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帖敷常見臨床運用兒科篇

一.兒童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外感染疾病。多發於春末夏秋季節,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由外感病毒引起,以急性發熱和咽部皰疹潰瘍為特性。以糞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性強,有自限性,為中醫時行感冒範疇。當屬「溫病」範疇,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衛外不固,四時氣候驟變,冷熱失常,風熱邪毒乘虛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襲咽喉,外邪於咽部氣血相搏結,以致咽部紅腫疼痛,咽峽部散在皰疹或潰瘍而至此病。

臨床表現多為急驟發熱,可持續高熱或反覆高熱,咽痛,吞咽時尤為嚴重。有時年長兒可自述頭痛、腹痛或肌肉疼,起病口腔黏膜出現少數皰疹,周圍有紅暈,多見於扁桃體前部。

組方用藥: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為主。大黃、黃連、吳茱萸、青黛、冰片、桑白皮、黃岑、知母、地龍、甘草;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雙側湧泉,6小時更換一次。

用藥分析:方中大黃攻擊積滯,清濕熱、涼血祛瘀、瀉火解毒;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吳茱萸配伍黃連辛開苦降,共奏瀉火解毒之效;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冰片清熱解毒 ; 全方共具清熱解毒利咽、瀉火涼血 , 消腫之功效。

二.小兒腹瀉

腹瀉為嬰幼兒秋冬季常見病之一,臨床表現為三多(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數多)為自然性疾病。若處理不及時,也常常出現脫水等併發症。中醫學認為 :小兒「脾常不足」,最易感受濕邪,使脾胃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泄瀉,臨床常見腹瀉原因有三 。 1.小兒脾胃功能不足,又感濕邪,濕實困阻,乃成泄瀉。2.外感秋涼之邪,發為泄瀉;多因小兒固有伏邪,復感秋季當令寒濕之邪致病。3.中焦積滯不化,小兒脾胃尚未健全,若乳食不節,飲食停滯,蓄積中焦,發為泄瀉。

組方用藥:肉桂、丁香、白鬍椒、雞內金、川連、砂仁、冰片;研粉每貼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穴、中脘穴各一貼,24小時更換一次。

用藥分析:小兒腹瀉為嬰幼兒常見病之一,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相當於中醫的泄瀉,《景岳全書》謂之「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而小兒脾胃薄弱,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胃虛寒,均可導致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臍為神闕,和諸經百脈相通。用川連去中焦,濕熱、解毒利濕;肉桂、丁香、白鬍椒溫中散寒,通血脈;雞內金用於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砂仁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消化水谷、溫暖脾胃;冰片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諸葯合用,有溫脾利濕、通竅解痛、消積止瀉之功效,收效甚速,尤對嬰幼兒秋季腹瀉效果更佳,中藥透皮技術貼敷肚臍解決了小兒口服用藥困難的難題,並簡單易行,臨床效果顯著。

三.小兒遺尿症

遺尿症俗稱尿床,指因稟賦不足,腎氣不固溫熱瘀血內蘊,致膀胱失調而遺尿,脾肺氣虛,則水液無止制;腎關不固, 則尿出無知,濕熱下注,可致膀胱功能失調。

組方用藥:丁香、肉桂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神闕穴。12小時換藥一次。

用藥分析:本方肉桂、丁香以補元陽、固腎氣、暖脾胃、散寒溫肢、調理膀胱、固腎縮尿。採用中藥透皮技術治療小兒遺尿,療效顯著、使用安全簡便,值得臨床推薦。

中醫透皮技術治療小兒遺尿,通過透皮貼外敷治療效果顯著。

四.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醫稱之為「風熱乳蛾」,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發熱、咽部疼痛、喉核紅腫、喉核表面附有點片狀腐物為主要癥狀,多為鏈球菌感染。此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可出現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併發症。

組方用藥:金銀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冰片;以上藥物共研細末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天突穴,每次貼敷12—24小時,一般3—5天痊癒。

