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聚言:延續文明記憶,珍愛中華古籍
07-03
5月26日於國家圖書館開幕的「中華古籍特藏珍品暨保護成果展」已近尾聲,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寶級」古籍展覽已經吸引了兩萬多人次到館參觀。在為先人的學識與智慧而讚歎,為絕世珍品劫後餘生而感慨,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而自豪的同時,中華傳世古籍的保存、修復、研究、利用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今天,我們邀請有關專家各抒己見,擇其概要,以饗讀者。任繼愈(著名學者、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在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啟動的時候,我曾經說過,我對藏書與用書有一種複雜的感情。作為一個讀者,希望古籍儘可能為大眾所用;作為圖書館的管理者,又希望把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保護好,使它不受損害。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提供了兩全其美的方法,把一部書化身千百、方便學者利用,這是一項造福社會的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這方面,國家財政給我們以堅強的、有力的支持。我們期待了多年,想做,卻無力做到的事,現在終於得以圓夢了。比如對清史的編纂,對《中華大典》的編纂,對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遺書》的整理和出版都給予了有力地支持。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和思想進步就可能影響一代人或幾代人,促進民族的進步。這個投入是很值得的。 歷代盛世,都大量收集民間藏書,聚於石渠,整理寫印,秘藏起來。如何保護古籍,特別是貯藏古籍善本最多的國家公藏圖書館的那些珍本秘籍,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使珍貴典籍無失傳之虞,讓後人及全世界更多的人能看到我們的成果,造福於後人,造福於人類,這個功德就圓滿了。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長) 在世界諸多文化體系中,只有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典籍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文化傳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黨和政府一向重視文化典籍的保護。新中國成立50餘年來,隨著國家經濟條件的逐漸改善,政府對古籍保存保護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強。特別是在2002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這是一項氣勢恢弘,意義深遠的國家重大文化項目,是建國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古籍保護工程。其目的是將那些久已絕版而又傳世孤罕的珍稀善本複製影印,傳諸久遠,嘉惠學林,蔭及子孫,從而確保中華文化的傳承。為體現國家工程的高品位,高標準,善本選目堅持「選取具有較高文物、資料和藝術價值的珍稀罕見本」的原則,選取了775種國內最為珍貴的善本,其中的大部分又是碩果僅存的孤本,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和中式線裝技術,保留原書風貌,體現中華傳統文化風格,經印製後成為上乘的再造善本精品。目前,經過精心選擇的產生於唐宋金元時代的珍本秘笈,已經完成再造540餘種;100套再造善本已進入高等院校圖書館、科研院所,在科研、教學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幾年來,縝密的財政預算和嚴格的項目管理,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在歷次再造善本的績效評估中,各方面專家學者對項目的運行和成效都給予高度讚揚,稱之為近年大型文化工程中財政預算執行最好的項目之一。實踐證明,中華再造善本立項時確定的「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標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此項工程也成為當前古籍再生性保護的典範。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使珍貴善本化身千百,不僅可以緩解孤本秘笈的藏與用之間的矛盾,而且在促進學術研究、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張少春(財政部部長助理) 黨和政府一向重視對珍貴古籍的保護,不斷加大投入保障典籍的傳承。建國之初,政府即投入資金修復《趙城金藏》,至今讓文物工作者津津樂道。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民間的文獻逐漸迴流到公藏機構,更是給古籍的保存保護以廣泛的空間。五十餘年來,政府對古籍保護利用的重視一以貫之,投入也不斷增強。在改善古籍保存條件方面,在新建或修復的一批圖書館中,把古籍作為最重要的部分,盡最大努力改善其保管環境,如國家圖書館敦煌遺書專藏書庫已於2004年投入使用;在古籍徵集方面,近年來投入了巨額資金,回購文獻,如2004年陳清華藏宋元善本順利入藏國家圖書館;在古籍利用方面,採用縮微拍攝等現代技術,歷經十餘年對古籍善本進行再生性保護;在文獻修復和保護研究方面,逐漸融入了更多的科學內容,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特別是2002年開始實施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更系統、更全面,更具計劃性和學術性,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中央財政共投入2億元,這樣的文化工程,只有在國力日益強盛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 我們的先人曾經為典籍的保護殫精竭慮,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面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都曾經為祖先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明而驕傲和自豪過,她曾經是那樣令世界矚目並讓世人為之傾倒,那些浩如煙海的曾經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古代典籍,迭經歲月的滌盪流傳至今,因此需要我們傾注更多的心血去保護,使之傳承永久。