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審美
詠物審美評相逢一笑七律《菊》胡東光梧桐疏影月如霜,晚夜清幽賞艷芳。金蕊流霞颺傲骨,情絲潤筆唱詩行。悠然南嶺千秋醉,瘦若黃花萬古傷。更有鄉愁多感慨,幾回夢裡菊花香。 此詩挺美: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意趣明確,文字流利,構局用心,層次適當,詞語古雅,
恪守韻律(唯瘦若與悠然不大對仗),表達了作者的愛菊之情趣,寫詩之功力。 詠物詩是中國傳統詩歌中很大的一個類別。最早的詩歌,春秋時期的詩經三百零五首詩,幾
乎沒有純粹的詠物詩,描寫景物大多出於比興需要。比,假物取象;興,托物興辭。如「桃之
夭夭,灼灼其華」,既比喻女士之美貌,又引領讀者進入春天歡景快樂氛圍;「蒹葭蒼蒼,白
露為霜」,引領讀者進入秋天衰景蕭瑟氛圍。戰國時期的楚辭,以物喻人是最常見的筆法,但
是屈原的《桔頌》可以稱為詠物詩的開篇了。魏晉時代文人思想解放,詠物詩、山水詩多起來
了,後來成為一大類別。 遵循中國的詩歌審美傳統,歷朝歷代詠物詩、山水詩以表現人的精神為貴。宋代詠物詩3000
多首,其中以梅為最多,1100餘首,不是因為花美,而是因為獨凌霜雪傲立的精神。林和靖詩
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人稱讚形象生動、詩藝獨到、寫梅之絕筆,也有人
批評陰冷鬼氣、缺乏生機、非梅之精神。 詠物審美,妙在傳神。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蘇東坡以為:論畫與形似,見與兒童臨,賦
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王國維立論:在神不在貌;齊白石主張: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
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回到這首詠菊詩,有沒有可以再藝術升華的可能呢?我想可以從如下三方面入手: 菊之形,描寫——艷芳、金蕊、流霞、瘦等——偏於籠統,具象如何個別、鮮活、招人疼愛; 菊之神,描寫——傲骨、情絲、花香等——比較常見,精神如何崛奇、奧妙、令人欣佩; 菊之情,描寫——唱詩行、千秋醉、萬古傷等——略覺牽強,觀感如何貼切、深刻、感人肺腑。 總之,詠物審美,以形寫神,應該處處想著蘇東坡所說的 「奇趣」, 時時想著王國維所說的
「不隔」。
推薦閱讀:
※熒屏婚戀節目勿忘審美精神
※國人審美超一致 這幾款腕錶在中國最暢銷
※有腋毛的美女就不是美女了?攝影師拍攝的照片顛覆你的審美觀。
※高爾泰:「跟風不等於審美,失重不等於自由」
※謀殺審美的三個步驟
TAG: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