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攝影中的閃光燈使用
為什麼我覺得外置閃光燈對於大多數旅行攝影來說並不是必需的?原因在於器材重量的考慮以及閃光燈的作用。外閃一般相當於一支鏡頭的體積,而且需要攜帶很多電池,這增加了器材的攜帶負擔。可是,你又在多大程度上會用到外閃呢?
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閃光燈的。不過如果你把閃光燈當做一種「照明」工具,那我覺得你對閃光燈的認識存在問題,或者至少是局限。曾經很多次看人說某某神燈能夠照亮大半條街云云。這是一種典型的門外漢見解。如果以此來評判閃光燈優劣的話,那麼顯然功率越大的燈就越好,而事實上這絕不是閃光燈的全部。
閃光燈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照度衰減。當閃光燈閃光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亮,這種瞬間爆發的光度相當強。但是,閃光燈的照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迅速衰減,這是我們很容易體會的——簡單來說,閃光燈只是閃那麼一下而已。然而,除了時間維度,閃光燈在空間維度也有明顯衰減。離閃光燈越近的物體被照亮越明顯,離閃光燈越遠的物體被照亮越不明顯。以極限思維,你不可能用閃光燈去照亮遠處的山,是吧——同樣想一想,坐在最後排的觀眾用閃光燈拍攝演唱會的舞台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情——問題在於,閃光燈隨距離衰減的速度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你不妨嘗試一下。一般的餐桌大概長度在1.2米到1.8米之間。你在餐桌的兩頭各放一個白色的物體,比如白色的飯碗。然後,你略微退開一些距離,用閃光燈拍攝這張桌子。保持合理的曝光量使得近處的白色物體不過曝。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這兩個白色物體因為距離閃光燈遠近不同而在亮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更實際的例子,假設一家人圍著長桌吃飯,你在長桌的這一頭用閃光燈拍照片。近處的人可能已經過曝了,遠處的人臉依然在陰影中,呈現出明顯的明暗區別。
這就是閃光燈重要特點:隨距離產生明顯的亮度衰減。當你使用閃光燈做環境照明的時候,近處與遠處的環境會存在明顯的亮度不均一,更何況閃光燈的功率通常難以滿足「照明」的需求。你可能看到一些夜間漂亮的燈光環境照片,你沒有看到的是在不同地方懸掛的幾隻甚至十幾隻分成若干組的閃光燈,而這顯然不是旅行攝影可能涉及的範疇。
因此,在旅行攝影中,閃光燈的主要作用應該被理解為補光。你必須了解的一點是,使用閃光燈是為了照亮近處的主體,而不是畫面的其他部分。例如,拍攝逆光人像,人臉因為背對陽光,所以在背景曝光正確的情況下臉部會顯得非常暗;而假如對人臉曝光,則背景會完全過曝。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對背景曝光,然後用閃光燈補足臉部的光線,由此使得人與背景都能獲得合適的曝光。這就是典型的利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類似的,在昏暗的室內拍攝照片,比如某個極富情調的餐廳,你固然可以採用大光圈加高感光度的方法進行拍攝,可是使用閃光燈將更能烘托氛圍。這是因為閃光燈能照亮近處的人像主體,卻只是微弱地影響遠處的背景。這樣,你就能拍出雅緻環境中的清晰人像。很多人會覺得在昏暗環境中使用閃光燈是為了照明,我恰恰覺得這依然是一種補光——充分利用光線隨距離快速衰減的特點,營造主體與背景的不同亮度。
理解了這些問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為什麼旅行攝影中不一定要攜帶外閃的道理。與內閃相比,外閃的好處一般包括:最大輸出功率高、閃光燈控制豐富、閃光位置高、可以改變燈頭位置、可以使用柔光罩等。外閃的缺點是體積大,增加了攜帶負擔。作為補光來說,我們對閃光燈功率的需求一般並不高——主體通常距離相機都比較近——大多數單反相機的內置閃光燈都能滿足補光要求。儘管內閃的光線質量、燈頭位置等都不如外閃,可是畢竟你不需要額外攜帶一個裝備,而且記得我的前提——你對「是否需要攜帶閃光燈」感到猶豫。這說明你並不那麼了解閃光燈,於是少帶一個累贅對你並不會有什麼實際的損失。當你有一天感覺到相機的內置閃光燈無法滿足你的需求,那麼再考慮外閃也不遲。
