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父母要給孩子當好第一任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到孩子。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已,事事處處以自己的正確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一、父母不要縱容自己孩子犯錯

造就一個人,或者毀掉一個人,就看父母是如何被教育的。有些家長談到家庭教育時,總是認為自己忙,沒時間教育孩子。可以相信,有些人確實很忙,他們為「金錢」忙,為「權力」忙,為「情感」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披星戴月地忙碌。總之,許多人似乎有很多忙不完的事,但他們在忙中卻忽略了忙這樣一件比較重要的事——那就是對孩子的教育。到頭來,錢也有了,權也有了,情也有了,唯獨孩子「丟」了。到那時,後悔的還是家長,受懲罰、遭埋怨也是家長。看看如今孩子們的現狀,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自殺人數越來越多,厭學逃學的越來越多,父母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一)父親行為的縱容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5、6歲大的小男孩,在路邊向路人扔小石子,孩子旁邊的父母卻任由孩子這樣地胡鬧。有一個小青年看不下去,對著小孩就是一腳,小孩的父母不幹了,雙方打了起來……按理說,小孩5、6歲正值最淘氣的時候,小孩淘氣不是壞事,但是小孩的淘氣傷害到別人的時候,那就是小孩不對了。小孩對事情沒有正確地判斷能力時,作為監護人的父母就要及時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做正確的事情。可當時孩子的父母就在孩子的身邊,見小孩對路人扔石子,竟然任之縱之。這就是父母的不對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過分溺愛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失去正確的判斷是非的觀念,辨別不明什麼是社會的道德,時間一長,孩子做事就會很極端,輕則自以為是,重則就會走向犯罪的邊緣。其實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孩子不會辯明是非,難道父母還不知道對與錯?像這則故事中的父母,就是在縱容自己孩子在犯錯。

這個小青年踢了小孩後,孩子的父母不幹了,這無形中又會影響小孩對事情是非的判斷,小孩會認為自己被打,父母就要為自己報仇。孩子的這種觀念一旦形成,那麼以後遇到這種事情,就會以小時的判斷為基準,以暴制暴,直至受到法律責任的追究。恐怕到時候,最後悔的莫過於孩子的父母吧。

(二)媽媽做法的結果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父母對人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到: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一個又紅又大的。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每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在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行為習慣的縮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說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個性特點、教養觀念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任老師,應加強對孩子的全面教育,及時糾正他們身上的不良習氣,讓他們養成優秀品質。

二、父母不要成為負面的影響者

推動世界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而我國自古就有重視子女教育,注重培養孩子良好品質的傳統。孟母擇鄰,成就孟子偉大的一生,孟母良苦用心的施教方法也成為育人的千古典範。為人父母首先要培養自身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影響孩子,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才會讓孩子順利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能用消極、負面的東西影響孩子。

(一)父母不要用消極言行影響孩子

家長的不良生活習慣直接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比如說謊,在幼兒園的一個小孩,不想去幼兒園,就騙媽媽說「肚子疼」,家長既不了解情況,又不帶孩子去醫院,就給幼兒園老師打電話,家長幫助孩子來圓謊。就是因為家長這樣一次次的縱容,後來這個小孩經常以此方法不來幼兒園,這時家長才追悔莫及,但是已經晚了。還有的小孩喜歡打架,似乎天生好鬥,無緣無故的就會伸手,無數次的批評教育,都沒用。老師和孩子聊天時,孩子說了這樣一句話,老師問他:「你為什麼這麼喜歡打架?」他說:「跟我爸學的,我爸前幾天還和人家打了一架呢,還把別人打敗了。」孩子似乎在炫耀。

北京海淀區法院法庭庭長尚秀雲共親手審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發現,「問題」孩子往往是「問題父母」的產物,每7個編造謊言犯詐騙罪的中,有6個的家長不誠實;每14個偷拿他人財物犯盜竊罪的中,有13個的家長崇尚金錢、貪小便宜;每15個持械鬥毆犯故意傷害罪的中,有12個的家長性格粗暴、愛與人爭鬥、動輒打罵孩子。可見,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裡播下暴力的種子,也可以在他的心裡撒上愛的種子。

