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淳:孔孟儒學對近代、現代著名大學者的影響

周詩淳:孔孟儒學對近代、現代著名大學者的影響 發布時間:2013-12-10 11:33 作者:周詩淳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 199次

  多看一些對中國社會文明發展影響甚大的學者對孔孟儒學的態度,我們就會知道孔孟之道對於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多麼重大的深遠意義。

  儒學史上的大儒、改良家康有為對「民為貴」的理解獨到。他出自對「民為貴」的深思熟慮,在滿清垮台天下大亂時提出 「虛君共和」的政治主張,其目的是「免天下動亂」、生靈塗炭——辛亥革命、北閥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群雄逐鹿、戰爭不斷;姑且不說因內戰而亡的士兵,無辜的老百姓也成千上萬死於爭王爭霸的戰災了。這,說明孔孟之道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康有為先生的「改良主義」不是沒有道理;對於政治改革,「未到其時,不可強為」,不是不科學。

  康有為先生是堅信孔子的,他以「保國、保種、保教(孔教)為宗旨,成就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後,仍力主「保存國粹」(儒學),並任孔教會會長。戊戌變法失敗,他的《絕筆告》是這樣簽署日期的:「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九日絕筆告。」這,說明他對「孔教」的忠誠、篤信。他看書速度神奇無比,博覽古今中外之書。戊戌變法失敗,他周遊列國五年,考查西方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工業、農業……不可能不從各個角度去審視孔孟之道……

  偉人梁啟超博學為民、剛毅正直無可非議,是中國歷史上最認真的人。如他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承認:"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變記》,後之作清史者記戊戌事,誰不認為可貴之史料?然謂所記悉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則?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將真跡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義,處處打幾分折頭,庶無大過也矣!";又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一開始就光明磊落地承認自己以往對孔子的誤解:"此篇與著者數年前之論正相反對,所謂我操我矛以伐我者也。今是昨非,不敢自默。"於是,在《論孔教之性質與群教不同》說:"孔子則不然,其所教者,專在世界國家之事,倫理道德之原,無迷信,無禮拜,不禁懷疑,不仇外道,孔教所以特異於群教者在是。質而言之,孔子者,哲學家、經世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也。孔子,人也,先聖也,先師也。";在《論孔教無可亡之理》說:"孔教者,懸日月,塞天地,而萬古不能滅者也。……其所教者,人之何以為人也,人群之何以為群也,國家之何以為國也,凡此者,文明愈進,則其研究之也愈要。……孔子實於將來世界德育之林,佔一最重要之位置,此吾所敢預言也。……吾敢斷言曰:世界若無政治、無教育、無哲學,則孔教亡;苟有此三者,孔教之光大,正未艾也。"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獎勵在教育、文化等方面貢獻卓著的各國人士。這是首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歷史證明了梁啟超先生的英明:2007年12月,廣播孔子學院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與孔子學院總部攜手創建。它將以廣播孔子課堂、無線廣播、在線廣播等為載體,用38種語言向世界各地的學員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 全球範圍興建的孔子學院已達200多所。

  由於政治的緣故,很多人不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些大知識分子是不反對孔孟之道的。如思想偉人蔡元培,是為北京大學開創「兼容並包」先河的大教育家、光緒時代的進士、翰林院編修——他在德國留學五年,回國任中國政府的教育總長,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時,雖然迫於形勢折衷地說「『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但那畢竟是違心的話。他對於孔孟之道的評價是——他在《劉半農先生不死》中寫道:「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學者心理上的進展狀況,是最好沒有的了。」 ;「劉先生可謂實踐孔子所說『知之』、『好之』、『樂之』的三境界,可以為青年求學者的模範了。」;在《〈中國新文學大系〉總序》寫道:「孔子知行並重,循循善誘,正如蘇格拉底。孟子的道性善,陳王道,正如柏拉圖。」 其實,蔡元培先生只是借「西化」來維護孔子、孟子的文化地位而已。他對孔子是有特殊感情的。在他續娶黃仲玉時,結婚禮堂正中紅幢綴以「孔子」二字,改洞房為會場,大作學術報告。僅此,可見其尊孔重學之甚。