旅行攝影可以不攜帶外置閃光燈的另一重考慮源於目前相機高感能力的進步。大多數單反相機與單電相機都能夠獲得畫質可接受的ISO 3200圖像。便攜相機儘管感光元件尺寸相對較小,但是鏡頭光圈普遍比較大。1寸CMOS配上f/1.8的光圈,其弱光拍攝能力也並不差。由此,當你需要「照明」的時候,事實上充分發揮相機和鏡頭的能力就能夠勝任大多數場景的拍攝,這要比帶個閃光燈「照明」好很多——不但減少了器材負擔,而且可以很簡單地獲得更為自然的結果——要學會使用閃光燈拍出自然的照片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過程。事實上,閃光燈攝影絕對是技術與藝術的充分結合。
由於大多數人在旅行攝影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都是相機的內置閃光燈,在這篇文章中我就和大家簡單聊聊內置閃光燈的使用方式。如果你對閃光燈全然不了解,或者像某些讀者表示的,完全不理解閃光燈的工作原理,那麼希望這篇關於閃光燈的速學文章會對你有幫助。
相機的內閃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裝備於大多數便攜數碼相機的「簡易內閃」——當然,這是我瞎取的名字——而另一種是裝備於單反相機及多數單電相機的「標準內閃」。所謂「簡易內閃」,就是那些只能控制幾檔閃光輸出的內置閃光燈。大多數便攜數碼相機都有閃光輸出量的選項,2-3檔是比較多見的。你通過菜單調整閃光輸出量來控制閃光輸出,沒有什麼複雜的原理。如果你覺得閃光燈太亮,那麼降低功率;如果你覺得閃光燈太暗,那麼提升功率,僅此而已。
單反相機的機頂閃光燈要複雜很多,所以被我稱為「標準內閃」。要掌握內閃的使用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理解增加閃光之後的照片整體曝光邏輯。在照片的拍攝過程中,曝光是核心因素。決定曝光的三個參數是: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假如你在一個亮度固定的場景中,以f/8、1/125s、ISO 100的組合可以獲得正常曝光,那麼閃光燈將如何影響你的曝光選擇呢?
其實很簡單。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經解釋過,旅行攝影中使用閃光燈主要是為了進行補光。也就是說,因為各種原因場景中的所有物體無法獲得均勻的光照。舉例來說,拍攝逆光人像照片,以f/8、1/125s、ISO 100的組合獲得背景的正確曝光,在此情況下人像主體非常暗,於是我們可以使用閃光燈補足人像主體的曝光。也就是說,場景的照明被分成了兩個部分:整個場景依然只有自然光這一種照明,但是在距離相機較近的區域里,照明變成了自然光疊加閃光的照明。
由於閃光燈輸出具有隨距離快速衰減的特點,無法照亮遠處的景物。所以,你的曝光邏輯是:依然採用f/8、1/125s、ISO 100的曝光組合以保證整個場景的正確曝光,然後調整閃光輸出以使得人像主體獲得充足的補光。因此,旅行攝影閃光燈補光的重要原則是:根據環境光線決定曝光組合;根據需要補光的主體或者陰影來決定閃光輸出。也就是說,分離你的曝光組合和你的閃光輸出!
決定背景曝光是攝影的基本功,大多數愛好者都很熟悉。問題在於閃光輸出如何決定?其實,與你採用自動測光決定光圈與快門一樣,閃光輸出也可以由相機自動決定。大多數現代數碼相機的默認閃光輸出模式是被稱作TTL(through the lens)模式。在TTL模式下,閃光燈在閃光之前會發放一系列監察預閃。人無法識別閃光燈的監察預閃,但是由此輸出的光線通過鏡頭反饋給相機,相機經過計算以後決定合適的閃光輸出量。因此,TTL閃光輸出也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就像通過曝光補償可以調整曝光量一樣,你也可以通過閃光補償來調節閃光輸出量。
簡單總結一下。假設使用光圈優先模式(Av),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你通過光圈與曝光補償來決定曝光;而在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你額外做的一件事情是,通過閃光補償來決定閃光輸出量。對於內閃而言,你無法改變閃光的方向和位置,所以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參數是閃光量。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使用閃光燈,最大的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學會設置合適的閃光補償量。下面我們將討論幾種常見旅行閃光攝影的通用技巧——絕對速學的閃光攝影技巧!
