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之《君子之風》學案
《君子之風》學案
黃岩中學張軍磊老師整理
一、基本要求
1. 背誦15.9﹑4.16、6.11、7.16、7.19、6.23、8.7
2. 掌握「游」、「喻」、「鄙」、「樂」、「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孫」、「恥」、「飯」、「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
3. 理解孔子倡導的君子自我修養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4. 理解並積累成語:殺身成仁;患得患失;無所不至;簞食陋巷;發憤忘食;任重道遠;死而後已
5. 理解「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為己任」的句式特點
二、知識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孫( )以出之 惡( )衣惡食 一簞( )食 曲肱( )
女( )奚( )不曰 知( )者樂( )水 夫( )子之說( )
2、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游於藝 (2)君子喻於義 (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4)人不堪其憂 (5)知者樂水 (6)何以文為 (7)駟不及舌
3、寫出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1)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2)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3)女奚不曰 (4)不義而富且貴 子溫而厲
(5)禮以行之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6)其未得之也 人不堪其憂
(7)賢哉,回也 回也不改其樂
4、找出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2)女奚不曰 (3)知者不惑
5、找出詞類活用指出用法並加以解釋
(1)飯疏食,飲水 (2)曲肱而枕之
(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4)恥惡衣惡食者
6、下列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點,試加以翻譯
(1)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2)未足與議也
(3)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4)仁以為己任
(5)賢哉,回也!
(6)何以文為?
7、成語解釋
(1)志士仁人:
(2)殺身成仁:
(3)患得患失:
(4)無所不至:
(5)樂在其中:
(6)發憤忘食:
(7)任重道遠:
(8)死而後已:
8、名句背誦檢測
(1)志於道, ,依於仁, 。
(2)君子義以為質, ,孫以出之, 。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4) ,小人喻於利。
(5)其未得之也, ;既得之, 。
(6) , ,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樂。
(7)不義而富且貴, 。
(8)其為人也, ,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9)仁者不憂, , 。(10)知者樂水, 。
(11) ,仁者靜;知者樂, 。(12)士不可以不弘毅, 。
(13) ,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
(14)文猶質也, 。(15)子溫而厲, , 。
三、基礎鞏固性訓練
1、選出下列各句加點字意義解釋都正確的一項( )
A.君子義以為質(根本,基礎) 君子喻於義(比喻)
B.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 一瓢飲,在陋巷(狹窄)
C.人不堪其憂(忍受) 君子質而已矣(品質)
D.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卑鄙的人)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喜愛)
2、選出對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②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③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④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3、選出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
A.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謙遜地說出自己的理想,並堅信自己能夠成功。】
B.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的。】
C.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人不可不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因為責任重大並且道路遙遠。】
4、選出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
A.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他總是生怕失掉什麼,那就什麼地方也去不了。】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當他還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總擔心得到它。既然得到了,又生怕失去它。】
C.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責任不也是很重大的嗎?奮鬥終身,死了才停止,這路程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有志於正道,而對那些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跟他們談論道的。】
四、課文解讀
(一)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應具有哪些素養?
2、你認為這些素養中哪種最重要?為什麼?
(二)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從這幾段文字看,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
2、以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看,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君子?
(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根據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樂」字的理解。
2、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雲」的比喻義?
