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方圓相濟 無往不利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能夠將方圓之道揉為一體的人,任它爾虞我詐、百事纏身,其心始終如汩汩之流水——隨寬而緩、隨窄而疾、隨高而漲、隨低而落——始終不離苦樂隨意、任運自在之安定本性。做一個完美的自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一句盡人皆知的話,我們為什麼要提到這句話?它跟做人的方圓之道有什麼關係嗎?我們看這一章的標題「方圓相濟,無往不利」,「方圓相濟」,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它意味著內心的圓融、通達、自在,雖每天都處理著生活當中的種種瑣碎糾葛、紛紛擾擾——給孩子換尿布、給老婆做飯、去丈母娘家幹活兒、去單位值班……但其內心,始終處於一種「定」的狀態。所謂「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任它爾虞我詐、百事纏身,我心始終如汩汩之流水——隨寬而緩、隨窄而疾、隨高而漲、隨低而落——始終不離我苦樂隨意、任運自在之安定本性。這種境界,就是一種「君子坦蕩蕩」的人生狀態。可以說,「君子」是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中國的讀書人更是以「君子」作為安身立命的根基,為人處世的軌範。那麼,究竟什麼是所謂的「君子」呢?《論語》當中記載,司馬牛曾問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司馬牛跟我們一樣,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孔子說:「反躬自省而無所愧疚,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這當然算得上是一個君子了。」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每個人不後悔、不愧疚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有人可能因為跟別人爭吵,扇了人家一耳刮子,但他心裡仍振振有辭:誰讓他招我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知道苦頭了吧——他不認為自己做了虧心事。說高,這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我們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反覆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位高質量的美女(帥哥)走過來,眼裡就像插了根火柴棍——瞪直了;或者還比較注意自己的形象,只偷偷地用眼角的餘光掃人家兩眼,心裡卻不閑著:要是我女朋友(男朋友)能……就好了……雖然口裡不說,手上不做,只心裡動動,但我想我們誰都知道這是不怎麼光彩的事吧。孔子所說的「不憂不懼」,不僅指不去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不去說什麼中傷他人的話,更包含著不去想什麼不應該想的事,所謂「君子慎獨」是也。真正的「不憂不懼」,是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內心時的「不憂不懼」,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君子之操,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而後表現出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所謂「坦蕩蕩」是也。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孔子曾多次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有一次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很謙虛。「仁者不憂」,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他不會去計較很多細枝末節,不去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知(智)者不惑」,我們都明白,但恐怕誰都做不到沒有任何困惑、疑問。在古代,甚至於改革開放之前,一個人一輩子基本就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工作於同一個單位,跟同一個人結婚生子過日子。在這種選擇性很小的情況下,人們基本上是不會有太多困惑、矛盾的,因為始終如一的外在環境,會給人提供一種「安全感」,認為自己的生活是有某種保障的,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但在當今這個繁榮時代,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呈現出多極化、多元性。這時,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因為這就像一個人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路,但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左顧右盼之際,能不彷徨嗎!我們的人生之路也是這樣,尤其現在,大家都強調自由、解放,不喜歡被人管著,要走自己的路。這對內心有著堅定信念的人來說,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對於一些內心沒有明確方向的人來說,他只會在這種「自由」中感到煩惱、困惑。一個社會當中,適合當將軍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應該當士兵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人的思想源於其所處的文化環境。看看二戰當中,那些瘋狂跟隨希特勒、天皇、軍國主義、民族主義的無知民眾就知道了。因此,面對星移斗轉、風雲變幻的外在世界,只有讓內心的力量變得更強大,我們才能祛除困惑,獲得自由,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當我們明白如何取捨、抉擇,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對自己要走的路清清楚楚,哪裡還有困惑呢!最後一點是「勇者不懼」。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你的內心就會變得開闊、勇敢起來,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從上面的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三者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仁者不憂」之安靜、坦然是前提,心靜才能有所得,才有可能成為「不惑」的「知者」;「不惑」才能找到自己的「路」,最後勇無畏懼地走下去。前二者屬於精神、思想層面,「勇者不懼」屬於在「仁者不憂,知者不惑」指導下的行動、實踐,三者是統一的整體。一個君子,他做到了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做人的方法,不是讓我們去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因為外在世界是很難掌控、把握的,我們唯一可以指揮、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可以包容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問題。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正是我們學習、思考的目的;我們學東西是為了提高自己,是為了學以致用的。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其實我們今天也是這樣。似乎歷史上從來不乏沽名釣譽、雞鳴狗盜之徒,或者我們的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學習是為了提升心靈的力量,提升把握幸福的能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涵養、有信仰的人,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就是為了在這個茫茫世間找到自己的「身份」。而「為人之學」僅僅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技能、手段,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儒」跟「小人儒」的區別,前者是為了提高修養、完善自我、服務社會,後者只是為了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說了這麼多,不是為了讓大家以孔子為「藍本」去做人、做事、做學問。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更不承認自己是聖人(把孔子奉為「聖人」是後世儒生所為)。孔子認為所謂的「聖人」只會愚化民眾,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看看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人們對所謂「聖人」、「智者」、「先知」等種種權威的崇拜,我們不能不佩服孔子的先見之明。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自己。要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從當下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完善思想和人格的人。當我們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的氣度,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才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沒有完美,但我們可以做一個完美的自己。來源:何龍《方與圓》感悟:世上一切成功者,必然遵守的做人做事法則。方乃做人之本,圓為處事之道。我們看天地,天圓地方;我們看銅錢,外圓內方;方和圓本來是一個天平的兩端,陰陽的兩極,它們既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轉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的就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其中,修身養性至為重要,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最高學問。做人首先要求一種正氣,只有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幹一番事業,這是「方」的一面。為人處事要善於與人相處,謙虛處世,不要挑剔別人,以誠待人,在處事中使自己的品德不斷升華,這是「圓」的一面。人的一生就是方與圓的郵寄結合,內方可以身心貫通,井然有序;外圓可以減少阻力,便於運動。在我們日常具體的工作中,「方」就是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是做人的道德和原則;「圓」就是在規定的範圍內,對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對各項規定合理應用的方式方法和工作的技巧等。作為個人,不僅要具備優秀的品質,如理想信念、熱情、自信、責任等,還要具備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恰當的工作方法。文/單眼老表
推薦閱讀:

工作職場中你不得不注意的事,掌握這些你將無往不利
聽我一言:助你面試無往不利
陽台放一物,擋煞!招財!旺家!無往不利!
惟有內心泰然??坦然??才能無往而不樂

TAG:無往 |