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都-胡朏明的考證
堯都-胡朏明的考證
[2010.09.26] 這是胡渭的考證,摘錄,他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也無能分別對錯)。出自其禹貢錐指/卷二。這裡我先摒棄古文尚書之孔傳及孔疏,他們已被胡渭及閻若璩批得百無是處了~~
古書言唐堯所居者三。
一為帝都:
《漢志》云:河東本唐堯所居。應劭曰:平陽、堯都,在平水之陽是也。
二為始封之國:
一在太原晉陽縣《漢志》云: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晉水所出是也;
一在中山唐縣,
《漢誌》雲堯山在南,應劭曰故堯國,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是也。
鄭康成《詩譜》云:唐者,帝堯舊都,今曰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後乃遷河東平陽。
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後徒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此皆在冀州之域,故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也。
濟陰定陶縣,《後漢》《郡國誌》亦云古唐堯所居,此則在兗州之域。
《水經注》:永安本彘縣,汾水自縣西歷唐城東。瓚注《漢書》云:堯所都,東去彘十里。按:永安今霍州,霍太山在其東。揚雄《冀州牧箴》雖有「嶽陽是都」語,然嶽陽所該者廣,平陽亦在太嶽之陽,恐不止永安,瓚說非是。
閻百詩《尚書古文疏證》曰:「《蔡傳》堯初為唐侯,後為天子,都陶,故曰陶唐。按堯為天子,實先都吾晉陽,後遷於平陽,從不聞有都陶之事,真屬臆語,即《書疏》、《左氏杜注》、《孔疏》亦不確。唯《漢書》臣瓚註:堯初居唐,後居陶,故曰陶唐。師古曰:瓚說非也。許慎《說文解字》雲:陶,丘再成也,在濟陰。《夏書》曰:東至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嚐居之,後居於唐,故堯號陶唐氏。斯得其解矣。吾欲取以易《蔡傳》。」
渭按:《竹書》帝堯九十年,遊居於陶;一百年,帝陟於陶。瓚說本此。
結論:
1. 無從判別胡渭說法,只能依從:其遷徒自晉陽=>平陽=>中山唐縣 ? 濟陰定陶縣
上述的幾個地方,唐縣在河北,定陶在山東,而距平陽極遠,怪哉!!
2. 堯都平陽--應劭所謂的平水何在?即是汾河?汾河又稱晉河?
==地圖==
姓名氏號
[2010.09.25] 關於這個主題,一直有難以入手之感,先輯先人言。維基文庫裡的本文,尚有小字體,竊疑為後人加註?故另行補於段後。
顧炎武《日知錄》曰:堯、舜、禹,皆名也。(胡渭《禹貢錐指/卷一》)此段之後論名號:
「考之《尚書》,帝曰「格汝舜」、「格汝禹」,名其臣也。堯崩之後,舜與其臣言,則曰帝。禹崩之後,《五子之歌》則曰皇祖,《胤征》則曰先王,無言堯、舜、禹者,不敢名其君也。渭按:《周禮外史》:達書名於四方。鄭康成注雲:書名,《堯典》、《禹貢》之類。夫書名達於天下,常為人所稱道,而顧以君名著,何也?蓋記當時之言動,君不可與臣俱名,故名臣而稱其君曰帝。」(篇中稱名者,唯發端曰若稽古帝某。)
「書名,則垂諸簡策,以詔來世,與敘述之文不同,故二典謨貢,不嫌以名著也。或曰:史遷雲,舜名重華,禹名文命。由此推之,則放勳亦名也。孟子再稱放勳,屈原三稱重華,堯、舜、禹豈有二名哉。曰放勳、重華、文命,皆號也,而亦可謂之名。閻百詩曰:名者,號也。言舜號曰重華,禹號曰文命雲爾。《孔疏》雲:人有號、諡之名。餘謂名曰重華、名曰文命,此生號之名也;孟子名之曰幽、厲,此死謐之名也,皆得謂之名。然則典貢之上,曷不係以號。曰上古淳樸,無嫌於名,故不必以號著也。商則稍有所嫌矣。湯,號也,亦曰成湯、武湯,與放勳、重華、文命同。其名曰履,《論語》雲「予小子履」是也。避名著號,故《書》有《湯征》、《湯誓》、《湯誥》。商人以十幹為號,自上甲微始。《魯語》展禽曰: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上甲者,十幹之號;微,其名也。湯號天乙,而更有美號,故以湯著。後王無他美號,則亦以十幹之號著而不名。故《書》有太甲、沃丁、仲丁、河亶甲、祖乙、盤庚。又有廟號,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故《書》有《高宗肜日》、《高宗之訓》、《太甲》三篇,及身而作,史亦不追改也。」(《高宗》二篇,據《殷本紀》為其子祖庚時作,故稱廟號,序以為祖己訓高宗,誤也。)
「周人以諱事神,死則製為謐以易其名,故《書》有《康王之誥》,以謐著焉。」(文侯之命,臣亦稱諡。據《左傳》,成王命魯公以伯禽,命唐叔以《唐誥》。伯禽、《唐誥》皆誥命、篇名也。文侯之命,初亦當類此。其以謐著者,蓋史所追改。)
「孔子曰: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即《書》之所以名篇,亦可得其梗槩矣。」
討論:
初讀,似乎謚/諡法乃自殷後漸完備?
推薦閱讀:
※「林語堂班底」都有誰:以老照片考證老照片
※257歲李慶遠考證:
※聞一多「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考證
※唐懷素大草、小草【千字文】深度考證
※從日方史料考證平型關之戰日軍傷亡多少人
TAG: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