用藥分析:運用中醫藥透皮技術治療乳蛾,咽喉腫痛,熱解腫消,療效顯著。組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消散癰瘡;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均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散結消腫功效。局部外貼,直達病所,使扁桃體炎能迅速有效控制癥狀,縮短病程,安全性高,值得基層醫生推廣應用。

五.小兒咳嗽

中醫認為咳嗽是小兒肺部疾患中的一種常見證候,臟腑嬌嫩,肺常不足,易受風寒或風熱侵襲,邪郁犯肺,鬱閉不宣,其氣上逆,而為咳嗽。

臨床常見以下幾種分型:

(1)風熱犯肺型咳嗽

治療原則:疏風清熱、潤肺止咳。用桃仁、杏仁、柴胡、黃岑、膽南星;以上藥物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膻中、肺腧、定喘穴位。

小兒咳嗽多因感受風邪所致,在臨床以風熱多見。因小兒臟氣清靈,臟腑嬌嫩。初起邪在肺衛,本應清去外邪,清宣肺衛即可。現大多誤治,原因有:1.濫用抗生素,初期咳嗽邪在表階段並不適宜用抗生素。2.慣用抗病毒藥,尤其初期用「清開靈」「炎琥寧」「喜炎平」等所謂的中藥抗病毒藥,於邪在表面者有用之過早之意。3.亂用鎮咳葯,有兜澀戀邪之弊。4.中藥過早使用寒涼之品,如雙花、黃芩等,致使邪遏不解。或過用辛散過強的藥物以耗傷肺氣。總之,小兒咳嗽初起宜清宣肺氣為主。應用輕揚發散、疏風利咽的藥物,忌大辛、大苦、大寒之品。

(2)脾虛痰阻型咳嗽

治療原則:治療予健脾化痰止咳。用麻黃、桂枝、芍藥、細辛、灸甘草、乾薑、半夏、五味子;研粉每帖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膻中穴、肺腧穴、神闕穴。

按:小兒脾虛痰阻型咳嗽是其常見類型,蓋小兒脾常不足,易為飲食所傷,致脾失健運,釀濕生痰上犯於肺,症見咳嗽痰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古人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理脾之治,一則,燥其濕絕其生痰之源;二則,健其脾土以益肺金;三則,小兒傷食易致脾虛。故消其積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葯止咳,亦其治也。

(3)風寒犯肺型咳嗽

小兒臟腑嬌嫩,形體未充,肌膚柔弱,衛外功能差,又寒暖不知自調,難以適應外界氣候變化,因此在氣候多變之時,易受風寒之邪侵襲,而肺為「華蓋」之臟,應首當其衝,風寒之邪犯肺,壅阻肺絡,氣機不宣,肅降失司,肺氣上逆,則為咳嗽。

治療原則:治療以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紫菀、百部、桔梗、白前、陳皮、荊芥、甘草、防風、蘇葉、生薑;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肺腧、膻中,每日一次。

用藥分析:方中紫菀、百部味苦入肺經,性溫而不熱,功以止咳化痰,為君葯;桔梗味辛苦,長於開宣肺氣;白前味辛甘,善於降氣化痰;兩葯合用,一宣一降,恢復肺之宣降功能,並能增強君葯止咳化痰之力,共為臣葯。陳皮理氣化痰,荊芥疏風解表利咽,共為佐葯,甘草和中,調和諸葯;全方配伍合理,具有溫而不燥,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防風、蘇葉、生薑具有加強散邪的功效。

六.小兒高熱

小兒高熱是兒科常見癥狀,可引起機體功能紊亂、精神及食欲不振等。鑒於抗生素、激素的濫用、病原體的變異以及耐藥性的不斷上升等原因,中藥穴位貼敷越來越受到醫務工作者的重視。中醫學認為,小兒肌膚薄嫩,衛外不固,寒熱自動調節功能差,外感邪氣極易趁虛而入;加之小兒素體為稚陰稚陽之體,感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易隨體質而化熱;小兒心神怯弱,神智發育未完善,不耐高熱,熱甚則極易產生驚厥。引起發熱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外感和內傷兩方面。外感發熱多為外邪侵襲,正邪相搏,邪氣實所致。內傷發熱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所致。

