平,是人的諸種屬性的綜合,是由各種品質構成的整體結構。也可以說人的素質是個體在天生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的要素、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它既指可以開發的人的身心潛能,又指社會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結構中的積澱和內化。簡言之,所謂素質,就是人在從事活動前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較為內在的、較為基本的品質。歸納起來,人的素質大體可以概括為生理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心理素質、政治思想素質等方面。
素質的十大特徵
這裡的素質是指廣義的素質。當我們比較具體地研究素質問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和把握其特點:
1.相對穩固性
人的素質是個體內化了的、以某種機能系統或結構形式在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化的東西,在各種活動中經常、穩固地表現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就是具有複雜結構的身心各方面能力及其品質特徵的總和。
2.功能的潛在性
素質是人的潛能,是以人的內能的形式存在的。一般來說,素質不具有外顯的特點,而是內隱的,它是人的品質、才能形成及發揮作用的內在淵源。人的素質的高低,是人的潛在能動作用的量度,當我們說某人的素質好的時候,總是指此人的品行、學習活動或工作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在能量。實踐活動是人的內能外化的橋樑。
3.整體性
人的素質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整體結構,素質的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具有全面和諧整體性的特點。人的素質是一種複雜的現實身心能量的整合。它是一個綜合的整合性概念,而不是指向某一具體方面,其結構是一個完整的、協調的統一體。它的構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素質的效能,是人具有的多種能力和品質實現了最佳組合,並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調度所表現出來的整體效應。因而,素質的功能具有整體效應性。因而,必須具有較為全面、完整、協調的心理素養。這種心理素養是由知識、能力、智力等許多單體要素構成的內容豐富的綜合性整體結構。不能把「素質」只理解為文化素養,又把「文化素養」簡化為一技之長;或者將只有初中文化加上一技之長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譽為「最美的人」。一技之長僅是「一技」,不等同於「勞動者素質」,它只是素質整體中的單體因素,許多單體因素才構成素質的整體。當然,這些單體因素既不是等量的,也不是等質的,它有主有次。基礎教育要重視素質的整體性,從整體上考察、規劃、實施某一單體因素的教育。
4.本原性
素質如果作為一個普通名詞(最初只是普通名詞而不作為科學術語)來解釋的話,是指「事物本來的性質」。這說明,素質是一種對事物認識的還本歸原,強調了事物的根源性、基本性。
5.內源性
素質是人的一種以內在形式存在的潛能,是人品特徵的深層的意蘊,在平常是不外顯的,像人們通常說的「人不可貌相」,具有內源的特點。素質教育就是運用社會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政治思想道德來開發人們的內在潛能,使其得到改善、充實和發展,以形成內在穩定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例如智能、體能和德能等。
6.內化性
所謂內化的特點是指素質作為主體的人自身具有的,是在人與外部世界接觸過程中作為主體的內在屬性表現出來和發揮作用的。不但那些客體性的物質、能量、知識等不是人的素質,而且人的那些外在屬性,如學歷、資歷、地位等不能構成素質,甚至那些偶發的、未經內化的觀念、行為方式也不能算是人的素質。只有經過主體內化為其身心組織結構的組成部分,而且能持久地發揮作用的基本的特點和品質才是素質。
7.發展性
素質又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著的可變數,隨著這種發展,素質的總體水平和要求會不斷提高。素質的內容和要求,既反映了不同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人的發展水平,也表示著這個社會這個階段對人的素質的需要標準。可見,處於動態過程的素質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人的素質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經過若干層次逐步發展形成的,由量變到質變,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從不穩定到比較穩定.從不成熟到比較成熟,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不斷擴展、深化、延伸。而青少年兒童的素質是基礎性的素質,是他們終身發展的基礎。這種基礎性素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人繼續發展的生長點。素質教育是為人的一生如何做人、做事奠定基礎的教育。它不是專業性、職業性、定向性的教育,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基礎教育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兩者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8.全民性
人的素質不僅是指個體的素質,也是指群體的素質,小到一個單位、一個組織,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素質就是一個民族群體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穩定的特徵,包括民族智慧、意志、氣質、情感、性格、體質等因素的綜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宗旨就在於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的特色,素質教育就是面向全體人民,為全體人民素質的持續發展提供條件,使整個中華民族達到應有的素質水平。
9.現實性
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時代對人的素質發展所提供的條件和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社會生產越發展,社會文明越進步,對人的素質要求越高,可見,素質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性。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世界上屬於發展中國家,因此,素質教育應從我國現實的國情和人民現實的素質基礎出發,來確定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手段,使之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把現實素質教育要求與理想素質教育目標加以區別和聯繫,應著手於現實的要求,著眼於未來的理想目標。
10.層次性
素質既然是個整體結構,就不可能整齊劃一地處於同一發展水平上。素質結構層次主要表現為因年齡不同的教育層次差異。這些差異有著量和質的規定性,同時還存在著同一年齡層次教育個人發展水平上的差別。層次差異具有客觀性,教育活動不能一刀切,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以至不同學生,應該有不同層次的教育要求,不能單一化。不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素質應有個統一的起碼的要求,要糾正隨意性,層次不能過低,各地相差不能太大。
推薦閱讀:
※如何做到長時間(4小時以上)高效學習?
※如何才能成為演講高手?
※【文化觀察】「武亦姝們」的美好,背後是教育的尷尬
※關於「五道杠少年」事件?
※我們的天才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普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