(四)閱讀下面這則材料,完成後面的題目。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悅,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說苑·修文》)
1、孔子為何去見桑伯子?桑伯子又為何見了孔子?(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2、請在本課中找到孔子這樣做的理論依據,寫在下面。
3、填空
由上文我們可以聯想到孔子的另一個名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_______________。
五、課外拓展
君子之風
英國有一句諺語:「行為美好品自高。」一個人「美貌」之動人不僅取決於他面容之姣好,同樣,一個人「美德」之感人更須借重他行為之高尚。
1912年,當「泰坦尼克」號巨輪即將沉沒的時刻,蓋根海姆先生毅然把自己的救生衣送給了一位女乘客,而自己則系好白領帶,穿上燕尾服,「像紳士一樣」從容地面對死神。儘管他的生命結束於黑暗的海底,而他那「君子之風」卻長存於人世之間。
1957年的一天,歌曲作者梅瑟接到了一封來自俄亥俄州的信,那是一位與梅瑟素昧平生的塞迪女士寫來的。她在信中建議梅瑟寫一首以「『有一天你心碎的時候,我會來到你的身旁,為你消除心靈的創傷」為主旨的歌。五年之後,梅瑟果然寫成了《與你同在》的歌。從此,《與你同在》這首歌的詞、曲作者便一直署名為「梅瑟與塞迪」,版稅也對半分。因為這一條建議,塞迪及其繼承人已獲得了至少10萬美元的收益。在我看來,慷慨的梅瑟先生也不失「君子之風」。
「君子之風」,存之於心,付之於行,美則在其中矣!其實,這種高尚也決非僅存於生死名利之中。即便看似尋常的謙遜、禮讓;隱忍、寬諒,甚至只是一種善解人意,又何嘗不是一種」「君子之風」呢!
1.選文題為「君子之風」,文中對「君子之風」的含義作了較充分的闡述。從「這種高尚也決非僅存於生死名利之中」一句可以看出,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別從「□□」和「□□」兩個角度闡述了「君子之風」。而從全文來看,對「君子之風」的含義概括準確完整的一項是( )
A.優美高雅的姿態
B.勇於犧牲的精神
C.慷慨大方的氣度
D.各種美好的德行
2.選文開篇以諺語引入,接著通過類比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文章末段中的「『君子之風』存之於心,『付之於行,美則在其中矣」一句,強化了中心論點,句中『付」字與第一段中的「 」一詞相呼應,這句話語意強調的重點是()
A.「君子之風」
B.存之於心
C.付之於行
D.美則在其中
《君子之風》學案答案
二、知識積累:
1、
孫(xùn)以出之 惡(è)衣惡食 一簞(dān)食 曲肱(gōng)
女(rǔ)奚(xī)不曰 知(zhì)者樂(yào)水 夫(fū)子之說(shuō)
2、 (1)游:廣泛涉獵。
(2)喻:懂得
(3)鄙:庸俗淺薄
(4)堪:忍受
(5)樂:喜歡、樂意。
(6)文:修飾,這裡指外在形式如儀容、舉止、禮節等的修飾和講求。
(7)及:趕上、追上。
3、
(1)第一個「以」連詞,錶轉折。第二個「以」連詞,表目的。
(2)第一個「與」介詞,跟、同。第二個「與」句末語氣詞。
(3)疑問代詞,為什麼。
(4)第一個「而」連詞,錶轉折。第二個「而」連詞,表並列。
(5)第一個「之」代詞,它。第二個「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第一個「其」代詞,他。第二個「其」代詞,那。
(7)第一個「也」句末語氣詞,表示肯定。第二個「也」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以引起下文
4、找出通假字並加以解釋
(1)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孫通遜 (2)女奚不曰 女通汝 (3)知者不惑 知通智
5、找出詞類活用指出用法並加以解釋
(1)飯疏食,飲水 飯 名作動 (2)曲肱而枕之 枕 意動用法 曲 使動用法
(3)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事 名作動 (4)恥惡衣惡食者 恥 意動用法
6、文言句型翻譯略
(1)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賓語前置
(2)未足與議也 省略句
(3)葉公問孔子於子路 狀語後置句
(4)仁以為己任 賓語前置
(5)賢哉,回也! 主謂倒裝
(6)何以文為? 賓語前置
7、成語解釋
志士仁人: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殺身成仁: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太重。
無所不至: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壞事都做絕了。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
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已,停止。
8、略
三、基礎鞏固訓練
1.選出下列各句加點字意義解釋都正確的一項( )
A.君子義以為質(根本,基礎) 君子喻於義(比喻)
B.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 一瓢飲,在陋巷(狹窄)
C.人不堪其憂(忍受) 君子質而已矣(品質)
D.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卑鄙的人)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喜愛)
1.B【A喻:明白,懂得;C質:質樸;D鄙夫:庸俗淺薄的人】
2.選出對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②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③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 ④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2.B【①介詞,把;②介詞,因為;③語氣助詞,表感嘆;④語氣助詞,表肯定】
3.選出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
A.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謙遜地說出自己的理想,並堅信自己能夠成功。】
B.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性命來成全仁的。】
C.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人不可不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因為責任重大並且道路遙遠。】