人像補光技巧
在旅行攝影中,最常用的補光場景應該就是人像攝影。逆光人像自不用說,我在這兩篇文章里已經多次以此舉過例子。有時候儘管不是逆光,但是人處在陰影中,或者寬大的帽檐遮擋了射向面部的光線,都會使得人像主體顯得很暗。大多數旅行人像攝影都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你無法控制自然光線。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閃光燈補光。
在多數情況下,默認的閃光輸出設置對於人像補光都是過亮的,這就是覺得閃光不自然的理由。從-1.0EV開始設置閃光補償量是一個相對中性的選擇。當然你需要嘗試。由於相機場景識別系統的特點,同樣的閃光補償設置隨著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帶來有所差異的結果。
陰影補光通用技巧
陰影補光的基本原則與人像補光相似。所不同的是,你需要的補光量相對更小。由於人像是照片主體,膚色通常處在中間調甚至高調的範圍內,所以你需要人顯得更亮一些。而一般的陰影補光則只是為了找回陰影的細節,獲得合理的亮度,並非要讓陰影佔據中間調或者高調。濃重的陰影可能不好看,但是通過補光完全把陰影推到中間調會讓照片失卻對比度,造成不真實的光照效果。照片是光與影的塑造,陰影對於照片影調非常重要,所以在補光的時候充分注意到「補」這個字,而不是單純的照明。
陰影補光的相機與閃光燈設置與人像補光相同,我一般也喜歡使用手動模式加上TTL閃光測光。所不同的是,初始閃光補償可以設置得更低一些,比如-1.7EV。這是一個適合很多陰影補光情景的快速通用設置閃光補償參數。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照片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由於閃光燈給人的額外心理預期,你很容易總是覺得補光不足,而往往實際上補光是恰當的。記得充分利用直方圖來評價閃光補光的效果。
弱光環境閃光拍攝技巧
總體來說,內閃不是用於解決弱光拍攝問題的。弱光拍攝的主要矛盾是光照不足,用內閃做主光源照明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多數情況下,高感+大光圈是解決弱光拍攝的主要途徑。如果你在夜晚的室外拍攝環境照片,那麼內閃對你毫無作用;而如果你在夜晚拍攝人像環境照片,那麼內閃同樣可以起到補光的作用:
總體來說,即使在夜間或者弱光環境的室內拍攝——除非是空間非常小的室內——內閃的作用依然是補光而不是照明。環境曝光問題不應由閃光燈來解決,主體與背景的曝光分離在弱光環境下同樣是閃光攝影的最重要原則。這樣,你才容易拍攝到夜晚環境下主體突出的人像照片。
當你使用內閃略有心得,總會禁不住想了解一支外置閃光燈能帶來什麼。簡單來說,非常多——雖然我覺得大多數人的旅行攝影並不需要它,可是不能因此否認外閃的作用。在下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討論外置閃光燈在旅行攝影中的簡單應用——跳閃,單燈離機閃,如果你想知道內閃不能完成的任務的話。
在了解外閃的使用之前,我們先得聊幾句外閃相對內閃的優勢——不然你幹嘛要無謂地多帶一件東西呢?與內閃相比,外閃首先閃光指數較高,輸出強度大,在弱光環境下更適合環境補光,這一點很好理解。但是,這並不是外閃的主要優勢——我們不是用閃光燈來照明的,你接受了嗎? 假如在機頂安裝一隻閃光燈,那麼它的閃光位置會比彈出式內置閃光燈更高。相機的使用手冊是否告訴你內置閃光燈所能配合的最短鏡頭焦距?這是因為在使用廣角鏡頭的情況下,鏡頭會遮蓋部分閃光,使得畫面的下方無法獲得合適的閃光照明而出現失光現象。由於外閃的位置高,因此受鏡頭遮擋的可能相對較小。 然而,這也不是外閃的主要好處,因為這種「相對較小」僅僅是非常微弱的「相對」而已。在我看來,外閃的主要好處在於它的位置所帶來的光線變化。 在攝影中,最強大的光線毫無疑問是自然光。自然光變幻莫測,為我們描畫了美麗的光影世界。如果乘坐神州飛船在宇宙中觀測,那麼太陽無疑是一個點光源。然而,以地球人的視角,陽光對於我們來說是遙遠的平行光線,這是自然光的重要屬性。其次,陽光一般總是以與地面呈一定夾角的角度斜向投射下來的,即使在清晨或者黃昏,我們說光線的角度很低,可是總還是帶有一定角度的。在正午和午後,陽光幾乎以垂直的方向投射下來,形成頂光。 內置閃光燈永遠被固定在機頂,而且閃光燈具有距離衰減的特點,註定它只能用於照亮近處的主體。所以,對於主體來說,相機的內置閃光燈完全違背了自然光的特點:在光源性質上,它類似點光源;在光線方向上,它基本是從正面照亮被攝主體的。當在機頂安裝外置閃光燈之後,這兩個問題獲得了部分改善。因為發光面積大,外閃要比內閃略微柔和一些,也就是這個「點光源」的「點」變得大一些。