  世界知名大學者、思想巨人胡適在「新文化運動」(1915—1911年)及以後的很長年代中被認為是「反對孔孟之道,『全盤西化』的代表人物」。其實不然,對於所謂的「孔孟封建思想」,他是有不同見解的,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在《答錢玄同書》(1917年月11月20日)也說:"孔子時代,原不以男女相悅為非,故叔梁紇與徵在「野合而生孔子」,(見《史記》)時人不以此遂輕孔子。及孔子選詩,其300篇中,大半皆情詩也。即使《關睢》一篇,明言男子戀一女子,至於「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害起「單思病」來了。孔子不以為非,卻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凡此諸詩,所以能保存者,正以春秋時代本不以男女私相戀為惡德耳。後之腐儒,不明時代之不同,風尚之互異,遂想出種種謬說來解《詩經》。詩之真價值遂歷2000餘年而不明,則皆諸腐儒之罪也。"(腐儒,指篡改孔孟儒學的程朱理學家)

  1930年,胡適先生在《胡適文選·自序》里說:"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來的!」這不就是孔孟之道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現代運用嗎?

  胡適先生年老時,尊孔尤甚:在 「以先幾十年的經驗」 《略談人生觀》這篇很短很短的文章中,就四次引用並解說孔子的語錄來向青年人標榜為人的正道。他又將孔孟的「恕」 活學活用於社會,在《容忍與自由》說:"我總認為容忍的態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們也可說,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會上沒有容忍,就不會有自由。無論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沒有容忍,就不會有自由……如果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都感覺到他們的信仰不會錯,他們的思想不會錯,他們就不許人家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從胡適先生1935年著的《說儒》一書,還可以看出他對孔子十分景仰:

  「論孔子的貢獻:(一)把殷商民族的部落性的儒擴大到『仁以為己任』的儒; (二)把柔儒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孔子的偉大貢獻正在這種博大的『擇善』的新精神。他是沒有那狹義的畛域觀念的。他說:『君子周而不比』。又說:『君子群而不黨』。他的眼光注射在那整個的人群,所以他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他認定了教育可以打破一切階級與界限,所以曾有這樣最大膽的宣言:有教無類。」;「他提倡的新儒只是那剛毅勇敢,擔負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所以說:『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是一個新的理想境界,絕不是那治喪相禮以為衣食之端的柔儒的儒的境界了。孔子自己的人格就是這種弘毅的人格。《論語》說『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老子是儒。儒的本義為柔,而《老子》書中的教義正是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柔道。『報怨以德』,是最極端的『犯而不校』的人生觀。如果『儒,柔也』的古訓是有歷史意義的,那麼,老子的教義正代表儒的古義。……回想到《論語》里討論的『以德報怨』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種柔遜謙卑的人生觀正是古來的正宗儒行。孔子早年也從這個正宗儒學裡淘煉出來,……後來孔子漸漸超過了這個正統遺風,建立了那剛毅弘大的新儒行,就自成一種新氣象。《論語》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正直[不抱成見的態度]回報怨恨,用恩德報恩德)……孔子已跳過了這種『過情』的境界,知道這種違反人情的極端教義是不足為訓的,所以他極力回到那平實中庸的新教義:『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看了胡適先生從多方面推崇孔子的思想,我們不會相信"胡適是全盤西化」的代表人物吧?

  世界上溝通中西文化得力的大師、國際筆會第41屆總會副會長林語堂先生在《孔子思想的特性》一文說:"現代甚至有些中國人,曾經留學外國,思想已趨成熟,他們對儒學所持的態度與觀點,都顯得心悅誠服。由此我認為儒家思想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說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與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儒家思想,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們會了解中國的國情民俗,會受益不淺的。孔子差不多可算做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因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在於社會上大家和睦相處。簡截說,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

  林語堂先生又在《孔子的品格述略》說:"孔子有時也能十分粗野,《論語》就記載他老人家有四、五次當著人面說出很刻薄的話。他那種粗野,今日的儒家都不敢表現,都辦不到了。孔子恨之入骨的就是那些善惡不分的好好先生,那些偽善的「鄉愿」,他說那是「德之賊」;又在《孔子在雨中歌唱》說:"《論語》中記載有許多格言,只有當作孔子與其親近弟子之間輕鬆幽默的談話來讀,才能得以正確的理解。……真實的孔子,他並不是儒學者和西方漢學家欲使我們相信的那種聖潔完善,無可指責的人物。"還在《狂論》說:"我尊狂,尊狂即所以尊孔。……蓋狂者為孔子所思念。此種道德,今日儒者已不講了。請將《孟子·盡心》章中全段抄下,以明孔子思狂及狂即進取精神之義,而回復孔子真面目。……孔子所思之狂士,即不忘其初,有進取之心,有志而不掩其行者。";又在《孟子說才志氣欲》說:"現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年年再讀孟子一遍。(萬章、告子、盡心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氣,於青年人之立志淬勵工夫,是一種補劑。"的確,孟子那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真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有志氣的年輕人。