臨床常見的發熱分三型

(1)太陽證發熱:感冒初期,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頸強痛,無汗,因其邪在表,治療以發汗解表為主。組方用藥:葛根、麻黃、石膏、杏仁、甘草;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大椎,神闕。

(2)少陽證發熱:往來寒熱,胸中煩熱、胸滿、身熱、咽干口苦、小便赤黃。治療以清熱除滿為主。組方用藥:黃岑、柴胡、白芍、石膏、竹葉、知母、甘草;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大椎、神闕。

(3)陽明證發熱:胃家實,發潮熱,自汗出,大便難。治療以瀉熱除實為主。組方用藥;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白芍;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便通即停。

用藥分析:臨床疾病大多都是寒熱混雜,難以分辨,據臨床觀察,太陽病症和陽明病症偏少,而少陽病最為多見,那麼臨床時發熱之初或發熱無汗者就選用葛根麻黃湯發汗解表,有汗或胸滿,咽干口苦用黃岑柴胡湯清熱除滿,便秘者就用大黃芒硝湯清熱除實,屢屢獲效。

七.小兒支氣管炎

小兒支氣管炎是指由於各種致病原引起的支氣管黏膜炎症。主要感染病原為病毒、肺炎支原體或細菌,或為其混合感染。主要臨床變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之後以咳嗽為主要癥狀,開始為乾咳,以後有痰。嬰幼兒癥狀較重,常伴有嘔吐、腹痛、腹瀉等。聽診雙肺呼吸音粗糙,咳有干、濕啰音。

組方用藥:外感發熱肺熱證,治法以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為法。麻黃、杏仁、甘草、石膏、膽南星、地龍;所選取藥物共研細末,每貼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膻中穴,神闕穴共兩貼,每日一次,12-24小時換藥,7次為1療程;

用藥分析: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黃共奏清里達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加膽南星清熱化痰、息風定驚;地龍清熱定驚,入絡搜風排痰。由此可見,採用中藥透皮技術,運用透皮貼配合中藥組方穴位貼敷治療小兒支氣管炎,療效顯著,使用安全簡便,減少抗生素及激素的使用,並降低了醫療風險,值得臨床推廣。

八.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多見於3-7歲的年齡階段,且男童發病率較高,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並發或繼發於腸道炎症之後,臨床表現右下腹或臍周疼痛,以陣發性、痙攣性腹痛為特點,夜間常為發作,可伴有發熱癥狀。中醫學認為,該病屬於中醫「腹痛」範疇,其病機主要是毒壅氣滯,濕熱交阻,不通則痛。

臨床常見以下兩個分型

(1)陽明證:患者見便秘,舌紅脈洪等熱象者。組方用藥:大黃、芒硝、厚朴、枳實、黃連、半夏、穿山甲;共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中脘、神闕、天樞、每天一次,七次為一個療程。

(2)太陽病:腹痛、腹瀉、嘔吐、舌紅、苔白、脈緩。組方用藥:桂枝、白芍、乾薑、丁香、甘草、附子、吳茱萸、穿山甲;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中脘、神闕、天樞穴、每天一次,七天為一個療程。

用藥分析:急性腸系淋巴結炎從疾病的發生髮展和發病季節來看屬於中醫傷寒症範疇,從癥狀分為傷寒陽明病和傷寒太陽病,陽明化為燥熱之邪阻滯胃腸,方中大黃、枳實、黃連之苦寒以潤燥除濕;半夏、厚朴之苦溫以下燥結,溫經通脈行氣止痛;芒硝之咸寒以攻蘊熱,軟堅消癰。諸葯合用,共奏奇效。

九.小兒腸道蛔蟲

小兒腸道蛔蟲是基層醫療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影響兒童學習、生活,甚至生長發育,臨床表現以腹痛為主時作時止,面色萎黃、不思飲食、嘔吐清水、或嘔吐蛔蟲。