由於外閃的位置高,它發出的光線與相機的鏡頭軸線之間的夾角也比內閃略微大那麼一點點。 對於旅行攝影補光,環境人像是最主要的場合之一,因此模擬柔和的自然光常常是主要的用光思路。而這時候就真正體現了外閃的強大之處。 與內閃不同,外閃的燈頭可以改換位置。專業閃光燈不但能前後俯仰,還能360°旋轉燈頭,這是外閃的重要優勢。與之相連的閃光拍攝技術被稱作跳閃。跳閃聽起來是很酷的名詞,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間接閃光。所謂跳閃,是指不用閃光燈直接照亮主體,而是利用其它材料的反射光照亮主體。比如,你在室內拍攝人像照片,在你的身後是一整面鏡子,你拍攝照片的時候將燈頭轉向後方,對著鏡子閃光,然後通過鏡子把光線反射到人像主體上。 跳閃的作用是通過間接閃光來增加發光面積,把點光源轉變成面光源,使光線產生漫射,變得更為柔和。可以利用的反射目標包括比較低的天花板、平整的牆面、玻璃、鏡子等等。一般來說,反光材料最好是白色的,不然會產生色差。一些閃光燈自帶了柔光罩,也可以用於柔光。但是,通過跳閃獲得的柔光效果總是要好於套在閃光燈前面的柔光罩。你也完全可以將柔光罩套在閃光燈上再做跳閃。 跳閃的另一個作用是改變光線的方向。假如你對右側牆壁閃光,那麼主光線就會從右側照向被攝主體,從而形成兩側的明暗差,投下自然的陰影。假如你對天花板閃光,那麼水平投射的光線就會變成類似自然順光一般斜下投射的光線,從而在下方形成陰影。 你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如何運用光線決定了你評價跳閃的邏輯。在攝影中,陰影是用於勾勒輪廓和形成立體感的重要元素。我們在自然光情況下通常會避免純粹的順光拍攝,因為順光顯得非常平。機頂閃光燈比順光更差,因為它的位置低,完全是水平照射,被攝主體會更加缺乏立體感。跳閃改變了閃光燈的照明角度和方向,在柔化光線的同時能夠使得光線與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從而模擬自然光的光影改變,形成更自然、更好的效果。 問題在於,跳閃需要反光體,這一般只適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室內場合。在室外我們該怎麼辦呢?雖然離機閃很少被與旅行攝影聯繫,但是我還是覺得一種特殊的單燈離機閃方法是非常適用於旅行室外補光攝影的——說實話,在過去的某一年,我曾經對此相當著迷。 離機閃的概念很簡單——將閃光燈從機頂拿下來。離機閃看起來很神奇,一個與相機沒有物理連接的閃光燈如何閃光?其實也很簡單。當把閃光燈放在機頂,相機通過熱靴與閃光燈交互信息;而在沒有物理連接的情況下,相機也完全能夠通過其他途徑和閃光燈交互,就好像我們遙控電視機一樣。進階級尼康單反相機以及近兩年的佳能單反相機內閃都具有引閃外置閃光燈的功能,這種引閃通常是通過紅外連接實現的。其閃光原理與機頂閃光燈一樣,默認情況下也採用TTL測光。相機進行測光後控制閃光燈進行監察預閃,然後評價閃光以後的曝光情況,反饋給閃光燈決定最後的閃光輸出。 離機閃光燈的最大好處是徹底解放了閃光燈,使得閃光位置和方向完全不受相機本身位置的限制而變得相當自由。由於閃光燈離開了相機,所以你得找東西來支撐閃光燈——一般是閃光燈支架,然後再套上各種各樣的柔光罩或者聚光器,而這顯然不是旅行攝影的主要題材。我曾經經常干這樣一件事情:一手拿相機,一手拿閃光燈,在拍攝時將閃光燈儘可能遠地舉起閃光。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是一個人,你也可以把閃光燈發放的閃光從正面光變成正側光,從而大大提高光線的質量,形成陰影,勾勒立體感。但是,像我這樣一手拿相機是很難握穩的,無論如何看起來都不是一個好方法。我曾為拍攝時相機的抖動和構圖的改變感覺煩惱,直到我從Joe McNally那裡學到了這招:
很幸運的是,我一直習慣使用左眼看取景器——大多數人都是右眼,我的習慣可能是看單筒顯微鏡留下的——而這個姿勢對於右手拿相機的人來說似乎只有在左眼取景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這是一個讓閃光顯得更自然、更有立體感的捷徑,不需要額外的裝備,每一個手持外閃的人都能實現——前提是你的內閃能夠支持無線引閃。 一個閃光燈有時候能夠改變一切。如果你喜歡閃光燈,並且會使用閃光燈,在沒有閃光燈的時候你常常會想念它。雖然我經常想念閃光燈,可是我還是寧願在大多數時候把閃光燈扔在本已沉重的背包以外,這大約就是魚與熊掌吧!
推薦閱讀:
※攝影_一個人的旅途會「怎樣」
※攝影基礎理論知識 3 / 5 成像的重要參數 光圈
※2017.10.18 今日日曆
※看到的那些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