3.A 【應譯為:「用謙遜的態度談論(義),用誠信來成全它。」】
4.選出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 )
A.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如果他總是生怕失掉什麼,那就什麼地方也去不了。】
B.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當他還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時,總擔心得到它。既然得到了,又生怕失去它。】
C.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這責任不也是很重大的嗎?奮鬥終身,死了才停止,這路程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D.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人有志於正道,而對那些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人,是不值得跟他們談論道的。】
4.C【A「無所不至矣」應譯為「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B「患得之」應譯為「總擔心得不到它」,「既然」應譯為「已經」或「…之後」。D應譯為:有志於正道卻以吃穿不好為恥辱的讀書人,(我們)是不值得跟(他們)談論道的。注意這是一句定語後置句和省略句。】
四、課文解讀
(一)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應具有哪些素養?
2、你認為這些素養中哪種最重要?為什麼?
1、應具有如下素養:堅守正道,心懷仁愛之心,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博學多才。2、任選一種,言之有理即可。
(二)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從這幾段文字看,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
2.以孔子對君子的要求看,我們怎樣才能成為君子?
1、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看他注重道義還是注重利益。
2、要成為君子就要有志於追求道義;要以道義去結交朋友,而不結黨營私;不講究吃喝穿著,不爭名奪利;做人要謙虛,要有自尊(矜持),要講信用(誠信)。(平分標準:題目不難,但必須對孔子說的那幾段話進行分類整合,從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物質財富(名利)的角度去回答。)
(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根據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樂」字的理解。
「樂」是什麼?他所講的「樂」並不是肉體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的平靜和滿足。所以雖然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中,他還是「樂」。孔丘認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個人和自然、社會的關係,都有適當的安排。這就為一個人布置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就是孔丘的「道」。怎樣才能獲得「樂」?孔丘認為在他的學生中,顏回是最好的。他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種精神境界。達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這種精神境界。經常在這種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稱為「仁」,孔丘把「樂以忘憂」作為他自己的一項成就。他一生到處碰釘子,應該說是處於憂患之中,但他還是「樂以忘憂」。他是「忘憂」,並不是強制他自己勉強地不變。「不知老之將至」,也是忘憂的一種表現。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裡說:「安身立命之地」,對於人生的重要。
2、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雲」的比喻義?
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懷寓於樸素的敘述之中,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個字,把清苦的生活說得富有情味,確實是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於我如浮雲」把自己堅持道義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堅定。
浮雲可使人聯想起多種比喻義,如:(1)聚散無常,喻富貴短暫,猶今天所說過眼煙雲;(2)雲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貴與己無關;(3)浮雲至輕至淡,喻富貴無足輕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個字,把孔子對安貧樂道生活態度的自我欣賞表現得非常傳神。忘食、忘憂,說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產生的快樂,是經過努力獲得的高尚的快樂。而第三個忘:忘老(「不知老之將至」),更是把這種快樂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四) 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悅,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說苑·修文》)
1、因為桑伯子本質美好但行為不重修飾,孔子想勸說他注重禮儀修飾。因為桑伯子認為孔子本質美好但禮儀過於繁雜,所以想勸說他去掉禮儀修飾。
2、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五、《君子之風》:1、生死、名利、D2、一個人「美德」之感人更須借重他行之高尚;借重;C
推薦閱讀:
※論語鄭注講義之三
※《論語》共讀,瑚璉之器
※學習《論語》 【述而】篇
※《論語》注釋·讀解(8)
※《論語》——第二百三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