組方用藥:烏梅、使君子、檳榔、乾薑、細辛、花椒、黃連、黃柏、白朮、茯苓、延胡索、川楝子;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加醋調和,濕貼於神闕,大腸腧。

用藥分析:小兒腸道蛔蟲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腸道蛔蟲症,蛔蟲性腸梗阻,按照中醫學「蛔蟲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的治療原則,用烏梅、使君子、檳榔、安蛔殺蟲;乾薑、細辛、花椒溫臟驅蛔;黃連、黃柏,苦可下蛔;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固正氣。諸葯合用共奏溫臟安蛔,清熱下蛔之功,食醋為酸性之物,用醋調敷能安蛔止痛,以防蛔蟲在人體亂竄,導致嚴重併發症。

十.小兒咳喘

小兒咳喘是兒科常見病,可引起機體功能紊亂、精神及食欲不振等。鑒於抗生素、激素的濫用、病原體的變異以及耐藥性的不斷上升等原因,中藥穴位貼敷越來越受到醫護工作者的重視。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易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脾失健運,水谷不能生化精微,反釀成疾,上貯於肺,阻遏氣道,使肺之清氣不得宣達而咳喘,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也可因小兒稟賦不足,素體肺脾不足,因外感咳喘,日久不愈,可耗傷氣陰,出現肺虛咳喘或陰虛咳喘。內傷咳喘中的痰濕、痰熱、肝火多為實,陰津虧耗咳喘則屬虛,或虛中夾實。肺氣不清,失於宣肅,上逆作聲而引起咳喘為其證候特徵。

結合兒童特點分型如下:

(1)肺虛咳喘:咳喘經久,咳而無力,痰液稀少,語聲低微,面色白,動則氣短, 體虛多汗,舌質淡嫩,舌苔薄白,脈細無力;

組方用藥:党參、白朮、茯苓、麥冬、五味子、甘草、補骨脂;研粉每貼取 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肺腧,神闕穴。

(2)痰濕蘊肺:則咳聲重濁,胸悶氣憋,納少,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膩,脈濡

滑;

組方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蒼朮、厚朴、杏仁、紫苑、款冬花;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肺腧,中脘穴。(3)痰熱郁肺:咳喘氣粗,痰多稠黃,煩熱口乾。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組方用藥:桑白皮、麻黃、秦艽、大黃;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

液調和,濕貼於肺腧、神闕穴。(4)陰虛咳喘: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夾血絲,咽干口燥,手足心熱。舌 紅,少苔,脈細數。

組方用藥: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肺腧穴。

十一.小兒四時感冒

四時感冒是小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由於六淫之邪乘人體御邪能力不足時,侵襲肺衛、皮毛所致,多以風邪為首。四時之中,氣候失常、護理不當、冷暖失調以致肺衛不固或兒童乳食不節、過食生冷、內傷食積、脾失健運,都可導致小兒四時感冒。其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咳嗽、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同時兼有不同程度的嘔吐或腹瀉,伴納差。運用中藥透皮技術,採用中藥透皮貼結合中藥組方香蘇飲加味穴位貼敷治療小兒風寒感冒兼內傷,每獲良效。

方葯組成:香附、紫蘇、橘紅、甘草、杏仁、半夏、黃岑。傷食加山楂、麥芽;咳嗽加杏仁;有痰加半夏;舌尖紅有熱加黃岑。以上藥物共研細末,每貼取4-6克,配 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神闕穴1貼,雙側肺腧2貼,一天一次。

用藥分析:香蘇飲中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氣而消雍;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在香蘇飲的基礎上,加味治療,結合中藥透皮技術,對小兒風寒感冒咳嗽傷食具有療程短、見效快、治癒率高的優勢,極大地降低了醫療風險,深得患兒家長好評。

十二.腮腺炎

腮腺炎是由於感染了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臨床常見疾病,尤以小孩常見,臨床表現為耳下腮部瀰漫性疼痛,伴有發熱癥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季易於流行。祖國醫學認為;腮腺炎為外感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陽明經脈,郁而不散,結於腮部。