目前大量古籍善本的生存狀態仍然令人憂慮,這種原生性保護的任務更加艱巨。在綜合國力增長的今天,我們有理由相信,有國家的重視和投入,公眾的認同參與,從業人員的勉力以赴,一定會使中華古老文明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彩。詹福瑞(國家圖書館館長) 在國家財政一貫支持和文化部的統籌規划下,國家圖書館的工作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並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古籍保護形勢依然嚴峻。作為全國古籍保存條件最好的館,國家圖書館除了100萬冊(件)善本特藏保存在恆溫恆濕的地下書庫外,還有164萬冊普通古籍在文津街古籍館的自然條件下收藏,這些普通古籍從學術價值來講與善本特藏並無區別,也有相當一部分孤本。而我去過的一些地方館,條件就更差,有些古籍可以說是在陽光和空氣的熏蒸之下生存。 此外,目前古籍修復人才全國不足百人,而需要修復的古籍還有一千萬冊。而且修復人才不但數量少,年齡也偏大,並常年處於手工和經驗傳授階段,缺乏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掌握。造成古籍損毀的主要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酸化老化、水浸火燒、蟲蛀鼠嚙、霉變絮化,特別是空氣污染造成的酸化。國家圖書館的檢測結果表明,許多古籍書葉的PH值由上世紀60年代的弱鹼性或中性已經變為現在的偏酸性。 文化部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開展的「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將首先完成對全國公共圖書館古籍品種、數量及保存狀況的普查,修復一批破損嚴重的珍貴文獻,分層次培養國家急需的古籍修復人才,建設國家級文獻修復保護中心,改造全國公共圖書館書庫現有的古籍保存條件。這是功在千秋的事業。 目前隨著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國家圖書館2006年推出的「公眾認捐修復敦煌遺書」活動,一百件敦煌遺書在一周內全部有了資助修復者。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公眾參與下,古籍保護的事業一定會越來越發達。馮其庸(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從「破四舊」到今天國家提倡保護文化遺產,這個變化應特別珍惜。我們有很多善本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文化部、財政部近年推出「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是功德無量的事業,國內外反響都很好。 善本的概念隨著時間在不斷變化。我跟顧起潛先生學版本目錄學時,明以後的版本不太看重,而現在,康熙刻本都不容易得到了。 我們國家雖然經過多次浩劫,文化遺產還是非常豐富,應該把已經在我們保護範圍之內的東西保護整理好。李致忠(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發展研究院院長)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行署得到僧人報告,組織軍民連夜搶救《趙城金藏》,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撥交國家圖書館收藏,這是政府重視文化遺產的典型事例。還有在解放軍進攻聊城時,解放軍總部通令,要求解放軍進攻的時候要注意保護聊城楊氏海源閣及其藏書。 新中國成立以後,從周恩來總理那屆政府開始,一直到現在,歷屆政府斥巨資,購買流散海外的珍貴古籍文物,如國家圖書館藏陳清華三批精品,在國家還不富裕的情況下,表現出對民族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20年前全國縮微複製中心的成立,近年實施的「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都是政府在用各種手段保護古籍。 在人才培養上,儘管目前全國的古籍維修力量不足百人,但從國家、從國家圖書館來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也在不斷培訓修復人才,參加培訓的員工,有的已成為單位的能手。 但是,古籍的生存形式依然嚴峻。我們粗略估計,全國古籍有3000萬冊件,不同程度、原因造成破損需要修復的就達1000萬冊件,而目前修復人員卻不足百人,從目前情況看,即便全力全速修復也需要1000年。解決問題已經是迫在眉睫。 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反映不夠,不深刻;同時,也希望政府加強管理,加大投入。丁瑜(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古籍藏量全國3000萬冊,是可喜的數字,但也有令人憂慮的地方,就是這樣多的書,如何利用,如何保護,問題是很嚴峻的。政府對這個問題抓得很緊,有很多具體的措施。如從周恩來總理開始,三次收回陳清華藏書,體現了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近三四年,古籍保護工作,從制定條例、計劃措施以及落實情況都很好。如古籍的再生性保護,除了將文獻做成縮微製品外,還製作了模擬的再造善本,特別是再造善本工程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希望繼續搞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假如牽絲戲的文案是真實的,那麼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
※"四海八荒"到底是指哪四海哪八荒呢?
※在中國古籍中有沒有發現恐龍化石的記錄呢?
※如何開始閱讀《禮記》《中庸》《大學》這類書?
※古籍《玄空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