當孩子帶著一顆單純得透明的心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求知的渴望,他們對父母有著一種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說那是花鳥、樹木,他們就會認為那就是花鳥、樹木,父母說天是藍的、水是綠的,他們就會認為天是藍的、水是綠的。如果父母將黑的說成白的,將紅的說成綠的,他們也會毫不懷疑地認為那黑的是白的,那紅的是綠的。

現今社會是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也侵蝕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腐蝕了他們本該純潔的心。一些報紙、電視充斥著暴力、兇殺等不健康的內容影響了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所以家長必須讓孩子遠離這些不良的土壤。引導他們看一些有教育意義,助人為樂的故事。從小讓孩子學會明辯是非,甄別善惡。

(二)父母不良行為的表現及糾正

對於六歲以內的孩子來說,「不聽話」的確是他們這個年齡能夠被允許的「過錯」。所以關鍵還是在於父母怎樣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正處在要學會認識情感、控制情緒的階段,父母們榜樣的力量是最有說服力的。

1、父母工作壓力大看到孩子心煩。父母工作繁忙壓力大,回到家看到4歲的孩子又吵又鬧,終於忍不住大吼起來:「怎麼老是哭啊哭啊!別哭了,真是個煩人精!」

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2、父母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鬧。父母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翻天,事後又言歸於好。

父母的打鬥、爭吵,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夫妻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日後孩子在幼兒園或遊戲時,就對著小朋友或洋娃娃嫩聲嫩氣地罵,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對小朋友說粗話、髒話。

3、父母克勤克儉,給孩子大手大腳。父母辛苦工作,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大方,他要奧特曼、要超人都照給不誤,也不教他節省。名曰:獨生子女社會,不就是為了一個孩子嗎?父母的這種「愛」,會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麼能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呢?

4、父母例行公事的問候教會孩子敷衍。父母每天下班回到家裡,總是習慣性地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裡過得怎麼樣?」一邊問,一邊就忙著做飯,整理房間,或者看報紙。

父母的行為好像在告訴孩子:我並不關心你的答案,我現在真正關心的是能不能趕緊準備好晚飯,或整理好房間、看完今天的報紙。「這種做法只能從孩子那裡得到一個令人又驚又氣的答案:「沒什麼」,「湊合」,或者「還行吧」。於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敷衍別人。

5、父母只考慮工作答應孩子的事說話不算。晚飯後,孩子吵著要父母給她講故事,可父母總是不停地忙著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間;回復郵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剛要坐下講故事,忽然又有什麼事情要去處理了。

父母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沒有娛樂,家庭中只有家務沒有遊戲,為了在這個社會裡生存和生活,必須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時無休止地工作。

6、父母爭吵給孩子樹立了負面典型。父母和孩子排隊在超市等著付款。一位婦女插隊站在了父母的前面。父母要求她到後面排隊去。但是她對父母的話置之不理,於是父母提高嗓門,與她理論,最後爭吵了起來。

父母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了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衝突的好辦法。父母就會經常看到孩子為了爭搶玩具而與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綜上所述,孩子的兒時成長,完全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一定要嚴格律己,給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教會孩子正確地判斷事物,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現在每個家庭一般都一個孩子,孩子的兒時教育是每一個父母應盡的責任,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中的一員,希望所有父母們都能樹立正確的言行,給孩子作出他們為之驕傲的榜樣。

三、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要責任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為父母和孩子接觸最早、最多、時間最長,因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接、最具體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在孩子面前,家長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家長自己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一)孩子對父母養育的依賴性