組用藥方:大黃、黃連、膽南星、吳茱萸; 以上藥粉研末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雙側湧泉穴,每天更換一次,至治癒為止。

用藥分析:方中大黃瀉熱解毒,活血化瘀;黃連清濕熱、解毒;吳茱萸外敷於湧泉,其性雖熱,而能引火下行;膽南星外用解毒,散結。諸葯共奏解毒、清熱、消腫之效,故對腮腺炎有較佳療效。運用中藥透皮技術貼敷治療腮腺炎,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操作簡便,適於臨床深入開展。

十三.哮喘

哮喘是中醫「哮喘」「哮證」「肺脹」等病症的範疇,認為其病因多由於痰飲內蓄,復因感受外邪所誘發。風寒、風熱、風痰、虛證型,小兒哮喘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內因責於肺、肝、腎三臟功能不足,導致痰飲留伏。外因責之於感受外邪,接觸異物以及嗜食咸酸等。

哮喘臨床辨證分型:

(1)風寒哮喘:喉中痰鳴,呼吸急促,憋喘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治法以宣肺散寒,化痰定喘為主。組方用藥:麻黃、桂枝、乾薑、細辛、五味子、甘草、白芍、白芥子、葶藶子、半夏;共研超微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肺腧、神闕。

(2)風熱哮喘:喉中痰鳴如吼,氣粗喘息,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咳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飲,汗出,面赤,或有身熱,舌苔黃膩,質紅,脈滑數或弦滑。治法以清熱宣肺,化痰定喘為主。組方用藥:生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白朮、白芥子、瓜簍、半夏;共研細末。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肺腧、神闕。

(3)風痰哮喘:喉中痰延雍盛,聲如拽據,或鳴聲如吹哨笛,喘急胸滿,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膩難出,或為白色泡沫痰液,面色青黯,起病多急,發前自覺鼻、咽、眼、耳發癢,噴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 隨之迅即發作,舌苔厚濁,脈滑實。痰濕哮喘。治療以利濕化痰,止咳平喘為主。組方用藥: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太子參、山藥、白芥子、炒麥芽、蘇子;以上藥物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肺腧。

(4)虛性哮喘: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作喘甚,發作頻繁,甚則持續哮喘,口唇爪甲青紫,咳痰無力,痰涎清稀或質黏起沫,面色蒼白或顴紅唇紫,形寒肢冷或煩熱,舌質淡或偏紅,或紫黯,脈沉細或細數。治法以健脾益氣,化痰平喘為主。組方用藥:党參、白朮、防風、五味子、桑白皮、紫蘇子、半夏、甘草、前胡、陳皮、厚朴、當歸、川芎、地龍、白芍;共研超微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肺腧。

刺激神闕可以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促使其恢復正常。神闕穴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通過傳統中藥透皮技術治療方法效果明顯,運用中藥透皮技術穴位貼敷治療哮喘症,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層醫療機構深入推廣。

十四.小兒便秘

小兒便秘,主要是指孩子排便規律的改變,如大便乾燥、堅硬,秘結不通,排便時間間隔較久,或雖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小兒便秘的診斷主要看患兒便秘的性質,即大便乾燥、堅硬,其次看患兒排大便的感覺,即使患兒大便正常,但排大便時特別費勁,也可稱之為便秘,至於大便間隔時間,則可因人而異。

臨床常見以下幾種分型:

(1)熱秘:最為常見,小兒進食過多,導致上火,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甚至多日一解。

組方用藥:大黃、厚朴、枳實、火麻仁、杏仁、黃連、黃岑、炒六神曲、芍藥、檳榔;以上藥物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為一個療程。

(2)脾虛便秘:表現為大便乾結,或先干後稀,或雖不幹但便時費力。

組方用藥:黃芪、白朮、陳皮、升麻、枳實、厚朴、當歸、肉蓯蓉;以上藥物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神闕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為一個療程。