  中國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說:「《論語》雖為曾子的門人所記,文字雖極簡樸直捷,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來」 。鄭振鐸先生例舉了《論語》中,孔子追求抱負的一系列百折不回的行為,說:「這種精神,真足以感動一切時代的人。」

  大學者吳宓先生是民國時期的「哈佛三傑」,學貫中西。他1925年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任主任時,由他開設的學科里有梁啟超先生指導的「諸子」 ,王國維先生指導的「書」 、「禮」。這些,都包含有孔孟之道的內容。從吳宓先生的忘年交張紫葛先生的《心香淚酒祭吳宓》(筆者認為:沒看該書是文人的一大遺憾)可以知道,在中國人為災害的1961年,吳宓先生與「重在讀書而不求學位」的知名大學者、一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長談三次,兩人意見一致:「中華文化傳統必須堅持。一切正直之學人都應該為此獻身。為此,經學、史學不可廢;孔孟之書不可廢。」

  對於孔夫子教導學生杜絕的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勿憑空揣想,勿一定要怎樣,勿固執已見,勿唯我獨尊)現代儒之聖者、梁漱溟先生推崇備至,批評一些儒家「把一個道理認成天經地義,像孔子那無可無不可的話不敢說出口。認定一條道理順著往下推就成了極端,就不合乎中」 ;「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絕對樂的生活』」 ,「一般宗教荒謬不通種種毛病,他都沒有,此其高明過人遠矣。」;「質而言之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以後世界是要以禮樂換過法律的,全符合了孔家宗旨而後已。因為舍掉禮樂絕無第二個辦法。」 ---------2003年8期的《讀書》雜誌介紹地道的西方學者[美]顧立雅著《孔子與中國之道》「明確表達了對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作者採用中西對比的手法,從孔子思想的產生到不受重視,再到漢代的全面崛起及誤讀,以及對後代、對西方世界深刻的影響,深入剖析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為孔子研究領域中漢學名著。」---------早在1884年,美國學者愛默生就說:「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1982年,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巴黎的例行聚會中,談到21世紀人類需要什麼思想時,幾經斟酌之後的答案不是別的,正是孔子的思想。」 如今,美國舊金山公園裡有孔子的塑像。孔子已經不是中國的孔子了,他成為了世界人民景仰的道德偉人。

  南懷謹先生是大學問家,他老先生古文化功底非凡,傳播華夏文化的文筆流暢,幽默得很!但他在《孟子旁通·英雄與聖賢》一篇就嚴肅地說:"如果把學力加上年齡,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歷和觀察,慢慢到了年事老大,才會覺得孔孟之學在人道的立場上,的確是有它聖之為聖的道理。";在融文、史、哲為一爐的《原本大學微言》的《結語: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說:"以三千年的中國文化來印證中國歷史的發展,說明內聖(明)和外王(用)之道,也就是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道。它是做人之學的重要綱領,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之所以為人,以及如何齊家之道;至於治國、平天下不過是聖人的餘事,內聖(明)的發揮而已。";在《〈孔學新語〉發凡》說:"自從五四運動的先後時期,先我們一輩而老去了的青年們,為了尋求救國之路,不惜削足適履,大喊其打倒孔家店。但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些人到了晚年,轉而講述儒家的思想,重新提倡孔孟之學,用求內心的悔意。";在《論語別裁·憲問第十四》里解釋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 見解特別獨到:"隱士說孔子並不是不知道做不了,他明知道做不到卻硬要做。孔子為聖人,重心就在這個地方。而孔子的難學之處也在這裡。另如老子、莊子等很多學問高超、修養深遂的人,知道面前這個時代無可挽回,他們就退隱了"。

  「知其不可而為之」 ——縱觀古今,相比之下,「太偉大」三字只配孔子……當今,孔孟之道的「民為貴」,「行仁政而王」;「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政治經濟主張,正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奉行的國策。

來源: 共識網 | 來源日期:2013-12-06 | 責任編輯:孟堯

推薦閱讀:

日本專家:為何近代東亞崛起的是日本而非中國?
歷史:中國近代史之細節
近代名醫
再論曾國藩——中國近代新儒家的開創者
《霜厓詞錄》 [近代] 吳梅

TAG:大學 | 近代 | 現代 | 影響 | 儒學 | 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