正常情況下,嬰兒首先與母親在情感上發生依戀關係,這種依戀對建立兒童早期的安全感十分重要,是其情緒正常分化的前提條件,也是逐步適應社會環境所必需的過程。國內資料表明,過度依賴的狀況在兒童群體中佔到21%左右,女孩多見,甚至可持續到成年期。  教育不當及不良和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導致兒童過度依賴的主要原因。過度依賴的產生主要是父母的過度照料、過度關注、過多的關愛、保護,無條件地滿足一切要求所致。具體表現為父母對兒童生活起居給與過度的關注與照料,所有活動和生活均由父母包辦代替,使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過度關照和照料的父母本身可能存在養育焦慮,生怕孩子生病或出什麼事情,往往忐忑不寧地關注著孩子,一有風吹草動便顯得緊張不安。父母的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終孩子逐漸受其影響變得敏感和依賴。另外,情感或心理忽略也可導致兒童過度依賴。當嬰幼兒正常情感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恰當地滿足,或父母養育情感投入不足(如無時間關照或母親情感抑鬱),或簡單粗暴地拒絕兒童等,使兒童心理由依賴到獨立的發展受到影響,結果是兒童產生過度尋求依賴的行為,或表現過分糾纏父母。

1~3歲是兒童產生過度依賴的高發年齡段,這個時期的父母若對兒童的依賴過於冷漠、苛刻或忽略,則易形成所謂早期情感剝奪,繼而使兒童產生過度依賴行為。兒童受到挫折和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和正確的指導,就會產生自卑、缺乏自信,而依賴成人幫助,如此惡性循環也會產生過分依賴。

兒童的依賴性行為主要表現在身體上的依賴和心理上的依賴,過分尋求與關係親密的成人身體接觸,兒童常表現為喜歡與父母身體接觸,經常讓父母抱著,或緊緊依偎在母親身旁,一刻也不願意分離,不肯自己去玩或找小朋友一起玩。短暫的分離也會哭鬧不止。要求父母經常看著他,照料他,去幼兒園時糾纏父母而不願離開。平時凡事必須由父母代替包辦,做事一定要大人陪伴,同他交談,關注他的活動,睡覺時需要父母陪伴。年齡稍大也不能獨立完成該做或能做的事情。這類兒童長到青春期後可能性格內向怯懦,行為拘謹而缺乏自信,做事不計後果。精神上依賴父母會導致孩子被動沒主見,做事情依賴別人會導致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鍛煉,而一個人的主見與能力是將來能否成功的基礎。

因此,對兒童的依賴行為從幼兒時期就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如從很小就要鼓勵孩子自己選擇吃的、穿的、玩的東西,培養獨立意識。及時、積極地對兒童的過度依賴行為進行糾正。父母除了滿足兒童必要的情感需求外,還應給予他們充分獨立探究周邊事物的機會。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受、贊同和支持,要用語言、表情和愛撫傳達給孩子這方面的信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對過度依賴的孩子,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有些事情要放手讓他自己做,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先讓孩子從簡單易行的事情做起,一旦完成則及時給予言語、物質和精神上的鼓勵與強化,逐漸消除其過度依賴的行為。

(二)孩子對父母言行的模仿性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處,日夜為伴,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對父母的模仿性最強,而這時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威信最高。孩子認為父母的一切言談舉止都是最標準、最美好的,對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強烈的模仿慾望:父母的走路說話、待人接物、歡樂與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努力去模仿,無論好壞都照單全收。這種影響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終身的老師。自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就對孩子進行胎教。孩子出生後,教孩子學爬行,學走路,學說話,學識字,學識別物體,學吃飯,學洗手洗臉,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還教孩子見了別人要問好,見別人有困難就主動幫助。父母會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醒孩子睡覺之前要洗刷,警醒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宜過長。

孩子善於模仿,孩子會學父母的言行和動作。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強的幼小年齡進行的,不但占其「先入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範,言教身教給孩子以終身影響。父母的政治態度、思想作風、性格修養、愛好特長,無不使孩子耳濡目染,令其終生受益或受害。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最鮮活最直接的教科書,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身心成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要貫穿孩子一生的。所以,孩子在家裡時,家長不要間斷對孩子的教育,要繼續督促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這是作為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年輕的爸爸媽媽也力求傳遞給孩子最好的信息。但有時可能忽略了一點:孩子除了直接學習,還會悄悄模仿,而模仿的內容又往往是我們大人所不易察覺的,因為我們經常連自己都看不清。

