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理財的服務」鴻溝」(11.5.13)
不久前,陳佳(化名)接到了一個客戶的緊急電話。「那位客戶在西藏旅行時突然昏厥了,情況緊急,當地的醫療條件非常落後,他向我們求援」。
陳佳是招商銀行(600036.SH)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接到消息後,她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聯繫了直升機,準備隨時將客戶接回,直到當地醫生告誡客戶不宜搬動,直升機救援的計劃才作罷,而當客戶經理通知病人家屬時,他們尚不知情。
「客戶遭遇緊急情況時,並非最先聯繫家人,而是想到了私人銀行。」這個突發事件讓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常務副總王菁印象深刻。
據招行與貝恩諮詢聯合發布的《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至2010年年末,中國個人總體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達62萬億人民幣,可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士數量達50萬人,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指流動性較好的個人投資性財富,包括現金、存款、股票、銀行理財產品等)約3000萬人民幣,共持有可投資資產15萬億人民幣。以招行為例,私人銀行的客戶數只佔整體零售客戶的0.012%,對利潤的貢獻卻達到16%。
報告同時發現,富人財富目標正呈現多元化趨勢,對財富安全、子女教育、企業發展、醫療保健的關注度均有所提高,要求私人銀行提供「全方位」諮詢方法與服務模式,從單純的財富管理滲透到了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需求側,中國富人自主性強,收益率要求高;在供給側,國內私人銀行業人才匱乏,追求短期業績,這都影響了中國富人採用私人銀行服務的積極性。
中國富人大多是來自房地產、製造業、零售業、信息技術等高增長行業的企業家。創業經歷的影響,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參與到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習慣於保持控制權與作出決策,用某外資銀行私人銀行負責人周強的話說,「資產上億的中國富豪沒有一個會聽銀行的」。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富人則選擇將財富全權委託給私人銀行。
貝恩公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業主席庄瑞豪指出,親力親為背後顯示的是中國富人常態性的「焦慮」,「他們擔心通脹壓力,憂慮財富安全。與此同時,經濟結構的轉型對他們的主業有一定影響,身邊層出不窮的財富神話則進一步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此外,作為第一代企業家,中國富人習慣於在幾周內獲取快速回報,對私人銀行的收益率期望明顯偏高。庄瑞豪說,私人銀行的年回報率如果在25%以下,就會有客戶覺得不理想,他們常常將理財的收益與自身經營企業的利潤率作比較,銀行理財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對於中國第一代富人而言,左口袋是企業資產,右口袋是個人資產,兩者並不分家。」周強說道,「我們把這類客戶稱為『無限公司』,如果他們公司倒了,個人也就賠光了。」這種情況直到金融危機才大為改觀,危機提升了中國富豪的風險意識,教育他們:主業掙的錢,與交給第三方打理的錢的功能是不同的,主業的功能是創造財富,利潤高面臨的風險也大,而私人銀行的價值在於保障財富。
就私人銀行提供的基本理財服務而言,理想狀態是精心組織一個由客戶經理、財產規劃師與其他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以實時掌控信息,形成零售銀行無法提供的投資策略。可是,國內千萬富翁的數量與資產總量的增長速度,比銀行業自身人才儲備的增長速度,來得更快。
於是,招攬足夠專業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成為私人銀行的普遍挑戰。出於權宜考慮,目前,私人銀行對個人客戶提供的服務有欠「精細化」。比如,招行私人銀行的一個客戶經理同時要對接50個客戶,在歐洲,一個客戶經理只要服務20多個客戶,數量少了一半。王菁不諱言這種落差,「我們客戶的戶均資產較歐洲人少,專業人才普遍短缺。」
除了人才,私人銀行的另一大差距是建立信任。構建信任的關鍵要素是,銀行必須從客戶的投資經歷、風險偏好、財富狀況等細節出發,推薦最適合他的理財產品,而非僅僅為了客戶經理的業績進行推薦。
在周強看來,信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客戶經理個人對客戶關係的維護,然而,私人銀行的概念在國內流行也不過三年,「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建立很深的信任度十分困難。」更糟糕的是,私人銀行如今正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銀行目前多為上市公司,要追求股價表現,每個季度都要向投資者報告業績。」背負了業績壓力的私人銀行,要持續做到公正客觀,回歸精選的「品質關係」,很不容易。
推薦閱讀:
※懂讀理財「五個一工程圖」當上富翁並不難
※理財的訣竅(五)
※年齡越大越會理財的三大生肖
※乾貨 | 我該如何同高凈值人群聊天?
※結構性理財越來越靠譜 保證收益產品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