(3)陰虛便秘 : 表現為大便乾結、便如羊糞、口乾少津、形體偏瘦、皮膚欠潤、舌紅少苔。

組方用藥:當歸、生地、芍藥、玄森、麥冬、火麻仁、枳實、瓜蔞; 以上藥物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神闕穴、中脘穴,每日一次,三天為一個療程。

中藥透皮技術貼敷療法,方法簡便,無痛苦,患者樂於接受你,見效快,更適用於小兒。

十五.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指小兒食欲不振在兩個月以上,患兒食之無味,甚至拒食,面色少華,體瘦。因長期厭食,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身體發育。

組方用藥:治療以養胃育陰為主。沙參、麥冬、玉竹、桑葉、白朮、茯苓、扁豆、知母、石斛、甘草,共研超微粉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神闕、中脘。

中藥透皮技術的使用,治療兒科疾病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效果穩定,有效率高,適應症廣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十六.小兒肺炎

小兒肺炎是小兒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四季均可發生,3歲以內的嬰幼兒在冬、春季節患肺炎較多,如治療不徹底,易反覆發作,引起多種併發症,影響孩子發育。常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細濕啰音,也有不發熱而咳喘者。

組方用藥:麻黃、杏仁、地龍、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冰片、生薑;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每貼取4-6克,加2-4毫升透皮液調成糊狀。貼敷之前,用溫水將局部洗凈,用75%的酒精棉球進行局部消毒,將配製好的藥粉,置於透皮貼上,貼敷雙側肺腧、膻中穴,6-8小時取下。每日一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

用藥分析:方中麻黃能增加平喘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麻黃含麻黃鹼、偽麻黃鹼等,麻黃水溶性提取為有鎮咳作用,甲基麻黃鹼可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麻黃煎劑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歷代草本稱「麻黃為肺經專葯,治肺病用之」。白芥子性味辛、溫,歸肺經。能夠溫肺祛痰,現代藥理研究白芥子有抗真菌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地龍通絡平喘,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地龍的某種成份可阻斷組織胺受體,對抗組胺。緩解氣管痙攣及增加毛細血管壁通透性作用,此為平喘的主要機制。蘇子配杏仁:蘇子辛溫下氣利膈消痰、潤肺平喘;杏仁苦溫降肺氣以化痰止咳平喘。杏仁為止咳平喘之要葯,苦杏仁含杏仁甙,其藥理作用有鎮咳平喘作用。二者合用其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更加顯著。萊菔子降氣化痰,冰片開竅醒神、清熱之痛,芳香開竅,凡諸風、諸氣所致經絡壅痹,均可得以宣統,更為引經葯。

中藥透皮技術穴位貼敷無毒副作用,此療法刺激穴位,由表入里,發散走竄,使藥物直達病所,藥力專一,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此法簡便易行,易於掌握,患兒依從性好,患者家屬易於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十七.鼻衄

鼻衄,即鼻中出血,因臟腑功能失調引起,鼻衄的產生是各種原因引起鼻部陽絡損傷的結果,臨床多見肺經熱盛、胃熱熾盛、肝火上逆、肝腎陰虛、脾不統血等。

組方用藥:黃岑、梔子、生地、懷牛膝、三七;研粉每貼取4-6克配2-4毫升透皮液調和,濕貼於雙湧泉。

用藥分析:黃岑,清熱瀉火善清上焦之熱;梔子,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除心肺胃三焦之火熱;生地,清熱止血,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懷牛膝,滋補肝腎,苦泄下降,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三七,止血化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淤,化瘀不傷正;冰片,清熱止痛。

I

I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並指分離治療,八大事項不可忽視!
當兒科醫生自己的孩子發燒
「牛奶蛋白過敏」——停母乳的常見原因剖析|兒科探訪實錄
奶粉罐上沒寫的秘密,兒科專家幫你挑選奶粉!
退燒藥到底怎麼吃,哪種退燒藥更安全?(附用藥劑量表)

TAG:兒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