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在新生一入幼兒園,她就能看出誰是父母帶大的,誰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她說:「模仿的對象不同,折射到孩子身上的表現就不一樣。」孩子模仿的不僅是生活習慣,連思維方式、精神意識都是可以模仿的。比如,家裡人誰沒有按時回來,孩子就會坐立不安。回憶一下小時候,爸爸如果下班晚了,媽媽也是這樣。當把這個發現告訴媽媽,誰知媽媽笑著說:「你姥姥也是這麼個人。」看來模仿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必修課。我們模仿長輩,同時,也被我們的子女模仿。有的時候孩子們犯了錯誤,仔細想想那裡也有我們自己的影子。

(三)父母教育孩子的長期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將會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還要對孩子進行很多方面的教育,這其中包括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和習慣教育等等。孩子的老師會在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幼兒園不斷的更換,可是孩子的父母是一生都不變的。

1、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得最早。胎兒在體內就受到母親「體內環境」的直接影響,胎兒的健康與否與母親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孕婦愉快的情緒,平靜的心境,可以減少胎兒躁動,有利於其健康發育,這已為以後孩子接受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孩子呱呱落地以後,他首先熟悉的人就是父母,他第一次接受的生活訓練,也是父母進行的。孩子從父母那兒學會了第一句話,學會了走第一步路,懂得了第一個「為什麼」。

  2、父母教育孩子的時間最長。母親從孩子出生就無時無刻不接觸孩子,有的母親還能直接撫養孩子幾年。在這之後,雖有一部分孩子入托、入園,但全國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受教育的。即使入托、入園,以及入小學、中學,孩子大部分時間仍生活在家庭中,甚至終身受父母的教育。

四、父母對孩子的身教重於言教

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做父母的給孩子做榜樣的關鍵是自己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並努力把好的東西作為榜樣教給孩子。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兒童時期是人的許多良好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長中至關重要。柏拉圖曾說:「家庭教育是社會的基礎」。家庭成員的社會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水平高低決定了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度,一個家庭的文明程度決定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可以說,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會道德之風。

《發現母親》一書的作者王東華說:「要想孩子偉大,父母必須先偉大。父母能走多遠,孩子就能走多遠。」這些話說得很有哲理。現在很多家長埋怨孩子不自強、自立、不知道學習。作為家長,自己首先應反思一下:你所要求孩子的,自己又做得怎麼樣呢?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現實中,從孩子思想品德、行為表現方面往往也能看到家長的影子。要想讓孩子養成什麼習慣,家長首先應該養成什麼習慣。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想要孩子具有怎樣的行為,首先父母就得起到表率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所最好的幼兒園。在這所幼兒園裡,父母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什麼,在今後的歲月中就會長出什麼。

  有教育專家提出,偉大的父母不在於知識的多少,而在於所擁有的智慧;偉大的父母是讓孩子成人,而不是一定要讓孩子成龍成鳳。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規範自身的言行,努力為孩子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想要孩子具有怎樣的行為,首先父母就得起到表率作用。因為孩子的效仿能力是極強的,而父母又是孩子每天都接觸的人,父母不經意間的言行也許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的眼裡卻是天大的事情,孩子會無意識地在不知不覺間就接受了父母的行為方式,並單純地理解為按父母那樣做就是正確的。因此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言教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五、父母要教育孩子學做人做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會在他們的幼小的心靈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作為父母,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這樣會對他們的內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從父母那裡學會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尤其是小孩他們對外面的世界還模糊不清,還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這件事為什麼這樣做等許多問題。所以家長首先自己明白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需要什麼,作為家長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這就需要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不能為了忙於自己的工作而疏忽對孩子了解,應該及時和孩子溝通,結合具體一件事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做家務活教育

例如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要和他說明原因、闡明道理以及這樣做的好處等等。比如能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就是好孩子的表現,並且做完一件好事給予適當的表揚或者獎勵等,這樣就會使孩子漫漫的懂得幫助別人,做好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比較好的事情。

關於孩子做家務,家長們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不讓孩子做家務,只讓孩子學知識或玩就可以了;第二種觀點是讓孩子做家務,而且為了讓孩子堅持做家務,可以適當地給孩子一定的報酬;第三種觀點是讓孩子做家務但是不給報酬,因為做家務是孩子應盡的一份責任,孩子應該和家長同等對待,都沒有報酬。

首先,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學會處理,除了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之外,還要幫家長做一些其它的家務活,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其次,家務活並不會佔用多少時間,也不會浪費孩子學習的時間,孩子做家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也是為了舒展舒展筋骨轉移轉移學習注意力。再者,生活處處是科學,孩子通過做家務也可以開發大腦,鍛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只能從課本上才能得到的,它隱含在生活的任何一件小事中,隱含在我們的生活實踐活動中。

(二)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獨立意識教育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飽嘗了人間的溫馨。但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養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家長不能一味的給孩子包辦一切,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自立精神。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父母什麼也不讓他們干,所以他們的獨立意識非常薄弱,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從而不利於他們的健康發展。所以作為家長也應該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習慣。教育引導他們樂於助人,肯於付出。要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的。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優良的種子。以至於以後長成參天大樹。

處於兒童時期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模糊不清,這是很必然的事情,他需要一個過程,因為他們的意識還沒有成熟。所以作為家長不能對孩子要求過高,必須如何如何,達到什麼程度,否則會適得其反,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是家長必須應該認識到的。

現代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造成了很多孩子心裡孤獨現象,許多孩子都喜歡讓自己的家長陪著自己做事。可是,家長一陪著孩子就容易產生依賴,不願意動腦思考,遇到稍微難一點的問題就想向家長求助,或者有時候,家長不等孩子思考完就想忙著告訴孩子怎麼做。這樣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可是,如果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肯定不樂意。那怎麼辦呢?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媽媽可以說,媽媽幫不了你,你要記住,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學會自己解決。

總之,作為家長應該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及時和孩子溝通,善於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且也要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教育引導孩子,針對孩子的表現採取具體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利於孩子的進步與發展。其次家長要時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不好的習慣及時糾正。再有,作為家長應該針對在生活中發生的具體某一件事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引導,比如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或者報紙電視上發生的某一件有教育意義的事情給孩子講,教育他們學習那些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從小培養他們的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引導孩子辯明善惡。

(三)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競爭意識教育

所周知,現在孩子的負擔都很重,這可以理解,就一個孩子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走入了一個誤區。比如有許多孩子,家長讓學書法、美術、鋼琴、英語等沒有側重,最後哪個也沒學好,費神費力。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孩子學習也應該少而精最合適。有人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喜好而選擇學什麼不學什麼,而不能人云亦云。有了良好的習慣固然重要,但還應該有所側重。

而孩子們呢?不知道是生活越來越富裕孩子們沒有壓力了,還是孩子們在家裡習慣於被關注了,還是現在的孩子只知道享受生活而不願意接受挑戰了,還是被大人表揚太多經受不起挫折了,還是……總之,現在的孩子好像競爭意識不太強了。

分析其原因,這和家庭教育有關。現在,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生活又好了,家長沒有壓力,也沒有及時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另外,現在都提倡多表揚少批評,家長都會主動地去關注孩子,不斷地表揚孩子,孩子們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只在那兒等著就會受到很多表揚的,所以孩子們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而想不到主動地去爭取什麼。

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父母要引導孩子做他擅長的事情,這樣容易成功,自信心也會隨之建立。同時,父母還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通過誇獎其他比較獨立的孩子來激起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孩子有了競爭心,就會調動身上一切的能量去學習或者做別的事,依賴行為也會停止。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讓孩子學會主動去爭取,而不是在那兒等待。人生就像賽跑,誰見過賽跑時有站著不動的?那不是把機會讓給別人自己等待失敗嗎?難道還需要裁判員親自喊你的名字不成?家長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向前沖,你就要讓你的孩子學會主動、學會競爭。機會在每個人面前都是平等的,要爭得機會,等待是被動的,被動是會挨打的,只有主動去爭取才有可能獲得機會鍛煉自己。

推薦閱讀: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每日一卦》古代皇帝的奇葩死法
鄧超:是男人就應該負責 我從小就喜歡孩子
來自《詩經》《楚辭》的如詩美名!為孩子精心收藏!
孩子靜不下來是多動症嗎?

TAG:孩子 | 父母 | 教師 | 教師節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